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环境下高校教师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2022-02-09 01:19刘谷生
传媒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言论高校教师舆情

刘谷生

一、高校教师网络舆情的内涵、特征与影响

(一)高校教师网络舆情的内涵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师生在互联网上表达和传播关于现实社会各种现象和事件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1]高校教师网络舆情是指与高校存在直接雇佣关系的教职工通过互联网络表达和传播关于社会热点、公共事件、自身利益诉求等的网络言论。社交媒体上活跃着各个层次的高校教师,因为高校教师属于知识分子群体,思想活跃并具有极强的言论表达能力,所以高校教师的网络言论对社会公众的舆论具有比较强的导向性和教育性作用。

(二)高校教师网络舆情的特征

高校教师网络舆情与其他网络舆情相比具有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反映高校教师网络言论具有非常强的社会影响力与塑造力。

第一,实名性与匿名性并存。有些高校教师公布自己的真实姓名在社交媒体上传播自己的思想与知识,比如在微博注册自己的账号都是实名的,也有些高校老师通过匿名发表网络言论,和普通网民一样活跃在网络媒体上,表达思想和情绪,比较隐蔽。

第二,知名性。高校教师在社交媒体发挥个人专业技术专长能够聚集众多“粉丝”,拥有大量追随者,教师能够利用信息优势影响这些“粉丝”的思想与价值观。

第三,思想塑造性。高校教师活跃在社交媒体上往往会与自己的“粉丝”进行思想沟通与交流,同时,还会与网络社会保持互动,对社会关心的热点事件发表看法,能够塑造关注者的政治思想,能够聚集思想力量。

第四,价值表达多元性。高校教师的网络言论比较复杂,有的网络言论代表自身或部分社会群体利益,有的网络言论反映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有的网络言论是为社会公平正义发声……

(三)高校教师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高校教师是各类社交媒体具有活力的活跃群体之一。最近,个别教师发表不当言论引发网络舆情,而且引发网络舆情风暴的教师还是比较知名的教授。该事件给高校教师群体带来深刻的反思,并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首先,损害高校办学形象。高校教师网络舆情事件出现后,网民首先把矛头指向教师所就职的工作单位,高校往往成为网民的声讨对象,让高校成为网络舆论的漩涡中心。如果高校不及时处理教师网络舆情事件,将会引起网民的持续关注,甚至网络攻击。

其次,引发高校教师社会信任危机。尽管是个别高校教师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不当言论,但是损害的是社会对整个高校教师群体的信任。社会信任是心理、社会、制度等多因素促成的复杂社会心理现象。[2]高校教师群体出现社会信任危机不利于教师实现育人功能,使高校不能顺利实现其育人功能,最终导致社会整体利益受损。

第三,危害社会主流价值观。最近的高校教师网络舆情事件都是比较知名的高校教授发表不当言论引起的。他们的社会地位比较高、社会影响力广泛,网络不当言论会对网络社会产生一定误导,恶化青少年成长环境,进一步扭曲社会价值观,造成一定社会范围的思想困惑和混乱。

二、高校教师网络舆情形成因素分析

(一)忽视高校教师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高校忽视教师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对教师价值观念多样化挑战,主流价值观念难以约束和引导,导致一些高校老师缺乏制度自信。有些高校管理者将自己的子女送到西方国家留学,然后支持子女移民。有些高校管理者在非正式组织活动中传播西方价值观念,丧失理想信念。[3]

高校教师到国外留学、进修、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受到了西方价值观的浸染,失去了自主正确判断中国国情的能力。[4]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严重违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缺乏政治担当。因而高校一方面需要警惕的是意识形态衰落,另一方面是利益主义崛起。[5]

(二)高校面临政治思想多样化危机

市场化改革形成诸多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阶层拥有不同的政治思想。高校教师来源社会各个阶层,其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往往打上了各自阶层的烙印。高校是各种政治思想的聚集地,为高校政治思想多样化提供了客观条件。其次,社会思潮对高校教师政治思想的侵蚀。高校教师与社会要进行思想和信息交流,也会受到各种社会思想的影响。高校教师需要经常与世界各国大学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同时,高校还要委派教师到西方发达国家进修或者留学。这些学术和学习活动为西方价值观渗透所利用,有些高校老师在价值观的比较中丧失自我。另外,新自由主义者利用社交媒体将自由主义思想渗透到网民日常生活交往中,其网络传播主要表现为文字隐喻、影像隐喻、游戏隐喻等。[6]高校教师经常使用各种社交媒体进行娱乐休闲和信息传递,难以避免受到自由主义思想渗透,比如好莱坞电影,宣扬的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最后,高校教师通过社交媒体传播自己的政治思想观念,这些政治思想观念往往代表一定的社会阶层利益。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矛盾,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可能与其他社会阶层的网民思想观念相冲突。这种思想冲突表现形式十分丰富,比如争吵、互喷、辱骂等,这样往往会吸引网络“吃瓜群众”围观,通过社交媒体转发和跟帖,网络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从而引起高校教师网络舆情。

(三)社交平台履行管理主体责任不到位

根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应当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主动治理平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及时审核信息发布和跟帖评论。目前,很多社交平台单纯追求企业利润,节约管理费用,对平台的使用者疏于管理,对发布的网络信息缺乏监管,没有及时履行社交平台的管理主体责任。

三、构建高校教师网络舆情治理机制

(一)高校建立教师网络舆情预防机制

1.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引导

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各项工作的指导地位,为主流价值观创造良好的建设氛围。高校领导要及时关心帮助有生活困难的教师,在教师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上投入足够的感情、时间、精力、物质。最后,高校要主动开展教师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避免教师负面网络言论给高校带来不利影响。[7]

2.加强高校教师网络道德教育

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建设网络空间道德,注重利用数字技术、 互联网技术开展道德建设,让正确的舆论占领网络阵地。[8]从高校教师网络舆情事件可以发现,个别高校教师发表网络不当言论突破公民道德的底线,在网络社会中造成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反映出有些高校教师比较缺失网络道德。要对高校教师强化网络道德教育,拓宽网络道德教育的受众群体,才能有效开展治理网络空间。

3.高校教师坚守网络道德规范

高校教师要坚守网络道德规范,提升网络言行自律能力,营造良好网络空间环境,培育积极向上的网络道德正能量,做网络社会中正面信息生产的引领者。[9]

4.及时追责网络舆情制造者

高校教师作为网络信息内容的生产者应该承担相关的社会责任。高校教师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不当言论,制造负面网络舆情热点,给网络生态带来不良影响,高校要及时进行网络舆情展开调查,让网络舆情制造者承担相应责任,并及时面向社会公众公布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结果。

(二)社交平台建立网络内容预警机制

完善社交平台网络内容审查机制。首先,建立社交平台网络内容审查标准。为了更好地管控社交平台信息内容,社交平台要在《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等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借鉴发达国家的互联网先进管理经验,建立社交媒体公司内容审查机制和标准。[10]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交平台网络内容审核标准。其次,开发网络内容信息过滤技术,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和拦截。[11]对可能引发网络舆情的不当言论进行过滤,发挥好网络内容审查制度的预警功能。

根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民微信朋友圈使用率为85.1%、 微博使用率42.5%[12],反映网民使用社交媒体进行信息交流频率高。社交平台产生的信息内容十分巨大,然而,社交平台无法依靠人工筛选从社交传播信息中分辨出网络不良信息,这就需要社交平台开发出技术手段对网络内容进行筛选。

社交平台开展网络文明建设活动。网络文明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网络社会后的积极成果。[13]目前,社交平台存在各种各样的不文明现象,比如语言暴力、语言攻击、语言侮辱、语言谩骂等等,网络不文明行为给网民带来精神损害。为了给网民提供一个安全、健康、道德的网络社交体验环境,社交平台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建设网络文明。

首先,定期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社交平台要结合平台出现的各种不文明现象,关闭一些引发恶劣网络舆情的信息生产者账号,屏蔽一些平台使用者的不文明网络发言。其次,社交平台结合时代精神、地方特色、英雄模范人物事迹,定期举办积极健康的网络文明宣传活动,比如网络征文比赛、网络视频比赛、摄影比赛等,将优秀作品放在社交媒体上传播优秀事迹与人物。最后,社交平台要充分挖掘优秀的网络作品,比如李子柒的网络视频,对传播传统优秀文化和社会进步文化的内容生产者进行扶持和奖励。社交平台多给网民推送好作品、好视频,用优秀的文化作品引领网络文明建设,社交平台要持续投入人力、财力、智力建设社交网络文明。

(三)引导公民有序参与高校教师网络舆情治理

1.树立公民参与治理理念

公民参与网络社会治理,参与治理高校教师网络舆情是一种全新治理理念。参与式治理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的新型治理模式,要充分信赖公民,发挥公民参与作用。[14]网络公共空间成为官民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领域,在我国网络已经成为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场域。[15]社会治理模式从强调对社会的控制向重视社会公众参与的转变,[16]网络治理要充分发挥共治共享的功能,进一步发挥公民治理网络舆情的作用。

2.优化公民参与治理的路径

公民要参与网络舆情治理,需要社交平台和政府网络管理部门提供简便醒目的参与路径。这需要社交平台和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治理关系,在社交平台主动建立网络不良信息举报平台,或者在社交媒体界面的醒目位置设置链接中央网信办“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的按钮,便于网民及时将网络不当言论反馈给社交平台或者国家网络监管部门,及时制止网络不当言论引发网络舆情热点。此次引发高校教师网络舆情事件的社交平台并没有建立网络不良信息举报平台,导致网络不当言论长期在微博上传播,并被转发到其他社交媒体上传播,形成舆情热点,造成非常消极的社会影响。

3.公民参与治理的有效性

网民群体能够及时发现并持续关注各类网络舆情事件。调动网民积极参与网络舆情治理能够有效降低政府和社交平台的治理成本,节约大量人力和财力。通过构建公民参与网络舆情治理路径能够及时将网络舆情事件反馈管理部门。同时,鼓励公民参与网络舆情治理,能够培育良好的公民社会责任,减少网络社会的冲突和矛盾,能够有效遏制各种不良信息的产生和传播,帮助政府化解网络社会矛盾,公民参与能够提高治理网络舆情的社会效益。[17]

(四)政府加强社交平台监管

完善有关社交平台治理方面的法律,把成熟的社交平台监管制度上升为社交平台治理方面的法律。西方发达国家在治理社交媒体上注重法治,制定专门管理社交媒体的法律,比如美国国会制定了《打击恐怖主义使用社交媒体法》,德国制定了《社交媒体法》。[18]

政府要成立社交平台监测与治理机构。社交平台治理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客观上要求政府治理社交平台需要专门机构,需要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目前,我国社交平台上出现高校教师网络舆情事件后,仅仅只是高校作出回应,负责调查和处理,有些高校迫于舆论压力仅仅做个表态,最后也没有公布处理结果。而政府网信部门一般没有参与治理,这样难以保障处理网络舆情的法治化、公正性、严肃性。

政府网信部门要强化社交平台的监管,定期开展专项检查,了解社交平台履行管理责任情况,督促社交平台根据有关法律和监管要求进行运营。对发生在社交平台上的高校教师网络舆情未及时治理的,要根据结果和网络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四、结论

最近,数起高校教师网络舆情事件,主要是指高校教师在社交平台上发表网络不当言论,经过网络扩大效应而引发网络舆情事件。引发网络舆情存在诸多深层次影响因素,比如高校教师政治思想多样化危机、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建设滞后、网络道德意识薄弱。为了更好地解决高校教师网络舆情问题,社交平台要履行治理高校教师网络舆情主体管理责任,提升对网络信息生产者和使用者的管理水平。治理高校教师网络舆情事件要充分调动政府、社交平台、高校、教师、公民各个方面共同参与治理,不断创新治理机制,不断拓宽公民参与治理网络舆情的途径,提高网络文明程度,打造舒适的网络空间。

最后,高校教师在社交平台上发表网络言论时,需要尊重网络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网络公共秩序。

猜你喜欢
言论高校教师舆情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基于主观幸福感的高校教师工作绩效提升策略
他们的言论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