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田强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411)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为表征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总称。数字经济实现了产业发展的网络化、协同化、智能化,是赋能产业提质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为此,国务院在颁布的《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打造“数字长三角”,通过打造产业发展的数字经济环境,助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升级。太仓作为苏州市下辖的县级市,滨江临海,以德企为代表的制造业经济发达。在数字长三角建设中,面临加快培育新动能的迫切需求。为此,有必要立足数字经济大背景,审视和反思数字长三角带来的发展机遇,探索一条适合自身产业特点的数字化转型道路。
发展数字经济,网络信息设施是基础,也是产业数字化的起点和关键。长三角一体化规划提出,要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加快量子通讯产业发展,开展量子通信应用试点。上述举措,有利于太仓加快网络设施改造,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建设长三角数据中心,开展量子通信试点,则进一步提升区域大数据处理能力和安全水平,使太仓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获得竞争新优势。
智慧应用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产业和社会化应用,是提升产业效能,增强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撑。长三角一体化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专业化服务,加快长三角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提高政府社会治理水平,加快智能交通、水网、广电等公共服务智慧建设。以上举措,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太仓产业发展的外部服务环境,解决社会治理中常见的信息不畅、监管手段落后、服务水平低下等问题,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政务服务,提高各产业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效率,为产业提质升级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工业互联网,是集物联网、智能感知、数据传输、云计算等诸多数字技术于一体,通过整合互联网与生产制造资源,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的工业信息基础设施。长三角一体化规划方案将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作为数字长三角建设的重要内容。规划提出,要通过数字经济引领制造业提质升级。通过全面对接工业互联网,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有利于太仓贯通产业链、价值链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向“智能制造”转型,带动整个制造业提质升级。
太仓地处长三角核心区,毗邻上海、苏州,有利于加快各产业数字化转型,共建工业互联网。当前,太仓数字经济发展正呈现如下特征:
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太仓市先后出台《产业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等配套政策,对数字经济进行政策支持。制造业领域,不断完善工业宽带“企企通”工程、工业云及工业智能终端等工业信息基础设施,推动智能工厂(车间)的建设等。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提出积极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大数据企业做大做强,扶持京东等应用类、平台类、服务类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在农业领域,加快建设智能农业,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开辟农产品网上交易市场,培育“电商示范村”。
为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提升数字经济硬件支撑能力,太仓持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6月,与电信运营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设千兆高速信息网络,2022年前,将实现全太仓区域千兆光纤接入能力。5G网络建设快速推进,2020年7月前累计建成5G基站811个,基本实现全市重点区域5G信号全覆盖。同时,按照“智慧太仓”的建设要求,建成智慧城市二维码综合服务云平台,提供城市综合交通、住区、景区、停车、管廊等综合服务场景应用。另外,还建成太仓市联动中心大数据平台,构建“城市数字大脑”。太仓网络基础设施的日趋先进和完善,为发展“互联网+农业”、工业互联网、数字服务业等先进产业业态,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体经济中的批发零售、服务业受到广泛冲击,营业额大幅下滑。而与互联网相关的新业态、新模式却继续保持逆势增长,成为稳定和拉动消费的重要力量。太仓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至5月份,太仓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36亿元,同比下降12.7%,而限额以上批零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为8.62亿元,同比增长39.4%,拉动限上批零业零售额增长9个百分点。数字经济的低成本、便捷性,成为刺激需求,稳定和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太仓市大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信息化。2019年全市新增省四星级上云企业6家,省级示范智能车间9个。2020年上半年,太仓新认定省星级上云企业16家,新亚科技被列入“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十大最佳实践名单。数字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不断深入,企业生产的智能化、网络化、协同化水平不断提升,大大增强了企业的产业竞争优势。服务业领域,依托网络共享平台等赋能载体,在线订餐、商超配送、在线教育、在线问诊、在线娱乐等线上服务实现快速发展,线上交易额不断扩大。疫情防控期间,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型业态、新商业模式,成为带动本地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当前,数字经济正与各产业发生广泛的连接,产业数字化已成为驱动产业提质升级的重要支撑点,也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但调研发现,受产业结构、市场、技术、资金、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太仓市产业数字化转型仍面临以下瓶颈亟须解决。
受产业发展、企业规模、资金等因素影响,太仓市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数字化发展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由于资本更青睐于市场前景清晰、盈利模式确定的生活消费服务类领域,致使线上购物、教育、游戏等电子商务及移动互联网服务业发展迅速。调研显示,太仓市90%以上的大型商超、餐饮、零售等企业都开设了线上业务,并且发展迅速。但与此相反,在制造业领域数字投入却相对不足,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缓慢。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在采购、生产、库存、管理等方面,仍以人机协作为主,离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还有相当距离。
同服务业相比,制造业数字化发展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调研显示,太仓市从事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的企业,产业与数字化融合程度普遍较高。借助工业互联网和智能车间,企业产品精度和生产效能大大提升。但另一方面,在传统制造业领域,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制约,不少中小型企业对数字化转型却显得非常被动,很多化纤、模具制造、五金加工等小企业,仍以粗放式、经验式生产管理为主,两者之间的“数字鸿沟”有不断拉大的趋势。
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业为代表的数字产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数字产业发达,可凭借近水楼台优势,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促进线上经济和平台经济快速发展,实现数字产业与产业数字化的联动效应。太仓市与数字创新相关的科研基础设施少,缺乏国家实验室、工程中心、重大研发平台等创新研发载体,数字科技支撑薄弱,导致对数字产业发展支撑力有限。
当前,太仓产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困难逐渐加大。一是部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不足。有不少企业指出,数字化改造资金投入大、转换成本高,转型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较大,导致企业存在不敢投、不愿投、投不起的问题。同时,不少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还面临人才的制约。调研显示,具备数字经济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短缺,且随着地区间竞争的加大,引才、育才、留才的难度日益加大,制约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太仓市近几年来持续加大了网络通信设施等硬件资源的投入和扶持,但在服务和监管等“软资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是,尚未制定单独的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二是监管措施滞后数字经济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很先进,但企业信息上云上平台后,信息安全监管是否到位,企业在此方面存在疑虑较多。三是线上经济风险监控需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受短视频、直播等自媒体快速发展的影响,特别是疫情期间线上消费需求增加,线上购物、直播带货、在线消费等进入快速发展期,不少服务性行业受资本驱动,纷纷加大线上投资,甚至进入“烧钱”模式。对此,政府部门要合理引导,加大风险防控。
数字赋能产业发展,涉及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术应用、工业互联网建设、数字化社会治理等诸多领域,需要政府部门通盘考虑,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统一发展规划。太仓要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江苏实施方案,在深入剖析数字经济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从总体目标、发展重点、主要任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综合考虑,落实好数字经济赋能产业战略布局,加快制定数字经济助推产业升级行动方案。
太仓要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数字长三角”机遇,加快推进数字通信设施建设。一是加快完成5G基础设施在全市范围内的部署,实现5G信号深度全覆盖。二是加强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建设高速泛在的信息网络,继续推动千兆光网建设,实现城乡高速光纤网络全覆盖。三是推动窄带物联网(NB-IoT)建设与部署,为产业物联网应用、工业互联网普及提供有利的硬件支撑。同时,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进一步完善数字平台、云平台建设,构建产业“数字大脑”。
要依据太仓不同产业特点,探索数字技术有效应用模式。农业领域,要将互联网作为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载体,加快农业全要素与数字经济的对接。工业领域,要围绕“智能化、协同化、服务化”这个核心目标,拓展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培育和打造数字经济产业生态。服务业领域,要依托网络共享平台,创新服务应用场景,积极培育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引导和培育消费者新消费习惯,促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升级,是数字设施、数字应用、体制保障三方合力的结果。为此,应建立健全数字经济发展保障机制,并落实到位,为产业提质升级塑造良好数字生态。一是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内培外引,大力发展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和服务等数字经济支撑产业,补齐数字产业链短板,构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产业生态。二是解决数字产业发展中的人才瓶颈。通过加大培训、外部引进等途径,构建数字产业发展人才梯队,满足数字化转型中的人才需求,形成有利于数字经济发展的产业人才政策。三是制定并完善与数字经济和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破解产业数字化发展不均衡、数字鸿沟扩大、服务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为数字经济提供长效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