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月霞
(一)济源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现状。济源市地理位置在河南省十八地市中不占优势,是一个仅拥有70多万人口的小城市。据2018年济源市国民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截止到2018年末,济源市共有卫生机构28个,其中医院和卫生院共20所,床位数3,114张,卫生技术人员人数为3,951人,其中执业医师达到1,260人,注册护士人数达1,567人。农村乡(镇)卫生院12个,床位数552张,卫生技术人员达546人[1]。
(二)社区护理行业人员的年龄层次和学历结构现状。从调查中了解到,济源市社区护理行业中人员年龄结构属正态分布,相对集中在20~39岁,且30~39岁间的人员数量最多,占总数的43.67%;其次占比重较多的是20~29岁,占总数的36.56%;40岁以上社区护理行业人员占18.29%,20岁以下的占比1.48%,人数最少。
目前济源市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人员中,以中专和大专学历为主,其中护理人员为大专学历占总数的41.24%,为中专学历占总数的36.53%,本科学历为22.01%,硕士及以上水平的护理人员最少,仅占总数的1.22%。
(三)社区护理从业人员的职称结构和待遇情况。护理工作者的职称分为五个级别。目前济源市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护士以初级职称居多。其中:注册护士所占比重21.16%,护师所占比例约为40.34%,这两者都属于初级职称。中级职称的主管护师占比为18.69%,人数比重处于第四的是副主任护师,占比为2.64%,主任护师较少,占总数的0.18%。在调查中发现存在部分护理人员还是实习生或助理护士,不能单独进行临床操作。
社区护理从业人员的工资与其职称和工龄均有直接联系。基本工资与济源市当地最低劳动标准基本持平,约为1,900元。加之职称和工作年限,一般在3,000左右。部分科室因为经济效益稍好,奖金待遇会相对高一些。但总体而言,社区护理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并不理想。
(一)对学历层次要求逐年提高。从调查中得知,越来越多的社区医院对中专学历的护生需求在逐年减少,甚至在这两年的招聘信息中学历条件受限,直接不再招录;对高职大专学历的护生需求不断上涨,并在其招聘护理人员中占有较大比重,部分医院甚至直接招聘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因此,随着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社区医院对护理人员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2]。
(二)对岗位需求更加贴合实际。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显著提高,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近几年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岗位需求比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老年护理行业、康复护理行业等岗位的需求逐年增加,尤其是社区养老护理更是发挥出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的作用,符合社会化养老趋势的发展方向,同时康复护理的比例增加,促进患者更快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三)对核心能力需求逐年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护理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已有原来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等基本能力要求逐渐转向提高特殊能力的要求,包括多元文化、沟通能力、循证护理能力和逻辑处理能力等。
(一)工资待遇不高。护生不愿到基层社区机构就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工资待遇低,护理的收费标准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由于护理服务的特殊性,护理人员面对患者的生命健康等的风险较大,其劳动价值不能体现出这一技术水平,付出多,回报少成为这一行业的普遍现象。基层社区医疗机构的待遇水平更是难以满足护生的日常需求,与学生理想中的期望值差异较大。学习护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来自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家庭,这些学生毕业后为尽快减轻家庭负担,更愿意到福利待遇好的地区就业[3]。
(二)工作环境相对差。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偏远山区医院或社区基层医疗机构相比较经济发达城市的三甲医院或私立医院而言缺乏竞争力,对于基层社区医院,尤其是农村医疗服务机构,高级医护专业人才及药品极为紧缺。而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高校毕业生选择该地就业的意愿大大降低,加之我国政府对护生到社区就业的引导和教育还不完善,使社区医院和高校都不能有针对性地相互了解,最终使高校就业率和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三)个人发展前景不明。护理从业人员的工资标准与职称有着直接的联系,职称越高,工资水平越高,所反映出来的技术能力、学术水平也越高。医疗机构的规模等级越高,对不同级别职称人数的核定数量就会相应增加,由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级别不够,就会出现高职低聘的现象,甚至没有足够的指标满足护理人员在职称上的晋升。护生从个人发展前景角度考虑,社区机构也不会成为护理毕业生就业的首要选择。
(一)提高福利待遇,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的职业环境。随着国家政策越来越好,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逐步增加,而新增加费用则多用于大病保险,使全国居民享受同样的医疗保险待遇。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国家积极推进医药卫生改革,不断降低药品价格,形成市场竞争机制,真正实现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的改革目的。归根到底,主要是由于社区卫生人员的福利待遇不能“留得住”医疗服务人才。要彻底改变这一现象,就要从源头抓起,一是加大财政投入,提高社区医护人员的薪资水平。为吸引更多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就业而出台相应的绩效工资政策。甚至打破原本的工资上限问题,不断提高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绩效比例。二是应给予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更多的进修培训的机会,不断提升个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为基层人员提供更开阔的发展远景。
(二)校企共建创业基地,完善护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护理专业要求实践性非常强,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实践课程占比例超过60%,社区护理更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完备的实训条件、强大的师资队伍会为护生提供优越的实践教学环境和教学理念。在社区护理学教学改革中,紧密联系社区实习医院基地建设,培养护生的实践能力。但目前社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较少,主要局限于理论教学和普通医院实习,无法满足护生对社区熟悉的要求,进而影响到护生社区就业的意向。因此为需要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集学生实习、就业、创业功能为一体的社区实习教学基地;开发更多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护生实习基地,充分发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教学功能和医疗服务功能,实现学生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学徒制教学,学徒制工作。为实现校企共建的创业基地,学校还需在此基础上积极建立和完善护生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通过搭建多个交流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就业专题讨论、讲座、各种护理技能大赛的实施,并及时将就业相关信息进行发布,辅助护生认清就业形势和压力,以此制定科学合理、实施有效的职业规划[4]。
(三)建立和完善基层用人机制,吸引并留住更多护理人才。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来吸引和留住高校毕业生下到基层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是要制定和完善绩效机制,让各项政策落地生根。在用人机制上,要保障最基本的保健因素,先让基层护理工作人员杜绝不满情绪。在管理制度上,不能死板刻薄,应灵活有效,让专业技术人员自由流动,以此来吸引更多的高职护生就业。在文化氛围上,要让新进人员感到亲切和舒适,改善她们的生活环境,丰富她们的业余生活,让护生们得到认可和尊重,这让护生们感到职业荣誉感和自身的价值,从而吸引并留住更多的护理人才。
(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获得就业竞争优势。随着近年来护理专业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普及,护理专业毕业生也开始出现了就业拐角现象,如何在就业拐角处,不让自身出现拐角,就需要护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护生们在校期间应在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不能仅限于医学知识,还要学习计算机能力、英语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能力等,有能力者还可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面,以此拥有的竞争优势来获得更多的就业渠道和就业成功的机会[5]。与此同时,护生们要正确树立就业观和实际期望值,并针对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准确定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从而能更好地适应临床中不同岗位的特色需求,为社区医疗机构的发展乃至整个医学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护理专业毕业生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个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有扎根基层的决心,进而提升自我的价值。实现护生到基层工作者的角色转化,需要护生们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并适应新的工作角色,融入新的工作环境。在适应新工作的同时要从心理上接受这份工作,将自己的所知、所会、所懂转化为工作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