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视域下学术期刊增强出版的路径选择与案例分析

2022-02-08 05:41刘娴
出版与印刷 2022年1期
关键词:二维码学术期刊论文

刘娴

当前,数字经济凭借低成本、标准化的技术及知识共享等特点,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深入地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大国经济竞争的制高点。[1]数字经济是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其技术层面体现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 通信等新兴技术手段,应用层面主要体现在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销售对于数字技术的依赖。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给传统出版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优势,传统出版业必须紧抓机遇,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关于“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的决策部署,实现超越性发展,不断做大做强做优我国数字出版,在此视域下,学术期刊的增强出版是题中应有之义。

一、增强出版是数字出版的新型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造成重创,出版业也不例外,《2020 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和《2020 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20 年全国总体出版规模较2019 年降低7.36%。全球经济低迷倒逼出版业加快融合转型的步伐,与书报刊传统纸质出版读者群萎缩、发行量下滑相对的是数字化业务收入保持增长。《2020-2021 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虽然2020 年全国新闻出版产业总体规模下降,但是数字出版产业全年收入达11 781.67 亿元,比上年增长19.23%。电子图书、数字报纸、互联网期刊等传统书报刊的数字化收入增幅上扬明显,在线教育、知识服务、有声读物等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数字出版产业作为应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出版而衍生出的新兴业态,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体现了较高的成长性和投资价值,为数字经济和文化产业不断注入新动能。[2]

随着科研人员越来越依赖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以及专业文献数据库来获取信息,传统学术出版逐渐显现出其在数字化背景下的不足和局限性。[3]为应对挑战,作为学术生态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术期刊开启了一场数字化革命,运用数字技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和可视化,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增强出版能力,以交叉链接和引用等形式突破纸质载体与版面篇幅的限制,为传统论文增添丰富的研究数据和多种支撑材料,推动由平面静态出版向多媒体立体出版的形态转换。[4]

增强出版的概念于2009 年被明确提出,符合数字出版时代的发展需求。学术期刊增强出版是在传统学术论文发表的基础上,利用新媒体技术将与论文相关的研究数据、实验记录照片、录音、录像、调查问卷、幻灯片、电子表格、公式推导、出版后评价等内容以数字化链接的方式嵌入论文章节的富数据、富媒体数字出版形式。[5]这一新型出版模式改变了论文的固有呈现形式和传统传播手段,打破了传统出版中篇幅和载体的限制,有益于丰富研究成果,优化阅读体验,提高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能力,因而得到了广泛的采用。

国外关于增强出版的研究及实践起步较早,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爱思唯尔(Elsevier)等大型出版集团都已具有较为成熟的增强出版服务。[6]国内诸多学者也纷纷展开对这一新型模式的研究,目前国内的增强出版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对其概念、特点、意义、技术、模式、流程进行分析以及对国外成熟经验进行借鉴,系统介绍我国学术期刊增强出版路径与实践的成果较少,本文对此展开研究。

二、学术期刊增强出版的路径选择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正在从过去的产品融合、渠道融合,逐渐演变为平台融合、生态融合,迈向合二为一的一体化发展新阶段。[7]学术期刊是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递知识、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肩负着传播学术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术发展及科技创新的重要责任。传统期刊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全媒体出版,增强出版作为期刊实现数字化转型、增加读者覆盖面、扩大学术影响力的有效手段,是期刊全媒体出版的必由之路。因此,学术期刊有必要采取增强出版模式以强化学术传播效果、促进学术有效交流,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牢固的知识支撑。下文介绍学术期刊开展增强出版的可行路径。

1. XML 一体化融合出版平台

随着读者对多媒体、跨平台的数字内容资源的需求增加,以PDF 文档为主的单一、静态、信息含量低的数字出版形态已经无法满足其阅读需求。因此,一些学术期刊在PDF全文阅读的基础上增加了基于XML/HTML(可扩展标记语言/超文本标记语言)的全文阅读模式,在网页中以结构化的方式呈现关键词、作者信息、图表、公式、参考文献等内容,实现文章内容的结构化标引、知识关联、文献资源链接、分享推介等功能[8]616。XML/HTML 数字一体化生产系统提供跨平台资源链接,可添加数据集、音频、视频等以增强和延伸文章内容,通过对期刊内容进行再造,实现一次制作、多元多次发布,满足读者的多样化、碎片化阅读需求,目前越来越受到期刊出版界的关注和重视。[9]

2. 微信公众平台

“技术为王”“渠道为王”“用户为王”等说法各有千秋,但“内容为王”是媒体融合发展中的不二法则。站在读者的角度来看,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的文章,是直接吸引他们的主要因素。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当前众多资讯平台中用户接收信息与资讯的重要渠道,是互联网时代企业精准营销的核心载体。该平台具有界面简洁友好、互动交流快捷、受众广、功能扩展性强等优势,可以加载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数据,对于期刊而言,是进行论文增强出版的优秀载体,开展单篇论文增强出版或实施期刊整体增强出版都是可行的思路。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已开通微信公众号,将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与新媒体的平台优势结合起来,从而增强编读互动,扩大期刊影响力。

3. 出版商平台

集成化的大型数字出版平台是科研群体进行搜索、订阅和下载信息资源的重要渠道。2017 年,中国知网(CNKI)首推新型论文出版服务,利用其海量资源与先进技术手段免费为学术期刊编辑部和读者提供增强服务。除了出版与纸质期刊内容相同的传统型论文之外,还能以传统论文为根文献增加多媒体内容链接,出版增强论文、数据论文、协创论文及双语论文等多种新型论文。期刊编辑部在将论文上传到中国知网首发平台时,可同时上传与论文相关的研究数据以及其他支撑材料,中国知网审核后,将论文与数据、支撑材料一起发布。[10]研究人员在中国知网检索论文时,可以在查找到目标论文的同时获取与目标论文相关的“核心文献推荐”“引文网络”等增强服务,这有助于满足其文献拓展阅读需求。可见,与出版商平台合作也是学术期刊开展增强出版的有效途径。

4. “开放科学计划”平台

2018 年,中国编辑学会出版融合编辑专业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发起“开放科学计划”(Open Science Identity,英文缩写OSID),目前国内已有超过1000 家学术期刊、8 万篇学术论文加入[8]616。加入该计划的期刊编辑部鼓励或要求作者上传关于文章的语音介绍,论述论文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在该平台的“精彩学术问答”版块,读者可向论文作者提出问题,作者可根据问题进行解释和回答;在“关注本文学术圈”版块,以文章为纽带建立起本研究领域作者、读者、专家的学术圈,促进学术共同体的聚合;在“本文开放的科学数据与内容”版块,作者可将与文章相关且无法在纸刊中一一呈现的各类研究数据以图表、音频、视频、动画等形式上传,使论文实现多维度的立体增强出版[11]。“开放科学计划”为读者和作者提供实时互动平台,是学术期刊加强创新能力的有力帮手和实用工具,是学术期刊融合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5. 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大数据时代引领研究模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基于科研数据本身进行的科研活动促成了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即科研第四范式的到来。科学数据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前提条件。2004 年起,科技部、财政部先后在基础科学、农业、林业等领域建成了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为国家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数据服务,创新科学数据出版新模式,引领科学数据的高效汇聚、开放共享、多学科交叉融合分析和创新应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自主研发的通用型科学数据存储库科学数据银行ScienceDB(Science Data Bank),面向学术界、出版商等提供数据出版和获取服务,获得国际收录认证,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为了提高论文的严谨性、促进科学数据的开放获取,一些学术期刊鼓励或要求作者将与论文相关的科研数据发布在大型数据存储平台,供相关研究者复用和借鉴,避免重复劳动,同时也可以提高研究过程的透明度、增加论文的可信度、提升作者的学术影响力。

三、《图书馆杂志》增强出版的实践分析

《图书馆杂志》是由上海市图书馆学会与上海图书馆联合主办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优秀图书馆学期刊、CSSCI 来源期刊,2017 年和2021年连续两次获得“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在寻求期刊创新和融合发展方面一直走在行业的前列,在增强出版、吸引用户、提升期刊影响力上进行了积极探索。

1. 基于二维码的增强出版模式

二维码以其信息容量大、编码范围广、安全性能高、容错能力强、灵活实用、制作简单、成本低廉等特点,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物流、营销、出版等领域。[12]我国不少学术期刊都在探索借助二维码技术与集成功能的优势来提供细粒度的出版增值服务,入选CSSCI 来源期刊目录(2019-2020)的大部分学术期刊均已开通基于二维码的融合出版业务[13]。

《图书馆杂志》在纸刊上印制二维码链接至微信公众号、图表与视频、双语论文等,这种增强出版模式有助于吸引科研人员,进而提高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1)微信公众号

《图书馆杂志》于2014 年开通微信公众号,是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文献学学术期刊中较早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期刊之一。《图书馆杂志》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内容包括:①通用内容版块。含当期目次信息、最新录用信息、中国知网网络首发信息、过刊浏览、论文检索、征文信息、会议资讯、活动预告、编辑部重要通知、荣誉信息等常规内容;②重点文章推荐。如“建党百年”等专家笔谈,对吴建中、范并思等业内专家学者进行的人物专访,“走向第三代图书馆”专稿,“新中国图书馆事业70 年”专栏等重点文章,均有较高的阅读量。这些精心推出的专家笔谈、人物专访、专稿、专栏等内容是《图书馆杂志》微信公众号的核心竞争力;③独特的副刊内容。对特别策划的“悦读·经典”“图情报告”两个副刊的内容进行定期推送。这些内容拓展了读者的阅读视野,受到极大欢迎;④编校规范培训。不定期推出“论文写作信息素养”培训班,以浅显幽默的笔调就近期编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如标点符号、数字和英文的编辑规范、参考文献引用格式等典型问题,为作者提供鲜活的案例培训;⑤其他内容。发布“选题指南”,为作者投稿指引方向;新年发布 “致读者”,对读者表示感谢并致以新年祝福。这些具备引导性、对话性的内容同样获得了作者、读者的关注。

《图书馆杂志》微信公众号开通以来,坚持做到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推文频次高、更新快,互动及时、活跃度高,文案优美、设计大方,吸引了大量读者。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新媒体清博大数据平台创立的微信传播指数WCI 显示,《图书馆杂志》微信公众号始终位列全国图情档公众号前列。

(2)图表与视频

随着学术研究的纵深全面发展,作者为了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倾向于在学术文章添加相应图表以说明问题。而学术期刊的页码相对固定,由于页码和印刷成本的关系,往往对每篇文章中图表的大小、数量和色彩等有所限制和取舍。二维码信息存储量大、成本低,可助学术期刊突破图表使用大小、数量、色彩的局限。《图书馆杂志》对图表较多的文章采取“图表扫码读取”形式,二维码通常放置在文章标题的右侧,读者可以随时扫码,获取所有彩色图表。这些彩色图表比印制在纸刊上显示更加饱满,分辨率更高,细节更加清晰,读者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放大或缩小。这丰富了纸质期刊的表现形式,弥补了纸质期刊互动不足的弱点,使读者获得了别样的阅读体验。[14]

在文章中加入二维码链接视频进行增强出版,可以大幅度地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图书馆杂志》2021 年第1 期刊发的李超平的《访谈范并思:走向公共图书馆研究》一文,在标题右侧放置二维码,链接至题为“承星履草-记华东师范大学范并思教授”的视频。该视频经微信公众号推送后,文章的阅读量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这对于学术期刊来说也是一种传播力的提升。

(3)双语论文

随着学术交流范围的扩大,把外国知名专家学者的文章翻译成中文介绍给国内读者,也是学术期刊论文的一种形式。召集国际图书馆界的专家学者就某一共同关注的话题进行专家笔谈,或聘请国外的优秀图书馆学专家担任编委,并把他们的文章翻译成中文刊发,是《图书馆杂志》的选题方向之一。2021 年第2 期刊发的由饶权、克里斯汀·麦肯齐、杰拉德·莱特纳、陈超、吴建中等国内外学者参与的专家笔谈《弥合数字鸿沟 促进数字包容:信息社会中图书馆的新使命》,在标题右侧放置了二维码,读者扫描后可以读取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主席克里斯汀·麦肯齐和秘书长杰拉德·莱特纳等人的英文原文;2021 年第1 期刊发的期刊编委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川崎良孝著、吴桐翻译的《美国公立图书馆史研究-历史·现状·展望》一文,也在标题右侧放置了二维码,读者扫描后可以获取中译版本的日文原文。以二维码的形式灵活提供双语论文,便于外语较好的读者参照阅读学习,较好地探索了增强出版在学术期刊中的应用。

技术的进步引领期刊业从“出版”向“出品”全面转型。“产品”思维的本质是用户体验,其核心要义是不断提升用户体验[15]。基于二维码的增强出版模式访问快捷且具有增值性,对于用户而言,这些延伸内容不是必看必读的信息,仅仅阅读纸本内容也不影响文章的完整性,他们可凭自身兴趣扫码进一步关注,也可以不参与扫码互动。这种可选性能够充分保障用户的使用意愿和阅读体验。

2. 基于数据出版管理平台的增强出版模式

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包含数据、模型算法、算力三个方面,其中,数据正在成为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研究成果的载体,内含丰富的数据资源,为使这些数据资源得以开放获取和促进复用,《图书馆杂志》编辑部于2016 年启动的数据出版管理平台研究项目,是国内社会科学领域既有传统纸刊刊发期刊论文和数据论文,又有数据出版管理平台出版研究数据的典型代表。为了让数字出版实现自身的“造血”功能,国家对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支持形式聚焦于扶优扶强、奖励得到市场认可的精品项目,《图书馆杂志》数据出版管理平台项目获得2017年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出版专项资金立项资助。

(1)数据论文格式

数据论文被用于描述一个数据集,描述数据收集、处理过程、软件工具、文件格式等细节。[16]《图书馆杂志》在广泛调研国内外数据论文格式的基础上,结合图情专业学术论文的特征,确定数据论文要素包括:①数据集基本信息简介,包括数据集的中英文名称,数据作者、通信作者,作者单位,版本号,版本时间,基金项目类型、名称、编号,国家,语种,数据覆盖时间范围,地理区域,经纬度,数据格式,数据体量,主题分类,关键词,全球唯一标识符,数据获取网址,数据集组成,数据使用条款等;②概述/背景;③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包括数据采集和数据清洗说明;④数据字典和数据样本:数据字典应符合社会科学描述的元数据国际标准规范(Data Documentation Initiative,英文缩写DDI);⑤数据质量控制;⑥数据价值;⑦数据使用方法和建议,包括数据引用格式、数据论文引用格式。

通过数据论文的构成要素,可以看出数据论文并不遵循学术论文的前言/引言、方法、结果和讨论(Introduction, Method, Results and Discussion,英文缩写IMRaD)结构。数据论文不包含传统研究论文所具备的“结果分析”和“结论”模块,而强调对数据的基本概况、生产方法和重要信息进行充分描述,这是数据论文区别于传统论文的重要特征。

(2)平台服务功能

《图书馆杂志》数据出版管理平台对存储在该平台的数据提供数据描述、数据提交、数据评审、数据发布、长期保存、数据引证、影响评价、数据共享、在线分析、版本更新等全生命周期数据出版管理服务。具体包括:①采用国际标准的元数据规范,实现数据的长期保存、访问和传播;②提供多种数据文件上传格式,如ZIP、XLSX、CSV 等;③对数据论文的规范性和数据集的质量进行同行评议;④数据集被赋予全球唯一标识符,正式发布后,用户可以进行关键词检索和分类浏览;⑤数据能够自动转为适合长期保存的非专有格式存储,确保未来50 年内都能正常使用;⑥采用全球唯一的句柄系统标识数据,基于全球唯一标识符进行数据出版,使数据能够被公开出版物所引用;⑦用户能够对数据集进行打分和评价;⑧数据能够通过权限控制,分享给不同层级的用户;⑨提供多种高级统计分析模型,多层次、多角度展现数据,实现数据可视化;⑩数据集可以进行在线的版本更新和发布,数据引证的链接会自动导航到最新版本。[17]

(3)平台增强出版类型

《图书馆杂志》数据出版管理平台支持的增强出版形式主要分为三类:①传统论文增强出版,即在传统论文的基础上增加各种必要相关数据,论文刊发在《图书馆杂志》纸刊上,原始数据、处理后的数据、软件、算法、协议、方法、材料等在数据出版管理平台上出版,数据链接地址附在纸刊文末,供他人查阅、评价或引用;②数据论文增强出版,即数据论文刊发在纸刊上,数据论文所描述的数据集在数据出版管理平台上出版;③独立数据集增强出版,即为促进图书情报领域论文数据的共享,增进数据二次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平台的使用价值,编辑部鼓励研究人员将研究数据或者已经发表于他刊的研究论文中的研究数据、数据集投到《图书馆杂志》数据出版管理平台,经数据编辑审核通过,研究数据成果单独录用发表,并与原论文作相应关联。

《图书馆杂志》数据出版管理平台积极探索,致力于推动学术期刊论文中的数据充分共享复用、发挥数据潜在价值,促进了学术期刊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3. 《图书馆杂志》增强出版成效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图书馆杂志》数字化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基于二维码的增强出版模式方面,二维码中嵌入的视频等内容丰富了纸质期刊的表现形式,弥补了纸质期刊互动不够深入的缺陷,显著提高了学术期刊的知识传播效率。《图书馆杂志》充分发挥了二维码容量大、成本低的优势,突破了纸质期刊的版面篇幅限制,缩短了文章出版时滞,提高了学术传播效力,增加了对作者投稿的吸引力。

长期从事期刊评价的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叶继元教授及其学术团队以2019-2020年图书情报文献学CSSCI 来源期刊中11 种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期刊为评价样本,评价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和服务时效,结果显示,《图书馆杂志》的微信公众号综合评分最高[18]。另据“图情招聘”公众号发布的2021年“图情档期刊公众号影响力指数”每月排名,《图书馆杂志》五次被列为第一。这些评价结果都是对《图书馆杂志》基于二维码的增强出版模式的肯定。

基于数据出版管理平台的增强出版模式方面,目前国内关于增强出版驱动的科学数据出版的研究与实践不多,《图书馆杂志》基于数据出版管理平台的增强出版实践理顺了科学成果与数据出版的流程关系。作为建立较早的社科领域的增强出版案例,在邢文明等[19]、涂志芳等[20]、孔丽华等[21]、许玮等[22]的文章中对其都有介绍。截至2022 年2月16 日,数据出版管理平台首页访问量达977 775 次,平台累计发布课题110 个,发布文件766 个,所刊发的数据论文下载量达30 180 次,有效地促进了科学数据的传播和复用。《图书馆杂志》的数据论文给其他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样本,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作者投稿。

四、结论与展望

国外学术期刊增强出版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早,经验较为丰富,国内学术期刊增强出版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我国学术期刊通过各种平台进行的增强出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旧存在不足之处。

1. 通过XML 一体化融合出版平台开展的增强出版有待完善升级

通过XML 一体化融合出版平台开展的增强出版,目前仅实现了章节跳转、图表单独呈现、作者信息和参考文献的外部链接等基本功能,在专业术语链接、评价数据收集、作者身份识别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升级。有些学术期刊的HTML 文章页面没有数据集和音频、视频补充模块,有些期刊尚未明确补充材料的提交规范,此外,期刊与第三方数据仓储、机构数据库的合作不多,价值有限,这些都需要逐步改进。

2. 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的增强出版功能单一

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的增强出版不能满足增强出版的所有需求。由于学术期刊编辑部“小、散、弱”的现状,微信公众平台往往缺乏专门的管理团队运营及维护,推送信息频率过低,与读者互动较少,导致传播效果不佳,不能充分发挥新媒体与读者即时交流的优势[23]。而且,微信公众号的增强内容以浅阅读为主,通常被视为期刊增强出版的辅助性工具,复杂的公式推导过程或科研原始数据等内容不适合在微信公众号增强出版。

3. 通过合作出版商平台开展的增强出版参与度不高

通过合作出版商平台开展的增强出版,参与的期刊还不多。如中国知网虽然免费提供增强论文发布平台,帮助期刊解决技术难题,但学术期刊市场化程度低,又囿于传统思维,期刊参与增强出版普遍动力不足,同时,科研评价机制与激励制度也导致作者参与增强出版的积极性不高。此外,数字出版平台商投入与产出不对等,仅将增强出版作为论文网络首发平台的附加功能,没有大力推行这一新型出版服务,所以目前采用这种增强出版模式的刊物仍然不多。

4. 通过“开放科学计划”平台开展的增强出版效果有限

通过“开放科学计划”平台开展的增强出版,效果还非常有限。读者扫描二维码登录平台以后,往往只能查询到纸刊论文作者的简单语音介绍;平台中的“精彩学术问答”版块,很少能收到作者的及时有效回复;加入论文学术圈的多为刊物作者,其与读者的互动不多。总体而言,开放的科学数据与内容质量不高,读者能够获得的超出原论文范围的附加信息及其价值有限,增强效果欠佳。

5. 基于二维码和数据出版管理平台的增强出版尚有提升空间

《图书馆杂志》基于二维码和数据出版管理平台的增强出版,作为社会科学领域期刊的一个实践探索案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同样有改进的空间。考虑到二维码的安全和稳定性,在二维码的使用数量、形式设计以及链接内容的审校上还要严格把关;数据出版管理平台的数据量积累、平台影响力、数据服务能力还比较有限,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学术期刊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其交流功能、影响力和效果对科研创新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没有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就难以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24]增强出版是学术期刊的重要战略发展方向,其持续性发展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应加快培养增强出版的复合型人才,为出版行业发展注入活力;设置增强出版相关编辑岗位,加大增强出版工作的系统性及全面性;制定相关激励措施,激发科研人员参与增强出版的动力;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为增强出版提供持续的经费支持。打造高质量的出版交流平台,促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是期刊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猜你喜欢
二维码学术期刊论文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二维码
小康二维码
二维码让政务公开更直接
二维码,别想一扫了之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