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筱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等院校肩负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如何将“课程思政”教学的新内容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是摆在新时代高校面前的一个新问题[2]。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被纳入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作了全面部署。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与生态文明联系密切,《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以培养学生掌握测定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方法为目标,以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3]。本文以《环境监测》课程为例,通过分析环境监测课程目前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提升教师的自我品德修养和优化教学模式为突破口,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一)《环境监测》课程概况。《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4]。该课程一般使用的教材为东华大学奚旦立教授主编的《环境监测》,课程主要内容[5]包括水和废水监测、空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质量监测、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物理性污染监测、遥感监测、环境污染自动监测、环境监测管理和质量保证,课程任务包括掌握各类环境要素监测的方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和控制,使学生熟悉监测的基本方法和原理,能够独立开展环境监测方案的设计,并开展监测工作。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环境监测》课程的授课,以讲授式为主、辅以板书和多媒体教学,但由于《环境监测》课程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的理解,需要将讲授式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做好监测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
(二)《环境监测》课程存在的问题。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该课程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环境监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衔接还不够紧密。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如果对《环境监测》课程紧密相关的一些课程的熟悉程度较低时,不利于学生对《环境监测》课程的学习。二是《环境监测》课程设计的针对性还不够突出。课程设计是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将课本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的工具[6],但目前的《环境监测》课程设计仍没有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设计,容易引发学生之间互相抄袭,从而使得课程设计没有达到原有的预期。三是《环境监测》的教学与实际结合度还不紧密。目前课程教学传授的仍是一些基本的环境监测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少实践,课堂中的知识很难被灵活运用。
(一)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这是对新时代教师“时代重任”的重大判断,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修养,同时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7]。新时代的教师要尤其注重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政治理论学习是提高教师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始终做到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思想上与党中央高度保持一致,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补足精神之“钙”,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担负新时代赋予教师的时代重任,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
(二)优化教学模式。
1.课程教学与立德教育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加强学生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求新时代教育学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这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将课程教学与立德教育相结合,在注重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的立德教育,把立德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做到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让每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都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过程中的弄潮儿。以《环境监测》课程为例,教师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将《环境监测》课程与当下正在开展的三大战役中的“污染防治攻坚战”进行有机的结合,指出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顶梁柱,是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有力支撑,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能树立良好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
2.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目前《环境监测》的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并结合课程设计,但由于《环境监测》课程的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仅通过上述教学手段,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要求教师在现有的教学框架下,更加注重实践,一方面可以让教学中的一些知识在实践中实现灵活运用,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随着环境监测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环境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通过与各类检测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入生态环境系统的监测机构、社会检测机构等各类检测机构进行学习,并在实习结束后召开实习心得交流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分享在实习岗位上的经历和心得,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每一位学生对环境监测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另外,还可以邀请环境监测专家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讲解环境监测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法。
3.建立应用式教学体系。《环境监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其主要内容是对各类环境要素进行科学监测,这类课程的教学可以通过建立应用式的教学来促进课程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已经完成水、气、土、声等主要环境要素的监测内容后,以实际需开展环境监测的案例为例,让每一位学生针对该实际案例设计监测方案,并进行课堂分享,由教师进行课堂点评,通过这样的双向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实际动手的能力。
4.建立交叉学科体系。传统的《环境监测》的知识可能主要集中在分析化学等知识,但是随着环境监测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手工监测的分量已经越来越低,在线监测已成为环境监测的主要方法,这也对《环境监测》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环境监测交叉学科体系迫在眉睫。在线监测与传统的手工监测具有很大的差别,后者主要是通过人工去现场进行采样,再到实验室进行分析,得出分析结果的一个过程,但是在线监测主要体现的是通过自动化监测设备开展原位实时监测,这也导致了这两种监测方式的知识的不同。对于在线监测,除了需要具备以往的监测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仪器仪表、信息化和统计学等交叉学科的知识。只有让学生具备了与现代环境监测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知识,才能适应现代环境监测工作。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举措,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的教学体系中融入“思政课程”教育,可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基础。以《环境监测》课程为例,通过在《环境监测》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并从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课程教学与立德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建立应用式教学体系和建立交叉学科体系等方面来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可协同提高学生的品德和专业知识,引导大学生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