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下的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2-02-06 15:56□刘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3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岗位疫情

□刘 锐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作为一个民生问题它更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从“211工程”、“985工程”到“双一流”、“2011计划”国家协同创新中心,高校发展不断迈入新的台阶,与此同时,高校扩招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凸显,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使本来就困难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除了结构性矛盾未能很好化解以外,疫情的发生使得各企事业单位无法正常运转,进而导致用人需求急剧减少,造成就业市场上大学毕业生数量与用人单位需求数量之间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1]。只有广泛关注因疫情发展造成的就业形势变化,理性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原因,结合国家政策及时给予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帮助,才能在特殊时期化解好大学生就业中的困境和矛盾,促进学生就业。

一、重大疫情下的大学生就业困境与矛盾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相继出台各项政策和措施帮助大学生就业,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很多支持与帮助,大学生就业状况总体向好,但仍有一些问题比较突出,又逢新冠疫情的发生,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一)重大疫情下企业用工需求萎缩,大学生就业处境更加艰难。新冠病毒疫情的发生和蔓延造成春节假期结束后许多员工无法复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也直接导致目前许多企业减少了用工需求,甚至有些企业直接取消了招聘计划。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49万,到2020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874万,五年的时间毕业生人数增长了100多万,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容纳量趋于饱和,疫情的发生又使就业岗位大幅减少,就业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这都导致了就业市场严重失衡,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剧,2020年大学生就业处境将更加艰难。

(二)总体平稳的就业态势下,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就业是民生工程,每个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关乎到千家万户的稳定与幸福,国家、社会和高校都在想法设法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状况平稳向好,但是很多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才浪费,在就业实践中文科类专业就业匹配度较低,理工科类专业就业状况相对较好;部分高技术含量、高薪酬的岗位或者一些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艰苦的岗位问津者寥寥,而一些专业要求较低、工作环境较好的岗位却供不应求,这种一些岗位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另一些岗位却“一岗难求”的局面体现出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三)学生参与校园招聘意愿较低。企业宣讲一直以来是校园招聘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校园招聘直接面对学生群体,企业和毕业生双方的选择较多、针对性强、招聘成功率高,因此各个高校都与周边及对口企业密切联系,互通有无,邀请行业口碑较好、专业结合紧密、管理制度规范的企业来校宣讲、招聘。但是从招聘效果来看,部分学生尤其是高职高专类的毕业生参加校园招聘的态度比较消极,参与意愿较低,很多学生都是经教师催促或有同学陪伴时才会参加,一旦错过校园招聘,后期就业机会就会大幅减少,就业质量也会相应降低,针对疫情时期不适合组织现场宣讲,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及时将线下招聘改为线上集中推荐、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帮助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但学生对疫情期间的就业形势了解不够,等待和观望心理较强,面对网上推荐态度犹豫,很容易错过最佳的就业机会,不利于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二、疫情下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内在因素

疫情时期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困境和矛盾,既有疫情本身带来的影响,也有学生自身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发生。

(一)疫情影响下就业环境不容乐观。新冠病毒疫情发生后,为配合国家抗击疫情,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各地民众都选择居家隔离,人群流动大幅减少,社会上除了少数进行防疫工作或生产防疫物资的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陷于停滞状态,有些企业为了生存,开始采取降薪、轮班等方式降低企业成本,维持企业运转,而一些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型企业,由于无法应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出现了裁员、破产等情况。疫情之下市场调节的失灵使很多企业陷入了生存的困境,这就迫使他们在制定招聘计划时减少或取消岗位需求,一些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如旅游、航空及餐饮业等的招聘岗位更是寥寥无几,仍在招聘的岗位中也存在岗位待遇降低,招录人数下降的情况,因疫情引起的社会经济环境恶化使大学生的就业处境更加艰难。

(二)学生对疫情下的就业形势认识不足。各个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为让学生顺利毕业,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学校想方设法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提供就业信息和指导,疫情发生后更是整合优化各种资源,帮助学生就业。由于学校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很多信息和指导,使得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疫情对自己的就业影响不大甚至没有影响,低估了当前社会形势下的就业压力,仍然抱着“等、靠、要”的思想对待就业,不积极,不主动,消极观望,对疫情下的就业形势没有清醒的认识。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契约精神淡薄,在通过努力拿到用人单位的录用通知后不能踏实工作,任意毁约,频繁跳槽,破坏了用人单位对所在学校毕业生的印象,既扰乱了企业生产经营秩序,又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就业成功率。最后,面对疫情影响,一部分学生没有直接就业而是选择转本和考研,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复习备考上,缺乏对考试失利风险的应对措施。

(三)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仍有差距。当前疫情下大学生就业除了招聘岗位减少外,就业结构性矛盾显得更加突出,其原因除了学生学业有所欠缺以外,学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盈利是一切企业经济活动的根本目标,市场需要什么产品和服务,企业就会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创新和转型,因此企业的用人需求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然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是一个相对固化的过程,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具体的实施再到最后对学生培养成果的评估,其周期比较漫长,不能像企业一样随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虽然各个高校在遵循育人规律的同时努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订单班、校企合作等模式力求跟上企业用人需求的步伐,但是教材的选择和修订、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索以及评价标准的制定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因此学校人才培养一般会滞后于市场和企业需求,客观上加剧了疫情下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仍需优化。我国高校就业服务机构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政策咨询、企业对接、信息发布、职业指导等多项服务,助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然而因为体制机制的多种限制及运行方式的原因,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仍需优化。一是大学生就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不尽相同,而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因人员数量和构成限制目前还无法实现个性化的指导,目前的就业指导依然停留在就业指导课上,方式单一,就业精准帮扶能力差;二是大数据时代很多高校就业信息资源仍待完善,就业指导教师信息化水平不高,无法深入分析和挖掘企业招聘需求和岗位信息,利用“互联网+”就业的网络招聘形式实现“云就业”能力有待提高;三是很多高校就业指导教师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自身求职经验和技巧积累不足,这就导致了教师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书本知识,对就业、执业指导的外延不充分,实践教学能力缺乏。

三、疫情下应对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对策与路径

由于疫情的影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境和难题,这就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等各方发挥合力,同时借鉴“非典”时期就业帮扶经验,共同促进疫情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一)降低企业成本,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了严重冲击,特别是餐饮、旅游和航空类企业,疫情对这类企业的影响更是巨大的。政府应当采取税收优惠、简化审批手续、降低社保费率及提供小额无息贷款等措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同时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受此次疫情影响较小的互联网经济成为疫情下重要的经济业态,新冠病毒的传播模式包含飞沫传播及接触传播,而互联网经济主要通过“线上”开展商业活动,如外卖平台、网络购物等形式,这种商业活动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网络进行商业活动,避免了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接触,为了配合互联网经济,作为互联网经济的“最后一公里”,很多家快递公司及外卖平台也相继推出了无接触配送模式,保证了疫情期间商业活动的个人防护。同时,互联网经济大都无需“线下”实体店面,成本投入较低,经营方式灵活,适合疫情期间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大力扶持。

(二)变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特殊时期社会需求。变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对专业课程的精心设计,更是对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理念、教材教法以及评价体系的系统性规划,人才培养模式从教育教学多个方面、不同领域培养大量理论扎实、技能过硬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变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市场为导向,从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把握市场动向,紧贴市场需求,提高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匹配性,缩减不适应市场和企业要求的课程与专业,改革实践教学,由课程实践向项目实践转变,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除了紧跟就业形势较好的热门专业和领域外,还要充分考虑市场发展预期,制定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培养方案,尤其是在受特殊情况影响时有预案、有准备,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专业方向,促进大学生就业。

(三)采取有效措施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面对疫情下大学生就业遇到的困境,国家、高校都要采取积极措施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一是需要扩大重点领域的招聘计划,鼓励大学生到国家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和急需技术领域去奉献自己的才华和青春,落实特岗教师和免费师范生计划,争取应到尽到;二是鼓励大学生脚踏实地,面向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自己,做好国家西部计划及各省贫困地区支援项目的推广宣传,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学生的选拔招聘工作;三是利用网络资源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支持,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笔试、面试的知识和技巧,通过“智联招聘”、“91JOB”等招聘网站寻求合适岗位,主动接触企业BOSS和HR,以视频、直播等方式积极展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四是国家在专接本、研究生招生方面都进行了扩招,各个高校可以通过提供自习教室、安排相关教师进行课程和升学指导等方式鼓励学习成绩优异、有学术追求的大学生积极参加升学考试,提升知识层次、提高学术水平,通过升学深造提高自己知识技能和就业质量;五是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部队是个大熔炉,各个高校、当地人武部要积极为学生开展征兵政策解读,提供体检、政审等一站式征兵服务,鼓励大学生到部队中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担当,通过刻苦训练、积极表现,争取在军队中建功立业。

(四)探索施行差异化的就业指导模式。就业指导老师、辅导员、班主任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力量,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需要发挥好就业指导老师、辅导员、班主任的合力。一是重视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课是学生了解职场的第一课堂,也是学生养成职业思维、提升求职技巧、做好职业规划的重要途径,就业指导课要由理论教授向就业实践转换,突出经验技巧的传授,重视求职就业的训练,强化就业指导课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二是搭建差异化的就业指导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求职状况并进行区分,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和技巧指导,积极联系不同领域用人单位,努力满足各专业学生的求职需求;三是强化特殊时期对困难学生群体的帮扶力度,利用国家、高校和民间团体提供的各项奖助政策,面向困难学生群体提供经济帮助、为他们求职就业提供支持。四是需整合协调各方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高校要充分整合协调合作企业、学校科创园及高校教育资源等,加速探索“园校企”一体化模式,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优惠政策及科研成果转化等优势,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应对疫情下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岗位疫情
战疫情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