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蓬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留有预习的空间,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感知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度理解课堂知识。该文阐述了有效预习的意义、预习教学存在的问题、预习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 预学 策略
教师要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从多渠道、多角度引入历史资源,促进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一方面,由于历史课本内的知识有限,教师应督促学生预学;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前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可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听课效率。
一、有效预习的意义
学生从学校习得的知识有限,更多的知识是通过实践与生活得到的,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十分重要。而教师引导学生预习,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学生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初步了解历史事件,在听课时能集中注意力,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时抓住课堂重点和难点内容。学生的思路清晰了,教师的教学也更加高效了。
预习能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及时调整学习目标,拟定学习方案,完善学习方式。教师指导学生预学时,应注意提升学生搜集、分析史料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思考与归纳能力的提升。
如学生在预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表格,归纳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果。学生通过自主预学,对所学内容有了一个整体感知,不仅从宏观上了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取得的成就,还欣赏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有限,以教师与学优生之间的互动为主,一些性格内向、基础差的学生很少被教师关注,这样会使师生之间的情感变得淡漠。而预习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师生互动的机会,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学生也能更加相信教师,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预习反馈,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与学生多沟通交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预习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历史知识简单易学,学生只需要在课堂上听听即可,不需要预习,与其耗费时间,不如将时间花在主科上,以至于学生的历史预习时间常常被占用;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的预习方式陈旧,只会走马观花式地浏览,无法深入理解历史内容,或是依赖于教材的阅读,不能补充、拓展相关的历史知识。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多种预习方法,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预习存在的问题。
如学生在预习《原始的农耕生活》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两种方式进行预习。第一种是阅图,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抓住图中较为明显的历史信息,进一步分析、解释,最后得出初步结论;第二种是读文,教师应教导学生从文中捕捉半坡人、河姆渡人、大汶口原始居民等不同时期人物信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视角代入,想象“我就是那个时代的人”,并运用自身语言讲述“我在那个时代的衣食住行”,以及当时的地区、原始农耕、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的情况。
三、预习在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家校融合,培育預学意识
教师的指导和家长的监督使学生的预习不是漫无目的,能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提升。同时,教师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潮流,拓展传统的历史教学的空间,建立完善的预习考核机制,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所要讲授的重点知识,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预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有了预习,教师只需要讲授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这样一来,教师既提升了课堂效率,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潜能,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
如学生在预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前,教师可以先提出预习任务:“唐朝是什么时间建立?开国皇帝是谁?定都地点是哪里?从治国理念、政治、经济、军事等治国措施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武则天掌权后采取了什么措施?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治国措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
除此之外,家长也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家长要做好预习的督促工作,为孩子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顺利地完成资料收集、问题讨论等预学任务。
如学生在预习《远古的传说》时,教师、家长可以先帮助学生筛选史料,让学生能立足于时空观念去认识历史。学生阅读炎黄战蚩尤的故事时,会思考:“距今四五千年前,传说中黄河流域有哪些著名的部落首领?逐鹿之战是怎么回事?这场战争对当时的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可以提升学习能力。教师还可以播放逐鹿之战的视频,让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方式了解历史,从史实中获得感悟,提升学生理解史料的能力。
(二)明确目标,优化预习设计
预习应有章可循,不能停留于圈画时间、人物的层面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指明预习方向,明确预习目标,然后让学生自主预习,借助于自身经验去理解新知识,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学生通过预习,能整体把握知识结构,发现自身学习中的短板,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听讲,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在设计预习目标时,教师要层层推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北宋的政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指明预习方向,再明确预习目标,并提出问题:“宋太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是如何强化中央集权的?有何作用?在宋太祖之前,君臣议事是坐而论道,而自宋太祖之后,君臣议事是皇帝坐着而大臣站着禀奏,这说明了什么?”这样一来,学生会逐渐加深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的理解。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求知,从表象去探究深层次的原因,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了更加客观的认知。
在设计预习内容时,教师要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既要考虑学优生,又要照顾学困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教师可以针对学困生设计一些基础知识填空,让学困生通过查阅资料,甚至从书本中找到答案,使学困生收获成功的体验。教师还可以针对学优生设计一些思考题,提升学优生对史料的研读和现象的分析能力。
如学生在预习《土地改革》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从湖南嘉禾县高棠乡两个农民的对话‘一年到头劳作,饭都没得吃’‘老婆死了连棺材都买不起’中,可以看出农民的生活情况是怎么样的?农民认为自己受苦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陷入思考时,教师再提出问题:“地主是怎样占有土地?怎样对农民进行剥削的?是如何通过附加租、预交租、押租等方式压迫农民的?”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通过思考终于得出结论:“农民终年辛勤劳动却不得温饱,这苦难的根源绝不是自己命不好,而是源于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恶霸的压迫和剥削,只有彻底地消灭地主阶级,自己翻身做主人,才能摆脱困境。”
(三)优化方式,提升预习效果
教师应不局限于传统的预习方式,依据内容等因素采用灵活多样的预习方式。问题预习法就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它是指由教师先提出预习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预习内容的理解。
如在教学《明朝的对外关系》中的“郑和下西洋”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西洋是什么?郑和是什么时候的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何在?郑和去过了哪些国家?结果怎样?”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能了解郑和下西洋这段史事,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能指出西洋的地理位置,更充分理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使用3分钟预习法,即让学生借助课前较短的时间简单地浏览内容,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初步理解所学内容。
在学生预习过程,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學生的学习内容,督促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记录存在的问题。这样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能有所聚焦,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如学生在预学《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时,会对“强盛的唐王朝暴发安史之乱”产生不解,无法了解产生安史之乱的深层次原因。这时,教师要系统地带领学生了解节度使的由来、职能,以及安史之乱的经过、安史之乱造成的影响等内容,从而深度理解唐朝由盛到衰直至灭亡的原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通、学透历史知识。
(四)合理评价,推动学生发展
预习既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探学,又需要教师适时地检测与评价。教师要充分肯定预习认识、任务完成较好的学生,也要督促无法及时完成任务的学生,保证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预习,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很多学生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教师要耐心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由于学生之间的认知基础、自学能力等方面存有差异,所以教师要采用针对性指导,以提升预习效果。第一,教师要在指导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倾听学生的声音,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第二,教师要融入学生,参与预习过程,促使学生认真地完成预习任务;第三,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预习存在的问题,寻找症结,帮助学生解决预习的疑惑,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如在学习《秦末农民大起义》时,学生通过预习会产生疑惑:“如此强盛的秦王朝为何在秦始皇死后三年就快速灭亡了?为何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了,而刘邦却成功了呢?西楚霸王项羽骁勇善战,为何败给了刘邦?”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被充分激发,此时,教师再为学生一一讲解,就能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在检查预习情况时,小组长往往流于形式,学生也抱有应付的态度,导致预习难有实效。因此,教师要完善预习的检查机制,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抽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首先,教师由于时间、精力有限,无法逐一亲自检查,但可以依据预习的难易程度,随机抽查学生的预学效果;其次,对有难度的任务,教师可以抽查学优生和一般生,以了解学生的情况;再次,教师要强化小组长的责任意识,督促小组长将检查的情况及时地反馈给教师,通过检查调动学生参与预习的热情;最后,教师要利用预习检查收集到的信息,灵活地重组教学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疑惑,让预习发挥最大的作用。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教与学的有效融合,拓展教学空间,为学生留有预习的机会,就要让学生通过预习聚焦于课堂上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1]黄杰.创新预习方式,提高历史课堂效率[J].文理导航,2014(10).
[2]郑继贤.初中历史课前预习指导策略概述[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6).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