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端”发力优化升级泸州白酒产业价值链的建议

2022-02-05 20:27杨陈静
决策咨询 2022年1期
关键词:泸州酒业白酒

◆杨陈静

一、优化升级泸州白酒产业价值链的重大意义

(一)现实有基础

泸州是一座“酒以城名、城以酒兴”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浓香型白酒的发源地、世界“十大烈酒产区”。酒业是泸州市传统优势产业,拥有“浓香鼻祖”和“酱香典范”两朵中国名酒之花,全国独一无二。泸州是世界上浓香型白酒和酱香型白酒最佳原产地的唯一叠合区,2019年正式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酒业协会授予“中国酒城”称号[1],全国唯一以酒业为特色产业的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目前全市共有白酒生产加工单位1124家,共拥有窖池44172口,其中50年以上窖龄窖池10000余口,100年以上窖龄窖池1600余口,建于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的国宝窖池,是我国现存建造最早、持续使用时间最长、保存最完好的酒窖池,有“中国第一窖”之称。“郎酒三洞”(天宝洞、地宝洞、人和洞)是全球最大天然酒库,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集聚了国家酒类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酒类包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白酒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国家级功能平台,拥有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永久性会址[2],是“泸酒”最重要的产能和质量保障基地,正在积极筹建“智慧工业物流云平台”。2020年全市白酒产业实现营收和利税分别为1008.4亿元、156.9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7.3%、10%,占全省的35.4%、30%;实现税收100.43亿元,入库税金(91.1亿元)占全市税收的33.4%;酒业贡献全市地方收入22.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3.2%。

(二)发展有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提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善于抓最具特色的产业、最具活力的企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决定》提出“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实施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市委九次党代会明确实施工业延链强链补链行动,深入推进产业链“链长制”,重点发展白酒等“七大工业产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价值链;九届二次全会又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白酒绿色发展示范区。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层面产业政策转向,省级层面加大力度扶持。国家发改委发布、202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征求意见稿)》,在“限制类”“白酒生产线”一项中,专门括号备注“白酒优势产区除外”,意味着白酒产业生态重构时代到来;“一带一路”建设和文化“走出去”战略构筑了良好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为白酒产业扬帆出海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优质白酒创新发展”;2020年3月省政府印发《优质白酒产业2020年重点任务》,从创新驱动、资本经营、品牌提升、市场开拓、人才科技等分解了34项重点任务,包括建设酿酒专用粮生产基地,酿酒技术改造、浓香型优质老窖池认定建档,深化“名酒名镇”“酒庄”建设等[3]。因此,泸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2月6日中央政治局分析研究2022年经济工作会议“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要求以及2021年12月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最新指示,优化升级白酒产业价值链迫在眉睫。

(三)未来有期待

优化升级白酒产业价值链,将会给泸州带来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有利于提升白酒产业竞争力,实现泸州白酒绿色转型、价值提升以及国际化进程;二是有利于“一体两翼”特色产业发展战略落地实施,助力泸州建成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三是有利于联动川渝滇黔等形成名优白酒文化联盟品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见效成势,实现经济、文化、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二、优化升级泸州白酒产业价值链的制约瓶颈

(一)科技创新不强的“痛点”

一是研发不够活跃。白酒产业研发经费投入少,2020年R&D投入比例为0.5%;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先进工艺装备及制造模式推广运用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二是创新创业孵化少。国家级科创平台效能亟待尽效发挥,技术中试熟化服务能力较弱,仅泸州老窖建有中试车间。三是创新人才稀缺。长期重生产、轻营销,品牌推广、商业策划、技能管理人才稀缺,现有人才缺乏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知识的储备和应用经验,不能很好地将新技术与业务融合[4]。

(二)金融支持不够的“难点”

一是直接融资渠道狭窄。证券市场门槛高,债券发行限制多,上市公司数量偏少,资本经营能力偏弱。目前,仅泸州老窖1家酒企上市,2020年营收(130.5亿元)排名全国上市酒企第4位,不到排名第3的洋河股份(营收280亿元)的1/2。二是银行融资成本偏高。政银企各自为政,数字壁垒高筑,针对白酒科技的特殊金融创新政策供给不足,白酒信用指数平台建设进程较慢,大部分数字化平台为企业自建自用,担保贷款、异地贷款、酒类信托等融资方式成本居高不下,缺乏创新金融产品,至今为止,基酒因评估机制不全、无法迅速变现,仍难担保抵押,以致部分“隐形冠军”企业也进退两难。2021年11月,酒类企业担保贷款共计15户,余额36703万元,较去年同比分别下降约25%、10%。

(三)品牌效应不显的“弱点”

一是产业布局不优。地域分布五零四散,消费偏好属地倾向明显,行业分化加剧,低端产能严重过剩,高端品牌竞争激烈,集群效应亟待形成。2020年,贵州茅台、五粮液高端市场占有率约为63%、26%,泸州老窖1573仅为6%。二是产业链仍处低端。尽管泸酒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但绝大多数产品位于产业价值链低端,产品雷同,形象陈旧,品质不高,品牌不响,难以适应新消费需求。尽管近年来成功推出“泸小二”、“歪嘴郎”、“三人炫”等“青春小酒”,但仍难与江小白比肩。三是企业结构失衡。头重脚轻,腰部乏力,链主企业与链属企业未能有效关联,缺乏合作,同质竞争。全市有生产许可证的白酒企业345家,规上酒企124户、在全市680户规上企业占比仅18%。目前仅老窖、郎酒2户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二线企业实力偏弱、抗风险能力差,企业融资难、销售难的问题依然突出,尚未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小巨人企业支撑,小微企业梯次发展”格局[5],长期影响发展后劲。

(四)市场需求不旺的“堵点”

一是营销效率偏低。2020年,多数酒企用于仓储物流的费用占整个销售费用比重超过30%,对比贵州茅台直接入股云上贵州、切入大数据市场,江小白与二锅头等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微博、微信、抖音等现代化营销手段,泸酒在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推介方面尤显不足,特别是在推动“白酒+互联网”上还处于探索阶段,方式方法缺乏创新。二是消费场景不多。首先,文化氛围不浓。白酒文化(IP)挖潜不够,除在江阳区滨江路四段单碗广场能够看到生动逼真的泸人嗜酒图、强劲有力的纤夫雕塑、装满酒罐的木质古帆船等外,尚未形成让人耳目一新的白酒主题文化公园,城市会客厅的功能缺失。其次,酒城印象不深。宣传力度不大,外地群众只知国窖1573、郎酒但不知产地泸州、古蔺的情形屡见不鲜,至今为止,没有一部城市形象宣传片登录央视黄金档火热宣传。三是国际市场仍在探索。全球营销体系布局缓慢,国外经销商数量也仅占全市酒企的7.8%,全市具有出口实绩的本土白酒企业仅6家(泸州老窖、郎酒集团、池窖集团、玉蝉酒业、华明酒业、国仁酒业),不到白酒企业的4%,出口种类除国窖1573、泸州老窖紫砂大曲酒、郎牌53度青花郎酒外,中小企业出口产品仅3~4个,且多为中低端产品。

三、优化升级泸州白酒产业价值链的对策建议

(一)从研发端发力,确保创新链强劲动力

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酒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着力提升白酒生产研发水平。一是建设有机原粮种植基地。借鉴遵义和宜宾的政策办法,出台泸州高粱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强开展高粱新品种育种科技攻关,进一步提高单产,重点围绕长江、赤水河、沱江“三流域”及泸隆路、泸合路、泸宜路“三线”规划建设优质有机高粱种植基地,大力推动泸酒产区纯粮固态酿造工艺,切实提升固态原酒品质。二是加大白酒窖池保护开发。认真落实《泸州市白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条例》及实施细则,对全市近1.5万口30年以上窖池等白酒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加强监测保护、整合利用,严格产区原酒溯源。三是建立白酒生产质量标准化体系。充分发挥4大国家级平台功能,适应新国标要求,提升白酒企业准入、质量检测、计量测试、现场监管标准话语权,构建白酒从生产到包装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产区原酒溯源体系。四是强化白酒产业科技攻关。坚持“政府导向、企业主体”的原则,鼓励白酒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行业管理部门建立白酒产业数据库,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托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平台打造全国首个“白酒产业自贸区”,推行负面清单审批制,构建优质创新生态,通过“揭榜挂帅”发布企业技术需求清单,完善市场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组建泸州混合所有制白酒产业研究院,打破“低端锁定效应”,强化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创新应用,高质量、高水平、高要求推动标准、平台、产品、工艺、品牌创新。五是加强创新人才引培留用。实施“酒城英才”计划,完善选人用人制度,打破“大锅饭”,实行绩效薪资,对高层次管理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采取兼职兼薪、协议年薪(月薪)、一职一薪、特岗特薪。培育“酒城工匠”,建立“酒类专家智库”,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打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酒城特色、世界水准、能担风险的企业家队伍,确保人力资源转化为经济效能。

(二)从金融端发力,确保资金链不竭活力

健全金融支持白酒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的体制机制,完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着力提高金融服务效力。一要拓展金融服务路径。开通金融服务酒业发展绿色通道,精简酒企贷款流程,推出酒企融资产品“酒e贷”,上线网络供应链核心企业(平台),设立“红高粱定向购销风险基金”[6],强化信贷、保险对原粮种产风险托底保障,加快引入战略投资者,积极促进酒类企业成长孵化、并购重组、上市发债,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二要规范金融监管。推动政府部门、银行监管、金融机构之间的数据互通、平台共建、信息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持续增强金融风险管控合力,有效防止酒企重复抵押、空单抵押等融资风险。三要健全激励惩戒制度。按照“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原则,探索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制度,以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开展酒企贷款风险摸排,加大融资性贸易、恶意重复抵质押、恶意转让质物等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和披露[7],形成多部门行政性约束和联合惩戒合力,确保酒企发展活水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从生产端发力,确保供应链经久耐力

坚持把优化布局、完善链条、调整结构作为重要任务,探索白酒产业跨区域合作机制,按照主体功能区理念建设白酒产业园区,提升白酒产业链水平,着力打造优势白酒产业集群。一要优化白酒产业布局,变“野蛮生长”为“一核三带”。科学编制泸州白酒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突出“一核三带”。“一核”即以泸州白酒产业园区为核心,“三带”即建设长江沿岸浓香型白酒产业带,联合宜宾打造白酒酿造、包材与生态文旅融合的全国浓香白酒重要产区;建设沱江沿岸优质原酒产业带,打造全国重要的优质基酒生产基地;建设赤水河谷酱香白酒产业带,携手遵义打造世界级酱香酒谷。二要完善白酒产业链条,变“星罗棋布”为“集点成链”。围绕打造泸酒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建成全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齐全、功能配套最完善的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白酒产业园区,形成包括“原粮种植→基酒酿造→灌装生产→检测检验→仓储物流”的白酒制造以及涵盖“玻瓶、瓶盖、包材、设计、防伪”的包材配套两条完整产业链[8]。三要调整白酒企业结构,变“各自为阵”为“抱团发展”。强化龙头带动,做大做强泸州老窖、郎酒、川酒集团,推动泸宜遵标杆企业协同共进;扶持白酒小巨人企业加快成长;引导中小酒企抱团发展,形成百亿级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十亿级骨干企业重点支撑、若干中小企业竞相发展的“宝塔形”格局。

(四)从营销端发力,确保需求链畅兴效力

创新做好“酒+N”文章,促进“白酒+农工贸文旅商”等融合发展,着力提升白酒文化引力。一要数字赋能泸酒营销。大力推动“数字泸酒”建设,充分利用5G、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发展F2C原产地直供直销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模式[9],争创新营销模式创新中心。适应生产向销售倾斜的税改新趋势,打破重生产、轻销售传统格局,借鉴茅台、五粮液等经验在成都、重庆等资源禀赋优势突出城市设置营销中心,迅速提高品牌美誉度、市场占有率。二要创新“酒+N”消费场景。首先,推动酒业与文旅融合,传承白酒旅游文化。发挥原址优势,大力营造酒城文化氛围,加强城市形象宣传,依托四渡赤水干部学院、泸州老窖、郎酒,打造一批“白酒+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精品路线、5A级酒旅融合景区,充分发挥泸州国际酒业博览会开放平台效能,巩固永久会址优势,打造最具影响力的白酒主题公园城市、白酒历史文化圣地。其次,推动酒业与康养融合,传承白酒养生文化。将传统酿制技艺、中华养生文化、美酒劳军历史与现代生物科技相结合,依托头部企业成立养生酒业公司,按照“品牌+文化+健康”模式,建设“中华养生酒品牌”,扩展延伸滋养类健康养生酒、草本花果类健康养生酒、食药原材类健康养生酒品牌矩阵。最后,推动酒业与酒镇酒庄融合,传承白酒庄园文化。借鉴法国波尔多红酒酒庄经营模式,融合传统白酒文化,打造特色“中式白酒庄园”。完善国家级白酒酒庄标准体系,创新编制酒庄管理标准和工作范式,构建以郎酒庄园、龙马酒庄、龙洄酒庄为代表的世界级白酒酒庄集群,加快建设古蔺县“二郎·名酒名镇”,形成“名酒·名园”“名酒·名镇”“酒镇·酒庄”酒旅融合发展新格局[10]。三要鼓励“酒城酿造”走向世界。用好用足国家扩大开放的各项优惠政策,协同打好泸州产区原酒国际牌,通过与“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去的大型国企、民企进行战略合作,推动“酒城酿造”成为“中国酒”“央企酒”,带动更多泸酒拥抱世界。

猜你喜欢
泸州酒业白酒
泸州老窖
迁安市贯头山酒业有限公司
我国现存白酒相关企业20.08万家
双沟酒业
金沙酒业2020年前4月销售7.15亿元
泸州油纸伞
金种子酒业
2018年1—5月中国白酒产量422.8万千升
2017年1—9月中国白酒产量增长6%
太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