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莹莹
“十四五”开局之年,乡村振兴成为我国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三农”工作的新重心。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应该发挥“先锋”作用。
2021 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教品牌”等方面,提出了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规划和详细举措,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成为职业教育热点问题。
如何融合新业态新技术不断涌现、职业教育自身优势和现代农村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为乡村振兴赋能,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长期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方面,周建松(2022)指出合力“职业教育类型特色+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办学体制+ 教育教学改革”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因素,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肖纲领等(2022)认为高职院校应变革高职研究机构职能,加大行业人才需求调研,并优化保障制度与运行机制,为学校及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循证支持。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迅速,人才需求主要呈现出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缺乏,农村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等特点。总体上来看,关于服务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农村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涉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涉农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等方面。诸多学者对职业教育和职业院校面临的困局和改革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张锴(2020)提出高职院校应结合院校自身优势和地区产业发展特点,优化办学与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张胜男(2020)提出应当结合地方产业实际发展现状,从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多元办学模式、资源建设、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入手,创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现有研究为本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职业教育如何高质量发展,全面赋能乡村振兴,有待进一步深入。基于此,本文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着手,重点围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困境和实现路径展开探讨,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基础。
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和先导作用,乡村振兴也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使命。职业院校超过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职业教育是乡村振兴中的关键环节,是培育农村各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职教扶贫成为农村家庭脱贫最快的方式,因此,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实现息息相关。
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农民生活”发生了跨越式进步,使得“三农”的现代化问题也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关注点,农民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他们对“农村产业结构改革的认知与积极性、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运用水平、对新业态新技术吸纳并真正实现增收”,都在根本上取决于农民自身的科技素养和文化素质。如何为“农村电商、农村物流、农村金融”等新产业新业态提供人才支撑,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是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职业院校应该在乡村振兴中找准契合点,促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乡村产业发展相契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建设动能就会更强劲,职业院校学生“为农服务、学以致用”的天地就会更宽广。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以为农民提供最新、最系统、最匹配、最适用的现代专业知识教育体系,进而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利用现代农民的知识能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目前,涉农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仍存在很多实践困境:近年来,电商平台、订单农业、农村休闲旅游等业态兴起,而与之相关的农村金融、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物流等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不足;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农业农村已广泛引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化技术,但现有职业院校涉农师资配套对服务区域农村人才培养缺乏支撑;职业院校涉农实践实训和创业培训基地建设不足,对职业院校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缺乏有效引导。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三产融合”的发展需求,乡村振兴需要大量既懂农业生产技术,又熟悉运用现代科技进行运营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但是,职业院校现有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契合度不高,无法培养出创新型农业高级人才。虽然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根据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已经经过了进一步调整,但是近10 年来,在科技驱动下,农业产业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太快,导致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依旧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
教师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师资保障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内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也培养了大量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干部、技术人员和教师等专门队伍,形成了高校与农村、公司与农民相互协作的模式,在脱贫攻坚战中起到了很大的助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乡村振兴的发展。但是,目前这样的局面依然不能完全满足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师资配套不合理,与乡村产业发展适用性不强,对口乡村产业发展和专门讲授涉农职业科目的教师,依旧是职业院校最紧缺,也是最难以培养的人才。因此,职业院校如何打造与乡村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特色化和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
目前,与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实践实训基地、创业培训基地建设较少,大多数职业院校因为资金短缺、地域限制、实训资源限制、学生管理等问题,更加注重校内“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训,实践实训基地和创业培训基地建设并未与乡村产业发展实现深度融合,与乡村产业发展真实需求脱节,现有实践实训基地、创业培训基地生产转化率较低。如何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真正带领学生走进田间地头,直接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一直是职业院校在不断探索的路径。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一是针对地方支柱和特色产业,改革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使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发展相契合。如:打破围墙内办学局限,依托三农行业,坚持为农服务宗旨,突出农商结合、强商惠农的专业特色,开设相关涉农技术专业、农产品网络销售专业等,组建专业群;根据职业院校实际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积极谋求与政企协合作,与涉农龙头企业共建服务乡村的相关专业;与地方大型涉农企业开展以服务涉农专业为主的多个专业共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和订单班培养;开设“资助+ 培养+就业”于一体的“人才共育班”帮扶来自农村贫困地区的优秀学子,全力助力贫困地区人才培养。
二是优化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与涉农人才职业标准相契合。根据新时代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传统的课程内容已不符合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创新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与农村产业发展相关联的专业增设涉农相关课程,并纳入专业核心课或选修课,将乡村振兴相关的专业建设、课程内容、教材选取、师资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等纳入职业院校改革评估体系,为农村现代化建设“量身定制”专业人才。
职业院校应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探索和实施柔性人才引进制度,积极内培外引优秀人才,完善后续评聘程序,优化教师队伍职称、学历结构,提高专业教师“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大力培养涉农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使之成为“农村职教的排头兵、农村流通的践行者、热心助农的先锋队”。结合信息时代发展特点,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在职业院校建农产品及农产品电商运营等工作室,安排企业高技能人才承担一线教学任务。有计划组织开展企业实践、挂职锻炼、项目合作等联合培养模式,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涉农专业实践能力,加快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学创新团队,健全“理实一体、双师双能”的师资队伍,夯实育人根基;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校内外办学主体协同推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引导校内教师在“课堂—行业企业—产学研平台”等多个场所接受历练,理论融合实践,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内培外引优秀人才,与乡村产业发展相适应。
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一是应全面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基础,通过构建“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如何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起草、论证、审批、执行等方面破除产教融合发展障碍。从职业教育涉农人才培养本质出发,完善“以产助教、以教兴产”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通过研究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流程,即企业制订岗位能力分解表和标准、学校根据岗位能力标准制定理论与实训课程体系和标准、校企联合初拟人才培养方案、多方专家共同论证并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企业工作进课堂、学校课堂进企业、校企双师同堂培养学生、学生工学交替主动推进训练”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探索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与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相对接的路径。
二是依托农业、教育、科技等部门资源,建设完善“校—企—政—行”深度融合发展的多元主体合作模式,推进涉农职业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相连接,构建“企业设计、行业论证、政府引导、学校实施”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环境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三是打造“校企共享、教创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师生共建云教学资源,师徒共建线下示范作品,教学资源接入实习实训基地,示范作品数字化后形成教学资源;运行“校企共享、教创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即教学闲时员工生产出效益,教学忙时师傅示范出教益,教师、师傅、学生协同攻关农业技术难题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