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婉容 鲁才红 陈秋云
心理弹性如今已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1-2]。心理弹性指个体面对内外压力困境时,激发内在潜在认知、能力或心理特质[3],运用内外资源积极修补、调试机制的过程[4],从而使人获得朝向正向目标的能力、经历或结果[5]。护理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据调查我国临床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高[6]。因此,关注护士身心健康,提高护士心理弹性水平对于促进护理事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共情疲劳是指救助人员在救助过程中发生共情反应并引发心理压力,以创伤后应激障碍样症状、共情能力降低及职业倦怠加重为主要表现[7]。共情疲劳不仅降低医务人员的工作质量,还会影响其身心健康[8]。从2010年开始,我国护理管理者逐渐意识到心理弹性对护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9]。然而,截止目前,关于医院工作的护士心理弹性与共情疲劳的系统研究仍较缺乏。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检索了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护士心理弹性与共情疲劳的相关性研究,旨在为日后研究如何提高护士心理弹性水平、改善共情疲劳提供更多理论基础。
纳入标准:(1)所有已公开发表的针对护士心理弹性与共情疲劳相关性的研究;(2)数据包括样本量大小;(3)2001年1月-2021年10月发表的中、英文文献;(4)结局指标为心理弹性和共情疲劳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且数据完整。排除标准:(1)研究对象为非医院临床在职护士,如社区护士、进修护士、实习护士等;(2)研究类型为综述、专家评论;(3)数据不全、重复发表、无法获得全文;(4)研究工具为自制量表。
按照PRISMA指南[10]进行本研究。检索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网络版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世界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Ovid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EBSCO护理学全文学术期刊(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全文电子期刊,检索时间为2001年1月-2021年10月。中文检索词:护士/护理、共情疲劳、心理弹性/心理韧性/耐挫力/心理资本/心理能力。 英文检索词:resilience psychological/psychological resilience;compassion fatigue/fatigue compassion;vicarious trauma/secondary trauma/secondary traumatization/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nurses/nurse/nursing。
纳入研究均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r值表示护士心理弹性与共情疲劳的相关性,故将r值作为综合结局指标。
由2名研究者在各自阅读全文后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独立完成筛选文献和评价文献质量的工作,并最终进行交叉核对,遇到分歧由双方讨论解决。筛选和录入整个过程均采用NoteExpress软件。
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AHRQ)推荐的观察性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CSS)的评价标准包括11个条目,并且在评价时分别采用“有”和“无”、“是”和“否”以及“不清楚”对每个条目进行作答[10],此过程由2名研究者来进行文献及方法学的质量评价。当出现不一致情况时,由双方讨论确定最终结果。
初步检索到108篇文献,中文40篇,英文68篇,经阅读题目和摘要,剔除重复发表文献31篇,剔除与主题不相符的文献52篇,再检索及阅读全文并进行质量评价之后,最终纳入4篇文献[12-15],共计样本量为756名。文献涵盖了中国南北方共4个省份的护理人群。4个研究资料提取结果详见(表1)。
纳入的4个研究文献根据WHO证据分级标准[16]进行评价,文献质量均为中等(表2)。
2.3.1 临床护士心理弹性与共情疲劳的相关性分析
对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I2=30%,P>0.1,认为纳入的研究不存在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护士心理弹性与共情疲劳的Fisher′s Z值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0.35,-0.21),Z=-0.22,P<0.01]。将Summary Fisher′sZ值换算为Summaryr值,计算得出Summaryr值为-0.22。
2.3.2 临床护士心理弹性与共情疲劳的敏感性分析
逐个剔除叶佩芝等[12-15]研究,Fisher′sZ值的95%CI分别为(-0.28,-0.13)、 (-0.27,-0.11)、(-0.28,-0.13)、 (-0.40,-0.20), 均仍有统计学意义[17],表明该结局稳定。
表1 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
表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2.3.3 临床护士心理弹性与共情疲劳的亚组分析
为进一步探究组间差异和异质性来源,本研究进行了亚组分析,结果显示ICU护士心理弹性与共情疲劳的相关系数高于全院护士。地区、样本量、使用量表对相关系数未产生显著影响(表3)。
本研究显示,护士心理弹性与共情疲劳的相关系数为-0.22,说明护士心理弹性与共情疲劳呈负相关。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面对重大压力时的反弹能力[18],当一个人的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就会越具备个人、社交、家庭能力和社会资源以及精神支持等品质特征,因此能够拥有积极面对困难以及自我修复能力[19]。护士的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其运用社会支持和工作经验的能力越强,这样的护士可以不断在实践、工作中吸取教训,从而提高自身应对能力,最终避免共情疲劳,所以说护士的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其共情疲劳的程度越低。相关研究数据显示,临床护理人员心理弹性总分为(56.78±18.43)分,与中国社区人群心理弹性总分 (65.40±13.90)分比较偏低,心理弹性状况总体处于中等水平[20]。护士的心理弹性水平高,也就意味着护士具备个人能力、个人结构、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精神支持和社会资源等一系列好的品质特征,这些品质帮助护士在面对创伤时能够积极地去适应[21-22]。所以说拥有高水平心理弹性的临床护士,其共情疲劳的程度往往很低。因此建议临床护理管理者加大对于临床护士心理弹性建立的支持,对于心理弹性水平低且工作压力大的护士应更多地给予关注,通过一些合理的方法去提高护士心理弹性水平,如创造积极的氛围、合理排班、组织护士集体休闲活动、加强新老护士培训、组织团体心理辅导等降低护士工作压力,提高护士心理弹性水平,最终降低护士共情疲劳水平,减少共情疲劳对临床护士工作的影响。
表3 护士心理弹性与共情疲劳相关性研究的亚组分析
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地区、样本量、使用量表对相关系数未产生显著影响,这可能与所纳入文献中地区、样本量、使用量表的分类不够全面有关,建议后续研究以上述类别进行更加全面的划分并对资料进行细化分析与比较,获得更为具体的相关系数。而在资料来源中,来源于ICU的护士表现出更高的心理弹性与共情疲劳相关性,ICU护士面临的患者多为危重症患者,且ICU环境封闭,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及治疗性护理,相较于其他科室护士与患者的关系更加亲密,投入了较多感情及精力,因此更容易出现共情疲劳。心理弹性高的护士可更好地运用社会支持和工作经验,不断在实践工作中吸取教训,提高自身应对能力,预防共情疲劳[12,14],因此其心理弹性与共情疲劳相关性更高。在管理层面可加大ICU护士心理建设方面的关注和培养,可采取定期进行心理培训等措施来降低专科护士共情疲劳。
综上所述,医院护士心理弹性与共情疲劳呈负相关,ICU护士心理弹性与共情疲劳相关性更高。但由于本研究在分析心理弹性与共情疲劳相关性的时候只运用了Pearson相关系数,并未涉及到其他相关性指标,因此可能使结果出现偏倚。本研究纳入文献等级均为中等,文献量偏少,可能导致最终结果受到一定的影响。未来可以不同地区、科室、等级的医院护士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在形式上,建议不仅局限于问卷调查的形式,应增加干预性研究,使证据更加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