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学校转型路径

2022-02-08 15:11马国新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2年1期
关键词:双减校园素养

马国新

2021年7月,国家出台“双减”政策,要求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对于初中生来说,“双减”所提到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都是指向中考学科方面的负担。所以,初中学校“双减”的核心是去“应试”,并强调“五育”并举和“立德树人”。基于此,初中学校教育至少需要以下转型。

强调立德树人,去掉应试思维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在现实中,基础教育“应试”倾向严重,其主要表现是重知识、轻能力、作业负担过重、弱化“体美音”和劳动教育、分快慢班、延长学生在校时间、节假日补课等。

这种“应试”倾向是一种教育的异化,虽然有其社会原因,但改变这种倾向,每一所学校都可以有所作为。

2011年秋,笔者从农村学校到武汉光谷实验中学工作,首先去掉学校周末补课现象;其次是严格执行部颁课程标准,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并去掉以往周课时超标现象,做到周五下午三点半放学。同时将学校德育分成“养成教育、情感教育、集体教育、理想教育”四个层次,强调“讲卫生、守纪律、懂礼貌、会学习”的德育起点,朝向“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的育人标准,构建了从新生“断奶行动”“断炊计划”到九年级“告别六月”毕业季三年活动课程,强调德育活动“每月一事”,用“文明餐桌”“阳光大课间”“路队放学”等强调德育每一天,同时要求班主任重视德育中的“自省”与“互助”,强调每时每刻,注重“当时、当场和当面”。

进入2021年秋,基于“双减”政策,学校开始从七年级31个新生班入手,坚决去掉分快慢班现象,强调因材施教,强调有教无类,强调教师“做学生人生成长的引路人”。

关注核心素养,转变育人方式

2014年,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强调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提出并组织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确立了六大学生核心素养,即实践创新、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人文底蕴。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其在强调学生的“文化基础”和“自主发展”的同时,更强调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学校教育进一步去掉“应试”思维,转变育人方式和教学方式,重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强调“五育”并举,强调探究式、体验式、项目式学习。

此次“双减”,学校又重新启动了以劳动教育为重点的“班级无课日”活动。该活动强调学生在校期间,每个月必须有一天处于无语、数、外等中考学科的学习状态,强调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或校外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强调项目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强调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强调班本课程建设。

开展“班级无课日”活动有许多好处:一是班主任用整体思维设计三年的“班本课程”,有利于班主任成长;二是班本课程的设计,需要学生及家长的参与,有利于家校协同育人;三是“班级无课日”活动是一种项目式、体验式学习,有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

回归教育本质,重视生活教育

2011年,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的“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学校提出“创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的办学思想。

“适合学生的教育”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学校一直在寻找。直到2014年秋,当我们意识到“教育始于家庭、归于学校、成于自己,但是成长无法代替,父母和老师能为孩子成长提供的只是一种帮助”,从而提出“帮教育”的概念,认为“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种“帮教育”,强调“教育是因爱而生、为成长而来的帮助”,强调教育的目的是让人获得帮的能力、拥有帮的精神、成为一个被需要的人,即培养“有能力、被需要”的人,并在哲学层面强调“生命本帮”和“帮能再生”,实践层面强调“教育是帮的艺术”,用一个“帮”字明确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引导教师“做学生人生成长的引路人”。

进入2018年秋,“帮教育”开始强调教育要“生活化”和“看得见”,并用“看得见的教育”定义“生活教育”和“帮教育”的朝向。学校教育进行了整体改革,建文化校园、生态校园、生活校园、书香校园、艺术校园,推动了学校快速发展。

在朝向一种“看得见”的生活教育的过程中,学校的“帮教育”是用“一只陶罐”在撬动“生活化”和“看得见”两个理念的落地,是用中国的传统陶艺来支撑学校的“弘帮课程”建设。学校开展“彩陶画展第一季”“擦亮一间教室”“校园园艺博览会”“校园彩绘周”等与“陶”相关联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强调美育和劳动教育,并放手让学生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开展“告别六月”毕业季、“走过冬天”迎新艺术周、“班级无课日”综合实践活动等具有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校园活动,并帮助学生在校园建设“空中牧场”“湿地鸟语林”“植物生态园”等,组织学生在校园养山羊、鸽子、鹅、鸭、兔等大家喜爱的小动物,使校园成了一处“旧陶博物馆”、一处“都市中的田园”、一处“教育网红打卡地”。

生活是看得见的,当“帮教育”朝向生活教育时,就可以用“看得见的教育”去定义“生活教育”和“帮教育”的方向。

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看得见的教育”大有文章可做。

一是彰显网络时代的教育参与和教育平等。家长需要知道和看见孩子每天在学校中的成长和改变。而技术和智能手机让这种“看得见的教育”变得更便捷。学校和教师经常用图片和文字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中的状态,并欢迎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来。

二是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用图片及文字以“微信”或“美篇”的形式给家长反馈时,能够不断提升教师的审美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信息化能力,从而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是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教师反馈给家长的图片和文字,会尽量记录和描述学生的闪光点,这是一种正向激励。而在寻找学生闪光点的过程中,老师们会更加关注学生,这会更有效地改进师生关系,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是有利于促进家校合作。人们总是看见了什么或听到了什么,才能够表达些什么。当家长们看见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動,及时发现了孩子的成长和改变,家长与教师之间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从而能够有效地形成教育合力。

五是能够促进学校开发“隐形课程”。在展示学生成长和改变的过程中,学校、年级、班主任及学科教师会不断设计有价值、有意义活动及课程,从而促进学校“隐形课程”的开发。而这类课程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从而能够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可见的学习”理念强调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所以我们觉得:“看得见的教育”值得一所学校去行动。

责任编辑/李慕绚

猜你喜欢
双减校园素养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