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以《统计学原理》为例

2022-02-08 07:08
经济师 2022年6期
关键词:专业课知识点思政

●叶 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使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和思政课同向同行,为培养拥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新青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过多,不能挤出时间加入思政元素

我们的课程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就已经把每门课程的学分制定了。加上平时节假日所冲的课程,以及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校内实训等教学环节的开展,使我们的课程实际上课时间受到了压缩,教学内容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还要在课堂上加入思政元素,对于授课教师来说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点。

(二)难以在专业课中加入思政元素

有的专业课教师认为专业课就是传授专业知识的,认为有一些知识点很难和思政相互联系,觉得即使加入思政内容也是非常生搬硬套的,是为了课程思政而专门加入思政元素,很难巧妙地让所讲授的内容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很难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专业课和思政课各司其职,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有的专业课教师认为专业课就是传授专业知识的、增加学生专业技能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而一些思政课教师认为自己就只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精神方面的教育是专业课教师的职责。在高校中,有些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都认为他们的职责是划分得很明确的,没有重叠的,认为专业课和思政课是各司其职的,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和思政课的思政教育是相互割裂,没有相互关联的。然而,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应当是“大思政”的思路,而非局限于思政课的“小思政”的思路。高校应当逐步去除专业课和思政课“两张皮”的现象,适时、适度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立德树人,使思政元素在这些课程中相互弥补、相互渗透,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形成思政教育的整体观。

二、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当今环境在不断变化

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老师和学生的工作、生活、学习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都离不开互联网,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当今要想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已经变得十分容易,网上有很多慕课资源,想要了解某个知识点,我们只需要在浏览器中键入关键字便可得到解答。而且,当今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的代表,其便利性已经胜过计算机,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使我们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

(二)学生在不断变化

俗话说教师授课应当因材施教,所以我们应当了解学生的情况。首先,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主动地学习,但是他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变得多样,他们可以利用手机、计算机来主动获取知识。其次,随着国际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一些敌对势力的出现,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趋势。

三、《统计学原理》进行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

(一)挖掘《统计学原理》中的思政元素

1.结合具体内容,查找一些能够体现“中国精神”的例子。在讲授统计学概述的时候,找到一些使中国经济腾飞、科技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和重大事件,找一些体现工匠精神的和统计相关的例子,说明统计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已应用到方方面面。

2.结合所讲内容,说明中国经济腾飞的历程。在讲授绘制统计图的时候,可以通过讲授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折线图的绘制,用数据作为依据,让同学们知道中国的经济正在不断地腾飞,自己要努力学习,今后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讲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和人物。其实这要求我们专业课教师多关注国内外的新闻事件,多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特别关注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和人物,这样才能更好地找到和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可以用来加入思政元素的契合点,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熟悉的场景。比如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对手机都很感兴趣,对手机品牌也比较了解,上课的时候可以在讲授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时,可以用华为手机销量举例,计算不同时点的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穿插讲述华为公司的一些爱国的做法、华为总裁任正非的爱国情怀,增加同学们的爱国情怀,让同学们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4.讲授某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联系最新政策、新闻,以这些作为课前的导入,或者课后的扩充。比如,在讲授统计数据收集方式的普查这个知识点的时候,以2020 年进行的全国人口普查的事件作为课前导入的素材。

总之,在讲思政内容时,不仅要讲理论,还一定要把理论融进一个故事,用这个故事把理论讲清楚。所选题材要贴近同学们的生活,让同学们通过思考、讨论等方式来悟道理,而不是“填鸭式”灌输。

(二)提升教师的自身能力

1.教师应当注重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高职院校的老师不仅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平时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实践、熟悉实践操作,而且要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不断琢磨自己的教法,把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最终,让科研的成果和实践的收获共同为教学助力,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在备课的时候,不仅注意知识点的安排,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让知识点和能力培养相互促进,使学生每学完一部分知识点后,相应的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应当为了教学而教学,一味地传授知识点,我们应当将知识点和生活中的例子相结合,把知识点再现为一个场景,让学生感受身临其境地学习。通过设定一些问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这样启发式的教学更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安排学生需要单独完成的内容和需要团队协作完成的任务,这样,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独立性,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这有利于他们迅速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

2.适当地增减教学内容。由于教学的课时是硬性要求,不能变更,我们就应当适当地增减教学内容。授课教师应当在上这门课之前,对本课程熟知于心,明白哪些内容是重点、难点、易错点。我们可以修订授课计划,将一些学生在今后工作中不太用得到的知识点删除,保留重要知识点,在每个章节的适当位置加入思政元素。对于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可以把它们放到课堂上来讲授,联系相应的例子,加入思政元素,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纠正易错点,让同学们上课时积极参与其中,上完课后收获感满满。对于一些发展史或者较易掌握的点,我们可以给同学们一些视频链接或者学习资料,让他们利用课后的时间自己去观看、了解。这种课堂教学,联合互联网资源的教学更能让学生所接受和喜爱。让同学们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能够联系自身实际,明白自己今后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应当怎么做,将抽象的理论内化于自身的修养,增强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要注重身教。教师不仅要言传,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在课堂中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传授思政元素,更要身教,以自身的所作所为给学生起到示范引领的效果,以师德为先,做到立德树人。首先,我们在课堂上不能讲授不当言论,不能歪曲历史、凭空捏造事实,应当拥有言论的底线,时时刻刻都要拥有爱国情怀,弘扬自己的中国精神。其次,我们不能在课堂上传递负能量。教师应当是正能量的传递者,应当把阳光带给学生们,让他们眼中有光、心中有爱,让他们变得积极向上,共同拥有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情怀。最后,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是最好的思政教育。教师一定要提前几分钟到达教室,上课不能迟到,合理分配好课堂时间不拖堂,对于迟到的学生一定要给予严厉的批评,对于成绩的评定要做到人人一致等等。同学们看到老师对待工作都是那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自己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认真学习。所以,教师把教风树立好后,学生就更容易树立好良好的学风,拥有情怀的教师才更能教导出拥有情怀的学生,才能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校风。

(三)改革思政教学体系

1.全校可以开设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超级大讲堂”,通过问卷星等方式向他们征集密切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腾讯会议等方式在线解答,或者一周专门安排一天在报告厅进行现场解答。“超级大讲堂”不仅可以通过学生问老师答的方式来展开,还可以适时邀请一些校外专家向全校师生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2.思政课教师可以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来集思广益,形成每门课程的教学团队。思政课大班教学是基础,是传授思政知识的重要场所,但是不必拘泥于传统的上课模式,可以进行一些创新,形成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首先,加入一些慕课的学习环节,丰富授课的形式。其次,把一个大班分成小组,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布置学生进行小组的学习和讨论,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形成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模式。然后,在课程中加入调查研究的环节,对于一些和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知识,可以采用让他们自己调查、整理调查结果、分享调查结果、教师对结果进行修正评价的方式来进行,这样就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最后,充分利用网络和手机APP 辅助教学。一些简单易懂得知识点可以发给同学们链接,自己查阅,课前预习环节、课中习题环节、课后作业环节都可以利用手机端APP 进行推送,方便学生学习的同时,也方便老师查阅、批改学生作业,分析易错点,不断修正教学中的侧重点。这种利用网络和手机APP 辅助教学方式也迎合了当今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方式,新方式更容易让他们所接受,增加学习的兴趣。

3.综合类课程可以通过选定某个主题,推出类似“XX 品牌”“XX 精神”的课程,形成“中国系列”的课程,分为几个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讲授,一门课程由若干个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每一个教师负责其中的一个专题。也可以采用类似党史教育中大学生宣讲团的形式进行。选择的主题和国家精神、民族文化相关,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使综合类课程完成了通过课程传递思政元素的目标。另外,还可以探索出一些通识课程,录制成为慕课供社会大众共同学习。

4.专业课,比如经济管理类课程,可以加入中国经济腾飞的例子,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学校思政课教师可以搜集一些素材,和相应专业课教师配合,在学校开展通识课,以讲座的形式开展。

这样的以“超级大讲堂”为基础,思政课为引领,综合类课程和专业课程相互配合的思政育人教学体系将构建起来。思政课、综合类课程、专业课课程应当相互借鉴,而不应孤立看待。综合类课程、专业课的一些例子,比如科技强国等是思政课讲授的素材来源,增强思政课讲授过程中的说服力,综合类课程和专业课在进行课程思政的时候,又是以思政课理论作为出发点。思政课作为思政教育的显性层面,综合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隐性层面,最终使得思政课、综合类课程和专业课程达到同向同行的效果。这将切实转变高校里面思政教育者仅仅是思政课专任教师的局面,转变为校领导、思政课教师、综合类课程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全员参与思政教育的教育体系。

(四)改革学校思政育人体系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学校应该重新构建一个有利于思政教育的育人体系。

1.发挥党委的领导。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近年来,我国高校都是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体现了高校是在党的领导下办学,党委在思政育人体系中的主体责任。学校党委所发布的一系列文件是学校育人的风向标,应当体现对国家政治理念的认同、体现国家的意识形态、增强全体师生的文化自信,通过这三个方面和自身的办学特色共同构建一个高校的校园文化。

2.制定关于思政教育的教学管理办法。要求全体非思政课教师在自己的教案中适时加入课程思政的元素,并在课堂中体现出来。将课程思政的教育与否、以及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评价的一部分内容,这个部分可以通过整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教师进行教案检查的方式进行。

3.教师思政素养的提升。由学校制定政治理论学习的时间,一般来说时间应当固定、与教学活动不冲突。当制定好政治理论学习的时间后,由学校党委和宣传统战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研究,根据国家、教育部、教育厅的最新文件精神,共同研究政治理论学习的内容、方式。共同学习的内容不仅可以是国家的政策方针以及与高校教育相关的内容,而且还可以是大咖们的讲座、名师的思政大讲堂。除此之外,还可以邀请专家到校给全体师生做讲座,让师生接触到新的知识点和新的思路。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思政方面的培训,让教师提升思政素养,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

4.研究思政教育方面的激励机制。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激发教师思政教育积极性的一种方法便是进行激励,要进行激励前就必须把激励机制制定好。学校党委和人事部门应当制定激励方案,比如在评定职称的时候,把参加思政培训作为加分项,把进行课程思政作为教绩评价的一部分,把师德作为各项评价的先决条件等。

5.建立德育教育基地。由于课程思政既要彰显专业知识,也要具备立德树人的功能。不仅局限于校内,也可以向校外拓展,可以建立一些德育教育基地,组织师生去参观。德育教育基地可以由学校单独建设,也可以和一些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让公务员、专家、学者、企业人员等以讲座的形式在德育教育基地讲一些模范人物、模范事迹。

6.建设好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包括多个方面,比如:校训、校歌等,要让每个师生都会唱校歌,都能说得出校训,让大家都能够以校训、校歌的内容作为自己工作、学习、生活中努力的目标。此外,团委还应当抓好社团文化中德育方面的建设、抓好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志愿活动、走进基层,让学生成为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青年。

猜你喜欢
专业课知识点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关于G20 的知识点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