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永和镇启蒙小学 王纯纯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突出的就是从应试教育模式转变为素质教育,从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我国“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总方针的指导下,教育教学中提倡“德育为先”,尤其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推进,德育在小学教育中受到普遍的关注,根据国家课程计划的要求,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每周的课时数是两个课时。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之外,还要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促进学生道德观念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当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既要体现生活化的内容,又要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让学生获得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更好地生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特别提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应“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堂”。在新时代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基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必须顺应新课改的相关理念,对课堂进行改革,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促进教学“回归生活”,把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有机整合到一起,让知识和生活经验能够协调发展。
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与统考学科相比,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并没有特别强调知识性;与其他非统考学科相比较,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更强的德育意义,学生在这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一些生活经验,能够获得价值观念。针对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学习这门学科的目的就在于学生在今后能够更加正确地去生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只是针对教材知识展开教学,那么就会缺失核心的教学意义。小学生这一群体本身年龄较小,心智发育不成熟,社会认知能力较低,他们并未形成正确且良好的价值观。另外,小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在平时的生活中明辨是非的能力也相对较低,对于一些没有经验的事情他们往往很难分辨其中的是与非、对与错。针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就要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回归生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会借助相关的生活案例去辅助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在情感上会让学生感觉更加熟悉,案例所具有的形象生动性特点也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以旁观者的视角去看待的这类生活案例,在这一视角下学生的思路会更加清晰,在对生活案例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也更加明确是非观念,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到的内容,大多是偏理论性的,虽然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会获得相应的知识,情感态度会受到一定的熏陶,但是不难发现,这一学习过程具有很强的被动特征,学生道德观念的获得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在一定程度上是脱离了生活的。然而,“回归生活”指导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更加关注生活实际与教学实际之间的联系,更加有意识地去促进两者的融合。“回归生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会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去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品质。由于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情感态度上更加容易接受,课堂氛围也更加轻松、愉快,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单一性。小学生在“回归生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生活中遇到相应的情境之后,会主动将课堂学习中获得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也更加清楚这一学科的学习对生活的重要性。总之,“回归生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紧密地贴合了教育的本质,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由于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是非统考学科,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忽略这一学科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会显得有些随意。“回归生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让教师改变对这一非统考学科的看法,重新重视这一学科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重视备课,也更加重视课堂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课堂教学呈现生活化的特点,这就使得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生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高,最终会让教学质量得到相应的提升。
目前,无论是城里的小学还是乡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育观念都存在落后的情况。这是因为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非统考学科,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对于这一学科都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整个课堂几乎是教师的“一言堂”,采用的教学方式也是“满堂灌”。部分教师完全是依靠自身的经验进行授课,并未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进行教学。教学的内容也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对于某些重点知识的学习,教师则往往是让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
教材虽然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而存在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要让教师完全照搬教材的内容,直接把教材内容口头表达出来。在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过于依赖教材,没有去发掘更多的教学资源。当前,很多地区都是使用的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这套教材面向的是全国的学生,因此就具有泛化的特点。由于地域不同、学生的情况不同,仅仅依靠教材对具有差异性的学生进行教学是不够科学的,不能够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进行挖掘,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就缺少了生活化的特点。
有时候,学生在课堂中内心会受到触动,也会对相应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但是,一到下课之后,学生该怎么样还是会怎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缺乏延续,学生仅仅在课堂中受到了教育,但是并未把这一良好的思想观念延续到具体生活中去,这也是学生的转化能力不够强造成的。另外,道德与法治学科一周的课时数本身就非常有限,学生并没有持续受到教育,也会导致学生难以产生良好的行为,良好的习惯更不容易形成。除此之外,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一般是不会布置作业的,因此也就失去了一项延续课堂的途径;即使布置作业,也仅仅针对理论知识的巩固记忆,缺少了具体的实践。
道德与法治和有些抽象性较强的学科不同,其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判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成果也不是简简单单依靠理论性的考试来完成的,而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依据,对学生道德观念、行为品质进行考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关注的是学生的思想方向,重视的是学生行为习惯,重点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培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定要明确教学的本质是引导学生,让学生产生并践行正确的生活观念。所以,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首先就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去情境。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生活进行模拟,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场景中产生正确的行为,在思想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一定的好处,那就是紧扣教学的主题,让教学内容更加严谨,对学生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0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这一内容时,就可以从身边的美德入手,让学生思考在学校生活和日常生活中都能发现哪些美德,引导学生对相关生活现象进行观察,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美德。接着,教师以此为基础,出示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图片中的行为是否属于美德。教师出示的场景都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随地扔垃圾、帮助低年级的同学、同学之间打架等,学生看到图片内容很容易想起生活中的相关事件。在学生做出判断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发展传统美德,以及在生活中可以通过做哪些事情来传承传统美德。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各抒己见中明确哪些行为可以算得上美德,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美德,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教学,也能够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很好地“回归生活”。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身就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教学,让教育和实践之间能够紧密配合,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也是处于真实的情景中,能够获得更好的体验。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具有更多的运用理论知识的机会,既能够对自身的道德观念起到培养作用,也能够规范自身行为,同时还能够获得学习的乐趣。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关于道德与法治的素材,但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往往会忽略对这部分素材的运用。“回归生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要重新拾起这些素材,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深入把握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所折射出来的生活事件进行联想,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往生活方面去思考。另一方面,教师要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针对重点内容去对启发学生,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重点内容作为循循善诱的基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生活进行回味。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想别人在旁边抽烟,自己闻到烟味时的感受,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在学生阐述完毕后,教师再重点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应该杜绝这些不良嗜好,并给学生科普这些不良嗜好可能会给身体带来的不良影响。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当中一些人因为这些不良嗜好而生病的案例,让学生明确不良嗜好可能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另外,由于学生可能对毒品的概念比较模糊,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去引导学生进行联想。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除此之外,教师同样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就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保障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由于每周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数量是有限的,所以教师要重视生活化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受到教育。营造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氛围,既可以借助学校广播站的作用,也可以学校宣传栏作为依托,更可以通过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风气来完成。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应当受到重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德育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将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能够让教育更加直观、深刻,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教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