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2-02-09 00:45邓铃凡
科学咨询 2022年14期
关键词:慢就业毕业生大学生

邓铃凡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071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面临诸多压力,同时,也出现了部分群体,在毕业时选择暂时不就业或者“慢就业”。根据教育部、人社部等多方面统计,2021年全国毕业大学生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陡增。[1]然而,与就业难相对应的却是毕业大学生当中越来越多地选择“慢就业”,这种现象在毕业生中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这一现象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2]普遍来说,就业率与真实就业情况是否真实吻合等问题被社会所关注,加之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形势又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各行业竞争压力增加、国内外市场需求缩减、毕业生心理压力加大等多个方面的影响。[3]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大量的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就业人员;另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满意的工作,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矛盾显现日益突出。

一般来说,“慢就业”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条件下,自己暂时不打算就业,或主动地延长就业选择的时间,在一定时期内没有正式参加工作的现象[4]。“慢就业”已经成为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一部分,且群体在不断增大,但人们对“慢就业”的认知尚存很大误区。总的来说,“慢就业”就是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赋闲在家,或到外地游学等方式生活,而没有立即投身工作的一种特殊状态。

一、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基本类型

“慢就业”现象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是选择了一种个性化生活方式的结果。经过调查研究,重庆市大学生“慢就业”主要表现为毕业后没有直接找工作,而是准备考研究生或者准备考机关事业单位、准备出国留学、在外短期游学、进行创业前考察、在家休整,或者沉溺于兴趣爱好,比如参与游戏、从事音乐活动等,也有部分大学生毕业后直接成了家庭劳务中的全职人员。

(一)为追求稳定和创业而做准备的慢就业

这种类型的慢就业主要包括打算参加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考试,以及打算创新创业等人员。在近几年的就业调研中发现,大约有48.2%的人员处于这一状态,其中,备考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为37.3%,自主创新创业的为9.6%,其他选择的为1.3%。这一部分毕业生认为,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就等于有了“铁饭碗”,工作稳定、生活安稳,也极其希望能够进入这类单位。与以往“毕业即工作”的传统观念相比,当代大学生择业更加个性化、多元化,多元的就业渠道。同时,随着“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兴起,一些大学生不急于就业,而是先通过自主创业的方式积攒一些实际的工作经验,为将来即将从事的行业做准备,这部分毕业生主动选择了“慢就业”,也是“慢就业”群体中的第三大群体。

(二)打算继续深造的慢就业

这一类型的慢就业主要有准备考研以及出国留学等。随着考研的兴起,每一年的考研人数急剧上升,每年毕业生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升学考试,还有约4.9%的准备出国留学。当前,社会上各用人单位给不了本科毕业生或者更低学历水平的毕业生所能期望的待遇,因此,一部分毕业生希望通过读研深造提升自己的就业优势。也有一部分学生一直有着“名校梦”,对名校有着执着的追求,第一次考研没能录取,于是继续“二战”甚至“三战”,导致错过了正常就业的时间。随着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提升,出国留学已经变得越来越容易,不少学生也希望出国体验一下国外的多元文化,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为以后就业增添竞争力,顺利的话还有机会获得海外发展的机会。

(三)为今后高质量就业而准备的慢就业

“这一类型的慢就业主要有因旅游、游学或参加其他活动等原因未及时就业的毕业生,这一部分慢就业毕业生比较少,约占12.7%,其中选择先到国外先进行短期游学的大概就有4.5%。这一类人群转变了传统的择业观,更加侧重于工作与个人理想的匹配,他们首先考虑即将进入的行业或单位是否能够提供较好的发展空间,是否具备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工作模式是否体现了个性化需求等。如果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单位,就“慢下来”慢慢找,并开始效仿西方青年的“间隔年”的就业心态,在毕业之后不急于找工作,独立或少量结伴去做一次远距离、长时间的旅行以增长见识,或者从事一些自己当前最想做的事情。这一类人群一般是主动选择暂时不就业,他们并非不愿就业,而是不想仓促就业,“慢”是为了提高就业质量。

(四)以健康修养为目标的慢就业

这一类型的慢就业主要是因为身体原因选择休息调整,暂时没有直接就业的打算,占比为总数的2.4%。在调查中发现,部分“90”后毕业生,尤其是“95”后的毕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方向还不是很清晰,并且有家庭的原因,父母觉得还不需要子女挣钱养家,可以让孩子根据当前的意愿,选择回家休整,或者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从而加入“慢就业”行列。所以,在慢就业的群体中,确实有少部分毕业生,由于太想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爱好,而不像就业。这样的话,尽管没有收入,但是家庭条件较好也不会影响毕业生的生活,这一情况一般是从事玩游戏、歌唱等活动。

二、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成因分析

“慢就业”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和观念直接相关,也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密切相关,也是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化的客观反映。

(一)地区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短期就业市场冲击

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交替更新和不断融合的过程导致“慢就业”群体在搜寻、评价、选择就业机会时需要更多过渡时间和决策成本。以重庆市制造业为例,传统制造业就业吸纳能力正在持续降低,“慢就业”也相应而生。具体而言,造成“慢就业”的主要原因在于,随着重庆市工业化进程进入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阶段,制造业作为工业化主线,其产业经济部门的发展及结构变动,必然对就业产生深刻影响,对大学生就业的直接吸纳能力也凸显不足,其中,技术(智能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更新换代加速条件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对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重要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联结点以及内陆开放高地,在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和布局等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加之互联网经济日益凸显,与传统产业之间的竞争、融合甚至创新发展成为其重要驱动力,类似于上述制造业行业的深刻变革和重新洗牌对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就业市场上,何时就业、继续深造、是否创业、出国游历甚至选择短期不就业等都成为大学生思考的重要问题,上述方面也正是“慢就业”现象存在的外在环境因素。

(二)经济文化影响了就业创业择业的选择方式和评价角度

经济文化交互作用导致主动“慢就业”偏少,被动“慢就业”居多,是“慢就业”存在客观环境和现实基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多样,不就业和慢就业对人生影响不大”的观念和“现在处于慢就业状态的主要原因”问题的综合分析发现,选择薪资待遇较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选项的占74.5%的调查结果相一致。所以,当前重庆市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数还是愿意尽快就业的,毕业未就业或“慢就业”,除了备考研究生和机关事业单位的以外,多数还是因为工作机会不合适、待遇较低等客观因素造成的结果,使得大学毕业生不得不“慢就业”。

经济文化交互作用导致部分大学生愿意毕业后或者专门花费时间精力创业前考察,但创业成功率低,是“慢就业”存在的客观环境和现实基础。新时代,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鼓励大学生创业,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青一代中不乏积极创业的群体,但受到中小企业融资不易,缺乏创业帮扶等问题的影响,真正创业成功,或者毕业后真正选择创业的年轻人少之又少。

(三)个性化和及时的就业服务管理还有可改善的空间

互联网时代,信息覆盖面和扩散速度成为了决定决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岗位供求、考研、出国、创业考察、甚至培养兴趣爱好等信息方面,都需要通过各种媒介工具,及时搜集大量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就业过程中尤其如此,方便及时、满足个性需求、真实安全等是重要的考虑指标。在众多旨在减少“慢就业”现象的就业服务管理内容和方式中,需要服务管理结构根据需求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才能达到最大的效果。

(四)部分用人单位还存在一定不恰当招聘门槛

社会经济在发展,人才无疑已经成为主要竞争力,在供求不平衡、不匹配的就业市场,多数情况下,由于未能认识自己个人能力和盲从心理的存在,大量毕业生追逐少量所谓的较为优质的岗位。劳动力市场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状态,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面,在众多找工作的人中选出少数目标个体,其客观上具备提升招聘和入职门槛水平的条件。高学历、海外经验丰富等成为了“华而不实”的敲门砖,学历与职位、能力与经验之间产生了不匹配。为迎合上述用人单位的客观要求,想要提升学历层次和备考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数攀升,成为了“慢就业”现象的主力军。

三、缓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对策措施

聚焦“慢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协助毕业生增强适应就业市场的能力。多管齐下,从政府、学校、家庭及个人等多方面努力,分类施策,积极引导,同时充分考量当前疫情的叠加影响,尽可能缩短“慢就业”毕业生就业空窗期。

(一)建立各部门之间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上的工作衔接机制

目前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指导教师的专业性不强,教师对最新的国家及地方就业创业政策掌握不够,导致教学效果难以与社会需求匹配。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主要内容除了要系统讲授求职面试技巧、求职核心竞争力塑造等以外,最新的就业创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体验与实践以及当前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与专业社会需求情况同样非常重要。而高校专职教师由于缺乏系统性培训或者实践经验不足,需要地方就业服务管理部门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培训,甚至直接委派来自政府部门或者企业管理一线的兼职教师充实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上来。

(二)提供充足岗位信息,逐步缓解“慢就业”现象

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围绕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以及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等新领域、重点领域的用人需求,开展专题招聘,送岗位进高校,网络招聘及校企洽谈交流等形式丰富的“双选”活动,缓解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就业或“慢就业”现象,促进年轻人及时、有效地就业。

互联网时代,信息覆盖面和扩散速度成了决定决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岗位供求信息、考研、出国、创业考察、甚至培养兴趣爱好等方面,都需要通过各种媒介工具及时搜集大量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就业过程中尤其如此,方便及时、满足个性需求、真实安全等是重要的考量指标。因此,重庆市就业服务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定向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华龙网等大型地方性网站、大中专院校招生就业网站等渠道定期发布高度精练的就业指导信息,从而实现缓解“慢就业”、促进稳就业的效果。

(三)进一步优化创业帮扶机制,强化创业带动就业

目前,每年政府部门都会出台相应的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措施与办法,但由于信息不畅通,申请手续不了解,缺乏实质性指导等原因,这些措施与办法还没有真正发挥巨大效果。因此,着眼于当前重庆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从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提升和创业环境改善、创业帮扶政策落实到位等方面着手,吸引更多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真正获得有效的帮扶,逐步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格局。例如,成立大学生创业帮扶平台,在政府网站及各大高校设立创业帮扶申报窗口,直接引导大学生获得有效的创业指导与帮扶。

坚持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基本原则,强化创业服务和创业培训,加快形成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针对在校大学生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高校辅助、学生主导”的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帮扶机制,有效提升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成功率。不断激发年轻人的创业激情,增强创业意识,鼓励更多的年轻人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

猜你喜欢
慢就业毕业生大学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