◎李茂谭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西大滩镇初级中学,甘肃 天祝 733205)
在教育教学中,控制学生的两极分化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点问题.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来看,一部分学生自觉地或被引导地全身心投入数学学习,对学习充满信心,学业成绩也比较优秀;另一部分学生则对学习抱着“得过且过”的无所谓态度,或对教师和家长的管束存在逆反心理,厌烦数学,对未来的学习悲观失望,在学业上不求进取,学习成绩不断下滑.造成这种两极分化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指导中,教师应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了解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重点关注那些成绩不断下滑、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的学生,并给予合理、有效的教学指导.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要想使自学能力能够切实得到有效提升,进行课前预习是十分重要的.而在进行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升.除此之外,课前预习还能有效培育学生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更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实际进行预习的时候,能够对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复习以及巩固.同时,学生在通过查阅资料等手段完成预习作业的过程中,他们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的难易程度也能有更加深刻的认知,进而初步了解后续所要学习课程的重点以及难点问题,提升课堂学习过程中的针对性,这为课堂教学中教学效率的保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对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了解,普遍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就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也会导致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相对较差,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在学习中对教师有着较高的依赖度.对此,对于学生在认识方面的偏差,教师要能够及早进行纠正;对于课前预习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教师要反复强调,使学生能够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课前预习.而教师在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的过程中,也要尽可能地体现科学性的特点,尤其是对课前需要达成的预习目标要予以明确,尽可能地避免学生出现盲目预习的情况.在每节课的教学正式结束之前,教师都需要对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预习任务进行布置,但是需要控制好量.下一节课上课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明确学生在知识理解方面所存在的困难以及偏差,使得后续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体现更强的目的性,更好地突出教学的难点以及重点问题,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负担能够得到有效减轻,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目的.长此以往,学生则能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受益良多,进而逐步形成课前进行知识预习的良好习惯,掌握更科学的课前预习方法.
伴随着现代社会新技术发展速度的进一步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持续加快,而且要想在未来更好地立足于社会,自学能力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技能.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则是学生自学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中高素质人才所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能力.从以往教学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在课前都普遍存在预习意识缺乏的问题,换句话说,一部分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预习习惯,但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预习的效率下降,使得预习活动的开展难以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预习的积极性进一步下降,不利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形成.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良好预习习惯进行培育,为学生建立明确的预习目标,教会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使得学生预习的有效性能够真正得到提升,为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教会了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之后,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能够在参与预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在正式进行课堂学习之前就能够主动进行预习,并且逐渐对教师所讲解的预习方法进行优化,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预习方法.在对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进行培育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针对预习的方法进行交流,进而真正实现共同进步以及相互促进,为学生预习有效性的整体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问题的出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发展,同时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高效率进行和顺利完成.
我们通过对数学学习成绩偏低的学生的观察研究来看,这些学生多数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无法吸引其注意力,例如,课堂内容缺乏温度和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过于枯燥,因此,学生常常在课堂上表现出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长此以往,这些学生的数学成绩逐渐下滑,与成绩优异的学生逐渐拉开差距,进而被划分到“学困生”的行列.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从学困生的认识发展特点,从调动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困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并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中逐渐缩短与优等生的差距.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在培养学生兴趣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重情感渗透,让数学课堂不仅是单纯的知识讲授场所,还应成为充满人文情感的地方.例如,在学习“年、月、日”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试着用班级的现实情况来举例子,给本月过生日的同学一个发言的机会,让学生互动分享,说一说自己过生日的经历.这样可以有效切入话题,同时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并吸引那些对数学知识没有兴趣的学生参与讨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设计课堂活动,丰富教学内容.单一的知识讲解会让一些原本就对数学缺乏兴趣的学生失去动力,而有趣的课堂活动则可以让学生获得参与课堂的机会,促使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动手实践活动,可以组织辩论会、趣味数学竞赛等,让学生在更加积极的氛围中共同参与数学学习,缩短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的距离,在活动中实现共同成长.第三,注重课堂环境构建,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转变理念,让课堂从“学生听,老师讲”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优化课堂环境,设置开放性的、具有探究意义的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发表个人见解,增加自主合作探究的分量,兼顾每一个学生,以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参与.
我们通过教学研究发现,心理素质对学生学习行为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例如,一些学困生自我调适能力不足,对学习缺乏信心,抗挫折能力、归因能力不足,常常陷入“破罐子破摔”的困境.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让学困生从内心产生自我成长的动力.
第一,加强对学困生的心理辅导.学困生常见表现多为自卑感强、学习自信心不足等,小学数学教师在帮扶这一类学生的时候,要注意多方面的鼓励和心理引导,其中包括课堂上“正能量”事迹的分享和一些适度的正能量“鸡汤”,要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转变带有惩戒意味的评价方式,采用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引导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对于个别问题较为突出的学生,教师可以加强与班主任、父母、学生的沟通,采用专业性方法,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学会自我调适.
第二,加强对学困生的综合培养.一个舒适、愉悦、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仅仅是加强对学困生培养的一个小方面,而真正重要的是要让这些学困生有独立面对困难和问题的勇气,有正确且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的端正态度.所以,小学教师在帮扶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自己所运用的方法是否有效.教师掌握好了引导的分寸便能够让学困生感觉到自己得到了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学生就会更积极地去面对学习问题,这样他们便不会产生被“监视”的感觉,在课堂学习中产生安全感,进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通过家长与学生进行友好、真诚的对话,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并促使学生实现有效转化.
指导学生上好课,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控制学习两极分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在教学设计环节中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那么,就能够让每一位学生在思考回答的环节中有参与感,参与了才会有真正的个人感悟,才会促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从而促进学困生的转化,缩减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距.
在课堂中,教师应从以下几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一,指导学生动眼看,对课堂学习主要内容保持高度的关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看一看,议一议,练一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多观察,例如,观察题目的条件,观察图形的特征等,同时做好与学生的互动,避免学生在观察中开小差.第二,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学生既要听懂教师的讲解,也要听懂同学的发言.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要边听边理解,在形成自己的答案的同时积极跟上教师讲课的进度,这样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更好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能够帮助自己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增强记忆.第三,组织学生动口讨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是一个双向互动的空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交流的内容并不是生活琐事,而是针对课堂问题所探讨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也能实现观点的分享、知识的反馈,即便是学困生也能够在这一环节发表观点,与其他学生共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也能够突破难点,提高学习效果.第四,让学生动手实践,增强动手能力.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教师的灌输讲解十分抵触,如果教师在数学知识讲解中加入实践操作环节,则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所以,教师在课堂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一遍知识原理,这样就能够扎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比如,教师在口头教学的同时,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等,学生在动手的环节中既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又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主动动手尝试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不同层次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共同学习,不断弥补学习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发展.
学习始终是一个人的事.在小学阶段,教师的引导和督促也只是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而经过了大量的采访调查,结果显示,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反感教师的强迫性教学的方法、方式.对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行为引导,重点关注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培养,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数学课堂指导中,教师应重视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强调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要求始终被教师们反复提起,但是许多学生并未重视,在预习中敷衍,在课后巩固中马虎,导致知识学习不扎实,在应用中一筹莫展.数学知识一直被部分学生认为有难度、不容易学,所以课前对数学新知识的熟悉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对数学新知识有了简单的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上就能够留出更多的时间去理解自己预习时所不能够理解的知识点,这样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新知识,学生在之后的复习过程当中也能够节省不少时间.反之,如果学生课前不预习,课中听不懂,课后不巩固,在以后的复习中只会增加学习的难度,降低学习的兴趣.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准备好新课导学案,并在课堂上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关注学困生,并设计课后学案,促使学生及时回顾、检查已经学过的知识,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指导学生养成做课堂笔记的学习习惯.多媒体逐渐被应用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用的课件就变成了教学必不可少的一样工具.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课后巩固,会将课堂讲解课件拷贝给学生.学生拿到课件之后,只是按部就班地观看,而缺乏独立思考,从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对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即以教师课堂所讲授的内容为主,有重点地进行记录.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及时提醒,并给予学生一定的记录、消化时间,让学生兼顾“听”和“记”,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第三,教师应注重对学生互动交流习惯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应对优等生、学困生进行合理分配,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共同参与课堂讨论,并赋予学困生一定的责任分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小组互动交流,认识到互动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总之,面对小学数学教学中两极分化的问题,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兴趣,吸引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重视心理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注重方法指导,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注重习惯培养,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这样才能提高对学困生的关注,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有效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