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土地整理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2022-02-05 09:52
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整理土地利用

高 帅

(深圳市宏富盛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125)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土地管理越来越重视土地整理,意在通过了解农村农业发展实际情况,拟定适合的土地整理项目,通过一系列的土地整理,调整土地的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本文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遵循评价原则,客观地分析农村地区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进而设计具有可行性的土地整理方案,使土地整理能够对农村经济有积极正面的影响。

一、解析土地整理的涵义

(一)土地整理涵义

单纯地从字面上理解土地整理,即为对无条理、无秩序的土地予以整顿,使之条理有序。而深入了解学术界对土地整理的研究,因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来进行课题研究,对于土地整理理解其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之所以会出现此种情况,与不同学者研究不同国家土地整理的实际情况有关。比如,德国所实施的土地整理是以发展农林业技术为目的,对农村土地进行二次规划整理;俄罗斯所实施的土地整理,则是为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营造美好的自然景观,颁布实施关于组织土地利用及土地保护的决议;韩国所实施的土地整理,则是为了优化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及土地收益分配,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来增加相邻地段的土地使用价值。

立足于国内,对土地整理予以理解,应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说明。广义的土地整理,包括农地整理和非农建设用地整理两部分,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了已利用土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利用方式、结构及权属关系;狭义的土地整理,则是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的规定来概述的,即对农用土地加以整理和改造,提高有效耕地面积,从而切实有效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土地整理是围绕农用地开展的。

(二)土地开发涵义

对于土地开发的理解,同样需要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说明。广义的土地开发,是遵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以保护生态环境、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需求为目标,借助政治、经济、行政等手段,将各种科学技术应用于土地整理之中,对具有利用价值及利用潜力的土地予以开发和经营。狭义的土地开发,则是指利用生物、工程等措施,对未被利用的土地予以开发改造,使之变成可利用土地,满足实际应用需求,促使耕地总量始终保持动态平衡。由此可以看出,土地开发实施与否取决于当前土地资源供需情况,如若供需关系紧张,则需要适当地开发土地资源,扩大土地资源的利用范围,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三)土地复垦涵义

早在198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土地复垦规定》中,详细概述了土地复垦,即对包括工矿业在内的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对这一定义予以深度解读,可知相关学者对土地复垦的研究是从工业生产角度展开,意在解决矿区、塌陷区等问题,并没有考虑生态环境建设。而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情的不断变化,对土地复垦的理解也有所改变,即土地复垦不仅仅是解决工业方面的问题,还应当推动生态环境重建,提高复垦后土地的利用率。

二、土地整理的必要性与评价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就是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的,以保持生态平衡为根本,以促进经济增长为前提,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相互协调,共同发展。而无论是推动社会发展,还是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增长都需要重视土地整理。因为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产生活需求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进而对土地资源予以过度开发利用,使得土地资源日渐稀缺。此种情况下,要想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已被利用的无序的土地予以整理,增加可利用土地资源,用以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而将目光转向生态环境,因工业生产、农作物耕种等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比如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等,致使土地资源利用率大大降低。而切实有效的土地整理工作,则能够对已被污染或者破坏的土地予以整理,优化调节土地的利用结构,即可将部分土地资源应用于维护生态环境,可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再将目光转向经济,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创造都是以消耗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得的,如若资源枯竭,就意味着难以持续创造经济价值。而高度重视并且有效地实施土地整理,之后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满足耕种需求、环境建设需求、工业建设需求等,相应的土地产出率将会大大提高,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并且是可持续的。

(二)土地供给与区位原理

土地供给是针对未利用土地及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而言的,它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其中,自然供给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土地资源;经济供给则是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利用科技手段来开发和改造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从土地供给的角度来讲,土地整理是非常必要的,应用多种手段或者方法来开发未利用土地或者难以利用的土地,比如新农村建设更重视裙楼小区住宅的建设,为居民提供居住场所的同时节约土地资源,将其应用于农业耕种,可增加有效耕种面积。

区位原理是在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内,分析各项活动在空间地域的差异与关系,进而给予合理安排。从此角度来讲,土地整理同样非常必要。因为土地整理并非盲目而为,它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对需要整理的土地资源进行分析,明确土地利用状况,掌握土地浪费问题,结合社会生产需求情况,应用适合的手段和方法对无序的土地予以处理,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

(三)人地协调

人地协调,即要求人类生产活动应当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以往很长一段时间人类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进而产生了不良的现象,比如罕见的恶劣天气的出现,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为了促进人类的持续发展,需要考虑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进而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证人类生产与生态环境发展保持动态平衡状态。土地整理就是非常适合的举措,能够切实有效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满足农业生产需求,也能维护生态环境,改善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评价原则

土地整理项目落实的过程中,需要对比分析前期投入与后期劳动创造,评价经济效益,为制定可行性的整理决策提供参考意见。所以,为了能够提高土地整理的有效性,经济效益评价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需要相关工作人员遵循以下原则,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地进行分析与评价。

第一,信息准确且全面。土地整理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需要以掌握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为前提,这就意味具体开展评价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搜集相关信息,之后对信息予以整理,掌握实际情况,综合评价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要求工作人员遵循信息准确且全面的原则,尽可能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获得信息数据。

第二,第三方评价。负责土地整理项目的工作人员自己进行经济效益评价,很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评价结果不准确,倾向于个人意愿。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应遵循第三方评价原则,将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评价交由专业机构负责,如此即可避免评价结果受到项目相关工作人员的干扰。

第三,科学性。为了尽可能地保证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评价,能够准确反映项目实施的实际效果,还应当遵循科学性的原则,构建完善的项目评价体系,设置科学的评价指标,应用适合的评价方法,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信息,对其加以准确计算与分析,从而获得具有参考价值的评价结果。

三、土地整理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一)对农村经济收入的影响

基于国情,对国内所落实的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分析,主要是对农村地区土地予以整理。正因如此,土地整理项目的落实对农村经济收入有一定的影响。具体来讲,目前所推进的土地整理项目主要是针对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所开展的,意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满足农业生产需求。为了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具体落实土地整理项目之前,通常会对偏远山村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予以调查,获取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数据,比如农业基础设施配置率较低、耕地面积、农作物种植问题等。在此基础上选择具有较高利用潜力的土地予以整理,并探究适合的整理手段与方法,最大程度上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整理之后,指导当地农户种植适合的农作物,获得较高质量和产量的果实,农民的经济收入将有所增加。

土地整理对农村经济收入的影响,体现在直接增收和间接增收两方面。直接增收是因为土地整理后有效耕地面积增加,对耕地予以利用,提高粮食产量,即可使农户经济收入增加;间接增收则是农户通过降低劳动生产成本与减少生产物质投入获得的。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单位面积的土地资源,与人工作业相比,机械化耕地可增产15%—20%,机械播种可增产10%左右,机械收获可增产12%左右。以某地土地整理为例,在土地整理前小麦种植的产量是每亩150公斤。而经过科学考量、合理规划,实施科学的土地整理及机械化作业后,使得小麦产量翻倍,每亩产量为300公斤,同时生产成本降低35%左右。这充分说明了土地整理工作的有效落实,一方面能够使得土地面积增加,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农业生产朝着机械化方向迈进。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水平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国民生活水平,各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高度重视土地整理,综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农户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等,合理规划和实施土地整理方案,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及农民增收。

(二)对农业结构与调整的影响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不佳与农业结构单一有直接的关系。为了更好更快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首先应当对农村农业发展状况予以了解,也就是对偏远、落后农村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予以调查,可知农业结构比较单一,以单一的农作物为主,种植收益不高,未能与第二、第三产业有机融合,进行多元化、规模化经营。基于农村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合理地规划和落实土地整理项目,增加可有效利用的耕地面积,并且从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的角度出发,合理地配置土地资源,提高林牧渔产业的比例,同时组织农户种植收益高的多种农作物,促使当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均良好发展,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所以,基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客观地分析农业生产问题,以此为依据来规划并落实土地整理工作,即可优化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朝着高产、高效、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要想使土地整理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还需要与农业结构调整相匹配。农业结构调整要考虑土地整理需求,两者相互协调才能够相互促进,为改善农村经济状况创造条件。以某市农业发展为例,在当地土地整理已成为调整农业结构的有效手段,通过一系列的土地整理,当地新增耕地面积约0.24万公顷,种植农作物0.15万公顷,每公顷纯收入约2万元,新增效益3000万元。

(三)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

目前,偏远落后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较多的现象,又因为剩余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掌握的技能较少,他们很难去外地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若在农村地区对剩余劳动力加以利用,即可为当地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而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贯彻落实可行的土地整理项目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能够将农村地区无序的土地予以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另一方面能够让剩余劳动力加入农作物耕种中来,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除此之外,土地整理还能够为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提供所需的土地资源,将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通过良好运营同样能够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

(四)对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影响

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国家整体面貌。为了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还需要不断提高农村整体发展水平,加强城镇化建设。而深入了解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状况,不难发现存在诸多影响城镇化建设的因素,比如基础设施、资金等。此种情况下,土地整理的开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土地整理可以增加有效的耕地面积,提高耕地产出率,农民获得的经济收益增加,不需要政府帮扶。那么,政府即可将更多的资金应用于落后地区,改善当地生产状况,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为了使土地整理能够积极正面地影响农村城镇化建设,应将所落实的土地整理项目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以此来增加有效的耕地面积及改善耕地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样化的农作物种植,即可实现旱涝保收、增产增收。

四、土地整理的研究建议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讲,土地整理的开展都能够积极正面地影响农村经济,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当然,要想使土地整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土地整理工作的管理。土地整理是政府主导的一项非营利的项目,在具体落实该项目的过程中因缺乏利益驱动,某些机构或者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这会影响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为了高质、高效地完成土地整理项目,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土地整理相关工作的监督,确保各个环节均能落实到位,最终实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目的。

第二,合理流动土地整理新增用地指标。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即可增加土地资源,满足建设需求、耕地需求及生态建设需求。为了避免土地整理后土地资源被过度用于工业建设,应在项目开发之际合理设置流动土地整理的新增用地指标,合理分配开发的土地资源,满足农村耕地需求。

第三,增加技术手段的投入。土地整理的重点主要为整治路、村、桥、沟、渠等,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积极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制定可行的整治措施,通过一系列的整治,提高土地整理质量和效率。

五、结语

基于我国国情所落实的土地整理项目,能够切实有效地整理农村地区已利用的无序的土地,使有效耕地面积增加,进而积极正面地影响农民经济收入、农业结构、农村剩余劳动力等,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所以,深入了解农村地区农业发展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合理设计和落实土地整理项目是非常有意义的。

猜你喜欢
整理土地利用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我爱这土地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分土地
整理“房间”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