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与教学方式探寻

2022-02-09 00:45杨光田
科学咨询 2022年14期
关键词:史料高中历史学科

杨光田

(凯里学院附属中学,贵州凯里 556000)

新高考改革于2014年开始试点实施,历史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于2018年开始实施,高中历史教师面对的不仅是高考考察方式的改变,还包括教材的改变、教学标准的改变。想要适应新高考和新高中历史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师需要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调整,需要充分解析新教材的课题内容、分析教材中的史料实证,应用史料实证等各种素材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新高考改革概述

新高考自2014年试点以来,呈现稳步推进的效果。新高考目前确立了招生模式、内容改革要求等内容,在多个省市试点进行分批次的尝试和实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改革任务艰巨但仍呈现逐步推广的效果。目前,上海、浙江等地已经几乎完成了新高考的模式改革,总结出一体四层四翼的要求,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为核心立场,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人才培养方向,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为高考评价标准[1]。

二、新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教育部对高中各学科陆续发布了新的《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学科《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唯物史观是指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发展规律的观念,是高中历史学科对学生培养的关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复杂且曲折,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表象认识、了解历史的本质,形成科学看待历史的观念。时空观念是指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时间、空间中进行观察、分析的思维方式。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容易忽略时间或空间的重要性,形成片面的学习思维,培养时空观念对培养学生科学学习历史思维有重要的影响。史料实证是指通过分析史料来重现真实历史的历史学习态度。

客观对待史料,是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灌输给学生的严谨态度。历史解释是指根据史料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分析的态度和方法。历史是客观的,但历史解释不可避免加入人的主观认知和态度。想要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历史,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摒弃个人主观态度尽可能客观描述、科学理解历史事件的态度和掌握方法。家国情怀是指对祖国、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历史学科具有的人文价值。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祖国曾经的辉煌繁荣,正视百年屈辱史带来的教训,充分认识自己肩上的历史责任。

三、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方式

(一)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教学方式

在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是由无数人民群众共同推动的。在我国和外国的传统史料中,帝王将相占据了非常大的篇幅,例如《史记》用大量的篇幅记载帝王政绩、诸侯世家、人臣事迹等,容易对学生造成“英雄造时势”的错觉。但真正深入历史的长河去解析史料就会发现,从古至今诸多帝王将相、位极人臣、于国家于人民有功者多来自于人民群众。建立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秦帝国兴起于周王朝放牧养马之地,在长期与戎的交战中逐渐繁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吴广在起义反对暴秦前只是普通的耕田农人,能够起义成功也是因为世人苦秦暴政久已,方有一呼百应。除了帝王将相外,我国古代科技、文学的发展,更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篇中,明代的《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此书虽为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著成,但其中收录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多为行业技术人员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心血结晶,是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转变让学生死记硬背历史人物功绩的教学方法,转而带领学生深挖人物背后的故事,从人物的成长、发展中见证真实的历史,让学生清楚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体,社会的发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成果,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二)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教学方式

培养时空观念是教导学生学习历史方法的有效手段,也是让学生具体认识历史事件、人物变化发展的关键。首先,相当部分的学生不能正确看待我国历史朝代更替的原因,究其原因是只将我国古代史的分析局限在“人”的层面,忽视了时间、空间的因素,也忽视了气候、地理的作用,这对学生学习我国古代史比较不利。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汉末三国历史为例,东汉末期历史段教材的重点在于东汉地方豪强实力膨胀、土地兼并加剧、多支政治力量混战、政治腐朽黑暗、镇压黄巾起义演变成军阀混战。如果这样表面讲解东汉末年历史,不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导致土地兼并、黄巾起义出现的原因,过于将社会崩坏的原因归于“人”,忽视了天时地利的因素;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唯物史观,这样的历史阐述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力量。

东汉末年是人类历史上数个小冰河期之一,气温的下降是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的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粮食减产在社会动荡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在研究史料后会发现,小冰河期粮食减产,农民的土地产出在交付税收后已经不能满足生存需要,售卖土地成为诸多农民的唯一选择,为地方豪强土地兼并提供了便利;失去土地后农民成为佃农,生存生活保障更加薄弱,农民起义的可能性快速增大;为了争夺生存的资源,原有政治秩序崩塌、势力混战、社会动荡成为必然。梳理小冰河期的出现时段,学生会发现每次小冰河期都与我国大规模社会动荡相吻合,商末周初、汉末三国、五代十国、明末清初都与小冰河期有脱不开的关系。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我国《中国通史》类的纪录片片段,将纪录片与教材内容相对比来进行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综合气候、地理因素对我国历史形成更具体的认识。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我国古代历史多强调朝代,外国历史多强调公元前后的时间点,学生更熟悉我国历史却对记忆外国历史困难重重。但实际上,在同一个时间段内世界上发生了很多事情,不仅我国在发展,国外同样也在发展,将被割裂为中国史、外国史的碎片化历史内容以时间为轴串联起来,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我国古代历史与外国历史时间点的横向联系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我国汉朝与西方罗马帝国处于同一个历史时期,二者对比学习更容易构建科学的时空观念。

(三)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教学方式

在历史学习中,史料是唯一能够证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事迹的证据,培养学生科学认识和分析史料实证的态度和方法,是提升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手段。在历史领域中,并不是只有切实的历史文物、历史建筑、遗迹才是史料,文字史料同样是重要的历史实证。但与历史文物有真有仿一样,文字史料同样需要区分客观描述和个人主观分析的差别。高中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分析能力的过程中要积极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我国古代历史文字史料阅读应与语文学科结合,外国历史文字史料分析应与英语学科结合[3]。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以现实主义手法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唐代社会现实,结合杜甫的诗有助于当代人们了解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杜甫的诗按照创作时间排列,并按照诗人本人的地点移动排布在地图上,形成一个“杜甫的移动轨迹”,通过诗人的观察和描述来穿过时间的阻隔,看到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变化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波动,正确认识战争对于底层人民的伤害。又如,马丁路德金《I have a dream》于1963年的演讲是推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重要文字史料,这段演讲能够让今天的学生正确认识美国历史上的种族歧视严重程度。再如,我国近现代革命先烈的家书家信是引导学生近距离认识这段历史的重要途径,这些家书家信让革命先烈的拼搏、付出和牺牲不再是教材上简单的数字和文字描述,让学生将革命先烈视作活生生的人来认识这段壮烈历史。这样的史料实证分析,更有利于高中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成长。

(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教学方式

在高中历史学习当中,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所形成的历史影响进行解释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部分内容,是对学生历史思考成果、唯物史观的体现,是高中生需要通过练习掌握的能力。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材中,教材将我国古代史以朝代作为划分方式,专题教学模块也没有能够突破朝代的限制,这样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整体理解一个朝代的执政理念和社会发展,但也限制了学生对历史连贯发展、人类社会螺旋上升规律的认识。学生形成了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连贯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正确解释态度,有利于让学生习惯于将人物、事件放在具体的历史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理解[4]。

例如,在学习我国古代史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各个历史朝代的执政理念串联起来,引导学生结合目标朝代之前的历史来分析目标对象,因为不仅今天的学生们在学习历史,以史为鉴也是我国自古以来的发展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秦王朝郡县制的统治方式是否受到周王朝分封诸侯执政方式的影响,汉王朝景帝之前奉行的“无为而治”是否受到秦王朝暴政统治的影响,唐王朝施行三省六部制相较于西汉、东汉时的三公九卿制先进在哪里,宋王朝以文治武、监军制度从唐王朝刺史权力过大中汲取了哪些教训,又导致了哪些问题?除这些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多次农民起义、多次推翻旧王朝建立新朝代,为什么到了近现代农民起义无法救中国了,农民起义的局限在哪里?

又如,我国自古以来的人才选拔制度从世官制、察举制逐渐发展到科举制,在学习人才选拔制度发展过程中师生不应局限于制度出现的时间点和相关帝王人臣,在制度解释和评价时也不应脱离当时的社会现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推动人才选拔制度的背后原因,有的学生说汉高祖刘邦出身低微,想要得到统治国家的人才需要他人推举因此有了察举制,有的学生说察举制容易被世家大族把持,皇帝为了中央集权不受世家牵制发展科举制,更加公平地选择人才,有的学生说东汉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让人民群众有了获取知识的渠道,出身人民群众的人才数量多了,皇帝才有进行科举制获得更多非世家人才的基础。通过集思广益,学生会发现一个王朝的执政方式变化不仅在于执政团队对前朝经验的总结,还在于人民群众情况的变化,缺少对人民群众现状的结合,王朝的各种改革往往只能以失败告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重要性,也充分认识到结合历史实际情况进行人物、事件的解释更加客观。

(五)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方式

家国情怀并不是一种自古以来的普遍认识,而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产物,在我国和西方历史中都有体现。家国认知在我国汉朝时期逐渐形成,古希腊城邦制度是西方家国认知的基础[5]。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注意历史学科的人文性教育,着重进行对保家卫国先烈事迹的讲解和渗透,让学生在学习这些史料的过程中养成对祖国、民族的强烈认同感。例如,霍去病北驱匈奴、封狼居胥,岳飞抗金卫国,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又如,百年屈辱史中诸多革命先烈前仆后继的事迹,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历史责任感的重要材料。

四、结束语

想要培养高中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需要教师立足真实历史史料,引导学生拨开历史纷杂的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念。学生的观念和思维发展是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师应正视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不足,进行针对性教学调整。

猜你喜欢
史料高中历史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史料二则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超学科”来啦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