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防范化解风险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

2022-02-04 23:15何鹏璋李新宇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何鹏璋,李新宇

(1.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2.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这一百年是艰苦奋斗的一百年,是战胜风险挑战的一百年。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成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既要认识到中国目前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调整,机遇与风险挑战相伴而行。我们要始终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首位。因此,必须认真研究习近平防范化解风险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一、习近平关于防范化解风险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风险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中并没有直接论述“风险”、“挑战”等理论,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意识到社会存在风险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同利益集团的对立和冲突必然会导致社会矛盾的产生,矛盾的激化会带来许多未知的社会风险。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得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一直繁荣地发展下去,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发展到无可调和的地步时,旧的国家机器将会被新的国家机器所代替,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潜在的风险,同时,社会治理方式也会影响资本主义社会的寿命。另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1]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形式推动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异化的实质归根到底是资本的剥削,最终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2]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异化”“矛盾”“斗争”“危机”等理论展现了对社会风险的深刻认知,包含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丰富的社会危机理论,习近平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实践者,他非常重视社会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他在充分理解了马克思主义风险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环境的发展变化,以风险治理实践为理论源泉,实现了风险治理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风险理论的中国化和现代化。

(二)中共历届领导人有关防范化解风险的论述

防范化解风险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就十分重视风险的防范与治理。从革命时期的整风运动,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为了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针对党内可能出现的麻痹、松懈、贪图享乐等情绪,毛泽东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3]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忧患意识。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改革初期邓小平早已预料到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和外交等方面潜在的风险,改革必然要触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形成新的利益格局,这必定会带来社会矛盾与冲突,为此,邓小平指出:“在改革和开放的过程中,物价和工资改革是件很有风险的事。深化改革会带来通货膨胀,对这个问题,需要整体考虑,综合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尽量减少波动,但改革要坚决地干下去。”[4]正是邓小平这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政治魄力,才推动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进入新世纪以来,江泽民十分重视党的执政风险。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5]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长期执政。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胡锦涛意识到新时期党面临的风险依然存在,对此,他指出:“在这样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6]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风险理论为习近平风险治理重要论述的生成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沃土,习近平在已有理论的根底上着重强调了全党要时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避免颠覆性错误的发生,提出的一系列原创性思想为防范化解风险、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二、习近平关于防范化解风险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关于风险治理重要论述深深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了中国古代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与民本思想等,为习近平关于风险治理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历史借鉴,成为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文化基因。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

习近平关于风险治理的重要论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险思想的核心理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历史悠久,代代传承,这也是中华文化五千多年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重要因素。古代战乱不断,安逸必然带来灭亡,因此,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统治者不仅要抵御外来的风险,还要重视国家内部的风险。古人警惕外部风险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加强忧患意识,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忧国忧民的千古名句诠释了责任的重要性。在历朝历代当中,凡是保持长期繁荣昌盛的朝代,其统治者皆以天下为己任,常怀忧患意识。整个国家上至文武官员、下至黎民百姓,当战争和风险来临时都会主动承担保家卫国的责任,上下一心,实现盛世长存的愿景。《日知录·正始》中记录了顾炎武提出:“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中华民族的思想共识。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习近平在风险治理中十分注重忧患意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习近平指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职责,大家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7]“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成为我们面对风险时,能够沉着应对,充分发挥党政系统性功能,提高办事效率的锐利武器。作为拥有九千五百多万党员的百年大党,每一位党员身上都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重任,肩负着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光荣使命。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职责,警惕风险,做好人民群众的“勤务员”,谨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成为中国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

古人认为风险不仅来自外部的战争,还有来自于国家内部的风险,即人民对国家政权的影响。历史上因为统治者施行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政权的例子不胜枚举,雄辩地证明了施行仁政与发展民生的重要性。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有了人民才有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君主,充分阐释了人民、君主和国家的轻重关系,其核心要义是为政者应以民为本,人民是统治者最大的政治资本。后世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用形象地比喻说明了民心对于政权稳定和国家昌盛的决定性作用。在人民的拥护下,国家可以繁荣昌盛,反之人民也可以推翻统治,建立新的政权,这也体现了古代辩证法的思想。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历史中,实践证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正确性。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习近平吸收了其中的精髓并实现了创造性转化,他把人民立场作为党的根本立场,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风险治理的第一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不惜一切代价,成功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抗击疫情的优秀榜样,为世界抗疫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取得这一成就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习近平时刻警惕风险,不断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指挥有方、调动有度,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8]人民至上的立场不是空喊的“口号”,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到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都生动体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表明了在风险治理中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极端重要性。

三、习近平关于防范化解风险重要论述的现实逻辑

(一)错综复杂的国内环境

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中国正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是轻轻松松、顺顺当当的。”[9]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未解决,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严重阻碍;台独势力跃跃欲试,试图破坏国家的团结统一;文化创新体制亟待完善,文化软实力有待加强;社会差距逐渐拉大,社会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峻,能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受到威胁。习近平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10]党的建设也亟待加强,目前中国共产党不仅面临着“四大危险”与“四大考验”,还面临如何提高党的领导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实现党的长期执政的问题。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如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如何警惕“四大陷阱”、避免颠覆性错误的发生是中国共产党和学术界亟待解决的时代之问。理论是时代的产物,习近平在中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总结风险防范治理的规律性,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重要讲话形成了防范化解风险的科学体系,为解决防范化解风险重大实践课题提供答案,为保障国家安全提供科学指南。

(二)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加快了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在疫情的冲击下,全球经济萎靡不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打压中国的发展“不择手段”,企图通过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侵略”中国,以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面对如此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11]伴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提升,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化带来各种利益的同时也必然会导致全球性问题不断增多,比如一个国家的经济危机可能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另外,全球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环境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全球性问题将伴随着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始终,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全球问题的重要法宝,全球各个国家休戚相关、命运与共,就是要求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12]在问题面前,全球各国要积极承担责任,共同治理。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处,在风险挑战和形势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前,必须“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13],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现实环境的变化带来实践需要的改变,实践的需要是习近平风险治理重要论述产生的内生动力,同时实践也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来源。

习近平关于防范化解风险重要论述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是在思想的演变、历史的传承和实践的需要下应运而生的。这些重要论述的产生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风险理论的现代化,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满足了生产实践的需要,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习近平风险治理重要论述与总体国家安全观息息相关,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理论保障。因此,我们必须学懂弄通习近平关于防范化解风险重要论述的合理内核,坚持学用结合、活学活用,勇敢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为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