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前俄国城市医疗体系建设及传染病防治

2022-02-06 13:20:23邓沛勇刘莲芬
经济社会史评论 2022年1期

邓沛勇 刘莲芬

19世纪上半叶,俄国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居民数量较少,医疗和教育水平落后。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期,工业化推动工商业蓬勃发展,俄国城市化进程提速,城市人口数量大增,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关于一战前俄国城市医疗问题,国内的研究不多,①李青:《论1865—1913年俄国地方自治机构的民生活动》,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2年;李青:《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地方自治局的兴医举措》,《西伯利亚研究》2012年第4期;张广翔:《18—19世纪俄国城市化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邵丽英:《改良的命运——俄国地方自治改革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国外尤其是俄罗斯学者,则从医疗设施建设规模②Фаддеева Т. Д., Холера и борьба с нею, М: Медгиз, 1959; Будко А. А., История медицины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а ХIХ-начала ХХ в, СПб: Нестор-История, 2010; Сигал В. С., Здравоохранение и медицина в Петербурге-Петрограде-Ленигграде (к 220-летию Ленинграда). Л: Медгиз. Ленингр. отд-ние, 1957; Нардова В. А.,Самодержавие и городские думы в России в конце ХIХ-начало ХХ века, СПб: Наука,1994; Миронов Б. Н.,Русский город в 1740-1860-е годы: демографическое,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 развитие, Л: Наука, 1990;Миронов Б. Н., Социальная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периода империи (ХVIII-начало ХХ в.), СПб: Бмитрий Буланин,2000; Кошман Л. В., Город на рубеже столетий лаборатория и хранитель культуры //Очерки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конец ХIХ-ХХ вв,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Москов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2011; Кошман Л. В., Город и городская жизнь в России ХIХ столетия, М: РОССПЭН, 2008.和医疗系统完善③Мирский М. В., Медицина России Х-ХХ веков.очерки истории, М: РОССПЭН, 2005; Жукова. Л. А., Земская медицина в России в конце 60-х-80-х годах ХIХ века//Земское самоуправление в России: 1864-1918, Т. 1., М:Наука, 2005.等方面进行了梳理,成果很多。本文从城市医疗系统的主体,即医院建设状况,以及其他医疗辅助设施和医护人员规模等方面进行分析,力求勾勒出十月革命之前俄国城市医疗系统的全貌及其历史意义。

一、19世纪下半叶俄国城市医疗系统逐步完善的动因

到19世纪末,俄国工业发展的成就十分显著。1893—1900年,俄国重工业品的产量增长1倍,轻工业品的产量增长0.6倍。①Федоров В. А.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1861-1917, М: Высшая школа,1998, C. 187.1869—1913年,俄国工业品产量增加7.5倍,劳动生产率提高1.2倍,而同期美国的数据分别为6.5倍和0.8倍。②邓沛勇:《俄国工业化研究(1861—191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年,第 2—3 页;Лященко П. И.История народн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СССР. Т. I, М: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1956,С. 531; Кендрик Д. Тенденции производительности в США, М: Статистика, 1967, С. 278-279.从俄国在世界工业品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来看,1881—1885年为3.4%,1896—1900年增至5%,1913年达5.3%,仅次于美国。从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来看,1883—1913年西欧诸国为2.7%,俄国为3.4%,俄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③Петров Ю. А., Российск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в начале XX в.//Россия в начале XX в. М: РОССПЭН, 1997, С. 168-223; Петров Ю. А., Предпринимателство и предприниатели России от истоков до начала ХХ века, М:РОССПЭН, 1997, С. 140, 142.工业的蓬勃发展刺激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农民涌入城市。

以展销会形式开展的国内贸易,成为助推城市发展规模的直接因素,下诺夫哥罗德市的发展成为这种关系的典型。1817年,此前在马卡里耶夫举办的展销会移至下诺夫哥罗德市并更名为下诺夫哥罗德展销会,设置了1 200多个摊位,贸易额近3 000万卢布。此后,下诺夫哥罗德展销会于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举行,每天参会人员均超过20万。④Российская реальность конца ХVI-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ы ХIХ в.: экономика, общественный строй, культура, M:Институт российской истории РАН, 2007, С. 87.

19世纪50年代,俄国共举办4 670个展销会,贸易额总计1.6亿卢布,其中下诺夫哥罗德展销会约为8 000万卢布。到19世纪60年代,下诺夫哥罗德展销会的贸易额达1.1亿卢布。⑤Халин А. А., Система путей сообщения нижегородского поволжья и ее роль в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м развитим региона, Н. Новгород: Изд-во Волго-вете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службы, 2011, С. 91, 92, 93,105, 106, 183.1863—1883年,下诺夫哥罗德展销会贸易额由1亿卢布增至2亿卢布,增长了1倍。⑥高笑:《1817—1918年下诺夫哥罗德展销会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9年,第39、40、46页。因展销会的发展,下诺夫哥罗德港口的货运量大增,1905年和1913年,该码头的货运量分别为9 000万普特和1.4亿普特。⑦Россия 1913 год, Статистико-документальный справочник, СПб: Блиц, 1995, C. 133.贸易的繁荣推动了下诺夫哥罗德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到19世纪末,该市拥有30条街道、10个广场、1.8万家商店,银行、邮局、电报局、饭店、酒馆、小吃店、旅馆、浴池、药店、剧院和教堂等设施一应俱全。①邓沛勇:《再论全俄统一市场的形成——兼论19世纪末俄国经济发展特征》,《经济社会史评论》2021年第1期,第80页。

工商业蓬勃发展,俄国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19世纪下半叶,俄国大、中、小城市的数量迅速增加,城市人口大增,成为城市医疗系统建设的内在动力。

如果以居民超过10万人作为大城市的标准,19世纪60年代初,俄国的大城市仅有圣彼得堡、莫斯科和敖德萨。到19世纪90年代末,俄国大城市达到14座,典型的如土拉、萨拉托夫、下诺夫哥罗德、喀山、阿斯特拉罕、基辅和哈尔科夫。到1913年,俄国大城市增加到29座。尽管如此,大城市在全俄城市中所占的比例依然很低,不足 3%。②Кошман Л. В., Город на рубеже столетий лаборатория и хранитель культуры//Очерки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конец ХIХ-ХХ вв, C. 23.

省城的人口一般为5至10万人。1897年,俄国(波兰和芬兰除外)超过5万人口的城市有52座,人口总计达710万,占全俄城市居民总数的42%。1911年,人口超5万的城市增加到78座,人口总计达1 140万,占比升至48%。③Ловягин А. М., Обозрение Россииской империи сравнительно с важнейшими государствами, СПб: Тип. т-ва А.Ф. Маркс, 1914. С. 6-7.

总体来看,俄国城市人口在19世纪下半叶大增。从全国来看,1863—1897年,俄国城市人口增加了600万,年均增加17.6万人。就地区而言,1863—1914年,地处东欧的城市居民由610万增至1 860万人。这种城市人口增加的趋势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更为显著,仅1897—1914年就增加了650万人。④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 ежегодник России за 1916 г, Пг: Издание Центрального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ого Комитета МВД,1918, С. 85.

俄国城市人口增加方式有三:一是城市居民的自然增长,二是新纳入俄国版图的城市居民,三是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其中,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作用尤为显著。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比如,莫斯科市的外来务工人员,1871年为26万人,1882年增加至37万人,1902年达78万人。圣彼得堡的外来务工农民,1869年为20万人,1900年为90万人,1910年达131万人。⑤Афимов А. М., Крестьянское хозяйство Европейской России (1881-1904), M: Наука, 1980, C. 15.

交通、通讯和给排水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是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表现,同时也助推了城市医疗系统的建设。19世纪下半叶,诸多大城市不断改善路况,铺设沥青或柏油路,街道上安装路灯。路况好转后,交通设施逐步完善,以敞篷马车和轻型马车为主的城市交通工具,逐步被有轨马车和有轨电车所取代,其他新型交通工具也不断涌现。邮局的数量不断增加,电报和电话业务在俄国迅速推广。19世纪上半叶,部分城市已建成自来水管道。19世纪下半叶,大城市的自来水管道都已建设完毕,城市居民用水的质量明显改善。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进程相对缓慢,20世纪初,全俄有40个城市铺设了排水管道,尽管只占全俄城市总量的5%,但大城市的面貌已焕然一新。①Кошман Л. В., Город и городская жизнь в России XIX столетия, С. 98-99.

19世纪下半叶俄国的城市改革,为城市医疗设施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行政手段。

俄国城市自治机构于18世纪下半叶出现,后因城市收入有限而很快夭折。直至19世纪上半叶,历任沙皇建立城市管理体制的设想都未能付诸实施。《1846年圣彼得堡城市条例》颁布后,城市管理体制才逐步完善,各主要城市建立起了城市自治机构。

1870年,由于城市人口大幅增加,城市的事务日益繁杂,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城市条例》,在中部省份推行城市改革,要求各省效仿圣彼得堡等大城市建立城市自治机构。到19世纪90年代,俄国已有621座城市建立了城市自治机构。②Народова В. А., Городское самоуправление в России в 60-х-начале 90-х городов ХIХ в. Л: Наука, 1984, С. 51.与此同时,城市自治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分为必要性职能和一般性职能。其中,必要性职能包括民事管理、为政府机构提供车辆、修缮道路、保障住房和社会救济等。一般性职能包括国民教育、医疗卫生、火灾处理和社会统计等。

《1892年城市条例》再次明确规定了城市自治机构的职能。它规定城市自治机构是城市医疗系统建设的具体责任机构,其职责为管理城市财产、征税、修缮街道和广场等基础设施(包括给排水系统),还负责医疗、教育、慈善、消防和供水等事宜。

此外,19世纪下半叶城市收入大幅增加,为城市医疗设施的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城市收入的主要来源有税收、国家拨款、社会捐赠、城市企业收入和借债。城市收入可分为普通收入和特殊收入。其中,普通收入包括城市不动产收入、代役租收入和各类税收。税收是城市预算的重要依据,以不动产估价税和各类工商业税为主。特殊收入则包括金融借款业务、地方自治机构收入和城市银行利润等。

19世纪上半叶,由于城市的收入有限,各城市投入医疗设施建设的资金极少。例如,在19世纪中叶,圣彼得堡城市收入为200万卢布,其中税收占比为68.2%,城市企业收入占比为7.5%,其余(包括间接税和国家拨款等)收入占比为24.3%。③Народова В. А., Кручковская В. М., Купайгородская А. П., Сухорукова А. С., Чистиков А. Н., Петербургская городская дума 1846-1918, СПб: Лики России, 2005, С. 15.然而,这些资金主要用于维系政府机构的日常运转,而非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方自治机构用于医疗领域的拨款只占财政预算的2%—4%。④邵丽英:《改良的命运——俄国地方自治改革史》,第199页。到19世纪末,企业利润成为城市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城市收入大幅增加。例如,1901年莫斯科城市企业总收入为414.1万,仅次于税收(426.9万卢布)。因此,到20世纪初,各城市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增加,占到城市总预算的13%,用于卫生、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支出增加了2倍。⑤Писарькова Л. Ф., Московская городская дума. 1863-1917, М: Изд-во объединения «Мосгорархив», 1998, С. 69.

总之,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俄国工业化所带来的工业和商业繁荣,推动了俄国城市化进程。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使得俄国城市医疗设施的建设迫在眉睫。地方自治改革以及城市收入的增加,为俄国城市医疗设施建设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保障。

二、城市医疗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所涵盖的范围较广,因掌握的材料有限,加上俄国医疗水平不高,本文仅以医院为例探究城市医疗设施的建设情况。总体来说,地方自治局建立的医院数量最多,但慈善医院和工厂医院的规模也不容小觑。

1.地方自治局医院

19世纪上半叶,俄国大多数医院医疗设备老化,卫生条件较差,医生数量不足,时常不堪重负。多数医院位于城市,省城的医生配备数量稍高,大多数县城的医生数量仅为3~5名。①Жукова. Л. А., Земская медицина в России в конце 60-х-80-х годах ХIХ века//Земское самоуправление в России: 1864-1918, Т. 1, М: Наука, 2005, С. 400.农村的医疗状况更糟,医院和医生数量严重不足。1864年,萨马拉省仅有2名医生在农村巡诊,而当时农村居民数量达160万,②Мирский М. В., Медицина России Х-ХХ веков. очерки истории, М: РОССПЭН, 2005, С. 307.很多农民终身都未见过医生,医疗水平不言而喻。1864年地方自治改革之前,社会救济衙门负责全国医疗事务,其辖下的医院共有519家,还有791个医士站、33家疯人院、107家养老院和4所医士学校,但医生总量不足200人,医疗水平十分落后。③李青:《论1865—1913年俄国地方自治机构的民生活动》,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2年,第120页。

1864年地方自治改革以后,各省地方自治局专门负责医院建设事宜,重点是省县二级医院系统的建设工作,工作内容主要是:筹建新医院,扩建或修缮旧的医疗设施;聘请医生和增加床位;增加医院科室,成立外科、产科、眼科和精神科等科室。县城医院建设工作因资金有限停滞不前。一般而言,省城医院数量最多,县城医院数量次之,乡镇医院数量最少。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等大城市医疗设施配备度较高,19世纪末,圣彼得堡城市杜马医疗卫生监督机构下设11名保健医、24名杜马医生、10名市校医、10家医院、还有10家产科医院(共有80张床位)和一家养老院。④Народова В. А., Кручковская В. М., Купайгородская А. П., Сухорукова А. С., Чистиков А. Н. Петербургская городская дума, 1846-1918, СПб: Лики России, 2005, C. 122.医院数量增加后,各科室的分工更加细化,外科、妇产科、眼科和皮肤科等科室已十分常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莫斯科共有18家医院,7 000多张床位,每年治疗病人达7.7万人次。⑤Институт российской истории РАН., Моковское городское объединение архивов. История Москвы с 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ен до наших дней, Т. 2: XIX век.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объединения «Мосгорархив», 1997, С. 23.

与首都相比,各省城的医疗水平较低。1901年,萨马拉省医院仅有15名医生、19名护士,但设有急诊室、外科、妇科、皮肤科、眼科、儿科和耳鼻喉科等科室,此外,还配备产房、育婴所、接种站和解剖室等机构。19世纪中叶,因医生数量较少,梁赞省省内居民在生病时都不去医院就诊。1857年,全省共有35名医生,只有10名留在梁赞市,其余医生被分配到各县城,此时全省居民的总量为150万,医疗水平可想而知。19世纪末,医疗改革之后,医院和医生数量大幅增加,但各地医疗水平十分不均衡。

1864年地方自治改革之后,各县都设立了县医院。为提高医疗水平,政府将县城划分为若干个医疗区,打算在每个医疗区内设立一家区医院,并配有专门医生坐诊。地方自治改革初期,因资金有限,很少有县城设立区医院。部分省份用于医疗设施建设的款项甚至为零,县医院濒临倒闭,如奥格涅茨省彼得罗扎沃茨克县医院只有1名医生。一般而言,县医院的规模都不大,只有10多个床位和药房。具体而言,1870年、1880年和1890年地方自治局所辖的医院和诊所数量分别为295家、680家和1 005家,①Жукова. Л. А., Земская медицина в России в конце 60-х-80-х годах ХIХвека//Земское самоуправление в России: 1864-1918, С. 415.但因经济水平差异较大,医院的规模大小不一。

19世纪70年代之后,医疗区数量增加。据统计,1870年、1880年和1890年,设有地方自治机构的34省中,医疗区的数量分别为530个、925个和1 440个,县城医疗区数量分别为225个、310个和315个。②Жукова. Л. А., Земская медицина в России в конце 60-х-80-х годах ХIХвека//Земское самоуправление в России: 1864-1918, С. 408.随着医疗区数量的增加,区医院管辖的范围明显缩小,其负责诊治的居民数量开始减少,医疗水平有所提高。1910年和1913年,俄国各地医疗区的数量分别为2 686个和4 282个,单位医疗区负责诊治的居民数量由1870年的9.5万人降至2.8万人。③李青:《论1865—1913年俄国地方自治机构的民生活动》,第135页。

就医生数量而言,省级医院的医生配备量为100—400名不等,每名医生服务居民数量都在500名以上。以土拉省为例,每名医生需为2 500名居民提供服务,莫斯科状况稍好,每名医生需服务800人。④Кошман Л. В., Город и городская жизнь в России XIX стооетия, С. 104.多数县城医院只有2名医生,2—3名护士,医院的患者多为穷人,富人会将医生请到家中治疗,只有大城市才设立市医院和市门诊。地方自治局投入至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增加后,医生数量有所增长。1866年,全俄全职地方自治医生数量为288名,单位县城的医生配备量为0.9名,1880年、1890年和1905年该数值分别为1 125名和2.5名、1 610名和4.5名、2 608名和7.7名。莫斯科、下诺夫哥罗德、萨马拉、圣彼得堡、萨拉托夫、土拉、哈尔科夫和契尔尼戈夫七省地方自治医生的数量分别为,1870年:21名、18名、19名、14名、30名、19名、22名、19名;1880年:40名、33名、32名、29名、36名、33名、40名、52名;1890年:69名、46名、52名、41名、56名、39名、60名、73名;1900年:125名、62名、87名、59名、98名、51名、71名、113名;1905年:132名、63名、108名、61名、106名、53名、120名、127名。①Веселовский Б. Б., История земства за сорок лет, Т. 1. СПб: Изд-во О. Н. Поповой, 1909-1911, С. 358.地方自治机构统管医疗事务之后,各地聘请医生的数量开始增加,1865年、1866年和1870年,分别有18省、29省和33省聘请医生,聘请人数分别为50名、283名和599名。②Пирумова Н. В., Земская 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 и ее роль в общественной борьбе до начала ХХ в, М: Наука, 1986, С. 20.虽然医生数量仍严重不足,但单位医生负责的患者数量降低,各县城的医生数量明显增加,医疗水平也开始提高。

2.慈善和工厂医院

捐建和资助医疗机构是大商人和贵族慈善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们投资医疗行业的主要方式有四:一是出资建设和修葺医院;二是为医院捐款,资助其正常运转;三是为医院捐赠医疗设备和药品;四是帮助医院增设床位。莫斯科亚历山大医院由商人出资建设,1891年,医院开业时仅有150张床位,后在商人的资助下床位数量大增,医疗设施不断完善,一跃成为莫斯科市最大的医院。俄国知名纺织企业主莫洛佐夫家族也十分热衷医疗事业,1870年俄土战争期间,该家族就曾专门在尼古拉村设立医院救治伤兵,1889年,在其资助下,莫斯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成立,随后又筹资建设阿列克谢耶夫精神病院。③Поткина И. В., На олимпе делового успеха:Никольская мануфактура Морозовых, 1797-1917, М: Глаовархив Москвы, 2004, C. 270-274.20世纪初,商人捐款和资助的医院数量大增,以莫斯科为例,1890—1914年,商人共筹资修建7家医院和2家疗养院。至1899年,仅巴赫鲁申家族建设的医院数量就达6家,用于医疗等慈善事业的捐款达100万卢布。④Институт российской истории РАН, Моковское городское объединение архивов. История Москвы сдревнейших времен до наших дней, Т3. ХХ век, C. 39.

修道院医院的规模也不容小觑。1898年,公爵夫人亚历山大·彼得罗夫娜于基辅捐资建设波克罗夫斯克修道院医院,医院设有125张床位,共有40多名专职医生,主要工作人员为修女。医院的主要患者是修道士,医生们免费为患者发放药品,还专设两间病房用于救治生病垂危的修道士。⑤Зырянов П. Н., Русские моностыри и монашество в XIX и начале XX века, М: Русское слово, 1999, C. 139-140.20世纪初,修道院医院的数量更多,1914年,全俄共有修道院附属医院234家,设有床位2 698张。⑥Зырянов П. Н., Русские моностыри и монашество в XIX и начале XX века, C. 214.日俄战争期间,莫斯科别列尔维斯克修道院就曾将三层楼房改造成军用医院,专门用来治疗伤员。

1866年,莫斯科爆发霍乱,为防止传染病在工厂中大肆蔓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诏令,命令大工厂修建医院,但因诸多因素的掣肘,此诏令并未实施。19世纪80年代末,仅有四成的工厂设有医疗点,专门为工人提供医疗服务。19世纪末,很多大工厂都设有医疗机构,如加列林工厂专门成立医疗站,共有数十张床位,配备专业医生和护士。19世纪八九十年代,伊万诺沃、弗拉基米尔和科斯特罗马等省份的诸多大型工厂都设立医疗点,专门为工人提供医疗服务,免费发放药物。以伊万诺沃市为例,它是俄国著名的工业区,因工人数量众多,为预防霍乱,当地政府加大医疗投入,医疗设施不断完善。当地企业主还拨专款改善工厂的医疗设施,年均资助额达6万卢布。①Посвященко Ю. В., Особенности повседневной жизни рабочих текстильщиков вернего Поволжья во второй половине XIX-начале XX вв. М: Контент-пресс, 2011, С. 173.

大雅罗斯拉夫手工工场医院的规模最大,1911年,医院共有150张床位,设有4名专业医生,还配备助产护士,专门帮助待产孕妇。1898年,科斯特罗马省政府颁布决议,规定工人数量达500名的工厂应配备一名专职医生,每周必须赴工厂巡诊1次;工人数量为500~1 000名的工厂,医生每周赴工厂巡诊2次;工人数量为1 000~1 500名的工厂,医生每周赴工厂巡诊3次;工人数量达2 000名的工厂,医生每周赴工厂巡诊4次;工人数量超2 000名的工厂,医生须每天坐班。②Посвященко Ю. В., Особенности повседневной жизни рабочих текстильщиков вернего Поволжья во второй половине XIX-начале XX вв, С. 176.

3.精神病院

19世纪中叶之前,俄国没有精神病院,但成立了看押精神病人的机构,称为疯人院。1864年,俄国各地疯人院共有床位千余张。疯人院并不是医院,只是监禁精神病人的场所,患者在医院内等同于蹲监狱,日常活动时戴着锁链,还时常受到管理人员的虐待。因治疗费用较高,很多疯人院长期空置,设备严重老化。

地方自治改革之初,虽然各地政府有心修葺疯人院,欲将其改建成精神病院,但因资金有限,往往力不从心。19世纪70年代之后,地方自治局采取措施免除或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费用、增加医护人员编制,精神病院的状况才有所好转,医疗水平提高后,患者数量大幅增加。据统计,莫斯科、圣彼得堡、斯摩棱斯克、辛比尔斯克、诺夫哥罗德、唐波夫、彼尔姆、喀山、普斯科夫、弗拉基米尔、沃洛格达和乌法等省份免费收容精神病人;部分省份对贫穷和身患绝症的精神病人提供免费治疗,如萨马拉、特维尔、奔萨、哈尔科夫、下诺夫哥罗德和土拉等省份。随着资金投入量的增加,精神病院床位大增,1877年,各地精神病院已有病床6 000余张,1893年、1898年、1904年和1910年精神病院床位数量分别为9 055张、1.4万张、1.9万张和2.4万张。③Веселовский Б. Б., История земства за сорок лет, Т. 1, С. 294-295.19世纪下半叶,地方自治局统管医疗事务后,城市医疗水平普遍提高,医院和医生数量都大幅增加,医疗系统日趋完善。俄国政府除注重医疗设施建设外,还采用多种方式完善医疗系统,尤为关注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三、传染病防治措施不断完善

俄国政府完善城市医疗设施的另一大目的是抗击传染病。传染病困扰了俄国居民数个世纪,历任沙皇都试图根治传染病。为抗击传染病,政府设立保健医岗位,除采取常规措施抗击疫情外,还加强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建设,力求消灭传染源。

1.传染病长期困扰着俄国居民

中世纪时鼠疫就曾于莫斯科公国肆虐,因无有效防疫措施,莫斯科大公和大主教都曾感染离世,诸多民众也死于该传染病。1770年,黑死病再次袭击莫斯科,1771年,疫情形势已十分严峻。为抗击疫情,俄国政府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将病人强行隔离,避免疫情大范围传播;二是立即关闭公共设施,如浴池、商店、集市、学校和手工工场等人员密集场所;三是为寻找传染源,拆除了大量的庄园和仓库,焚烧可疑病原;四是为稳定群众情绪,竭力保障物资的供应,疫情最终得以缓解。

19世纪,俄国主要的传染病是霍乱,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和波及面广等特征,主要通过水、食物和苍蝇等渠道传播。1817年,印度首先发现霍乱,然后传播至其他国家。1823年,霍乱传入至高加索地区,后经巴库传播至阿斯特拉罕,共有205人被传染,为抗击霍乱,俄国政府颁布了第一份正式抗疫文件,要求各地立即采取措施阻止疫情蔓延,并派遣专家到疫区指导工作。

1828—1837年为霍乱第二次大流行期,此次疫情又起源于印度,经波斯于1829年传入俄国,由阿斯特拉罕和敖德萨传至内地,后传播至奥伦堡省、萨拉托夫省、唐波夫省和哈尔科夫省,以及俄国中部和西北部地区,较上一次疫情相比,此次疫情传入速度更快,波及范围更广。1830年,疫情非常严重,俄国已有6.8万人被感染,近54%的感染者死亡。①Фаддеева Т. Д., Холера и борьба с нею, М: Медгиз, 1959, С. 16.疫情爆发后,俄国政府立即成立特别抗疫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当时知名医生和学者组成,结合各地情况制定防疫措施。即便如此,此次疫情仍有50万人被传染,约20万人死亡。仅圣彼得堡就有3 076人患重病,1 311人死亡,高峰期圣彼得堡每日感染人数超500人。②Будко А. А., История медицины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а ХIХ-начала ХХ в. СПб: Нестор-История, 2010, С. 167.

19世纪下半叶,霍乱多次于俄国传播。1840—1850年,患病人数达4.4万人,1852年、1866年、1867年、1873年和1892年霍乱的传播范围更广,每次都有数千人死亡。据统计,1831—1918年,俄国约有15.7万人感染霍乱,6.7万人死亡。③Сигал В. С., Здравоохранение и медицина в Петербурге-Петрограде-Ленигграде (к 220-летию Ленинграда).Л: Медгиз. Ленингр. отд-ние, 1957, C. 167.以1908年为例,霍乱传入圣彼得堡后,因城市基础设施落后,水源被污染,每日感染的人数近500人,日死亡人数超100多人。1908年8—10月,圣彼得堡近万人感染霍乱,死亡人数达3 250人。④Нардова В. А., Самодержавие и городские думы в России в конце ХIХ-начало ХХ века, СПб: Наука, 1994, C. 229.

俄国传染病长期横行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街道和广场路面较脏,泥泞不堪,污染物渗透至城市水井和供水管道之中;二是缺少合理化的排水设施,水源被污染,容易滋生细菌;三是脏水排放到河流和水渠之中,致使污染面积扩大;四是城市多数居民没有独立的住宅,居住条件较差,工人居住条件更差,成千上万工人居住在一起;五是底层居民食物供应不足,且很多食物腐烂变质;六是地方自治机构的抗疫资金匮乏,增加了疫情防控压力;七是医院设施和人手不足,病人不能得到及时治疗,等等。为防止传染病于城市内大肆传播,需要采取有效的防疫措施控制疫情。

2.防治传染病措施

俄国政府防治传染病的方法包括:设立保健医岗位,定期负责传染病的调查和预防等工作;在传染病肆虐时,采取专门措施抗击传染病;改善城市的环境,试图消灭传染源;接种疫苗。

为普及医疗知识,俄国政府专门设立保健医岗位,其主要职责并不是治病救人,而是从事公共卫生调查、研究和宣传工作。1872年,彼尔姆省成立卫生委员会,首次设立保健医岗位,其主要工作为研究梅毒的传播和预防措施。20世纪初,俄国诸多省份都配备保健医生,1911年,俄国14个省级地方自治机构共有129名保健医,莫斯科、圣彼得堡和哈尔科夫等大城市保健医的数量最多。①Жукова. Л. А., Земская медицина в России в конце 60-х-80-х годах ХIХвека//Земское самоуправление в России: 1864-1918, С. 228.为配合保健医工作,俄国政府专门成立了医疗统计局,其主要任务是设立预警系统,预防传染病的爆发。保健医的工作十分繁重,需深入医院、学校和工厂进行实地考察,传染病爆发期间,还需深入疫区进行实地勘察,疫情结束后方可离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加强对公共卫生事务的管理,亦为防治传染病,各省县地方自治局纷纷成立卫生委员会,并设立执行机构卫生局,其成员包括地方自治局全体成员、省县高级官员、知名医生、地方自治医生代表和全体保健医,等等。1911年,俄国有31省成立卫生局,公共卫生系统逐步完善。

为阻止霍乱和传染病的传播,地方自治机构还采取了临时防控措施:一是成立临时医院和设立临时病床,1909年,斯摩棱斯克爆发伤寒,地方自治局在当地10个村庄为病人开设12所临时病房,设立92张病床,救治了300名病人;②Жукова. Л. А., Земская медицина в России в конце 60-х-80-х годах ХIХвека//Земское самоуправление в России: 1864-1918, С. 230.二是加强各级政府间的合作,省地方自治局向各地派遣医生指导工作,并派遣医生教育民众,宣传抗疫措施,劝说居民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三是派遣医生救治病人;四是传染病爆发期间,地方自治局成立卫生慈善机构,如医疗救助站和避难所。医疗救助站主要为外出务工人员所设,其目的是疫情爆发期间为其提供医疗服务和粮食,保障他们顺利渡过疫情。避难所主要为儿童所设,其设立的目的是防治夏季腹泻,降低死亡率。

为抗击传染病,俄国政府还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很多城市传染病的爆发是因为水源被污染,为此各地开始改善城市给排水系统。各地政府为保护水源,提高水质,纷纷建立和完善供水管道。19世纪初,莫斯科就已建成公共自来水管道,19世纪中叶,下诺夫哥罗德和圣彼得堡等地相继完成自来水管道的施工,此后各主要城市都建立了自来水供水系统。为保障水源清洁,莫斯科、圣彼得堡、下诺夫哥罗德和梁赞等城市开始建设排水系统。圣彼得堡排水系统规模最为庞大。1907年,圣彼得堡市内木质排水管道已被混凝土管道所代替,专门用于排放路面积水,一些老旧排水管道和排水坡也得到修整,至1916年,圣彼得堡城市杜马用于建设排水系统的资金为9 100万卢布。①Народова В. А., Кручковская В. М., Купайгородская А. П., Сухорукова А. С., Чистиков А. Н., Петербургская городская дума. 1846-1918, С. 64-65.给排水系统完善后,保障了水源的清洁,可有效预防传染病的传播。接种疫苗也是抗击传染病的措施之一,但因医疗水平有限,仅有牛痘疫苗的接种范围较广,对霍乱等传染病的作用不大。

3.免费医疗制度

为保证贫困居民可正常就医,亦为缓解国内矛盾,19世纪末,俄国政府尝试推行免费医疗,其主要措施有二:一是免费门诊治疗,部分医院为穷人无偿看诊,经济发达地区的门诊对所有患者免费,1898年,俄国推行免费门诊的县城已达290个;②Веселовский Б. Б., История земства за сорок лет, Т. 1, С. 396.二是免费住院治疗,随着地方自治机构医疗预算的增加,诸多县城开始实施免费住院治疗。但受制于城市收入,经济发达地区对所有病人进行免费治疗;为节约医疗成本,部分县城免费治疗本县居民,外县居民则正常收费;经济欠发达城市,因地方自治局投入资金不足,免费住院制度推广的效果不佳。

免费医疗试点取得一定成绩后,俄国政府打算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各地免费医疗的措施大致如下:一是门诊就医免费、开药和住院免费,其中门诊挂号和就医免费普及的范围最广;二是外科手术免费、专业治疗免费和孕妇生产免费,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只有少数经济发达地区推广该措施;三是传染病免费治疗,该措施普及范围最广,部分城市免费为市民接种疫苗,瘟疫爆发后还迅速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四是为配合医疗免费制度,地方自治局开设平价药店,一般按照采购价将药品出售给居民,出示贫困证明的居民还可免费领取药品。为保障民众所需的免费药品,各地方自治局纷纷加大资金投入,1901年,投入该领域的资金数量为450万卢布,占全部医疗预算的20%左右。③Веселовский Б. Б., История земства за сорок лет, Т. 1, С. 424.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俄国共有5 594家药店,其中3 260家位于城市,大多数药店都出售平价药品。虽然销售平价药品,但药店收入十分可观,1913年,俄国各省药店销售收入为3 306.1万卢布。④Жукова. Л. А., Земская медицина в России в конце 60-х-80-х годах ХIХвека//Земское самоуправление в России: 1864-1918, С. 215.推广免费医疗制度,一则可体现俄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二则证明俄国医疗系统不断完善;三则缓解了社会矛盾。20世纪初,俄国城市已建成相对完善的医疗系统,提高了医疗水平,人口死亡率大幅度降低,但与西欧国家相比,仍具有较大差距。

四、俄国城市医疗系统建设的成就和局限性

俄国医疗系统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全民性和免费性。俄国政府试图建立囊括所有居民的医疗系统,为此在农村和城市纷纷建立相关医疗设施,并在全国推行免费医疗。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俄国城市医疗系统不断完善,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也存在局限性。

1.城市医疗系统建设的积极意义

首先,城市医疗系统不断完善提高了医疗水平。随着城市医疗设施数量不断增加,医生和床位数量大增,患者的治愈率日渐提高;医院的科室分类更加细化,医生的专业素质不断加强,对常见病、多发病和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能力日趋提高;建立了医疗院校和医护组织,专门为医院培养人才。

其次,城市医疗系统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俄国的社会矛盾。俄国政府尝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免费医疗制度,很得人心,促进了社会福利制度的逐步完善。大多医院和急诊室对病人一视同仁,穷人患者得到及时医治。大部分城市都建立了平价药店,穷人出示证明可以免费拿药,增加了民众对政府的好评度。

再次,早期的黑死病、19世纪的霍乱长期困扰俄国居民,城市医疗系统在防控传染病方面的功绩不容忽视,很多措施都值得借鉴。政府建立完善的传染病报备机制,定期派保健医巡查人员密集场所,可及时发现传染病。在长期抗疫过程中,预防和治疗队伍不断扩大,积累了丰富经验,治愈率也明显提高。部分发达省份为从源头上切断传染源,开始改善城市基础设施。

最后,城市医疗系统的不断完善推动了俄国的城市化进程。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居民死亡率降低;城市医院内建立妇产科和待产室等设施,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婴儿的成活率;医疗设施完善后城市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外出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城市。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医疗系统的逐步改善,俄国人口死亡率由19世纪50年代的5.3%降至1909—1913年的2.7%,医生数量则由1880年的1.4万名增加到1913年的2.8万名。①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米罗诺夫:《俄国社会史——个性、民主家庭、公民社会及法制国家的形成(帝俄时期: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初)》上卷,张广翔等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8页。

2.城市医疗系统建设的局限性

首先,虽然城市医疗水平有所提高,但医生数量仍然严重不足,单位医生服务的居民数量居高不下。20世纪初,莫斯科、特维尔、土拉、塔夫里达和赫尔松等省份单位医生服务居民数量相对较少,低于2万人;诺夫哥罗德、斯摩棱斯克、普斯科夫、卡卢加、萨拉托夫和唐波夫等省份每名医生服务的居民数量为2~3万人;萨马拉、辛比尔斯克、奔萨、乌法和彼尔姆等省份每名医生服务的居民数量为3~4万人,服务居民数量最多的省份为沃洛格达、维亚特卡和喀山等地。中部工业区因工业发达,医疗水平较高,医生服务居民数量相对较少;南俄诸省、唐波夫和萨马拉等省份因工商业较发达,医生服务居民数量次之;俄国东北部和中亚各省医疗水平最差,医生服务居民的数量最多。即便经济最发达地区,一名医生仍需兼顾万余名居民,居民人均医疗设施的匹配度很低。

其次,虽然各地医疗水平有所提高,但资金制约着城市医疗系统的发展。如1890—1898年,因地方自治机构收入有限,诸多省份为节约开支,开始缩减病床数量,各省病床数量从6 284张缩减到5 504张,部分省份还压缩医院编制。①李青:《论1865—1913年俄国地方自治机构的民生活动》,第128页。因地方自治局资金有限,很多地区的医疗改革停滞不前,部分县城也因资金有限裁减医生,1865—1904年,俄国359个地方自治县城中,124个县城削减近200名医生。②Веселовский Б. Б., История земства за сорок лет, Т. 1, С. 333.

再次,虽然城市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但受社会等级和收入等因素的制约,贫困市民和外出务工人员为弱势群体,就医无法充分保障;富人资金充裕,可雇佣家庭医生,在遭遇重大疾病时,可通过各种渠道购买特效药,这些药品普通民众一般无力承担,贫富差距可见一斑。

最后,俄国的医疗水平远落后于西方国家。20世纪初,俄国的人口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是西欧主要国家的1.5~2倍。1913年,俄国每千人配备的医生数量是德国的1/3、美国的1/10,病床数量不及德国的1/5、美国的1/6。③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米罗诺夫:《俄国社会史——个性、民主家庭、公民社会及法制国家的形成(帝俄时期: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初)》下卷,张广翔等译,第424页。

综上,一战前俄国城市医疗系统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医疗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矛盾有所缓和,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抗疫经验,当然,也有诸多需要完善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