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培养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研究

2022-02-08 07:08周劲廷
经济师 2022年6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培育

●周劲廷

“工匠精神”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要提升全民工匠精神,离不开教育系统的支持。从2016 年到2018 年,“工匠精神”连续三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充分表明了国家要打造质量强国、培育“工匠精神”的决心。关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学者们进行了研究,张佳景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可提升其创新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人生价值;武雪洋认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化的内容,需从高校文化建设、管理政策制定、校企合作等多方面实施。从现有的文献内容来看,学者们的研究更加关注理论层面,在实践上还存在提升空间。基于此,本研究试图从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入手,探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分析“工匠精神”培养与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融合路径。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

在人类文化的进程中,工匠精神是独有的瑰宝,也是我国传统职业精神的组成。我国先秦时期手工艺专著《考工记》中,就曾经提出了匠人的职责,即“建国”“营国”“为沟洫”。在明朝的《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各类农作物生产的装备、技术以及各类材料的类型和场地,将优秀的工艺人称之为“工匠”。在我国古代,非常推崇“工匠”,工匠身上那勤劳、执着、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古代匠人的重要精神品质。建国之后,各界工匠们用自身的奉献精神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灭的贡献。“工匠精神”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工匠精神”,是新时期赋予大学生的重要历史使命。

新中国成立的70 余年里,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经进入了世界前列,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的科技含量不高,一直是西方国家的“加工厂”,要走中国制造道路,必须要推动技术的创新,全方位提升核心竞争力,要达到这一目的,亟待培育人才的“工匠精神”,这是实现《中国智造2025》的关键。大学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人才支撑,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内容,可激活学生的“匠心”,促使其自觉将工匠精神践行于实践当中。

二、“工匠精神”培养与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融合路径

1.因事而化:落实全面发展培育原则。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要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融合需要以“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严格落实全面发展原则。基于这一诉求,高校要从多方面实施教学融合。第一,增强“文化自信”,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在思政教育中寻找“工匠精神”内涵,剖析其中的文化内容,与现代教育内容融合,提升学生学习“工匠精神”的热情,提高其内在的文化自信;第二,根植爱国主义内容,爱国主义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在思政教育中,高校要着重弘扬爱国主义内容,为学生挖掘“工匠精神”的思想内涵,带领学生汲取古人的智慧与哲理,引导学生立志服务人民、奉献祖国;第三,在思政教育中大力开展德育教育,发挥出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优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政学习实践,根据“工匠精神”、思政教育之间的契合点提升思政教育实效;第四,培育学生的奋斗精神,使之树立“责任意识”“劳动担当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劳动的乐趣,在思政课程中开设生活劳动课程,在立德树人环境下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

2.因势利导:加强思政课程理论建设。“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融合需坚持“因势利导”,从“三进”来建设理论课程。首先,在教材中增设“工匠精神”内容。革新原有教材体系,加快学科体系建设,从全局意识出发,让“工匠精神”内涵实现最大化。教材内容的建设与“工匠精神”内涵融合,精准寻找两者的融合要点,“工匠精神”中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都是无形的思政教育资源。因此,我们要以此作为核心内容来建设教材,砍掉原有不合时宜的内容,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理论指引。在此基础上,鼓励思政教师磨课,打造金课,形成新的教案、讲义,提升工匠精神进教材研究的理论深度。其次,开设“工匠精神”讲座,定期组织谈论会、辩论赛等,让学生通过各渠道感受令人动容的“工匠精神”。组织与“工匠精神”相关的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心理上的内化,避免学生出现心理偏差,使之形成“工匠精神”的心智。最后,在高校思政课内容的考核中,增设“工匠精神”,划定学分,以推动课程的顺利实施。我国的高校育人机制逐步完善,经过了多年发展,学分制成为了重要的管理制度。但是,在思政课程的考核上,以理论内容为主,在一个学期的授课完毕后,用一张试卷来分析学生的表现。为了让学生取得高分,教师在考前常会为学生“划重点”,学生在考前只需临时背诵、记忆就能取得不错的分数,导致思政课程沦为了形式,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工匠精神”纳入思政教学后,需针对对应的考核模式进行改革。以某校为例,在教学考核上,除了理论考核之外,还要增设实践考核,将社会热点通过实践考核课程来呈现,实现考核活动的与时俱进,弥补了传统考核中只关注理论的问题。在评价活动上,不再是通过单一的卷面成绩来评价,而是为学生提供具体标尺,将教师评价、学生实践、同学评语等因素均考虑进去,让素质教育考核可以有迹可循,解决传统千篇一律考核的问题,让学生可从不同方面来寻找“工匠精神”,增强其学习动力。

3.因时而进:推崇多元化的实践形式。“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实践化,是培育学生创造力、创新能力的客观需求,也是提升思政实践教育质量的体现,因此,两者的融合要做到因时而进。第一,让“工匠精神”走出思政教材,与创业教育、创新教育融合,激活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赋予思政教育更多的生动性。通过专业教师、思政教师的结合,基于学生专业特点与兴趣爱好来提供实践指引,提升教育实效。第二,“工匠精神”不仅简单在教室中,更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教学上,需强化实践探索,对此,高校应设置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由思政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各类社团实践活动。在校园内,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工匠精神”主题内容的竞赛,展现各个专业学生的特长技艺,在提升“工匠精神”教育实效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到自己的特长。第三,开展动态、静态化的“工匠精神”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感受古今中外工匠们的作品,将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学校,带领学生参观,感受手工业者的坚持,感悟现代化科技的发展,感受科技发展下“工匠精神”的新变化。在整个实践活动中,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身边的思政教育资源。如,某校开设了“劳动必修课程”,学生要顺利毕业,必修要修满40 个学时,在劳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并针对各年级学生,开设“红色筑梦旅程”,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与红色文化亲密接触,进入工作岗位,在实践中获取工匠意识,提升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认同感,强化其社会责任意识。

4.因势而新:将教育、环境之间相统一。在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下,教育资源、教学环境也在与时俱进,在“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进程中,需因势而新,将教育、环境之间统一起来。在思政教育活动中,要抓住时代的红利,改变传统意义上思政教育的僵化问题。另外,在工业化、科技化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对于“工匠精神”也产生着深刻影响,“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结合,需根据时代诉求来与时俱进。

首先,打造“互联网+工匠精神”学习平台,与时俱进地建立高校信息管理平台、学生教学平台、跨部门合作平台、行政办公平台等,让“工匠精神”可进入各个平台,实现全覆盖,打造协同服务、共享开放、跨级分布的信息化服务平台。设置“工匠精神”学习库,为师生提供资源下载,促进资料共享,提升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效率,促进“工匠精神”的迅速传播和信息化发展。其次,应用“O2O+ 工匠精神”学习模式,将线上、线下结合,教师借助网络平台来改进教学模式,设置优质的微课视频,推行“在线课程”“专题课堂”,设置“工匠精神”、思政课程融合的专题视频内容。该种方式不会占用学生的课堂时间,可便利的在课下学习、复习。在思政课堂教学中,引入“易班”模式,根据各专业特点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工匠精神”内容,在思政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契机,充分将线上资源利用起来,通过O2O的模式激活学生参与热情。最后,设置保障机制,将“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模式精准化,充分落实到思政课堂中,并与文化建设、学术活动融合,让“工匠精神”传授能够从上到下的得到实施。在保障机制上,从人员、后勤、学校环境、基础设置等方面入手,分级推行和实施,为“工匠精神”在思政课堂中的融入提供强大支持。

三、结语

培育“工匠精神”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如今,关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已经不再简单集中在理论上,在实践研究上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证实,要将“工匠精神”渗透于人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需将其贯穿在整个教育阶段。本文基于某校的实践,探索了“工匠精神”融于思政教育的具体路径,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来打造具有特色的“工匠精神”课程体系,努力为社会培育兼具“工匠精神”与高素质思想品德的优质人才。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培育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