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卫娜
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时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1]。总书记的回信彰显党和国家对学术期刊服务国家战略、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助力学术人才成长的殷切希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当前,我国正从科技期刊大国向科技期刊强国加速推进,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简称“青年编辑”)的专业素质对于科技期刊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践中,编辑的学者化水平尤其是“编辑学专业学者化”水平仍有待提高[2]。究其原因,除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贯彻不够彻底等客观因素之外,青年编辑在学术写作过程中的种种困惑也是原因之一。因此,如何提高青年编辑的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能力,将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和创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远景目标相结合,助力编辑出版学科建设,不断推进科技期刊事业的持续发展,是值得业内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青年编辑开展编辑出版学研究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而且对科技期刊事业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021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深入开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水平办刊队伍”。开展编辑出版学研究是提高“四力”的良好实践,此研究过程有助于推动青年编辑突破惯性思维,不断创新,并持续提高业务能力,不断总结优质办刊经验,全面检验办刊过程中服务读者、深入实践的脚力,追踪热点、选题策划的眼力,放眼世界、打造一流期刊的脑力,执行规范、锤炼语言的笔力。
事实证明,在编辑做研究、写论文的过程中,个体成长与期刊发展之间具有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3]编辑学研究水平较高的期刊出版单位大都发展较好、规模较大。[4]青年编辑开展编辑出版学的相关研究,有助于其深度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提高政治敏感度,增强出版导向把关能力;密切追踪业界研究热点,培养学术直觉,增强学术创新引领能力;积极思考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出普适性建议,增强编辑业务实操能力;持续锤炼语言文字表达,审视自身执行规范的精准性,增强学术规范执行能力。
张品纯先生的微信公众号“品味纯美人生”专门开设了学术论文同行评议的模块,对论文进行公开评审。评审意见显示,论文中不乏表述不当、参考文献著录不规范等问题,以至于张品纯感慨:“不得不怀疑作者是否认真学习过国家标准,更想象不出作者平时是如何对投稿论文中的参考文献进行编辑规范的。”[5]作为学术规范的执行者和科技期刊作品的把关人,期刊编辑应杜绝“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情况,而开展编辑出版学的研究,是青年编辑精通有关规范、夯实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科技期刊要搭建展示研究成果、服务学科建设、组织同行评议、引领学术创新的平台,支持鼓励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期刊出版单位一系列细致周密的制度保障和期刊编辑专业到位的服务技能。然而,目前国内部分科技期刊仍存在过度看重作者职称、项目级别,审稿意见过于武断,搞“一言堂”,缺乏合理的期刊争议解决机制等问题,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随着国家出版扶持政策的持续推进,业内竞争更加激烈,是否具备优质出版服务能力将成为期刊优胜劣汰的重要指标。
青年编辑自身学术素养和学术造诣的提升有利于其与专家学者进行深层次的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服务能力。主要表现为:了解学术热点,征集学术专题;追踪前沿动态,组织学术会议;提供高质量审稿意见,提高出版服务能力……从而持续提高期刊的学术组织力、人才凝聚力、创新引领力,不断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青年编辑参与“选题-研究-写作-投稿”整个学术创作流程,不但能够查阅相关文献,借鉴国内外优秀期刊的先进服务理念及优质服务经验,积累理论知识、汲取实践感悟,而且能切身体会作者的诉求,与作者“共情”,在实践中吸纳国内外优秀期刊的服务模式,通过细节处的比较,深层次思考如何改进自身的服务机制和服务方式,真正为作者和读者服务。以笔者自身的投稿经历为例,审稿专家的学术指导意见与业内同仁的服务质量,都曾令笔者获益匪浅,可见编辑在进行学术创作时的收获不仅在文中,亦在文外。
科学研究能够推动学科建设,指导学科发展并为人才培养提供方案。当前,我国编辑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具有产研互动、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特点。[6]编辑出版学科的发展已取得不少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学科建设中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例如,编辑学和出版学各自的内涵外延之争仍然存在,研究方法和路径的分化从根本上制约着编辑出版学的发展;[7]编辑概念的无限延伸性和媒体发展的不确定性,都昭示着未来的研究任重道远。[8]
科技期刊出版工作是我国科技工作和编辑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破解学科发展中的这些难题,不仅需要理论研究工作者进行学理分析,也需要一线从业者在实践中予以回应,或总结经验或分析实务,或探索规律或展望趋势,或借鉴国外优秀期刊经验,或找寻中国期刊强国之路,开展史、术、论相结合的研究探索,助力编辑出版学科建设。
囿于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定位及职业特点,青年编辑在学术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常面临以下困境。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选定恰当的论题,论文就完成了一半。[9]198近年来,业内不少研究围绕编辑出版学论文写作,特别是青年编辑如何撰写编辑出版学论文展开论述。其中,关于如何克服选题的难关,讨论者众。江霞[10]认为,期刊编辑应在信息意识与工作实践的契合点中寻找论文选题。谢晓红等[11]认为,编辑应从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抓选题。可见,结合工作实践来确定论文选题是学者较为认同的方向,也是业界研究热点之一。目前,我国有武汉大学等17 所高校开设出版学二级学科博士点或研究方向,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60 名左右,全国每年招收出版学专业或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2000 余名。[12]由于行业人才供需缺口较大以及受严格的专业所限,科技期刊编辑往往跨专业进入出版领域,边干边学。对于青年编辑而言,如何找到恰当的选题,将编辑实践过程中零散的感性认知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而提出具有普适性的研究结论,是学术研究中的一大困扰。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科学的研究方法按照普遍性来划分,由低到高依次为学科特有的研究方法、一般性研究方法以及哲学研究方法[9]199。编辑出版学是复合性、应用性较强的社会科学学科,因此,哲学研究方法、一般社会科学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均适用于编辑出版学的研究。近年来,其他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逐渐被引入,极大地丰富了编辑出版学的研究,如波特“五力”模型[13]122、价值链理论[14]、计划行为理论[15]、扎根理论[16]等,借鉴自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进一步开拓了研究视野,为编辑出版学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青年编辑开展更为丰富的研究提供了多种可能。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对于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年编辑应根据选题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然而,并非全部方法都便于青年编辑开展研究。以调查研究法为例,由于办刊通常不是期刊主办单位的主要业务工作,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往往处于边缘的地位,其作为教辅人员而非研究人员的定位,使得青年编辑较少有机会参与科研活动,因而缺少对行业前沿问题进行深入追踪的资源和条件,难以顺利展开调查研究。此外,对于科技期刊编辑群体而言,专业不同,行业面向和读者对象自然存在差异,因此往往难以开展针对性强的专项合作研究。上述种种原因导致青年编辑在研究中常常缺少足够样本量的一手调研数据,只能基于个人经验进行描述性的分析,或开展小样本的调研,最终研究结论的理论深度和可信度皆不尽如人意。
科技期刊编辑往往意味着繁重的脑力工作,职业门槛较高。青年编辑不但需在本专业领域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具备较深厚的学术积淀及较高学历,还需具备较强的文字功底、良好的沟通技巧、选题策划的能力、过硬的编校技能、多媒体运营能力等,而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些能力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此外,青年编辑还需通过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且每年需完成不少于90 学时的继续教育。在个人工作能力和职业资格均需达标的基础上,科技期刊编辑还要同时投身于编校、策划、运营、推广等一系列工作,不断满足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期刊编辑不仅要善于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对稿件进行把关,还要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要求,进行新媒体运营,不断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期刊编辑不仅要立足研究热点开展选题策划,围绕重大选题打造特色专栏,回应时代需求,还要围绕行业重点发展方向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引领学术创新;期刊编辑不仅要具备过硬的编校技能,对论文的语言表述、逻辑结构、参考文献等进行规范与核实,还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作者开展分类服务,扩大期刊的核心作者群,开拓优质稿源;等等。所有这些工作都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跨学科工作的能力要求,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完成继续教育学时的刚需,叠加多种编辑及编务工作,往往使得青年编辑较少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编辑出版学研究。
青年编辑可以将编辑出版学研究与实践工作相结合,利用编辑人员的职业特点与专业技能,从编辑工作实践出发开展学术创作,不断摸索总结,为今后开展更加丰富的研究奠定基础。笔者结合二十多年的编辑工作经验,通过具体案例分析青年编辑撰写编辑出版学论文的路径,以期抛砖引玉,引发同仁的思考。
(1)紧密围绕行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科技期刊出版事业蓬勃发展,产业发展政策推陈出新。新格局下出版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传统出版产业、如何创建中国特色一流科技期刊的发展模式等问题,是摆在科技期刊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青年编辑可结合实际工作,就如何践行期刊强国发展战略、落实行业发展政策、促进科技期刊事业发展等,进行发散式思考,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开展研究。2019 年年底,国家新闻出版署开展“三审三校”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检查。笔者发现,通知中要求复审人员为“出版单位中层及以上负责人”而不是同行业专家,这与科技期刊界的普遍认知存在差异。查阅文献发现,“三审制”最初是出版管理部门针对图书出版的最基本要求,而期刊界对“三审制”存在不同理解及改革路径。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国际期刊界通行的同行评议制度与我国出版业“三审制”的结合过程中,更加丰富多元的期刊审稿实践纷纷涌现,而对这些实践活动进行述评对于探索我国科技期刊审稿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于是笔者对我国科技期刊审稿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运行规律开展文献研究,并形成论文。[17]
(2)深度融合期刊实践经验
“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的工程中,所有的科技期刊都是参与者,不是局外人”[18]。目前,我国每年出版科技期刊5000 余种[19],种类繁多的科技期刊组成了期刊界的生态系统,每一种期刊作为一个生态因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位,有特定的服务对象、行业面向、作者群体、竞争环境。个体科技期刊是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发展道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同层次的科技期刊必须有效地参与社会分工,提高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20]。青年编辑可围绕其所在期刊立足行业深耕,从积累持续发展的优质办刊经验中挖掘选题,例如,科技期刊应如何提高服务能力、开拓优质稿源、扩大期刊社会效益,如何立足优质办刊资源为行业创新发展服务等,以展现期刊工作者服务国家科技创新的使命与担当。优秀期刊品牌背后的成功经验,不仅对同类期刊具有借鉴意义,为探索我国不同层次科技期刊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也是筑牢中国科技期刊强国梦的重要基石。笔者立足高职院校学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突出应用理论研究,侧重应用技术开发和推广,积极促进成果转化的办刊特色,从读者、作者、竞争对手、可替代品的角度详细分析高职院校学报所面临的竞争环境,结合自身学报的办刊实践,提出高职院校学报应围绕优势办刊资源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并在同类学报的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具体建议,形成多篇论文。[13]123,[21-22]
(3)系统总结个人成长经历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科技期刊编辑修炼职业情怀,就是要在遵守职业道德的前提下,践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职业精神,这种出版职业精神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23]。伴随个人业务成长,每一名编辑在践行其编辑职业理想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而个体克服困难的成功经验,对处于时代洪流中的编辑群体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比如,如何克服初入行时的职业困惑,开展编辑业务学习,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如何将个人发展与编辑事业融为一体,为读者和作者开展优质服务;如何克服职业倦怠与惯性思维,提高编辑工作效率;如何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传承编辑工匠精神;将个人成长经历进行理论提升,同样也可以形成编辑出版学论文,与同仁交流。笔者在实践工作中发现,编辑工作具有周期性,而编辑成果评价具有隐匿性、滞后性等特点,这使得科技期刊编辑创新动力不足,工作缺乏活力,进而较易产生惯性思维,这不利于编辑工作的开展。为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笔者进一步整理惯性思维在编辑流程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并分析其危害,从个人职业规划、编辑工作思维特点、编辑团队建设、出版单位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规避惯性思维的建议,形成论文。[24]
科技期刊编辑需要掌握较强的文献获取能力和文献分析能力,青年编辑可以立足自己的优势,利用文献查阅法,对专业领域感兴趣的问题开展专题文献研究。编辑出版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众多学者立足实际工作,对编辑出版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与论述,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大部分研究成果或围绕某个具体问题发表见解,或以“办刊实践”的形式展开讨论,基于宏观的视角进行描述与整理的专题研究不多。青年编辑可就某一问题从时间维度对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整理,以专题的形式对其发展脉络、学术争鸣、行业共识予以梳理,落笔时则要抓住重点、善于归纳、述评结合、注重提炼,用精辟的语言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这既有利于自身业务知识的积累,也有利于全面把握我国编辑出版学的运行规律及发展趋势,对处于科研工作起步阶段的青年编辑来说,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案。笔者曾经利用该方法对我国高职院校学报的主要研究领域以及各领域的主流研究观点进行述评,总结高职院校学报立足产业发展实践,从行业性、专业性、地域性出发,立足产业链上下游的需求,积极推进应用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特色发展之路,并形成论文。[25]当然,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研究,研究方法要和选题相匹配。青年编辑要善于发现并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编辑出版学研究,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科研道路。
写作的灵感离不开专业领域内的深度积累。青年编辑应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搜集写作素材,养成勤学勤思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学术研究经验,提升学术研究效果。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经常关注行业动态。通过关注与编辑工作紧密相关的App 及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相关资源,笔者获益匪浅。这些资源的发布主体包括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行业媒体、高校、企业,以及科技期刊界专家学者等,App 如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如中国新闻出版政务、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木铎书声、期刊强国、出版资源库、编辑课堂、品味纯美人生、啄木鸟的天空等。笔者通过持续关注这些信息发布渠道,获得领军期刊创办国际一流期刊的经验分享、科技期刊的年度选题指南、编校实务中的处理技巧、与编辑业务相关的线上会议资讯、编辑出版学课题申报指南、专家对编辑出版学论文的公开审稿意见等有益信息,并及时收藏,分类整理,从中寻找选题与写作的灵感。
二是养成探究式思考的习惯。笔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整理从各行业媒体、微信公众号处获得的行业信息、政策文件等,针对与之相关的专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出感想、质疑,并发布自己的观点,将每一次评论当作一次“微写作”,一方面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一方面搜集编辑同仁的不同见解。那些被关注、转发的信息,以及同行对相关问题的评论,也许就是重要的灵感来源,而越是能引发争论、引起共鸣的专业话题,越有可能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选题。
三是锁定选题深度阅读。确定选题后,还需针对研究课题进行深度阅读,精读前人研究结论、研究方法等关键信息,不断加以提炼、整理,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工作对其进行借鉴、批判、拓展。笔者坚持每天在固定时间段内专注学术研究,逐步积累,养成学术研究的习惯。同时,在写作的过程抛弃完美主义,告别拖延症,采用模块化方式,将稍纵即逝的灵感记录下来,并在打磨与完善的过程中加深思考,力求使表述更加严密,结构更加完整,论述更加充分,结论更加精炼,学思并举并持之以恒,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学术写作是辛勤投入后才有所得的脑力劳动,对青年编辑的成长大有裨益。“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良好的“笔力”既是青年编辑的看家本领,也是使命担当。青年编辑要不断积累,将编辑工作与研究工作紧密结合,从编辑工作中汲取写作的灵感,增强自己的职业素养,打磨自己的专业技能,尽快从行业新人成长为行业专家,成为实现我国科技期刊强国梦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