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

2022-02-03 19:38贺善侃
广西社会科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劳模弘扬工匠

贺善侃

(东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

在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46种伟大精神中,劳动精神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一起被纳入[1]。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过程中,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以及党的百年奋斗史深入挖掘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有助于我们把对劳动精神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劳动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彰显党的性质,蕴含革命精神基因

(一)劳动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劳动精神”首次提出于2014年。这一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全体社会成员弘扬劳动精神”号召[2]。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再次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弘扬劳动精神”号召[3]。这是他首次把劳动精神与劳模精神相并列。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提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并再次诠释了劳模精神的内涵,同时明确提出“工匠精神”[4]。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首次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并列,提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产业工人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培育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职工文化”[5]。2017年10月,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第一次对劳动精神的内涵作了精准概括:“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6]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怀下,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劳动精神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一起被纳入。从此劳动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着全社会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风尚,鼓舞着全国劳动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二)劳动精神与工人阶级、中华民族先锋队精神

马克思曾把劳动称为“社会围绕之旋转的太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7]。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与“劳动”一词密不可分。步入位于上海市成都北路新闸路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行醒目大字:“本党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于1921年8月11日,与党的一大召开的时间相距不远。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动劳工上,领导全国劳工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回眸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始终与农民运动历史、工人运动历史,与劳动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

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明确表明:中国共产党即是代表广大劳动者利益的政党,劳动精神是党的精神之核心要义。

首先,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必然高擎劳动精神旗帜。中华民族是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勤勤恳恳、不辞劳苦,始终自强不息、革故鼎新,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正是靠着这种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8]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大国工匠是职工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9]因而体现在劳模及大国工匠身上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无疑不折不扣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精神的精髓。

其次,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必然高擎劳动精神旗帜。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时指出:“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目的是弘扬劳模精神,弘扬劳动精神,弘扬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伟大品格。”[10]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把劳动精神与劳模精神相并列。中国共产党既然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党员既然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队员、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当然应该具备“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伟大品格”。因此,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无疑是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题中之义。

(三)劳动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基因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三种精神的内涵各有侧重,但其基本面是一致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4月30日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的回信中提出,要用干劲、闯劲、钻劲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干劲”“闯劲”“钻劲”这6个字,就是蕴含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之中的基本面,亦即蕴含于这三种精神之中的基因。富有“干劲”就是要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富有“闯劲”就是争创一流、勇于创新;富有“钻劲”就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贯穿于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之中的这6个字基因与伟大建党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可以视其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化。

伟大建党精神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红色基因。我们可用4个关键词概括伟大建党精神之红色基因,即理想(信念)、创新(创业)、为民(清廉)、奋斗(奉献)。

其一,劳动精神之基因的“干劲”演绎了伟大建党精神基因之“奋斗(奉献)”。伟大建党精神中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精神之基因,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已经融入每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历久弥新,不断发扬光大。“奋斗”“艰苦奋斗”一词贯穿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多种精神之中。此外,特区精神中的“埋头苦干”,老西藏精神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抗洪精神中的“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抗震救灾精神中的“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抗疫精神中的“舍生忘死”等,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基因。作为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干劲”,倡导真抓实干、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用双手铸就“中国奇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这正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具体体现。

其二,劳动精神之基因的“闯劲”演绎了伟大建党精神基因之“创新(创业)”。建党进程所展现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能够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前列、保持其先进性的关键因素。创新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之中并历久弥新:井冈山精神中的“实事求是、敢闯新路”,长征精神中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延安精神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大庆精神中的“创业”,“两弹一星”精神中的“勇于登攀”,特区精神中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等,均蕴含着“创新精神”的基因。作为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闯劲”,倡导在改革开放这一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中,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敢闯善创,勇于开拓进取,“闯”出一片新天地,创造一个新世界。这同样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具体体现。

其三,劳动精神之基因的“钻劲”则同时演绎了伟大建党精神基因之“奋斗(奉献)”与“创新(创业)”。无论是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还是争创一流、勇于创新,都需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否则,只能一事无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11]发扬“钻劲”,正是追求更高质量、更好效益的劳动,更好地把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落细落小,落到实处。

二、劳动精神体现唯物史观的真谛,彰显党的宗旨,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史

(一)劳动精神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真谛

劳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劳动精神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真谛。

首先,是否从“感性的人的活动”即“劳动”出发去理解人类历史,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标志。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马克思和费尔巴哈都力图用唯物主义去理解人和人的本质,但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只是感性存在的人,而马克思所理解的是从事感性活动,即从事劳动和实践活动的人。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劳动”这个概念才真正提供了科学理解人的本质的钥匙。这实际上已经标志着马克思从此时起已开始走上与费尔巴哈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道路。此后,在《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更清楚地表述了自己的立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2]可见“劳动”这个范畴对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

其次,是否从人类的劳动生产实践出发去理解人类历史,是区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志。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用人类的劳动实践发展史来说明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包括财产、阶级、制度、关系;包括一切进步与倒退、自由与奴役等,而不是相反。这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唯心史观的一个重要成就。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就是: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3]恩格斯认为,“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14]。劳动生产方式或劳动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要生存,就要解决吃、喝、住、穿的问题,为此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劳动生产活动。若停止劳动生产,人类就不能生存、人类社会就要灭亡。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的变更,都取决于物质资料的劳动生产活动,取决于物质生产力的规模、水平。如马克思所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5]历史唯物主义在人类生产劳动的发展史中找到了全部人类历史的锁钥。

再次,是否承认以广大劳动群众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区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又一根本标志。从劳动生产实践出发去理解人类历史,承认劳动生产方式或劳动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必然得出以广大劳动群众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一结论。列宁指出:“以往的历史理论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16]唯物史观第一次真正地、彻底地、全面而科学地解决了谁是历史创造者的问题,第一次从理论上确定了以广大劳动群众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唯物史观就是一种劳动群众史观。

因此,弘扬劳动精神的真谛就在于崇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崇尚、尊重以广大劳动群众为主体的人民群众。

(二)劳动精神凝聚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谋利益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7],它领导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8]。中国共产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从成立之日起所为之奋斗的一切,最终目的是让全中国劳动人民都能过上幸福生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深知,要让劳动大众过上幸福生活,必须推翻压在劳动大众身上的“三座大山”,只有领导人民“翻身求解放”才能“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因而我们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不怕牺牲、流血斗争,赢得了人民政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目的也是争取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奠定更为扎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及时拨乱反正,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打开国门、科教兴国、跻身世界潮流,带领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领导人民以辛勤劳动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为广泛、更为多样化,期望值更高,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更为凸显,并日益制约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9]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承诺,体现了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幸福、民族振兴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坚定信念,彰显了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价值追求。凡此种种,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人民、人民至上的治党治国理念。中国共产党来自劳动大众,根植劳动大众,服务劳动大众;所奋斗的一切,都是为劳苦大众谋求幸福。这正是凝聚在劳动精神之中的根本要义。

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正体现了劳动精神的价值导向。劳动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

(三)劳动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中,党和人民始终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患难与共、风雨同舟。劳动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解决粮食和生活必需品短缺的困难,党中央和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根据地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八路军第359旅开赴陕北南泥湾,边区军民一起上阵,撸起袖子拼命干,边开垦荒地,边兴修水利,边畜牧养殖……用自己辛勤劳动的汗水浇灌出千亩良田,把一片荒芜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江南”。这场名垂青史的大生产运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不朽的南泥湾精神为百年党史增光添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大地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再次吹响劳动号角。人们的劳动热情汇聚成无穷的力量,给新中国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为了早日甩掉“贫油国”帽子,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情,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决心和毅力,仅用短短三年多时间,建成了我国最大的石油基地——大庆油田,1959年9月,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喷射出石油,铸就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他们在当时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带走图纸,无现成技术可借鉴、无现成设备可运用的条件下,勇于攀登,勇于创新,克服种种困难,硬是成功制造出“两弹一星”。“两弹一星”精神永久镌刻在中国大地上,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竭的动力源泉。1958年,为响应党中央、中央军委号召,先后有14万余名复转军人同20余万名内地支边青年、54余万名城市知识青年一起进军北大荒。大家不怕艰苦、流血流汗,在荒凉的原野上书写出青春的劳动史诗,靠着顽强的劳动精神硬是把不起眼的茫茫荒原变成令人向往的壮美粮田。他们弘扬的北大荒精神名垂青史。1960年,勤劳勇敢的30万名林州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一双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用勤劳的双手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同样是20世纪60年代,在处于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五种极端环境中的塞罕坝上,经两代人近50年的奋力拼搏、辛勤耕耘,“在荒原上播下了115万亩人工林,攻克了荒漠沙地治理的技术难关”,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2%增长至当前的82%,“林场林木总蓄积达1036万立方米,每年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固碳86.03万吨,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20],铸就了“勤俭建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塞罕坝精神。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40多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精神,诸如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三牛”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具体内容尽管不完全相同,但贯穿始终、永远不变的是劳动精神的底色。

一勤天下无难事。世世代代辛勤耕耘在中华大地上的普通劳动者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在建立、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在成就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贡献了宝贵的“中国智慧”。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

三、劳动精神彰显中国共产党成就,护航新征程新目标

(一)劳动精神成就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中国的发展史可以划分为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历史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开始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此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不过,“站起来”的含义,不仅指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而且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牢固确立,以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稳固、经济的繁荣昌盛。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里,我们“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21]。这一段“站起来”的历史即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辛勤劳动、艰苦创业的历史。在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在一张张“白纸”上画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取得一个个骄人的建设成就:第一架自己制造的飞机首飞成功、第一辆自己制造的汽车试制成功;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下水;成功研发并引爆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每一项建设成就的背后,都饱含着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体现着劳动精神的珍贵。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一些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工业门类齐全程度、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在发展中国家里处于领先水平,并在部分领域接近甚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凡此种种,都离不开劳动精神的发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改革开放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劳动积极性,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到21世纪前10年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都有了很大的增长,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大为减少。2010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2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3]。“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4]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实现了好几个“前所未有”,诸如“前所未有”的反腐败斗争;“前所未有”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所未有”的全面深化改革力度;“前所未有”的科技创新发展;“前所未有”的生态文明建设。2020年,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25]。而凡此种种,都离不开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每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广大劳动群众撸起袖子苦干、实干、巧干的成果。

(二)劳动精神护航新征程新目标

回首以往的路,我们党百年征程中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各个历史阶段的成就,无不是依靠党领导全国人民弘扬劳动精神,艰苦奋斗、辛勤劳动、顽强拼搏而取得的。面对新时代新目标,我们同样需要弘扬劳动精神,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

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为完成第二个百年目标,我们迫切需要一大批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公共服务要求的劳动者。他们能胸怀“国之大局、国之大要、国之大事、国之大计”,大力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能执着专注于本职行业领域,技术精益求精、工作一丝不苟、不懈追求卓越,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团结带领广大劳动群众,以担当的方式挑起时代重担,以奋斗的方式砥砺拼搏前行,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创造新的辉煌、铸就新的伟业。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26]。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力量。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正是实现新时代新目标的强大动力。

四、以劳动精神为思想引领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

任何一种精神只有靠代代传承才会成为不朽。青年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劳动精神的弘扬无疑寄希望于青年。而要弘扬劳动精神,必须加强劳动教育。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7]并指出:“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28]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意味着,从2022年秋季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一门独立课程。这些都说明,对青少年开展劳动教育,在青少年中弘扬劳动精神,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并越来越正规化、常态化、精细化。

首先,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突出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要引导青少年认真学习党史,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领会劳动精神,从劳动精神中领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通过传承劳动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通过劳动精神理解唯物史观的真谛。要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劳动精神的弘扬者、劳模精神的履行者和工匠精神的实践者,以最终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其次,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通过劳动模范的榜样教育,突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伟大品格的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向群众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人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教育青少年从小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劳动模范是人民群众中的先进模范人物。在劳动模范身上,凝聚着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伟大品格。劳动模范的榜样作用,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可通过聆听劳模故事,在与劳动模范近距离接触中感受劳模精神、学习劳模模范行为,提高劳模精神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让劳动模范的榜样力量伴随青少年一生。

再次,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突出精湛的工匠技能教育,增长青少年技能报国的本领。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29]。“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求: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完成建设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制造强国等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备精湛工匠技能的专门人才。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使命,就在于“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30]。

最后,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突出面向实践的教育导向,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劳动潜力,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劳动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实践教育。培养劳动精神,培育崇尚劳动的理念、热爱劳动的态度、尊崇劳动人民的品格,最终是要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去,使自身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通过劳动教育,推进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最终归宿。

以上四方面的劳动教育内容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是灵魂,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伟大品格的教育是根本,精湛的工匠技能教育是载体,面向实践的教育导向是归宿。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是贯穿于四方面教育内容中的一根红线,劳动教育必须以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为思想引领。

总之,我们应始终高擎劳动精神伟大旗帜,培养一代又一代崇尚劳动精神、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具有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有社会主义觉悟的高素质劳动者,以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保障中国共产党永葆工人阶级与中华民族先锋队本色,保障持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传承贯穿于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之中的红色基因,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丰厚精神滋养的关键之举。

猜你喜欢
劳模弘扬工匠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动物“劳模”竞选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工匠神形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