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花
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千年文明古国的精神累积,留给了子孙后代不朽的精神财富。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华儿女独立自强,奋发有为的精神食粮,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脊梁。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文化是本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它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对内是凝聚、团结人民奋进,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对外是体现国家实力,传播中华精彩,展现国家形象的核心要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以致力于为文化地位而去创造、完善、改变的信心与决心[3]。文化自信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和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立足中国实情,继承中华经典,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增进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多边对话、交流和互鉴,走一条区域协作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发展之路。
“志勿强者智不达”,“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室,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都是古人修缮自身,形成文化自信的处世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纵深几千年,涵盖各领域,内容丰富,至精至道,对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并载誉世界。它探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适应自然战胜自然的手段、方法,饱含着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劳动中汇成了语言文化、智力文化、制度文化、种族文化等等并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处世哲学等价值体系,它推崇的讲仁义、守诚信、崇正值等理念,都是中华民族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它的精神实质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国人民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在“惟进取也故日新”的改革浪潮中应运而生。它在实践中着眼未来,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挖掘新亮点,探索新道路,深入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体现了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4]。优秀传统文化是源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三个阶段逐渐创造了现代文明,三者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自信,指引中华民族战胜困难,勇于争先,拼搏奋进的强大精神支柱。文化兴国强国,只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文化自信是展现国家软实力,凸显国家战略伟力。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等实力的综合性指标。经济、科技、军事等体现的是硬实力,文化和意识形态展现的是“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包括文化、制度、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等印证国家实力的核心因素,突显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它是精神、是力量,丰富人民的社会生活,创造出等同于科技、经济实力的新的发展动力。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国际风云变幻莫测,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更要提高文化自信,做到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突出国家战略伟力。
(二)文化自信体现制度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民族复兴大业。长江黄河奔腾不息,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生生不息,使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独立的大事。文运和国运共同支撑着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几代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励精图治,使中华传统文化和自主创新文化不断走向世界,为世人瞩目,中国人民自此进入了高度文化自信的时期。文化的高度自信促进国家在科技、经济、贸易、军事等领域彰显着制度自信,在世界面前敢于争先,不畏强权,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国家逐步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因此,文化自信与国家、民族发展脉络起伏相通,文化自信与国家兴盛、民族自强密切相关[5]。只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才有坚实的制度自信,促进国运昌隆、民族复兴,人民富强。
(三)加强文化自信,严防消级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安全文化是组织和个人的素质和意识的总括。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与发达国家经济的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形态,文化安全不容忽视。中国政府立场坚定地表明中国自己的文化安全观:强调合而不同,求同存异,鼓励和加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文明对话。中国安全文化窗口对世界人民开放,通过推崇国学精品,开办孔子学院和语言文化交流学院等方式鼓励外国友人来华了解、学习中华优秀灿烂文化,并让它们声名远播。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各国文化,异域文化不断渗透进来,要加强西方国家包装、新粉饰下的文化侵略和意识渗透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构成威胁的防范意识,严防低级的蓄意破坏和渗透,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坚定祖国文化自信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四)文化自信体现国民素质,事关国家的精神气度。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历史的缔造者,是国家强盛最坚实的力量,也是一个国家运转最活跃的要素。国民素质是一个国家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民文化素养,展现国家神韵和活力。文化的自信表现在文化的“精气神”上。凝聚力,向心力,即是“精”,展现的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在坚毅精神的驱动下无畏强权,宁折不弯即是“气”,表现的是“民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中国气概以及“不论穷达生死,直节贯殊途”的刚直不阿,视死如归的气节。俯仰天下,大义凛然,海纳百川的胸襟即“神韵”,展现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情怀。只有满怀信心,在强大的精神力量驱动下,实现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才能走向自强。
(一)增强文化自信,尊重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活学善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找到增强文化自信的钥匙。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织碰撞中,要以发展的眼光守正传统文化,革新现代文化。文化产生文明,文明折射出社会底蕴。习近平强调,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我们要用欣赏、包容、互鉴的态度看待其他文明,坚守固有的文体根本,坚持“和而不同”的民族文化自信。求同存异,汇古贯今,树立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团结奋斗的文化自信。
(二)增强文化自信,要守正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一个忘记根与源的民族是没有未来没有希望的民族,我国优秀文化一脉相承,凝结着祖先的勤劳和智慧。江山代有人才出,继承民族血脉亲情的中华儿女一定要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中的中国,与世界对接与日俱增,坚持文化的自信,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在前进的道路上,要引领思潮,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树立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意识,传扬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激励公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家庭责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真善美的传统美德,做到文化自信,人人自信。
(三)增强文化自信,坚持制度自信,提升国家公信力和文明程度。增强文化自信,要高度关注文明程度,任何一项改革举措都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和人民的高度,政务、公务要站在国家的层面以社会公信力为鉴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要促进公民有序参政,严打贪污腐败乱象,树立国家政务形象,提升国家公信力度来促进综合国力提高,树立“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努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风貌昂扬向上,社会文明程度有效提升。
(四)增强文化自信从孩子和家庭“源头”入手。“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增强文化自信要从孩子和家庭入手。唯有从孩子抓起,才能从源头开始。一是制定合理的文化知识的早期教育制度。二是启蒙阶段要特别重视思想品德和个人修为,要把它当做教育常态来抓,教育成果要具备求学务实、积极上进、艰苦朴素、发奋图强、报效祖国的精神和素养。继承和发扬优秀国学经典,把它与学分和素质挂钩;家庭要潜移默化,家长要以身作则,以弘扬、分享家训和祖训的方式,影响和教育下一代。三是增强文化自信要始终坚持尊师重道,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为学莫重于尊师”,,“严师出高徒”,只有敬重老师,才能真心向学。教育要培养积极向上、发奋有为,心存志向、善良孝敬的具有强大文化自信的有志青年。
(五)增强文化自信,要发扬地域文化和故里文化。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传统文化,是这一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的表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当地的风土人情即当地的文化,影响和制约着当地人的行为和习惯。故里文化也因世代的族居,抵御外辱,力求生存和发展形成的乡土气息和精神风貌,并世代传承,根植在当地儿女心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发扬和传承地域文化和故里文化有助于精神道德风尚的形成,助力文化自信的形成与发展。
总之,新时期增强文化自信是弘扬民族精神的脊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华儿女一定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中华现代文明,在文化自信的强大精神支撑下,努力推进制度自信增强国家实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