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探索

2022-02-06 15:56谢美玲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3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师范生心理学

□何 思 谢美玲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幼有善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而近年来频频出现的不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不尊重学前教育规律,师德沦丧等问题,向高校的德育敲响了警钟。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政的内容重点,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1]。新时代背景下,各高校积极推进从“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向“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转变的教学改革。

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开展了针对学前心理学课程的思政教学研究。林恒(2020)围绕学前心理学课程展开了“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考,提出了该课程思政元素的选择以及教师课程思政教育能力的提升途径[2]。王晶(2020)从政治引领、哲学思维、师德修养、宪法法律、创新理念等五个维度梳理课程内容,在方法论层面探讨课程思政资源挖掘模式,以期解决其基础资源问题,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提供操作性参考[3]。而随着教育部《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的发布,国家、行业和社会对新时代幼师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新、更高质量的要求,以教师职业能力为导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二、教师职业能力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2021年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制定了《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文件,明确了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基本能力,即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就是育人,以实现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这与教师职业标准中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相契合,教师职业标准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四有”好老师、“育人为本”、“终身学习”等无一不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元素。因此,课程思政是培养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的重要途径,以教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实现高校专业课程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等方面的多元统一。

三、开展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分析

(一)学前心理学课程特征分析。学前心理学课程的内涵、教学任务、知识内容等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在课程内涵上,该课程科学、系统地阐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研究儿童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科学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同时,学前儿童心理学又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著作中早已记载了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思想,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荀子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是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孔子说:“其心正,眸子嘹焉;其心不正,眸子牦焉。人焉瘦哉,人才焉瘦哉”,这就是心理学中研究方法的直接观察法。心理学本身的科学性除了能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掌握专业知识,还能使学生学会利用辩证的理论武器看待世界格局,去正确看待解释幼儿的行为,甚至能够在科学教育中对幼儿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该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正确儿童观的形成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前儿童是完整的、独特的、发展中的和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树立“幼儿为本”和“全面发展”的儿童观。以“幼儿为本”,重视“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均是课程思政的元素。

课程知识内容可分为四个思政知识模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概述、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流派、发展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和交往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幼儿为本”和“全面发展”的理念,认识到教师“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多元化的教师角色定位和形成“关注政策”、“爱国守法、依法执教”的法律意识,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家庭教育的内容、方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二)学前心理学课程现状分析。课程思政方面的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进行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师往往在申报课题和参加比赛时再将思政融入到课程当中,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偏重在知识目标上,对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关注度不够。呈现出的教学效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不理解,缺乏实际运用能力,科学儿童观的树立亦不尽如人意。最终的课程教学效果与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设定的教学大纲相悖,教师要明确课程思政的内涵和价值,重在课程中思政的“魂”之建设。因此,课程教师团队需深化课程思政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职业观和人生观,继而从整体上提升学前教育的办学质量。

四、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为课程思政提供素材来源

课程思政的内容可以从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中汲取养分,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为课程思政实施的内容提供了素材。

(一)理想信念。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师范生树立职业理想,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除了职业理想,还要求坚定信念,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能够在教书育人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实施专业课程思政时,可根据专业课的课程任务和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关价值观教育。

(二)职业精神。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中强调需培养师范生具有家国情怀,乐于从教,热爱教育事业的职业精神。在课堂教学前、中、后,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岗位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的引导与培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树立认同职业,热爱行业,忠于事业的爱岗敬业精神,在教育实践中能够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积极钻研,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

(三)儿童观。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形成立德树人的理念,掌握立德树人途径与方法,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依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开展教育教学。树立“幼儿为本”的正确的儿童观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关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下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大战略目标。

(四)教育观。职业能力标准中要求学前教育师范生领会学前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和意义,认同促进幼儿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理念。科学的教育观要求幼师懂得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懂得保护幼儿游戏的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在教学和师幼互动中关注个体差异,相信每名幼儿都有发展的潜力,乐于为幼儿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五)教师角色观。职业能力标准中要求学前教育师范生了解幼儿教师的职业特征,理解教师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幼儿身心发展方面,教师要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幼儿,关注幼儿成长,保护幼儿安全。

(六)中国传统文化。职业能力标准中要求学前教育师范生掌握一定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审美能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政素材,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是响应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同时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七)法律意识。职业能力标准中要求学前教育师范生具有依法执教意识,遵守宪法、民法典、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实践中能履行应尽义务,自觉维护幼儿与自身的合法权益。每一位学前教育从业者都需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涵与要求,在教育实践中遵守《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能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相关道德规范问题。

(八)自我意识。职业能力标准中要求幼儿教师具有较强的情绪调节与自控能力,具有终身学习与自主发展的意识,能够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自我诊断,提出改进思路。自我意识关系到个体是否能够身心协调发展,幼儿教师要加强对自身和他人心理发展的认识,掌握情绪调节方法,努力提升自我心理素质,健全人格。

(九)综合素养。职业能力标准中要求幼儿教师具有家园协同和主动交流合作的能力。幼儿教师应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方法,掌握开展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各种协同活动的方式方法,具备基本的沟通技巧和共同学习的意识,意识到教师与幼儿是和谐统一的学习共同体,并掌握团队协作的基本策略。

五、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一)课程思政内容的设计。大学课程要帮助学生坚定政治理念、砥砺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在学前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存在着诸多经典的学前心理学理论和生动活泼的幼儿保教活动案例。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内容的设计思路,可分为六个步骤:第一,帮助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深刻地认识学前儿童独特的、发展中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树立科学的儿童观;第二,结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组织学生探讨如何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多元化的教师角色观;第三,联系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引导学生关注政策,树立政策意识和爱国守法、依法执教的意识;第四,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第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例如,可以结合“孟母三迁”的典故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结合“孔子因材施教”典故进一步理解学前儿童的个体差异性特点,联系我国家庭教育名著《颜氏家训》(颜之推)和《家庭教育》(陈鹤琴),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家庭教育的内容、方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第六,小组合作的形式模拟家园协同和交流合作的情景,培养学生沟通协作、能谋善断的综合素养,并在实践过程中树立团队协作的意识。

(二)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结合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特点,从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两方面提出可行的教学实践路径。在教学模式上,除了线下课堂的主战场外,教师还可借助线上平台,开展新颖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利用线上平台的主题讨论模块实现“发帖、看帖、跟帖、回帖”的新型互动方式,完成“发现思政案例、分享思政案例、思考交流心得”的线上思政教育过程。在课程考核上,建立以“德能导向”的过程化考核方式,采取丰富多彩的日常考核方式凸显对品德和能力的考核,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平时成绩考核可由五个环节构成:课外阅读、主题讨论、小论文写作、团队知识竞赛、主题演讲,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将爱幼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六、结语

关于课程思政的探索并非一朝一夕,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和实施路径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和锤炼。本文提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挖掘职业能力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实施了从内容设计到实践路径的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初步探索,但仍有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学的实施效果和评价有待进一步的实践探索。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师范生心理学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教师职业认同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