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开生面的诗学探索
——许渊冲《诗经》英译本研究

2022-02-04 17:14
城市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雅各许渊冲译本

左 岩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广州 510420)

《诗经》是周代礼乐文化中产生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于中国文化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诗经》的外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文字层面的对应转换的问题,更是一个中华文化的国际理解与接受的问题。自1871年至1955年以来,共有6位西方译者翻译出版了7部《诗经》英语全译本,分别为理雅各1871年译本、理雅各1876年译本、詹宁斯1891年译本、阿连壁1891年译本、韦利1937年译本、高本汉1950年译本、庞德1955年译本。1992年,许渊冲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诗英韵探胜——从〈诗经〉到〈西厢记〉》,选译《诗经》10篇。1993年,许渊冲翻译的《诗经》全译本在湖南出版社出版。1994年,许渊冲的《诗经》译本也为“熊猫丛书”收录。2009年,许渊冲的《诗经:汉英对照》(BookofPoetry)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2012年,《许译中国经典诗文集:诗经(汉英对照)》在五洲传播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许渊冲2009年译本是第一部由中国译者翻译的《诗经》英语全译本,对于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和对外传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有鉴于此,本文将从文化立场、诗旨解读和形式转换三个方面,分析许渊冲《诗经》英译本的翻译策略与阐释方式。

一、调整文化适应度

许渊冲译本既有以世界的眼光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又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性、不可兼容性,具有双向的、主客体互动的文化调适性。

《诗经》中涉及很多“女性误国”的诗篇,对此许渊冲译本表现出与传统旧说不同的态度。如《邶风》之《柏舟》《日月》《匏有苦叶》《静女》《新台》《二子乘舟》,《鄘风》之《墙有茨》《君子偕老》《桑中》《鹑之奔奔》《蝃蝀》等诗涉及宣姜。据《左传·桓公十六年》《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卫宣公强占其子伋的新娘,是为宣姜。《邶风·新台》《毛诗序》:“《新台》,刺卫宣公也。纳伋之妻,作新台于河上而要之。国人恶之,而作是诗也。”[1]176朱熹《诗集传》遵从其说。理雅各1871年译本是西方译者最具典范意义的《诗经》英语全译本,对这首诗理雅各译本释为:“讽刺宣公和宣姜的婚姻。”[2]70接着还介绍了宣公强娶宣姜的史实。许渊冲译本题为:“新塔”,诗下注释:“这首诗是对卫宣公的讽刺,他把大儿子的新娘占为己有,并在公元前699年在黄河边新建一座塔来欢迎她。”[3]42可见较之理雅各译本,许渊冲译本表现出更多对宣公的批判和对宣姜的同情,重新解读妇女的受害者形象,用一套更加平等的性别价值观取代先前封建的、男性化的性别价值观。

又如《鄘风·蝃蝀》《毛诗序》:“《蝃蝀》,止奔也。卫文公能以道化其民,淫奔之耻,国人不齿也。”[1]204朱熹《诗集传》大致采用此说。理雅各译本释为:“反对淫荡的关系。”[2]83方玉润《诗经原始》:“代卫宣姜答《新台》也。”[4]165许渊冲译本题为:“私奔”,诗下注释:“据说这是宣姜公侯夫人对强暴她的卫宣公的抗议(见《新台》)。”[3]50许渊冲没有采纳权威说法,而是采用不同于前儒的方玉润说法,形成诗篇之间的关联,令人印象深刻,同时表现出古代女性的反抗精神。再如《鄘风·墙有茨》,许渊冲译本题为:“丑闻”,诗下注释:“卫宣公死后,这位美丽的公侯夫人与儿子私通,生下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最小的女儿是写《载驰》这首诗的许穆夫人。这种关系在公侯的宫室中引起了丑闻。”[3]45《鄘风·君子偕老》,许渊冲译本题为:“卫宣姜夫人”,诗下注释:“这首诗描绘的是美丽的卫宣公夫人。第一节描述了她到达新塔的情形(见《新台》)。”[3]46《鄘风·鹑之奔奔》,许渊冲译本题为:“不幸”,诗下注释:“美丽的卫宣公夫人先是被卫宣公强暴,后被他的儿子强暴。她不像鹌鹑和喜鹊那样幸运,因为它们有一个忠实的伴侣。”[3]48不同于传统旧说,一再强调宣姜是处于受害者境遇。许渊冲在《诗经》有关“女祸”题材的诗篇中采取一种柔化处理方式,呈现出在残酷的父权社会中“异化”的女性的母性萌动与人性复归,重写了中国古代男权话语所构造的“女祸”说。

在宗教观上,许渊冲译本也表现出与理雅各译本不同的特点。理雅各译本将中国古代宗教比附基督教,而许渊冲译本则是以基督教类比中国古代宗教。如《鲁颂·閟宫》:“上帝是依,无灾无害。”理雅各译本:“God regarded her with favour;/ And without injury or hurt”;[2]621许渊冲译本:“On God she did depend/ And safely by the end”,[3]425可见两人都用基督教中的“God”翻译中国的“上帝”。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文化中的“上帝”与基督教的一元神“God”的文化内涵不同,理雅各与许渊冲在不同情境下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又如《大雅·大明》:“上帝临女,无贰尔心。”理雅各译本:“‘God is with you,’[said Shang-foo to the king],/‘Have no doubts in your heart.’”[2]436许渊冲译本:“Gods are behind./Keep your strongmind!”[3]311理雅各直接引用《圣经》中的“God is with you”比附《诗经》,试图证明中国的宗教信仰与西方基督教之间的彼此暗合。许渊冲则用“Gods”表明中国人的多元神信仰。再如《大雅·云汉》:“不殄禋祀,自郊徂宫。上下奠瘗,靡神不宗。”理雅各译本:“I have not ceased offering pure sacrifices;/ From the border altars I have gone to the ancestral temple./To the [Powers] above and below I have presented my offerings and then buried them: —/There is no Spirit whom I have not honoured.”[2]529许渊冲译本:“There’s no sacrifice we’ve not made;/ For gods above we’ve buried jade./ There are no souls we don’t revere/ In temples far and near.”[3]367理雅各将其他神译为“Powers”“Spirit”,表现“God”的崇高地位,许渊冲则仍用“gods”体现多元神信仰。还有,《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理雅各译本:“How vast is God,/ The ruler of men below!/ How arrayed in terrors is God,/ With many things irregular in His ordinations!”[2]505许渊冲译本:“God’s influence spreads vast/ Over people below./God’s terror strikes so fast;/ He deals them blow on blow.”[3]352此句抱怨上帝暴虐,理雅各淡化上帝的暴虐,许渊冲较为克制地表达上帝的暴虐,既保持原意又尊重西方读者的宗教信仰。

由此可见,许渊冲译本较之西方译者中的典范理雅各 1871年译本表现出中国译者与西方译者不同的文化取向和民族立场,在价值信仰、文化惯习等方面调整文化适应度,注重把握基调,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借鉴经验。

二、诗旨历史语境化

许渊冲译本不是孤立地用概念说明诗旨,而是将诗旨放在广阔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去把握,给予诗篇合理的解释,充分揭示描写对象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许渊冲尽可能在题解中以公元纪年,注明诗篇所描述的大致历史年代,并在相关诗篇之间形成互文,为读者提供必要的历史参照系。如《卫风·淇奥》,许渊冲译本在诗下注:“这首诗是为赞颂武公而创作的,他统治卫国的时间在公元前811—751年。这位侯爵建立了治国的原则。人口不断增加,外来人也纷纷涌向卫国。公元前770年,周幽王被蛮族杀死。卫武公出兵救周,为抗击外敌立下汗马功劳,因此平王任命他为朝廷大臣。”[3]55又如《秦风·小戎》,诗下注释:“一位秦国贵族的妻子没有随丈夫远征讨伐西戎,西戎于公元前771年杀害周幽王,这位妻子热情地称赞丈夫的战车、战马和武器,并对她的缺席表示遗憾。”[3]131再如《小雅·何草不黄》,诗下注释:“最后一首诗读起来,描述的是幽王时代(公元前780—770年),士兵经常被征召,但是没有受到任何照顾的悲惨遭遇。”[3]303许渊冲译本在诗篇之间建立一种互文性的对话关系,建构蕴含情感的历史场景,把文本置于历史文化语境中去把握,进而揭示文本的文化内涵。

其次,许渊冲倾向于将文本置于情景语境中把握,给读者以直观可感的体验。如《小雅·菁菁者莪》,这首诗的意义空白点较多,显示出本文意义模糊的特征。理雅各译本根据《毛诗序》“乐育才”[1]628说释为:“歌颂早期的周王对人才教育的重视。”[3]279许渊冲译本则题为:“我们的国君视察学校”,采用方玉润《诗经原始》的说法:“故此诗当是君临辟雍,见学校人材之盛,喜而作此。”[4]359据《礼记·文王世子》记载,每年的春、夏、秋三季,周天子都要亲自到辟雍(西周时代的大学)举行视学典礼,然后视察辟雍。较之理雅各译本,许渊冲译本更重视具体历史文化语境的建构,丰富诗篇的文化内涵,有助于西方读者确切地把握诗篇内容。

再如《大雅·棫朴》,朱熹《诗集传》:“此诗前三章言文王之德,为人所归。后二章言文王之德,有以振作纲纪天下之人,而人归之。”[5]241据此理雅各释为:“赞颂文王的勤勉、影响力和统治力”。[2]442《毛诗序》:“《棫朴》,文王能官人也。”[1]996姚际恒《诗经通论》:“此言文王能作士也。”[6]268许渊冲译本采纳以上解释,释为:“这首诗歌颂文王善于在战争、战前祭祀中使用人才,以及在战后培育人才。”[3]315在题解中,理雅各重视从诗篇内容中提炼出一种具体普遍性的中心题旨,忽视细节,而许渊冲则有选择地突出关键事件,尽量给读者以清晰可辨的历史图景。

再次,许渊冲译本还试图对诗篇的历史内涵作出简要说明,从而为西方读者提供深度把握诗篇的依据。如《大雅·生民》,理雅各释为:“后稷的传说:他的母亲受孕;他的出生;他幼年的危险;他孩子气的农业;他孩子气的农业习惯;他后来的农业方法,以及他建立的祭祀;周王室祭祀后稷。”[2]465许渊冲译本题为:“后稷,谷神”,诗下注释:“这首史诗歌颂的是周族的传奇始祖、谷神后稷。”[3]329作为文献型译本,理雅各译本注重字面上的客观描述,显得较为平淡;而许渊冲译本作为文学型译本,将注意力集中到文本的文学性上,在介绍文本的历史背景上多采取以点带面的策略,所以这里强调后稷“谷神”的特殊身份,使得读者对后稷的神奇禀赋和历史地位一目了然,并将其对诗篇的理解引向深入。

再如《小雅·鹤鸣》,朱熹《诗集传》:“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词也”,[5]159理雅各释为:“某些道德教训”。[2]297程俊英《诗经译注》在旧说基础上加以发展:“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诗中以鹤比隐居的贤人。”“诗人以鱼在渊在渚,比贤人隐居或出仕。”“园,花园。隐喻国家。”“树檀,檀树,比贤人。”“它山之石,指别国的贤人。”[7]345许渊冲译本吸收以上说法,将此诗释为:“这首颂歌所描述的花园指的是一个国家,鹤和檀香树指已发现的人才,鱼、小树和纸桑树指未被发现的人才,从另一座山上开采的石头指来自其他国家的未经磨砺的人才。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发现和使用不同的人才是很重要的。”[3]210作为文学型译本,许渊冲译本充分借鉴现代《诗经》学成果,建构合理且富有想象力的意义世界,给予读者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哲学思考,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许渊冲译本以精练简洁的语言,勾勒文本所产生的具体的历史背景、文化动因、情感场景、心理因素等,关注文本之间在历史事件、文化意蕴上的交互渗透关系,发掘文本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得译本具有整体性、具体性、深刻性和生动性,为读者提供可以理解的历史文化语境与诗意内涵。

三、重视翻译中的“形式对等”

许渊冲译诗中“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8]85他在1979年发表的《意美·音美·形美:三美论》一文中说:“关于诗词的形美,还有长短和对称两个方面,最好也能够做到形似,至少也要做到大体整齐。”[9]78同时,他还认为:“在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我们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三者不可得兼,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音似,也可以不要求形似;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9]81《诗经》的意象简约浑朴,委婉含蓄,词汇丰富,交相使用赋、比、兴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也有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的句子夹杂其中,章法上采用复沓联章的形式,四句独立成章,每章字句基本相同,只变换少数词语,反复咏唱。许渊冲译本试图用自然和对等的语言再现原作的意象、修辞、句式和章法等特征,表现出本土译者强烈的文化使命感。

首先,许渊冲译本简化意象,多采用总称概念,造成简单纯朴的意象特征。詹宁斯《诗经》1891年译本是迄今为止所知的第三部《诗经》英语全译本,还是《诗经》英译史上首个文献兼文学型的全译本,与文学型的许渊冲译本在意象处理上颇有不同。如《唐风·鸨羽》:“肃肃鸨羽,集于苞栩。”詹宁斯译本:“What flapping and flutter of gannets’ wings,/ Alighting now on the oak-tree tops”,[10]133许渊冲译本:“Swish, swish sound the plumes of wild geese;/ They can’t alight on bushy trees.”[3]123《小雅·瞻彼洛矣》:“韎韐有奭”,詹宁斯译本:“Apron of scarlet wears”,[10]250许渊冲译本:“In red knee-covers new”;[3]274《大雅·江汉》:“釐尔圭瓒,秬鬯一卣。”詹宁斯译本:“Receive this jadestone cup,/ This vaseful of black-millet wine”,[10]335许渊冲译本:“Here is a cup of jade/ And wine of millet made”;[3]382《鲁颂·駉》:“有驈有皇,有骊有黄”,詹宁斯译本:“Here the brindled, there the grey,/ Here the black, and there the bay”,[10]366许渊冲译本:“Some black and white, some yellow light,/ Some are pure black, others are bay”。[3]418可见,詹宁斯译本的意象更加具体细密,而许渊冲译本的意象则简洁明快,整体而言许渊冲译本更符合原作的简约风格,且更通俗易懂。

其次,许渊冲译本在章数、行数和每行音节数上大致与原作对等,言简意赅,尽力传达原作的结构与意蕴。许渊冲译诗每行大都是3、4音步,也有5、6音步,以对应《诗经》的句法特点;在韵式方面,《诗经》用韵比较自由,最基本的方式是隔句押韵、句句押韵、奇句与偶句交叉押韵等。许渊冲译本灵活使用双行韵、隔行韵、连韵、吻韵等韵式,充分体现了自由押韵的特点,旨在再现原作的声韵效果及其美学意蕴。如《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许渊冲译本:

Where Is She?

Green, green the reed,

Frost and dew gleem

Where’s she I need?

Beyond the stream.

Upstream I go;

The way’s so long.

And downstream, lo!

She’s thereamong.

White, white the reed,

Dew not yet dried.

Where’s she I need?

On the other side.

Upstream I go;

Hard is the way.

And downstream, lo!

She’s far away.

Bright, bright the reed,

With frost dews blend.

Where’s she I need?

At river’s end.

Upstream I go;

The way does wind.

And downstream, lo!

She’s far behind.[3]133-134

原诗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晞、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属“采、已、涘、右、沚”属之部韵,韵律参差变化,层层递进,在反复咏叹中表现追寻的曲折和迷惘。可以看出,译诗保持原诗结构,每行 4音节,对应原诗的四言,句式整齐。译诗还借鉴原诗的双声叠韵的方式,如“Green, green the reed”“White, white the reed”“Bright, bright the reed”,令西方读者耳目一新。译诗采用抑扬格,韵式为ababcdcd aaaacece aaaacfcf,造成鲜明的节奏感,重现了原作在变化中蕴含稳定的结构特征。此外,许渊冲译诗的语言简练清晰,浅语遥情,颇得原诗真义。又如《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许渊冲译本:

The Creeping Grass

Afield the creeping grass

With crystal dew o’erspread,

There’s beautiful lass

With clear eyes and fine forhead.

When I meet the clear-eyed,

My desire’s satisified.

Afield the creeping grass

With round dewdrops o’erspread,

There’s beautiful lass

With clear eyes and fine forhead.

When I meet the clear-eyed,

Amid the grass let’s hide![3]93-94

原诗分两章,第一章押元部韵,第二章押阳部韵,重复叠咏,一气呵成;每章六句,两句一层,语言清新流畅,感情真切,表达了小伙子向姑娘倾诉爱慕的真挚情意。译诗没有拘泥于原诗的韵式,而是依据原诗的内容层次,采取抑扬格,韵式为ababbb,表现原诗写景、写人、抒情的三个层次;每行含4个韵步,交替使用[s]、[d]为尾韵,[s]是清辅音,[d]为爆破音,由此呈现了小伙子与姑娘不期而遇的惊喜之感和诚笃热烈的爱慕之情。许渊冲在诗篇结构上匠心独运,有效呈现原作的形式美学特征,有助于读者理解诗篇的思想意蕴。

再次,许渊冲译本对于《诗经》最重要的艺术特征“比兴”手法,采取一种灵活处理的方法,再现原作的意境与神韵。许渊冲认为:“《诗经》中常用的三种修辞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叙其事,‘比’包括明喻、暗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魏风·硕鼠》就是以动物比人的一个好例子。在这首诗中,硕鼠的形象和全诗主题有关;有时,‘先言他物’和‘所咏之辞’并无直接关系,只有作者感情上的联系,也就是说,同为作者爱憎的对象,如《鄘风·墙有茨》,‘茨’与‘中冓之言’并无关系,只是同为作者所憎。有时,‘先言他物’不过是为了押韵顺口的缘故,如《召南·草虫》。”[3]前言应该说,许渊冲在形式上大致把握住了比兴手法的基本特征。因此,他在译诗中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转换方式。

第一,将比兴句作为自然景物的描写,同时含有某种隐喻,以衬托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如《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许渊冲译本:“Behold by riverside/Green bamboos in high glee./Our duke is dignified/Like polished ivory/And stone or jade refined.”[3]55陈奂《诗毛氏传疏》:“诗以绿竹之美盛,喻武公之质美德盛。”[11]22这一对于兴句的阐释,有政教化倾向。许渊冲并未从这一角度去理解,而是首先将其作为环境描写加以呈现,但同时其中又蕴含着某种意蕴。“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一句,许渊冲译本所采用的白话译文:“看那淇水转弯处,绿竹婀娜真茂密。”[3]55其英文译文的直译则是:“看那河之畔,绿竹真欢喜。”从中,可以发现“绿竹”呼应下文中的“Our”,无疑在暗指“国人”。也就是说,此句是形容卫国人得遇贤人良臣护佑,内心欣悦之情。特别是,译者将“绿竹”与“国人”意象叠加,将喻本的属性(“欢喜”)直接呈现在喻体上,营构出“绿竹真欢喜”这样奇妙的拼贴效果,需要读者在想象中作一次跳跃。这一手法或借鉴西方意象主义诗派的写法。可见译者拒绝从一种僵化的经学思维角度去解读,而是有意识地采用一种更加直接、现代、富于诗意的表述重构了本诗兴句的内涵。

再如《小雅·杕杜》:“有杕之杜,有睆其实。王事靡盬,继嗣我日。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遑止。”许渊冲译本:

Lonely stands the pear tree

With rich fruit on display.

From the king’s affairs not free,

He’s busy day by day.

The tenth moon’s drawing near,

A soldier’s wife, I feel drear,

My husband is not here.[3]187

“有杕之杜,有睆其实”两句即以“兴”起首,与下文存在某种意义上的关联:孤立的赤棠,象征着夫妻两分,不得团聚;但孤立的赤棠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而分离的夫妻却不能尽其天性。许渊冲译诗即采取这一解释,运用一种隐喻的手法,展示了一种孤立/丰硕截然相对的景观,很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可以说,许渊冲这一处理手法很好地解决了《诗经》“比兴”的形象性与隐喻性的双重属性,通过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形象思维方式向西方读者展示了《诗经》这一委婉隐约的艺术特征。需要说明的是,大部分描写自然景观的兴句仅作为外部环境,仅有少数此类兴句被译者以此种形式转换。

第二,将比兴句作为明喻加以呈现,如《卫风·有狐》:“有狐绥绥,在彼淇梁”,许渊冲译为:“Like lonely fox he goes/ On the bridge over there”。[3]65此例中译者直接点明男主人公如孤狐般踽踽独行的形象。再如《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许渊冲译为:“When a man is in need;/ Like wagtails flying high/ To help him brothers speed”。[3]177此例中译者直接点明兄弟之相救于急难如脊令鸟般迅捷。这一转换手法并非许渊冲首创,并且几乎所有译者都有所采用。

第三,与正文内容没有联系,仅为押韵的兴句,如《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许渊冲译本:

The heavy dew so bright

Is dried up on the trunk.

Feasting long all the night,

None will retire till drunk.[3]195

译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在意义上无关联,但在形式上起到押韵的作用。

第四,在注释里说明兴句的喻意,如《唐风·采苓》,诗下注释:“这首诗是刺晋献公听信谗言杀其子。谗言不可听信,就像甘草不可能在山顶出现。”[3]127再如《小雅·鸳鸯》,诗下注释: “鸳鸯成对在飞暗指新婚,四匹马用来拉新娘的马车。”[3]277这两例中,译者说明兴句的喻意,这一手法被很多译者采用过。总的说来,许渊冲处理兴句的手法很灵活,其主要特征在于不破坏诗歌形象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使情感与景物达到有机统一,切近原作的创作风格,使西方读者较为顺畅地接受意象所要表达的意义。

如何在西方话语占主导的《诗经》海外译介中别开生面,既坚持中国文化立场又紧跟世界潮流,这对于中国译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课题。许渊冲以他独特的方式,大胆尝试,悉心推敲,实现《诗经》第一次由本土译者完成全文译介,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贡献,其间的经验对于当今中国译界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雅各许渊冲译本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摔得挺美
王韬辅助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过程考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黄雅各 不会音乐的健身教练不是一个好演员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清末辽阳李雅各教案始末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