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渊,张慧芝
(1.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2.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把握政治思维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塑造的根本认知,引领人们“信什么”“为何信”以及“怎样信”是政治思维最直接的体现。明确政治方向、坚守政治本色、坚定政治道路是把握三者间内在逻辑关联度的根本着眼点,更是深刻理解并掌握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政治思维的根本着力点。
意识形态是“观念的上层建筑”。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塑造进程中政治思维的把握首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方向,深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同与理论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首先,意识来源于实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实践追求以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以及所取得的伟大成果,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的首要基础。其次,意识指导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最直接的表达,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对实践活动的归纳和总结,同时也是指导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因此,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方向既不可硬性强加,更不能自然而生,根本在于抓住其内在逻辑关系,深刻把握其认知规律。
意识形态的抽象性特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塑造的政治本色的把握根本在于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与实现,即“现实的物”的满足与“现实问题”的解决。人民群众的需求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进程之中,马克思将人的这种需求概括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而“现实的物”作为真实存在的,满足人民群众所需要的资源是基础与前提,“现实问题”是人民群众在需求层面的“现实的物”的不同表达,归根结底同样是利益需求的表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人们之间是由物质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的历史和人们的历史一样长久。”[1]因此,人民群众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也是永无止境的。正所谓物质决定意识,人民群众对“现实的物”的满足是意识形态形成的决定力量。“每一种意识形态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这个阶级实践中制造的社会现实。”[2]致力于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满足,确保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塑造进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本色永不褪色。
意识形态内在于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进程中,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同样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是在意识形态场域中进行的,而且本来就是意识形态的存在形式[3]。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实践是意识形态立足实践层面的具体表现。塑造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政治思维,落脚点在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道路不动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独具特色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指导下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层面坚持政治思维。
马克思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他就仍然是这种产物。”[4]意识是伴随人类和人类社会所产生的,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同样是对社会的反映,体现着鲜明的社会政治性。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塑造过程政治思维的彰显具有隐性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性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现实性是其最直接的体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塑造成效的取得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产力的发展速度有着必然的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资料是第一位的,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资料占有,是推动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塑造的基础。
邓小平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5]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实现二者的统一,才能展现理论的魅力,才能被人民所信服。毛泽东曾强调:“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6]人民得到物质的保障,获得需要的满足,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同样强调:“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理论的彻底性与说服人的目标的实现同样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认同。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是一种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不是产生于思想观念之中,而是来源于客观实际之中,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马克思强调:“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8]这种需要是对那个时代客观规律把握的客观反映。
把握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塑造的政治思维就要探寻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规律性,即通过通晓客观存在的历史发展脉络建立历史逻辑认同,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塑造的基因认证。马克思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9]把握历史规律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永葆政治性的根本保证。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0],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特征,在强调物质财富增长和物质利益满足的同时,重视人生存的目的和意义,注重对生活意义和人文精神的关怀,实现“生活世界”和“意识形态”之间的融合。
马克思指出:“人民自觉不自觉地,归根结底总是从他阶段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实际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11]因此,“立足于‘现实的人’的获得,着眼于‘现实的物’的满足和致力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仍然是其根本出发点。习近平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12]以问题为导向,致力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现实性把握,根本在于聚焦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幸福问题。
意识形态关乎民族、国家的旗帜与道路以及政治安全。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正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13]客观上对意识形态提出了新的具体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开展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进程中塑造其意识形态的政治性,着手于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以及政治执行力的提高,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社会功能。
意识形态工作是思想工作的核心,关乎国家长治久安与繁荣稳定。习近平强调:“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性质要求我们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认真严肃地开展党内政治生活。”[14]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提高政治判断力的必然举措,首要的是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
1.构建网格化的意识宣传结构。美国学者詹姆斯·斯高特认为:“社会阶层的位置越低下,这个阶层对统治阶层价值体系的信仰就越淡漠。”[15]因此,构建新型意识形态宣传结构尤为重要。网格化的宣传结构有效地实现了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联结,发挥联结在意识形态传输的核心环节作用,促进意识形态认同的形成。费孝通指出:“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的网络。……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有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16]基于这一特点,构建意识形态网格化的宣传结构应注重利益、价值、情感等多重维度的结构耦合,实现多维因素的连接互动,构建系统、完整、有效的网格化宣传系统。
2.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源于实践,是实践过程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实践经验的分析和总结,是逻辑抽象在实践发展中形成的理性认知。人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完成对某个理论全面系统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意识形态的支配,处于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作为抽象的理论,不是先验存在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这就决定了对理论的抽象性进行深层次内涵的理解与把握要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实践发展是永无止境的,理论只有处于不断发展创新之中,才能增强其现实解释力与实践指导力。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领悟力的培养在于强调政治意识与政治认知的基础上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判断力。政治意识与政治认知的培养根本在于将抽象的意识形态具象化,意识形态传播话语形式的转变是具体举措。
1.强调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实践性。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与传播对象主体相贴近,关注传播对象的生存实践与发展实践,其表达形式要实现偏重政治话语的教育宣传向联系群众生活实践宣传形式的转变,凸显其形象化、具体化。在新形势下,面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形式也应与社会发展相一致,作出相应调整,表现其灵活多样性。坚持实践导向原则,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进程中关注群众生活,将理论教育渗透到实践生活中,结合国内、国际形势的分析,使人民群众明确意识形态不仅是国家层面的事情,同时也是关乎每个人的现实问题,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敏锐性与政治判断力。
2.注重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灵活性。构建一套接近群众实际生活,反映群众现实要求的话语体系。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的程度往往与其话语创新能力、回应现实问题的能力密切相关。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表达提供了创新性可能和实践性契机,将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性、政治性较强的话语与时代话语、网络话语相结合,转化为耳熟能详的大众话语;将抽象的意识形态理论以声像俱全、图文并茂的视觉图像的形式展开宣传,最终实现抽象化向具象化转变,传统的“硬灌输”向隐形渗透的“软灌输”转变,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17]。提高政治执行力是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体现,根本就是做好意识形态“落地”的工作,将抽象的理论思维实践化。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传递者、表达者、践行者的执政使命,增强其执政能力。
1.发挥党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提高政治执行力就是要提升组织生活,强化各级党组成员的战斗力与执行力。“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一个班子强不强、有没有战斗力同有没有严肃认真的组织生活密切相关。”[18]因此,各级党组织要积极开展组织生活,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塑造必须以人民群众为核心,明确自身的执政使命在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努力做到意识形态理论与群众利益的实际关照相结合,关注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运用意识形态理论解决人民群众的思想困惑与现实问题。做到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的统一,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亲民爱民,率先垂范影响和吸收人民群众,把服务好人民群众作为意识形态塑造的切入点。
2.发挥党组织的实践指导作用。提高政治执行力就是要坚持实践自觉,发挥各级党组成员的指导作用。恩格斯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19]各级党组成员要明确自身的社会职能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坚持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主动深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听取群众的心声,发现群众的困惑,了解群众生活中的困难,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将社会职能与社会责任落到实处。
人类社会的存续与发展离不开所处时代组织观念的指引,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群体受不同组织观念的制约和影响。习近平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20]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的意识形态塑造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效用证明坚守政治思维,构建政治组织路径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