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申华
(山东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20世纪80、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少数族裔文学研究已经成为美国文学研究的重镇,成为美国文学地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总体来看,非裔、亚裔、本土裔和西语裔文学研究是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研究成果质量高、数量多。但是比较而言,我国非裔、亚裔文学研究获得的关注相对更多,取得的成果更丰硕,均已经有相当“厚度”的总结性文学史或者专著出版。例如,庞好农著《非裔美国文学史1619—2010》(2013)、骆洪著《美国非裔文学研究》(2019)和张龙海等著《美国亚裔文学研究》(2018)及郭英剑等著《美国亚裔文学研究丛书》(2018)。西语裔文学研究的成果则稍显薄弱,只有李保杰在2014年出版的专著《当代美国拉美裔文学研究》中对该族裔文学分支中经典作品的主题和创作手法等进行了研究。除此之外,至今尚未有系统性关涉整个文学分支的研究成果出版。因此,李保杰的新作《美国西语裔文学史》填补了我国美国西语裔文学研究中缺乏文学批评史的学术空白,使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同时也为我国美国文学研究的立体化和多样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保杰教授从2005年起,一直致力于西语裔美国文学研究,15年来在该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是国内西语裔美国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美国西语裔文学史》全书54.5万字,是李保杰教授历时8年多,在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得来,该书的撰写和出版是她学术生涯的阶段性总结,也是我国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领域又一里程碑式的著作。
该书的一大特色是将文学作品视为“社会历史的重要反映”(李保杰,2020:9)①,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探究社会历史要素在西语裔文学中的综合表达和重要作用,认为“历史视角、社会视角的文学研究不仅对文本的解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整个西语裔文化的研究都是相当关键的”(14)。对于19世纪中后期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拉美移民而言,移居美国不仅仅是出于个人梦想或者需要,而更多时候是政治权利运作的产物,在这种形势下,“历史已经被湮没在肆虐的暴力之下,因此,那段已经被人们遗忘的历史只能通过虚构来理解,只能通过想象来弥补”(14)。海登·怀特(1993)在解构宏大历史叙事的基础上认为,与历史学家通过叙事策略将历史“事件”变成历史“事实”一样,小说家通过叙事将文学与历史融合在一起,将历史“事实”书写成为“历史事件”。
自地理大发现以来,拉丁美洲国家历经欧洲殖民战争、殖民政治和民族解放运动,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末各国政局动荡鉴,政权更迭频繁,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贫穷、暴力、战争、杂糅等成为近代拉丁美洲的代名词。鉴于拉美美洲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与美国的特殊地缘关系,采用一种史论结合的论述方式重塑美国西语裔文学的历史,不仅合乎马克思主义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论断,而且是揭示西语裔社会历史和文化现实的必由之路。因而,该书采用的史论结合的论述方式对于其研究对象来说意义重大,这一点在意识形态凸显的古巴裔和多米尼加裔文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古巴裔文学在西语裔文学各分支中获奖最多、获得关注最多,古巴裔成为西语裔族群中意识形态他者的代表。美国的政治宣传和同化策略使得古巴裔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格外突出,可以说,假如没有美国当局对古巴共产主义的妖魔化,古巴裔文学的主题将会完全不同。同时,古巴的移民问题与社会历史共频共振,“古巴文学特别是英语文学的起源同古巴移民潮具有直接而密切的关系,20世纪以来的数次移民潮都已经鲜明地反映在了文学书写中”(298)。该书在移民历史视野下考察古巴裔文学产生的渊源、文学表达范式和审美诉求,将文学和社会历史结合起来。古巴革命引发了第一次移民潮,“彼得·潘计划”以及“古巴儿童移民计划” 引发了继第一次移民潮以后又一次较大规模的移民,“自由航班”和“乘筏偷渡客”导致了第三次和第四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潮,这几次移民潮背后隐藏的社会历史和个人历史通过作家的文学性加工艺术性地反映在了文本中,造就了《在哈瓦那等待风雪》《古巴:失去与重拾》《躲过了安哥拉:古巴—美国童年的记忆》《在哈瓦那等待风雪》等古巴裔文学经典。对于古巴裔文学而言,历史事件成就了文学的高度和经典性,反过来文学帮助我们还原历史,填补了历史叙事中的空白。李保杰教授在该书中通过史论结合的论述方式,借助大量的文本细读,使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学和社会历史的这种互融互哺关系”(14)。
该书重点介绍了两位最著名的多米尼加裔作家茱莉亚·阿尔瓦雷斯和胡诺·迪亚兹,他们“都以特鲁希略时期的多米尼加为创作背景,讲述在此历史背景下多米尼加人的流散,试图通过文学话语呈现多米尼加移民的经历和生活”(458)。特鲁希略政权时期是近现代多米尼加共和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期,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30、40年代,特鲁希略在多米尼加实行独裁统治,在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采取严格的高压政策,使得多米尼加的历史书写中留下了诸多空白,社会历史生活图景也呈现出高度碎片化。因此,脱离了母国的高压政治环境后,多米尼加裔作家获得了更大的表达空间,他们将文学想象与多米尼加经验相结合,再现特鲁希略政权下人们的生存状态。
该书的第二大特色是详略得当、点线面相结合的论述方式。根据李保杰教授的定义,美国西语裔文学指“以西班牙语为母语的少数族裔群体创作的文学”;文学主体大部分是“墨西哥和拉丁美洲国家的移民以及后裔”(2)。然而,拉丁美洲的34个国家和地区中,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国使用西语,海地、法属圭亚那等国使用法语,还有少数几个国家使用荷兰语,国土面积最大的巴西则使用葡萄牙语。因此,暂不论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特征,单从语言层面就可以看出,在梳理美国西语裔文学史的时候很难同非裔文学一样,以统一的标准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分类。鉴于此,该书“按照时间顺序,以族群为单位,选取代表性作家作品……全面宏观地展现本族裔文学分支的发展嬗变”(1)。
第一, 该书在点、线、面三个维度上展开,将美国西语裔文学各分支及其各自的发展脉络串联起来,清晰、立体化地展示出美国西语裔文学百余年的发展历史。首先,选取各文学分支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家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其次,以史为纲,按照时间顺序,结合重要的历史文化事件对本族裔文学各分支进行内部分类。例如,以奇卡诺文学运动为界,将墨西哥裔文学大致分为“墨西哥裔文学的起源与早期历程”和“当代墨西哥裔文学”两个阶段,依据书写范式和话语模式的转向,将古巴裔文学分为“古巴裔文学的起源”和“当代古巴裔文学”两个阶段。同时强调文学内部的历史承继关系,追溯美国西语裔文学的渊源,在国内首次详尽介绍了“墨西哥裔英语文学第一人”玛利亚·路易斯-巴顿和“当代墨西哥裔女性文学先驱”约瑟芬那·尼格里等。最后,从整体上探究美国西语裔文学的共性,发掘西语裔作家共同的表达诉求,“西语裔群体中的跨国迁移以及移民相关问题是移民书写的重要主题”(32)。同时,该书还探究并概括出族裔内部各分支的特点,墨西哥、萨尔瓦多和危地马拉等族裔群体的文化水平明显偏低,“他们的文学书写要么凸显社会历史特质的要素,如革命、内战、暴乱、暴力等重大历史事件,要么聚焦于劳动阶层和社区的文化要素,例如跨国、贫穷和隔膜等空间政治主题或者社区中的成长等族裔性主题”,就墨西哥裔而言,“历史、经济和地理等因素在文学中均得到了十分明显的显现”,古巴革命及之后的古巴移民文学“直接凸显出‘流亡’要素在古巴移民和古巴裔美国人社区的核心地位”(12-13)。
第二, 该书论述详略得当,布局合理。根据作家作品的重要性和关联度,对重点文学分支、重点作家作品进行详尽论述,同时兼顾文学史的整体性,对边缘的群体作家进行鸟瞰式评述。据书中所论,西语裔和拉美裔现如今已经成为美国人数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少数族裔群体,在美国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出于多种原因,族裔内各文学分支取得的成果和文学生态又各不相同,“墨西哥裔文学是整个西语裔文学中起源最早、作品最多的一个分支,也是最早引起文学界关注的一个分支”(48)。就影响力而言,“古巴裔文学在拉美裔和西语裔文学分支中获奖最多,受关注度最高”(298)。作者单独拿出两章论述墨西哥裔文学和古巴裔文学,足以显示出它们对于整个美国西语裔文学史的重要性。另外,除了对波多黎各裔、多米尼加裔、拉尔瓦多裔以及智利裔文学单独进行论述外,该书也讨论了其他分支如洪都拉斯裔等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该书的第三大特色是视角新颖,突破了经典范式的束缚,塑造了多元共生的批评语境。囿于批评视野和批评范式的经典化等,族裔文学批评很容易落入俗套,将批评视野框定在族裔身份、移民经历等主题的分析上,而忽略作家个性以及其时代性。李保杰教授在书中敏锐地指出,西语裔文学各分支在经历了各自的经典化历程之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一定的转向,表现出与经典范式中不甚一致的话语模式。当代墨西哥裔文学“与奇卡诺运动时期社会历史题材的小说具有明显不同”,诸如“历史题材、性别书写、性属政治,甚至对于阶级和代际的‘非主流书写’”(122-123)。当代古巴裔文学也表现出与经典“流亡书写”范式的背离,新一代作家开始寻求“不同的话语模式表达古巴性和美国性之间的协商,力图从另外的侧面去呈现古巴人的美国经历,展现‘古巴记忆’对于美国身份建构和美国精神诉求的意义”。不得不说,本书的批评实践与方法给西语裔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方法,使西语裔文学得到了更加多元化的意义阐释,西语裔文学的审美范式变得更加多样。
此外,李保杰教授在本书中打破传统文学史研究对文学体裁的限制,将《诺顿拉美裔文学选读》(2011)没有涉及的两本古巴裔作家古斯塔沃·佩雷斯·福尔马特和芙洛·费尔南德斯-巴里奥斯的作品,归到流亡文学之列,将其作为文学性和政治性兼备的文本的一个比照,赋予传记性文学和纪实性文学与小说、诗歌、戏剧等以同等的重要性。这与学界近来对非虚构性文学的重视不谋而合,预示着未来文学研究的一个新动向。
这部《美国西语裔文学史》内容丰富厚实、论证严谨、资料全面、视野开阔、创见颇多,是我国当前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领域最全面、最重大的独创性成果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和意义。该书始终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视野看待和评价美国西语裔文学,探究文学表达的多元化意义,突出文学的社会历史功能,在对美国西语裔文学发展源头的追溯、族裔文学分支、作家作品的介绍和研究方面均存在许多首创性的观点和论述,对西语裔文学的发展给出了中肯的、全面的评价,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西语裔族群的移民史、美国移民政策的本质和美国多元化社会的真实面貌。
注释:
①下文中引用该书,只保留页码,不再一一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