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海
“互联网+”为中职语文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创新了教与学的形式和方法,改变了传统以教材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法,为中职语文教学及评价提供了崭新的平台,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研究内容的鲜活化。“互联网+”可以极大拓宽教学工作内容的容量,有助于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主动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教学中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班级学生的课程要求,随时可以将计算机里保存的或网络上所存有的相关教育教学研究资料调出来,用来给学生增补一些社会必要的知识点或课堂练习,并可以灵活把握,反复操作。
(一)激发兴趣,寓教于乐。中职学生普遍语文素养不高,对于故事性强的文章比较感兴趣,对科普类文章认为深奥难懂,在学习中都是抱排斥态度。在讲授《神奇的极光》这篇文章的时候,对“神奇”这个词大做文章。一开始,把一组形态各异、颜色各异的极光图片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同学们看到这样神奇的一幕都觉得不可思议,顿时精神大振,有了自己想深入探究的欲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很容易完成教学目标。
(二)创设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互联网+”能营造出完美的课堂内容的情境,能打破文本的局限,使学生进入情景,受到感染,实现情与景的融汇交流。如在学习李清照的《一剪梅》时,播放充满离情、感伤的flash动画,伴随着哀伤悲鸣的鸿燕声,学生体会到了李清照孤独寂寞和对丈夫的刻骨思念。又如在学习《荷塘月色》第5自然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时,虽然作者运用了“泻”“浮”“洗”“画”等传神的动词,但学生还是很难感知水乳交融的月色之美,此时,通过播放形象可感的动画视频,学生就可沉浸在月光照射、水气弥漫升腾、叶色鲜艳的优美景象里,感受到作者新颖独特,出神入化的语言表现力。
(三)形象直观,突破难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与语文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视听功能,直观形象解决学生难以想象、难以理解的困惑。
比中在教授《我的空中楼阁》时,诵讲到小屋光线变化的内容时,插入动态的图片或视频,学生就能直观地感悟到优美生动形象,解决了学生“想不来”“难以想象”的难题。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以及视频导入,营造氛围,奠定情感基调,触动学生对于《三国演义》故事与人物的回忆,引导学生进入肃穆悲壮的氛围中,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配乐美读”中感受词作的豪放风格,获得情感体验,突破教学重点,加强学生对文章主旨和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健全人格,培育“工匠精神”,打造出具有职业道德规范的高素质人才。
再如讲授《滕王阁序》,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千古绝唱时,对于理解能力差、感悟能力弱的中职生除了能感知到工整的对仗外,一点也感受不到诗句画面的美,更体会不到诗句“绝”在哪里,但通过多媒体播放具在层次感的动态画面,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了碧空、红霞、孤鹜、秋水,甚至“天光云影”等高低不同层次,和色彩鲜明的对比,再加上动静、虚实的变化,开阔的境界能给予学生无尽的美感和无穷的遐想。自然就突破了难点,实现了教学目标。
(四)增大容量,拓展视野。比如学习《鸿门宴》的时候,班里很多同学课外没有了解过《史记》,知识面狭窄,对课文内容理解有困难,在教学中可以播放微课和相关生平性格及他与虞姬的故事,拓展学生视野,增大容量,同时,让学生讨论刘邦由弱势而成王、项羽由强大而灭亡的原因,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五)融入思政,渗透德育。比如在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运用疫情图片导入: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中国迎来了史无前例的考验,无数人挺身而出,投身于抗疫事业中去,为祖国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赞扬了2020年逆行者的家国情怀,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引出了爱国诗人辛弃疾,进入课程,也为课程进行思政渗透做了铺垫。在介绍作者时插入了介绍辛弃疾的视频,突出诗人伐金复国的爱国之情,对同学们进行了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最后在总结中,通过欣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英雄的讲话视频,引导同学们学习在疫情期间,义无反顾的“逆行者”以及誓死捍卫国土的祁发宝、陈红军等人,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号召同学们在新时代,要以英雄精神为指引,把简单的事做好,把每一件小事做好,牢记使命,爱岗敬业,奋勇拼搏,就一定能绽放属于自己的英雄人生。
利用“互联网+”将思政教育元素与诗词内容深度融合,强化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等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元素的渗透,突出了课程的育人功能。
(六)线上线下结合,实现课堂翻转。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辅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前,以线上预习为载体,学习知识点;课中,通过设计各种活动和创新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行能力内化;课后,进行拓展,举一反三,实现能力提升。如在教授《雨霖铃》前,先在学习平台上发布课前测试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通读原文;之后利用学习平台,将相关资源推送给学生,并实时监管学生学习情况;最后查看知识测试结果和自主学习进程发现问题,做好教学设计。
(七)运用信息化,丰富教学方法。通过“互联网+”可以丰富和创新语文教学方法。在诗词教学中运用诵读品鉴法,通过听名家朗诵音频、配乐吟诵等方式,使学生在读中体味诗歌的音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在读中学,学中读,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读中提升。利用学习通平台,采用小组探究法教学,各小组接受不同任务进行探讨分析并展示,通过组内自评,提高学生团结合作能力。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时,课前,在学习平台上传微课、朗诵音视频资料,布置自学任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创设情境法教学,利用图片、歌曲、影视作品欣赏再现古诗文情境,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提高学习效果。
(八)运用“互联网+”,实现多元评价。课前,布置学生在学习平台完成预习朗诵等作业,上传至学习平台,教师进行及时评价,掌握学生预习情况并进行二次备课。课中,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预习作业,展示进行讲解,小组之间互评打分。在合作探究部分,以小组形式完成所提出的问题,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学生点评后教师进行课程重点阶段学习评价。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根据小组完成任务情况,对表现进行难点阶段学习评价。课后,学生通过上传拓展延伸作业及背诵音视频至钉钉家校本进行多元评价。
“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形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学生利用“互联网+教育”的理念,通过信息化学习手段,让学生通过手机网络学习,发展思维,在实践中学习,在交流中共享,在合作中发展。运用信息化手段成功实现了师生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用丰富的图片、视频、音频来展示课文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创设了愉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变“苦”学为“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