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旅游”:构建长宁文化产业带的新举措
——非遗传承保护在推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特殊效用

2022-02-06 15:56黄之琳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3期
关键词:长宁长宁区文旅

□黄之琳

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自2019年组建以来,遵循“易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加快了文旅融合在长宁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步伐,产业领域的文旅融合一路高歌猛进,公共服务领域的文旅融合也在逐步推进,但整体上进展比较缓慢。可见,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产业服务有可以融合的一面,也有相对独立的一面。为此,上海市长宁区文化馆联合总馆利用“非遗+旅游”的形式,在文旅融合方面打破瓶颈,注入了硬核,擦亮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名片。

一、长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作为上海联通长三角的“桥头堡”长宁区,尽管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风貌突出,但A级旅游景区资源相对匮乏,主要包括上海动物园(4A)与上海老外街景区(3A)。即便如此,长宁历史建筑分布较为集中,老街区、博物馆及网红打卡地等正在实现新一轮的人气汇集,为长宁旅游发展助力。2020年,长宁建成天山路商业体剧场群、虹桥路音乐舞蹈艺术群、中山公园红色文化圈、虹桥路海派文化圈、新泾江南文化圈等“三圈两群”文化功能带,为推进文旅融合创造了条件。

二、非遗旅游在文化产业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当前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独立开发为主,文化馆主要针对非遗文化内容本身进行挖掘和传播,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水平还比较低,尤其是在拓展文化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活跃基层文化机构的旅游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进景区、找准文旅融合切入点等方面,长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还有较大上升空间。

在“非遗+旅游”融合过程中,突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非遗文化开发与旅游开发在路径上存在割裂,融合思维尚未正式形成;二是非遗产品及活动的开发以文化角度为主,旅游服务功能不够明显;三是非遗宣传侧重公共文化属性,没有从旅游角度来进行布局;四是旅游市场还未完全将非遗内容纳入文旅融合之中。

三、非遗旅游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需做到点面结合

(一)长宁文旅融合基础扎实、条件成熟。

1.创新文旅平台,拓展融合发展新空间。长宁将着力打造长宁民俗文化中心(国家级试点推荐单位)、长宁区图书馆、长宁区古北市民中心、长宁区江苏路街道愚园路街区市民中心、长宁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市级试点单位)5家文旅融合试点单位,进一步丰富长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内容,利用旅游咨询平台发挥文化服务功能,依托公共文化场馆充实旅游咨询服务。

2.打造融合特色,提高文旅吸引力。结合区域优势,分别立足于传统节庆、全民阅读、景观街区、城市更新、“建筑可阅读”旅游线路等特色项目,构建具有长宁特点的文旅融合工作体系,提升城市景观空间的文化休闲观光功能,正确处理好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深度挖掘和演绎上海历史文化,打造开放式的“城市建筑博物馆”,设置建筑导览二维码系统,实现景区内外协同发展,打造“处处是景、时时宜游”的城景一体化发展格局,使市民游客感受长宁历史、文化和生活的新载体和新窗口。

3.依托示范区创建,提升文旅融合影响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共同开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2018年4月长宁区获得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并于2020年底创建成功。以此为契机,将长宁文旅融合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相结合,进一步发挥“1+1大于2”效应。

(二)长宁非遗旅游特色鲜明、服务优质。

1.以“江南文化”品牌建设为契机,注入非遗内容,丰富长宁旅游资源。近年来,上海市提出打造“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文化品牌,而长宁非遗文化正是江南文化的内容之一。2007年积累至今,长宁现有2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保护名录,其中: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1项,市级非遗保护名录10项,区级非遗保护名录18项,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

2.以“非遗宣传日”为主题,引导公共文化活动进景区,实现服务对象由居民向游客转化。结合每年的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长宁文化馆联合总馆都要开展一系列的非遗主题活动,其中以“丝竹韵·弦外音”民乐推广季最具特色。自2014年起,历年连续举办,旨在推广、弘扬长宁市级非遗保护名录“江南丝竹”,曾以“民乐与爵士的对话”、“民乐与侗族大歌”、“上海长宁江南丝竹与云南玉溪四耳胡琴”、全市优秀江南丝竹团队汇演、全国部分省市传统音乐交流演出等形式开展,活动形式包括舞台演出、社区专场、非遗集市、行街巡游等,活动地点一直设在新虹桥中心花园(城市公共绿地)。

(三)“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初具规模。

1.以传统节庆活动为亮点,实现公共文化进商圈,参与文旅消费新空间建设。为让老百姓在现代都市生活里,尤其在传统节假日中体会到浓浓的节日味道,长宁文化馆联合总馆于2004年起,就致力于各类传统节庆民俗活动的开展。十多年来,实践探索、推陈出新,在全区范围内已形成“生肖纳福锦绣春”春节、“十三上灯”元宵节、“彩兰踏青·曲水流觞”上巳节、“民俗风·端午情”端午节、“七夕·爱”乞巧节、“月常满·人长宁”中秋节、“腊月风和·粥香情浓”腊八节等多个节庆品牌。通过多年来大量的积累和尝试,长宁文化馆联合总馆已具备了一定文旅融合经验,既完整保存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又创新开发了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节俗体验;既对传统文化开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又为长宁非遗文旅品牌的打造夯实基础。

2.以非遗数字化服务为手段,关注科技要素在打造长宁非遗文旅品牌中的运用。近年来,长宁把握双线经济思维,加大互联网技术注入,既通过技术实现下辖文旅体验升级,如利用数字导览系统、人工智能、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量化评估系统等,丰富非遗体验场景,增强内容吸引力;又利用短视频、直播等线上新路径,主动打响长宁非遗文旅品牌,通过有效的线上互动最终实现线下引流。通过文化和旅游信息传播的融合,宣传长宁文旅理念“家门之外便是文化所在”,为广大市民及游客送上一场“云”赏盛宴。

四、长宁区以“非遗旅游”促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以文化馆总分馆机制为依托,打造“非遗旅游”新名片。2019年区文旅局实施体制机制改革,建成文化馆总分馆系统,在区级层面,以两个区属文化馆(长宁文化艺术中心与长宁民俗文化中心)组成文化馆联合总馆。在社区层面,以10个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作为分馆。在社会层面,吸纳了佳都大厦、雨瓦台书画馆、粟上海社区美术馆、上海艺术品博物馆四月天书院、Oms戏剧文化综合体、曲全立非遗影像公共体验基地共6家单位作为社会分馆,以及包含虹桥香事馆在内的183个基层服务点。文化馆总分馆体系的建立,优化了基层文化供给,文化馆可以充分利用非遗传承中心、中国元素(非遗展厅)、沪剧传习中心等,立体式完善非遗旅游点位布局。

(二)以非遗文化为载体,注入“非遗旅游”新活力。长宁具有非常良好的非遗保护工作基础,隶属文化馆联合总馆的长宁非遗保护中心,也是这次国家级文旅融合试点单位之一(全市仅5个)。长宁的非遗保护工作起步较早、普及面广、工作规范,建立了完整的非遗保护档案数据库和非遗档案库,实现了非遗保护工作数字化。“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等项目实施走在历年来全市前列。现建立并培育了非遗传承基地21个,分享非遗资源、配送非遗培训、广泛宣传非遗,已实现非遗项目在社区全覆盖。

(三)以非遗人才队伍为基石,树立文旅品牌有底气。长宁现有“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16名,其中国家级2名,市级7名,区级7名,所有传承人既是文化志愿者,又是文艺指导员,更是非遗文旅特色人才资源库。在旅游情境中,他们既可作为文化符号推进非遗普及,亲身讲述或演绎非遗故事,又可以传承人之口,传长宁非遗文化之魂。此外,长宁的非遗表演团队也非常丰富,有青梦圆皮影团、2个江南丝竹表演团(仙霞社区和天山社区)、2个民乐团(华韵乐府和巧韵乐团)、2个书画沙龙(北渔书画、海派书画)、民间艺术表演团(包括打莲湘、抖空竹、大头娃娃、舞龙舞狮、踩高跷、福禄寿等)、5个戏曲沙龙(京昆越沪锡)等等,这些非遗表演团队可表演非遗节目。文化馆可以将非遗文化有形化,突出长宁非遗中的本土元素,展现长宁风土人情、留住长宁历史文脉,讲述长宁发展故事,最终把文化馆业务人员自觉性、非遗传承人积极性、文艺志愿者自觉性逐步结合起来,成系统、成系列地将艺术普及融入到旅游服务中,为打造长宁非遗文旅品牌提供人才保障。

(四)以非遗文旅地图为特色,凸显文化线路新魅力。除了5家试点单位,文化馆总分馆体系的介入,使长宁构建起“一中心多点位”的长宁非遗文旅地图,从核心圈出发,让非遗内容深入长宁各个地域,为旅游者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非遗体验。就非遗文旅“中心”而言,作为上海市“非遗进社区”的示范点,长宁已拥有较明显的资源优势,非遗内容聚集度较高,活动开发系统性较强,文化馆联合总馆具备良好的“中心”品质,可以结合长宁文化文旅游,开发独具长宁“江南文化”特色的非遗探访游、非遗体验游、非遗研学游等多条旅游线路,将非遗体验中心、民俗老街、中国元素、虹桥香事馆、非遗社区服务点、非遗大师工作室等非遗点位串联起来,让游客看看皮影、扯扯响铃、闻闻香道、听听评弹、唱唱沪剧、画画农民画,进而形成集参观、体验、互动、欣赏、休闲于一体的非遗文旅系列。

(五)以提升专业服务水平为保障,推进“非遗旅游”模式可持续。从服务对象来讲,在文旅融合过程中,文化馆服务无非就是面向本地居民、面向游客、以及面向两者同时服务这三种情况。要做好这三种服务,文化馆应提高旅游服务意识,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不断提升专业化文旅服务水平,开发“见物、见人、见生活”的非遗旅游文创产品,加强对文旅融合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培养,从而推进长宁“非遗+旅游”融合模式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长宁长宁区文旅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川南长宁背斜形成的几何运动学分析
赞长宁地震台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幸福成长从“三十件事”开始——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第一小学少先队员的“幸福课堂”
My Best Friend
文旅照明的兴起
2017上海自行车联赛·长宁天马站雨中酣战顺利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