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吉玲,袁卫东,毛剑婷,毛小伟,陆 娜,巫优良**
(1.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4;2.江山市特色种植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江山 324112)
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胶质含量高,口感脆嫩,营养丰富,具有清胃清肺、涤肠理气等功效[1]。黑木耳是浙江省主栽的食用菌品种之一,制棒与菌丝培养阶段均处于高温季节(7月~10月,平均气温为22℃~32℃)[2]。大部分栽培户均采用传统菇棚加遮阴设施的模式,栽培过程中的环境条件难以控制,常出现烧菌,菌棒成品率低等问题。此外,菌棒刺孔后菌丝恢复和耳芽的形成受温度、湿度的影响较大,而黑木耳催芽、出耳的方式常以开放式的“全日光地摆”为主,温湿度无法控制,这将间接影响黑木耳的产量及品质。为此,开展不同设施条件和催芽方式对菌丝活力、产量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解决黑木耳栽培过程中前期养菌难,后期产量不稳定等实际问题,得出适宜浙江省黑木耳栽培的管理模式。
供试菌株为“黑山15”,由龙泉张良明菌种厂提供。
培养基配方:木屑88%、麸皮10%、石灰2%,含水量为60%~63%。栽培袋用规格为15 cm×55 cm×0.045 cm的聚乙烯袋,每棒干料质量为1.2 kg,湿料质量为1.8 kg~2.0 kg。菌袋进行常压灭菌,待温度冷却至30℃后接种。
1.3.1 不同设施条件的出菇试验
接种好的菌棒分别置于3个不同场地进行培养,分别为处理A:连栋大棚;处理B:空调房,培养温度控制在(22±2)℃;处理C:传统大棚,具有一定的遮阳设施。菌棒均采用堆墙式摆放养菌。待菌棒满棒后再培养约10 d完成后熟,选取180个发菌正常的菌棒,共设3次重复,每个重复60棒,按常规方法进行出耳管理。
1.3.2 不同催芽方式的出菇试验
将在传统大棚和空调房中培养好的菌棒刺孔(约230个孔),后按不同催芽方式进行6组处理。处理1:传统大棚培养的菌棒,不催芽,直接排田;处理2:传统大棚催芽3 d,再排田;处理3:传统大棚催芽5 d,再排田;处理4:空调房培养的菌棒,不催芽,直接排田;处理5:空调房催芽3 d,再排田;处理6:空调房催芽5 d,再排田。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组处理设置3次重复,每个重复60棒。各处理均采用“全日光地摆”出耳,并按常规方法进行出耳管理。
记录各处理中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满棒时间、出耳率、耳芽形成时间、污染率、产量等指标。其中菌丝生长速度每隔7天测定1次,记录菌丝生长势,计算平均生长速度。选取各组中第1潮鲜耳30个~50个测定耳片性状。耳片大小:用游标卡尺“十”字形测量。菌丝生长速度(V,mm·d-1)的计算公式为:
V=S/D
式中:S为菌丝长度(mm);D为菌丝生长天数(d)。
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2.1.1 不同设施条件对黑木耳菌丝生长情况的影响
试验于8月20日完成接种,在不同设施条件下,黑木耳菌丝的生长情况详见表1。
表1 不同设施条件对黑木耳菌丝生长的影响Tab.1 Effects of different facilities on mycelial growth of Auricularia heimuer
如表1所示,不同设施条件对黑木耳生长发育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生长较快的为处理C,菌丝生长速度为2.35 mm·d-1,其菌丝萌发时间为5 d,满棒时间为36 d;其次为处理B,菌丝生长速度为2.21 mm·d-1,菌丝萌发时间为6 d,满棒时间为34 d;生长较慢的为处理A,菌丝生长速度仅为1.76 mm·d-1,菌丝萌发时间为7 d;满棒时间为36 d。各处理菌棒污染情况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处理B无污染情况发生,而处理C和处理A均存在污染情况,污染率分别为2.1%和6.7%。综合分析,处理A培养环境的温度相对较高,通风较弱,菌丝生长过程中会出现厌氧呼吸,易造成菌棒污染;处理B培养环境的温度相对稳定,通风性相较于传统大棚弱,但整体抗污染的能力较强;处理C培养环境的温度高,通风较好,菌丝生长较快,但也存在污染的情况。因此,黑木耳菌棒培养过程中,在控制好培养温度的同时,也要做好相应的通风。
2.1.2 不同设施条件对黑木耳产量的影响
各组处理中黑木耳的产量详见表2。
由表2可知,不同设施条件对黑木耳产量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并不显著。处理B(80.69 g/棒)产量较高,其次为处理A(80.25 g/棒),产量较低的为处理C(78.75 g/棒)。
表2 不同设施条件对黑木耳产量的影响Tab.2 Effects of different facilities on yield of Auricularia heimuer
2.1.3 不同设施条件对黑木耳子实体性状的影响
不同处理对黑木耳子实体性状的影响详见表3。
表3 不同设施条件对黑木耳子实体性状的影响Tab.3 Effects of different facilities on fruit body traits of Auricularia heimuer
由表3可知,不同设施条件对黑木耳子实体性状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处理A的耳片较大(长×宽=36.52 mm×51.78 mm)、耳片薄(厚度为1.58 mm)、泡发率高(12.85%)。处理B的耳片较小(长×宽=35.89 mm×51.38 mm)、耳片厚(厚度为1.71 mm)、泡发率高(12.88%)。处理C的耳片相对较小(长×宽=36.36 mm×50.39 mm)、耳片厚度适中(厚度为1.64 mm)、泡发率较低(12.47%)。耳片厚度和单耳质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2.1 不同催芽方式对黑木耳出耳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催芽方式对黑木耳出耳情况以及产量的影响情况详见表4。
由表4可知,不同催芽方式对黑木耳出耳及产量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耳芽形成时间方面,催芽5 d的最短,其次为催芽3 d,耳芽形成时间较长的为不催芽的处理。在不同设施条件下,不催芽和催芽3 d,其耳芽形成时间无差异;但在催芽5 d的处理中,传统大棚中耳芽形成时间较短(9 d),空调房中耳芽形成时间较长(11 d)。在出耳率方面整体表现均较好,基本维持在97%~99%之间。菌棒排田后污染率总体较低,为0~2.78%;其中不催芽处理的污染率为0~1.11%,催芽3 d~5 d的污染率为1.11%~2.78%。
表4 不同催芽方式下黑木耳出耳及产量情况Tab.4 Earing and yield of Auricularia heimuer under different inducement methods
不同催芽方式对产量的影响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整体表现为不催芽>催芽5 d>催芽3 d。在传统大棚培养的菌棒中(处理1~处理3),不催芽处理的产量最高,为78.75 g/棒;其次为催芽5 d的处理,产量为73.25 g/棒;产量较低的为催芽3 d的处理,为72.97 g/棒,各处理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空调房培养的菌棒中(处理4~处理6),不催芽的产量最高,为80.69 g/棒,且显著高于催芽3 d和催芽5 d的处理。且空调房培养的菌棒其产量普遍高于传统大棚。
2.2.2 不同催芽方式对黑木耳子实体性状的影响
不同催芽方式对黑木耳子实体性状的影响情况详见表5。
表5 不同催芽方式对黑木耳子实体性状的影响Tab.5 Effects of different inducement methods on fruit body traits of Auricularia heimuer
由表5可知,不同处理间黑木耳的耳片大小、泡发率差异显著,耳片厚度和单耳质量差异不显著。传统大棚培养菌棒的处理中(处理1~处理3),催芽3 d的耳片较大(长×宽=37.44 mm×52.75 mm),泡发率较高(12.71%);催芽5 d的耳片相对圆正(长×宽=37.19 mm×48.16 mm),泡发率较高(12.82%);不催芽处理的耳片相对细长(长×宽=36.24 mm×51.99 mm),泡发率较低(12.24%)。
空调房培养菌棒的处理中(处理4~处理6),催芽3 d和催芽5 d的处理耳片较大,长×宽分别为37.14 mm×52.37 mm、36.39 mm×50.52 mm。其中催芽3 d的耳片泡发率较高,为13.1%,其次为催芽5 d的处理,耳片泡发率为12.96%。
黑木耳作为浙江省主要栽培的食用菌品种之一,其产量位居第三,在农业结构调整、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保护、稳量增效和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适宜品种选育与筛选、栽培基质、营养成分等方面的研究较多,如宋小亚等[4]以“新科”和“916”为亲本,利用单孢杂交技术选育出适宜浙江省栽培的优良品种“丽耳3号”;宋吉玲等[5]通过系统选育方法,筛选出适宜南方栽培的优良黑木耳菌株“黑山”;袁卫东等[6]分析了不同基质栽培的黑木耳的营养成分,发现桑枝屑栽培的黑木耳中总糖、粗纤维、碳水化合物、黄酮、微量元素钙和磷含量较高。但黑木耳栽培中除了易受品种和栽培基质的影响外,温度、光照、湿度、通风等环境因素,以及管理、栽培技术的熟练程度等人为因素,对其产量和商品性状也有影响[7]。在生产过程中,要依据黑木耳的品种特性、培养场所的环境条件和排场时的气候特点,从菌丝培养、催芽管理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确保产量和品质。通过进行不同设施条件及催耳方式对黑木耳出耳情况的影响试验,发现在空调房条件下培养菌丝,能有效控制温度,对黑木耳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降低菌棒污染方面效果较好。而在传统大棚条件下培养菌丝,虽然菌丝生长较快,但因温度普遍较高,菌棒污染情况时有发生。与传统大棚相比,连栋大棚的通风性较差,会使菌丝出现一定程度的厌氧情况,菌棒污染率也相对高。虽然不同设施条件下黑木耳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在空调房条件下,黑木耳的产量(80.69 g/棒)及耳片泡发率(12.88%)都较高。因此,黑木耳的生长以能够控制温度,通风良好的场所为宜。
不同的催芽处理,空调房培养的菌棒在产量、泡发率、抗污染能力等方面均优于大棚培养的菌棒。传统大棚培养的菌棒,不同处理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其中以不催芽(直接排田)处理的产量最高,为78.75 g/棒。空调房培养的菌棒同样是以不催芽处理的产量最高,为80.69 g/棒,并显著高于其余2个处理。原因可能是菌棒在打孔排场时,天气阴凉,通风条件较好,比较适宜黑木耳的耳芽形成。在实际生产中,黑木耳排田时往往会遇到高温暴晒的天气,这将对黑木耳的产量和污染情况造成较大影响。因此,要依据天气情况,适时调整黑木耳的排田时间。在天气阴凉时,可采用直接排田的方式进行出耳;天气干燥炎热、阳光强烈时,可先催芽3 d~5 d再排田,同时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