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玉
(泰安市广播电视台,山东 泰安 271000)
随着IT 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海量存储技术的发展,电视台节目生产当中的摄、录、编、播、存各个环节的技术手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级电视台都建立了本台自己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搭建了融媒体平台,形成了电视台内制、播、存、管一体的全台节目生产网,提高了电视节目的生产效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融媒时代的到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应用上的探索。
电视台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Media Asset Management 简称MAM),是指以计算机及网络为平台,把过去几十年积累的节目档案和节目资料以及每天新生产大量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内容进行采集并将其全部数字化、实现目录编排和管理、实现数据库上传便于检索、实现非编素材转码、存储、信息发布,以上操作主要是将这些数字化的内容资料上传数据库实现长期的保存和检索功能,便于后期提取利用数据信息,让这些资料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对于这些内容资产的管理,原广电部门颁布了《广播电视宣传档案、资料管理办法》,文中明确阐述了,广播电视内容资料的存储管理的重要意义:“广播电视宣传档案是广播电视宣传活动的真实记录,记载着广播电台、电视台宣传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反映了全国各行各业、各地区,各部门不同时期革命和建设的面貌,是进行日常播出、工作查考、经验总结、历史研究的真凭实证和必要条件,也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1]。对各级电视台需要保存的内容和技术设备及保存期限也做了详细的描述。
融媒时代的媒资管理,不仅要为传统的电视媒体提供素材,更多的还是要为新媒体网络平台提供数据。如何整合电视台内的全网素材,进行有效的管理,如何再造传统媒体的生产流程、改变传统媒体的管理理念,能够使电视台内部的传统形式媒体和新媒体达成理念上相契合、组织上相聚合、业务上相整合、功能上相融合等多方面科学结合,促进内容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实现内容集中管理、应用管理、内容生产、内容分发,从而实现媒体资产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化,做到保证媒体资产的存在价值,并努力增加其应用价值,都将是融媒体时代媒体资产管理思考的问题。
泰安电视台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于2011年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电视台内电视节目上载制作、节目播出、归档存储全流程数字化、网络化,已归档储存各类资料超过300T,该电视台已经逐渐实现了台内电视节目原始资料采用原始保存管理模式(即磁带库保存),并逐渐实现了信息数字化、网络化管理。
媒资系统和台内非编制作系统互连,记者前期拍摄的素材上传到非编后,可直接后台提交媒资系统或生产出成片后,再提交媒资系统。记者或编辑对上传到媒资的素材按《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规范》对电视资料标准进行编目,待资料管理员审核通过后,即正式完成素材的归档任务。从采集到存储、再到播出,实现了全流程数字化、网络化。总编室负责将台内磁带库的历史资料上载到媒资系统并进行编目归档。
媒资系统与播出的二级存储异构互连,总编室的电视剧直接上载到播出的二级存储,播完后,电视剧节目资料可直接归档,再次重播时,可直接从媒资系统调入播出的二级存储,再次重播。避免了电视剧重复上载重复编目,节省了人力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
归档后的历史资料,如需下载,可直接在非编工作站上通过B/S 方式低码流检索、浏览、打点所需的素材,提交媒资系统,经管理员审核签章后,高码流直接下载到非编系统的指定路径,实现在非编系统上进行二次在线编辑。
泰安电视台媒资管理系统的建成,使得电视台里的电视节目的“内容生产”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开启了泰安电视台以“内容为核心”运营模式,建立了完整的以MAM 系统为核心,集收、制、管、存、播于一体的电视台节目生产管理系统。
泰安电视台经过十多年的使用,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媒资管理系统出现诸多困惑。
泰安电视台新增的栏目越来越多,拍摄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节目资料的存储问题成了一大难题。磁盘阵列趋于饱和;数据流磁带技术又不断升级。存储扩容势在必行,然而由于台内资金状况不佳,对于媒资系统的投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设备的维修和更新换代变得困难重重。
泰安电视台的自办节目的编目工作,采取“谁制作,谁上载,谁编目”的原则,由各个节目部门的编辑人员完全依靠人工上载编目;引进节目和历史资料由总编室工作人员进行上载编目。编目的过程涉及关键帧层、镜头层、场景层、片段层等多个类型,需要一帧一帧地观看每一段素材,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都是编辑记者兼职完成,编目的精细程度、准确率和效率完全依赖于编目人员的行业素质,工作量增加了,工作人员出现了厌烦情绪,编目的出错率也高了,导致了检索不准确、甚至是误检、漏检的情况。
经技术人员后台检查时发现,存储中出现了许多垃圾文件,还出现了不具备存储价质的资料,比如,棋牌栏目的素材,这类不具备存储价值的素材,占用了存储空间。错误的入库内容不及时删除,产生了垃圾文件。
建台初期,前期拍摄都是以磁带为介质,而且每个记者手里的磁带都是台里统一编号发放的,拍摄使用完成后,上交总编室,以旧换新。资料由总编室资料库统一整理保管。自办栏目的成片播出完成后,由栏目组统一上交总编室资料入库的。
现如今,前期拍摄都是以存储卡为介质,以文件的形式存储在存储卡上,原始素材非常方便被复制出来,导致在节目生产过程中拍摄的第一环节,素材就流失了。非编制作环节也存在资料流失的现象。大量的数据资料散落在部门和个人手中。大量流失的素材出现在了台外的自媒体平台上,挣取流量,获得利益。
自从媒资管理系统上线运营以来,资料的检索、存储、再利用、数字文件的多代复制无损耗,素材共享变得非常方便。台内制度规定,素材如果从媒资库里下载再利用,首先要提交审请,系统管理员签章后,才能下载使用,下载是将库里的资料复制一版下载的。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素材的原创者提出意见,不同意自己拍摄的素材被其他人使用。第二,素材被共享之后,导致多个栏目可能使用同一素材。第三,为懒惰的员工提供了方便。第四,资料管理员的审批。
原创作作者手里的素材不愿意提交媒资库,传统媒体的栏目,不愿意将还未首播出的素材,用于新媒体的发布,导致“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移动先行”成为一句空话。台内的新媒体部门确无素材可以使用。一方面台内资源共享受到威胁,另一方面,电视台外自媒体大量素材免费共享。
2018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企业版权资产管理工作指引(试行)》通知,要求重视版权保护。
电视台以“内容为王”,而内容是原创作者的。所以重视原创作者的版权问题,既是对原创作者的尊重和保护,也是对合理劳动获得报酬的最基本的认识和践行。
媒资库中的资料的再利用实质上是对原始资料版权的再次使用,不论是直接成片放送还是以其他媒体形式进行推送,都要求使用方提前拿到原始资料的版权。
“新媒体时代的本质就是运行版权,实现版权利益最大化”[2]。
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版权管理意识十分薄弱,更不用说将版权意识在实际中践行,电视台内部的工作人员甚至是高层管理人员对台内所保存甚至使用的原始媒体资料版权源头不清、对版权的管理和保护认知度不高。并没有对版权作为台内拥有的一项重要资源,没有在节目生产的各工作环节中全流程的把版权意识放在前提位置,没有将版权意识贯穿到媒体资料产品的采编播存销整个流程之中。
泰安电视台现阶段的媒资管理系统,缺乏对资料版权的管理模块。我们一直在探索以技术的手段管理版权,从节目生产流程的策、采、编、播、存、再利用以及网络发布的每一环节都纳入版权管理,保护版权,为资料的增值提供保障。
泰安电视台的媒资编目是根据广电总局颁布的《广播电视音像编目规范》,人工方式编目的。人工方式编目存在很多的局限性,编目的质量依赖于工作人员本身的素质,主观性太强,实事性较差,随着人工成本的逐年提高,编目工作的成本也随之增长。
随着大数据挖掘、AI 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智能技术的发展,可以借助高科技的手段来辅助人工编目,提高编目的工作效率。科学应用媒资编目的方法,可以帮助相关工作人员高效率高质量完成素材资料查找,使视音频资料可以快速科学地得到利用,节省大部分查找资料需要耗费的资源。[3]
电视台内部需要制定出一套可行的规章制度,严格存储设备的管理,摄像和非编制作设备实行时间成本核算。提高节目生产效率,减少资料流失。
媒资管理系统的人员权限设定需要根据生产流程、级别进一步的细化。
鼓励原创,保护原创,对原创作品进行评审,实行原创作品奖励积分制。提高节目生产的质量。
对版权资产采用分级管理机制,并匹配同步的各种高效运营机制,制定对应的奖惩考核制度,并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管理。
为了满足泰安电视台PB 级海量存储的要求,需要数据备份和容灾,还要定期监控、维护、软硬件更新和升级,就需一笔可观的费用。如何有效降低人力、物力成本也是需要探索的课题。
应运而生的云存储技术则为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利用云存储技术,硬件上,能够做到按需获取存储能力、网络能力、集群保障、计算能力、互联环境,软件上只需按照需求配置相应的实例环境,而不需要配置整个系统或子系统的软硬件环境。[5]云存储提供了一种新的储存技术,能够解决一些现存资产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处理问题。
复杂多元且庞大信息量的媒体资源可以利用互联网客户端上传到云盘中,利用互联网上的空间进行长时间储存,并且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能。利用该方式储存还具有方便检索的优势,对于一些历时长久的媒体资源也可以随时利用随时溯源,运行成本较人工保存低得多。
播出安全是电视台的生命,每播必审,是电视台播出前的最后一道审核关。然而,在使用媒资库的历史资料进行再创作时,往往由于历史的原因,素材中的一些敏感信息,靠人工审核是很难筛查出来的。
泰安电视台的媒体资料入库和出库审核都是人工审核的。审核的结果依赖于审核人自身的职业素质。关键是在对历史资料进行二次加工用于再生产时,对于音视频素材中敏感信息的筛查成为难点,难免会出现差错和疏漏。如果能通过应用语音识别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自动提取资料的音频和视频与智能库里的关键字和图像进行对比,辅助人工审核,极大地方便了媒资入库和出库的管理工作,提高正确率和效率,确保媒资内容再利用时的播出安全,保障了媒体发布的意识形态安全。
2001年《著作权法》规定,媒体从免费播放变为必须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录音制品支付报酬暂行办法》,明确了播放录音制品后广播电台、电视台支付报酬的方式、数额和期限,同时伴有强制措施。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终结了广播电台、电视台享受“免费午餐”的时代,让信息发布媒体,不得不面对一个个著作权人和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的索酬要求。
媒体资源不仅仅是电视台及一些媒体单位的资源,而是整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壮大的历史证明。在这个角度而言,随着历史不断进步,资料不断累积,相关资料迫切需要国家层面进行立法保护。从根本上在社会中树立依法保护的理念,安全至上的理念,版权保护的理念。从音像资料生产的源头上进行合法收集、管理,形成一个良好的规范的管理体系。[6]
现今的媒体行业,遵从“内容为王”的制作理念,创意和素材已经成各个电视台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这些资源的价值一旦得到开发利用,必将会成为电视台非常庞大和宝贵的财富。这种无形的资产,其价值将远远大于电视台内部技术设备组成的有形资产。
然而,由于地方电视台的生存现状,媒资管理系统和智能媒资管理系统的建设,都需要投入一大笔资产,台内的媒体资产大多数处于休眠状态。期待行业联盟,用技术手段解决“盗版”和“侵权”,拯救这些散落在地方台的“孤岛信息”。
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电视台融合的节目生产、多屏交换式互动直播,都给传统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
把现如今的媒资管理,从“资料馆模式”到“全流程模式”再到“平台模式”,才能应对融媒体时代的挑战。媒体资产才能成为媒体借以竞争、发展的助推器。
采用智能化媒资管智系统,不仅能提升广电行业在媒体市场的市场占有率,而且也将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广播电视媒体全球化、数字化、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行业背景下,媒体行业所拥有的媒体资源,其信息价值是十分重要的。挖掘媒体资料的价值,把“资料”变“资产”才是媒体资管理系统最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