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五维呈现

2022-02-05 02:17赵昌旭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文明

赵昌旭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100)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深刻阐发了“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这一重大价值论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提升至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认识高度,这是中国以自身的探索实践和发展成就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认识的结果,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全新贡献。文明形态,从社会发展进步层面讲,是指由于物质生产实践、政治民主实践、精神文明实践等系列实践活动的发展推进,使整个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开拓进步的一种状态。从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层面,尝试解读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大理论与价值判断,对于完整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态特征、明晰确认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架构、准确判定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整体性文明形态:完备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发展样貌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重大发展成就,其重要性和独特性深刻体现在其整体性的发展样态中。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基础上,以实现“五大文明”同向建设、协调运转作为发展要求,并聚焦过去、现在和未来建设统一的发展局面而形成的现代化整体形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整体性文明样态便于系统理解其基础发展样貌。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基础上、体量浩大的现代化样态。“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发展问题始终是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也是开展现代化建设首要考虑的现实性因素,并决定着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稳定性发展。长期以来,在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无不将人口规模大的现实实际作为考察的前提因素,并扎根实际探索出路,塑造了体量浩大的中国式现代化样态。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曾明确指出“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3]也正是基于人口多的现实特点,邓小平将现代化回归到中国实际,以“小康之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发展目标,以谋求渐进性地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奋进方向,从而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向前发展。伴随中国社会发展取得“两大奇迹”的同时,中国人口数量也迎来新的突破,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我国人口数量已达到14.43亿,是欧盟人口的2.8倍、美国人口的4.3倍、日本人口的11.36倍……超大体量的人口规模必然关涉到人口的区域分布及区域经济发展等系列问题。这要求我们党在谋划政策、制定方案时既要观照到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基本性整体,同时又要考虑到区域协调发展这一系统性整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战略部署的落地实施,正是基于整体性发展目标的规划安排,进而有效推进了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作为超大体量的发展中国家全面迈向现代化,这本身便是中国为世界文明发展所提供的文明样本、是世界性的巨大贡献。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布,“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完成,使中国这么体量巨大的发展中国家迈向全面现代化的新台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飞跃,向世界宣示了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正朝着全面现代化奋力进军。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实现“五大文明”协同发展为目标、领域齐全的现代化样态。“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5]要实现各领域、各方面协调发展、同向发力,这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义和发展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确立的“五大文明”发展目标就是要求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一致发展,努力实现内在系统的有序规范,进而使五大领域能够实现有机健康的全面提升。不同于西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健康之处在于,其物质文明建设摒弃了“资本逻辑”的价值导向和私有制的罪恶根源,选择了人民共享的价值目标和公有制的光明前景;其政治文明建设否定了金钱政治的暗流操纵和程序伪民主的虚假形式,坚持了人民政治的协商一致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切实运作;其精神文明建设规避了自我理念的膨胀和工具理性的泛滥,趋向于人文精神的浸润和价值理性的弘扬;其社会文明建设回避了自由无序化的混乱状态和阶层分化的等级落差,维护了和谐治理的安定大局和平等独立的稳定状态;其生态文明建设审思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歧路和无限开发的生态困扰,秉承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和美丽中国的生态目标。“五大文明”建设涉及社会有机系统的方方面面,使整个社会有机体实现了全域覆盖,并有效地解决了西式现代化文明发展的现实性困境,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价值属性的、领域齐全的现代化之路。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聚焦过去、现在和未来建设统一局面、周期完整的现代化样态。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前后一致、周期完整的发展线索,是继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发展探索、承改革开放以后四十多年的发展成就、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而一脉承继、始终坚守的建设大局。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发展探索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奠基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逐步确立起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四十多年的发展成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发展期,这一时期“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展现出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发展积蓄了磅礴力量。[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开启使中国式现代化迎来巩固繁荣期。这一时期,我们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7],彻底完成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雄伟目标,使延续近百年的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呈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寓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大局中,成为百年为之奋斗的整体性目标,不仅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完整性的历史任务,更是凸显作为一种新文明形态所应内蕴的整体性、一脉性的基本属性。

二、人文性文明形态:深刻传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价值追求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成就,其人民性和关怀性内在地存蓄于其人文性的文明发展形态中。中国式现代化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养分、牢固坚守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回答宣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想主张,从而融合生成了以人文性作为其核心特质的文明形态。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养分,是有内在精神支撑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进程中,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便是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中国式现代化要走向现代性的文明发展形态,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如何谋求到有益结合的契合点也成为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在长期的现代化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找寻到了这一契合点,即融合中华优秀精神特质,并深深地注入到亿万劳动人民的思想深处,使现代性的伟大事业在传统性精神特质的激励下焕发出新鲜活力。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所开创的现代化事业中,艰苦朴素成为基础性底色、团结奋斗成为首要性思想、开拓创新成为根本性动力、公而忘私成为普遍性理念、家国一致成为内生性情怀……中华优秀精神特质在广大劳动人民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精彩呈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8],但更要把凝聚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中的中华优秀精神特质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并在伟大事业中继续添加新特质、激发新动力,成为持久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开拓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牢固坚守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是有鲜明价值趋向的现代化。作为一种为广大劳动人民谋解放、图发展的理论学说,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扎根实践的根本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要实现革命性锻造与创新性发展、进而指引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实践要求与理论要旨。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画卷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地上恢弘呈现,正是基于中国共产党人牢固确立了亿万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执笔人”这一根本价值理念,从而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紧紧依靠人民、时时为了人民、处处想着人民,自觉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立场不仅体现在发展依靠人民的价值选择上,更核心的方面是发展为了人民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追求上。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沿循这一根本方向,从“三个有利于”标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以人为本”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走在为人民的征程上,“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正是一脉相承的人民理念方使事业代代兴盛,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未来,我们坚持人民立场只会越扎越实、人民观念只会越记越牢、人民需求只会越发满足,必将向世界呈现出一种突具人民性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形态。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回答宣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想主张,是有宏大目标追求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承载着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建设使命,而且超越国度、超越制度地为全人类的和谐幸福发展谋划蓝图。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发展,正在以自身的行动实践与目标宗旨,愈发打破西方国家所坚信的国强必霸的霸权思维并回击着“中国威胁论”的谬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关怀,突出和谐性的基本特征,以一系列的实践主张为塑造和谐世界贡献力量。建国之初,中国共产党即便面临着现代化建设的一穷二白局面,也仍然关注国内与国外两大关系,积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建设提供支援以维持国际和平发展局面;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更是牢牢维护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面临着苏东剧变的重大国际压力下仍然向世界宣示“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10]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奋发有为地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新鲜智慧,在国际交往与秩序重建中彰显新时代大国形象。“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一带一路’倡议,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再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走出了以合作共赢的方式实现世界各国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11]面向未来,“我们应该少一点傲慢和偏见、多一些尊重和包容,拥抱世界的丰富多样,努力做到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谋求和谐共处、合作共赢”[12],使中国式现代化的和谐主张为更多国家所认可、尊重,使和谐世界成为现实蓝图。

三、制度性文明形态:鲜明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保障根源

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接续取得崭新成就,在新时代条件下发展成为与资本主义文明并存共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并愈发展现出强盛的生命力与显著的优越性,制度因素起着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关键作用。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文明新形态塑造的进程,不仅是“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完备呈现进程,而且是“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运用实践进程,充分说明制度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最生动的展现和最管用的举措。

第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推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成为现代化顺利推进的前提性保障条件。“战略目标和改革蓝图需要通过制度化的过程来实现。”[13]中国式现代化战略蓝图的部署便是建立在对制度性问题的思考基础上,通过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织密开展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制度之网”,保障现代化建设的各环节、各领域能够环环相扣、紧密配合。

在中国式现代化逐步发展推进的同时,中国制度也呈现从新民主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备演进,并最终呈现出内涵丰富的制度体系,“这个体系从横向的制度结构方面看,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等方面,不同领域的制度互为影响和制约;从纵向的体系脉络看,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三个层面有机贯通、相互联系。”[14]在现代化建设的五大文明领域中,制度性规范渗透在各个方面,使现代化建设的各大领域呈现鲜明的制度性特征。在物质文明层面,为建立起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经济制度实现了将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融合所有制的三位一体的制度构成;在政治文明层面,为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进而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政治制度实现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法治体系以及行政体制的规划统一;在精神文明层面,为构建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以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精神伟力,不仅确认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思想地位,同时肯定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发展的制度要求;在社会文明层面,为实现社会生活和谐有序、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系列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不断齐全完善;在生态文明层面,为实现天蓝地绿水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局面,生态文明制度实现了四梁八柱式的平稳建构,进而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在国家治理层面,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使制度成为更稳定、更持久、更管用的因素,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制度建设实现了一体两翼式发展,使制度优势在治理实践中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15]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显著优势得以完整概括,全景呈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制度在各领域的发展性、成熟性、完备性,充分说明了“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个动态过程”[16]是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同向前进的。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充实完备实质上是相生相伴、互为需要的共生发展关系,充分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以制度性色彩。

第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发展中,“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成为现代化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性保障举措。“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17]在整个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棋局中,制度因素是贯穿其中、一脉承继的关键性因素,而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关键在制度执行,只有制度执行到位方可保障现代化事业平稳前行。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科学、规范、齐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以确保现代化大局稳定发展,从而在制度执行实践中形成了包含执行与监督一体两面的制度运行机制。制度执行与制度监督实质是制度运行中的两个方面,要“把制度执行和监督贯穿区域治理、部门治理、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单位治理的全过程”[18],更要贯穿在现代化建设的各层级、各领域、各区域,使制度真正行之有效、处处生威。为保障制度的有效执行和切实监督,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从树立制度意识、强化制度领导、狠抓制度执行、严密制度监督等层面开展系列工作,从而使制度真正管到了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在制度意识层面,中国共产党历来具备高度的制度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健全完善便是制度自觉和制度自强的鲜活展现,同时中国共产党也不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19]在制度领导层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贯彻在制度的制定、执行与监督全过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是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根本保障,“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20]在制度执行层面,制度执行是否有力、得力关键在党员干部,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不仅“要把制度执行情况纳入考核内容,推动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职尽责、善于运用制度谋事干事”,更“要以有效问责强化制度执行,既追究乱用滥用权力的渎职行为也追究不用弃用权力的失职行为,既追究直接责任也追究相关领导责任”。[21]在制度监督层面,制度监督是制度运行的最后环节、也是检验制度实效性的关键环节,为“坚决杜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防止硬约束变成‘橡皮筋’、‘长效’变成‘无效’”[22],党的监督体系实现了治国理政的全覆盖,有效保证了各项制度的妥善落实和实效发挥,从而成为现代化建设有效与否的最终核验因素。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是现代化建设大局得以平稳推进的关键保障环节。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所亟待解决的问题领域、环节逐步向纵深突进,对系列举措、制度的执行提出了更加严格的现实要求,只有不断提升制度的执行能力方可实现制度优势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转移。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有效发挥是内在关联的,中国式现代化越向前推进越需要制度通过切实执行到位转化为实际的效能,进而实现制度是最管用的举措这一特点。

四、开放性文明形态:生动映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到关联特性

包容并蓄是中华文明得以欣欣向荣的显著根源。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充分继承了中华文明包容并蓄的开放性品格,造就了中国式现代化开放性的显著特征。作为开放性的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借鉴吸收了“先行国”的诸多有益因素从而重塑了现代化的中国样板,同时积极敞开国门向世界传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现代化经验与方案。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借鉴吸收了先行国的诸多有益因素,是能够“引进来”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开放式的文明发展新形态,从其发轫之初便奠定了要充分借鉴吸收现代化先行国的经验这一基本步调,并始终坚持着开放、吸收的姿态不断为我所用从而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样态。建国后,面对现代化建设的零基础状况,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要进行伟大的五年计划建设,工作很艰苦,经验又不够,因此要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23],并将此作为了开展工作的基本要求。在这一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在此基础上“三大改造”“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工业优先发展”等具有苏联式特色的现代化经验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相继实践,并生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方案。可以说,“学习苏联”“以苏为鉴”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创阶段的重要准则,这也是囿于国情谋求发展的实际路径。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愈发融入世界发展大潮,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愈发显现,针对“搞现代化建设,我们既缺少经验,又缺少知识”[24]的现状,邓小平明确指出,现代化建设要“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25]在这一阶段,改革开放政策逐渐深入人心,市场经济的作用愈发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彻底地打破了市场经济的制度属性、廓清了“资社不分”的误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伟大创举;同时人们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完善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形态。在整个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实践进程中,无论建国初“一边倒”的选择还是改革开放后“全方位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国式现代化都坚持着向先行国求师问教的开放态度,不断学习、引进现代化建设中的有益因素,并立足实际加以中国化。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积极向世界传达、提供了现代化的崭新经验和方案,是能够“走出去”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开放性的文明形态,其开放性的特征不仅体现在能够引进现代化先行国的发展经验,更重要的是能够推出一套为发展中国家开展现代化建设可资借鉴的方案,而后者是更为重要的环节。长期以来,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与发展模式被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垄断,使现代化发展模式似乎成为单一的选择题,但众多发展中国家在照抄、照搬“西式模式”后并未实现现代化,反而使国家发展陷入泥泞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之处,在于中国是以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开展探索实践、是以一些国家已有的西式现代化模式的失败教训为鉴戒的,其生成的建设经验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性诉求、更具有现实性指导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方案不断充实新内容、发挥新效用,为世界各国开展现代化建设作出新贡献。从生存性发展贡献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发展理念,成功解决了困扰中国数千年的贫困问题,为世界减贫贡献新力量、为世界治贫贡献新方案;从治理性发展贡献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方案所谋求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新鲜举措,既打破了霸权主义的独断专行也修复了支离破碎的旧式秩序;从和平性发展贡献看,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实践和制度构建彻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错误论调,并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主张与实际行为向世界各国传达、宣示了中国的和平发展观;从持续性发展贡献看,中国以自身70多年的现代化实践向世界证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立足点,也是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中国方案’作为一种新的现代化方案,打破了西方对于现代化道路解释权的垄断,把世界的现代化道路从单选题变成了多选题,坚定了世界上许多国家‘走自己的路’的信心、决心。”[26]

五、开创性文明形态:充分显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价值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以其整体性、人文性、制度性、开放性的形态特征充分表达了其开创性的价值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特殊性中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具有解决人类共同问题、推动人类进步的广泛世界意义。”[27]这一广泛的世界意义,主要表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两大奇迹”的发展局面、使国际现代化发展模式突破西式独尊的主导地位以及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迎来全新际遇等方面。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为中国社会创造了“两大奇迹”的社会发展局面。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式发展方案,将中国从积贫积弱一步步引向繁荣昌盛,并“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8]长期以来,经济实现持续发展、社会实现稳定长效成为中国社会一度需要解决的现实性难题,也成为中国重建大国地位、承担大国担当的重要突破口。在诸多现代化方案的尝试相继破产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并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70多年的发展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稳定发展方面,我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超过30%,超过美国、欧洲、日本贡献率总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我国规模巨大的市场展现出空前的扩张力和吸引力”[29];在社会稳定长效治理方面,我国始终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使“我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30]。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开创性成就有力地改变了中国的发展面貌,为中国实现大国角色转变、承担大国责任提供了有利契机与坚实基础。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突破了现代化发展模式中西式独尊的主导地位。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70多年的现代化探索实践向世界呈现的发展模式与方案设计,它是规避了西式现代化模式的弊病并深植中国土壤生发出的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性贡献就在于,它彻底打破了西式现代化的独尊地位,完整构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开辟了现代化发展的多重道路,使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能够有更多的发展选择。但中国积极向世界贡献中国方案、阐述中国道路的同时,始终坚守着“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31]等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将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贡献者、参与者与建设者。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32]在这一贡献中便仍然包含着中国式现代化方案所带来的开创性贡献。伴随着中国日益走进世界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创造崭新成就,中国式现代化方案也必将不断充实完善,并在现代化发展模式中璀璨夺目。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现实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赢创了全新际遇。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开展的现代化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的重大原创性贡献,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重振旗帜贡献了力量。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陷入低谷,世界力量对比明显呈现资本主义强于社会主义的倾斜,甚至出现诸如“历史终结论”等唱衰社会主义的腔调。在人类社会面临着“社会主义究竟怎么了”“社会主义是否会终结于二十世纪”等诸多疑问时,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巨大发展成就再次向世界证明了社会主义屹立不倒的气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向世界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33],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营造了充满光明的发展前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必将在全新的发展际遇中拓步前行。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实践中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整体性、人文性、制度性、开放性、开创性既是其五维形态的外现也是其基本特征的显现,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成就。作为整体性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实质展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涵盖主体的全局性、覆盖范围的全域性、建设周期的一脉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性的发展;作为人文性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实质展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汲取中华传统精神的继承性、遵循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的人民性、宣示构建和谐世界的和平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性的展现;作为制度性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实质展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发展性、坚持以制度治国理政的规范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性的表现;作为开放性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实质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能够充分借鉴先进文明的吸收性、又能推出自身发展成果的创新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性的显现;作为开创性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实质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国际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贡献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性的说明。五大形态特性环环相扣、紧密关联,向世界全景呈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开创的文明新形态。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
中国式民主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对不文明说“不”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文明歌
中国式性感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