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泽宇
(晋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山西 晋中 030619)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层次、结构等方面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也在这一过程中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的发展举措,“文化育人”就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2022年1 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在《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一文中也提出,“要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加强学校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国家多次提出文化育人教学理念之后,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学校在立体式文化育人体系上迈出了有力的步伐,而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育人体系建设则相对滞缓。由此,明确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特征、文化样态,理清其形成规律,进而提出实践路径,是当前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文化特质是形成文化功能的重要基础,文化功能是文化特质的具体表现,两者构成了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是经过长期整合、有模式可寻但又具有自身特征的体系。这种文化不仅通过当地人员根据主流以及周边主要的经济活动状况、社会模式所整合,也通过主流价值、观念、象征、判断与自身的组织相适应。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使相关群体共享一些人格特质,例如单纯、专注、求真、求实等大学精神,这些核心价值体系将该文化与本地区其他文化区分开来。其次,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有着自身独特的象征符号系统,这种象征符号系统是经过地方高校对中央象征符号系统的学习与融合,以中央符号系统为主掺杂地域特色所形成的。同时,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特质具有对当地社会适应的变动性,会根据当地社会发展变迁而随之变迁。最后,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特殊性在于高校文化与当地习俗、传统等紧密结合,虽然有着校园文化与大学精神的有序引导,但地方高校被当地社会所局限也是不争的事实。
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功能是以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特质为基础而形成的,在核心价值体系、象征符号系统以及自我变迁性等方面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传授、塑造、规范、定位的四大功能。
传授功能是指新建本科院校可以在传递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有意识与无意识地将大学文化传递给学生,学生在这一过程当中可以对独具地方特色的象征符号系统进行学习和继承,进而可以更好地明白新建本科院校文化特质背后所包含的区域文化属性。塑造功能是指新建本科院校在进行整合时会将大学精神、学术理想等人格特质塑造于相关群体之上。经过优秀文化氛围的塑造,学生得以掌握认知的基本方式与途径,真正树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规范功能是指作为区域先进文化的象征,新建本科院校文化传承过程中既包含有象征符号系统、核心价值体系以及文化法则,也包含有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区域文化规范,而其文化传承中会给学生提供无形的范围以使其行动合乎自身所处群体的规范[1]52。定位功能是指新建本科院校经由对文化的传授与塑造,使文化传承者自身的语言体系和思维方式趋向于一致,在文化层面实现相关群体在社会中的定位。
基于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特质及文化功能,其在文化育人方面理应实现的样态就得以生成,然而在现实当中新建本科院校的表现却存在不足,通过对现实层面不足的分析与提炼,可以明晰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样态,为分析新建本科院校文化的形成规律与实践理路打下基础。
核心价值体系是新建本科院校文化的精髓所在,但是我国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却不够完整。首先是地方特色的缺失,由于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了价值、观念等层次,也不仅仅是完全对主流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但是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对于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构建基本上是对于主流核心价值体系的照搬,对于现实当中本应该存在的地域特色并没有很好地呈现。其次是体系结构存在缺陷。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系统化体系,所呈现的不应该是片面的、局部的,而应该是全面地表达新建本科院校的价值观念。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对于自身核心价值体系的呈现很多时候不是系统化的,而是零散的。这一点从新建本科院校多是以几个词汇凝练文化理念而没有构建成文的自身核心价值体系就可以看出。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特色不够鲜明,因此以核心价值为基础的优秀人格的塑造存在不足。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含的范围众多,不仅包括了众所周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认识论层面,也包括了本体论以及方法论层面。一个人只有首先明白了自身的特征以及不足,进而通过合理方法的指导培育才能最终实现优秀人格的塑造,但是新建本科院校文化的塑造功能存在缺失。首先是由于地方特色在核心价值体系当中的缺失,很容易让学生将自身的地域特色丢弃,而成为统一核心价值体系下生产的标准产品。其次是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不完整的体系,在文化受众认识自身的过程当中就存在认识不全面的问题。最终,由于既不能知道自己应当是什么样的人,又不能认识自己现实中是怎样的人,想要塑造优秀的人格就存在了较大的不足。
象征符号系统本身作为由符号组成并且依靠符号传递的一个系统,这些符号是在特定的语言或者文化中用来代表某些事物的。首先是象征符号系统内容的模糊。新建本科院校的象征符号系统作为中央象征符号系统以及地方象征符号系统的融合,本应该能够在传达中央文化以及具有一般普适性的同时具有地方文化的内容,但是现在国内新建本科院校对于象征符号系统的建设思路大多是模糊不清的,对于文化内容的包含性与指向性并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新建本科院校的象征符号系统对于中央优秀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都存在不足。其次是象征符号系统表现的模糊。我们由分析可以得知象征符号系统的客观存在,但是在现实当中,对于什么是象征符号系统以及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的象征符号系统到底是什么却鲜为人知。在象征符号系统目前的存在状态下,想要通过象征符号系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文化的推陈出新更是难上加难。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文化的象征符号系统模糊,所以对文化受众本应起到的规范功能存在不足。核心价值体系与象征符号系统除了在对优秀人格进行塑造的方面之外,对文化受众事实上起到了一种规范,这种规范包括了显性规范和隐形规范。在显性规范层面主要是由核心价值体系与象征符号系统本身所进行知识传递与文化传递的过程中,对文化受众内心理性因素进行激发,从而使文化受众主动地选择规范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在隐形规范层面主要是通过核心价值体系与象征符号系统所具有的文化向心力和吸引力,通过引起文化受众内心对于优秀文化的向往与模仿,最终实现对文化受众思想与行为的双重规范。但是由于核心价值体系与象征符号系统存在不足,无论是显性方面还是隐性方面都存在不足,对于文化受众的规范也就存在不足。
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本身具有对社会适应的变动性,可以通过文化传播、文化适应、独立发明等方式随着社会的变迁而进行自我变迁,但是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自我变迁能力较弱。首先是对社会变迁的感知能力较差,往往当社会文化发生改变时,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发展还停留在原初的阶段。这种现象的发生固然有区域文化传递速度和承受能力的因素,但是高校作为优秀文化的引领者却存在文化感知的滞后性实属不该。其次是新建本科院校自我变迁的动力不足,普遍存在安于现状的文化特点。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优秀文化的载体,一旦对社会文化变迁持有消极态度,就会趋于保持现状而非寻找文化的更新,其进行自我变迁的内生动力就会严重不足。
新建本科院校自我变迁能力的不足,无论是对社会变迁的感知能力不足还是自我变迁的动力不足,最终都会落脚在对社会需求的反应不足之上。新建本科院校本身的设立就是为了解决当地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且通过文化与人才的培养最终实现社会发展需求的满足。解决社会需求的途径又可以分为通过预计未来所产生的需求而进行的超前培养和为了解决已经出现的需求而进行的订单式培养,对社会需求反应的不足就难以满足这两类培养要求。对于区域社会变迁所产生需求改变的反应不及时,就会导致文化与人才培养的滞后,而无法满足既有需求。对于发达地区社会变迁的认知不足,就会导致自我变迁的滞缓和对未来预期的模糊,最终导致自我变迁晚于社会变迁而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难以实现自身所具有的社会职能。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不仅在知识传递方面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在移风易俗方面也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然而,由于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在地区作为文化标杆的形象树立不完全,其文化影响力受到了限制。首先是对于糟粕文化的去除不足。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发展理应对传统文化加以鉴别并且据此作出调整。但是现实当中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发展无论是对糟粕文化的鉴别以及鉴别出糟粕文化之后所采取的行动都存在局限性。其次是对于优秀文化的传播能力不足。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自身文化影响力的制约,对周边地域人群的文化继承与吸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影响能力有限,因此优秀文化传授的功能难以很好地实现。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所处区域的先进文化机构,对于优秀文化的传授本应具有较为强大的影响力,然而现实当中对于优秀文化的传授能力却不足,这种不足包括了自身不足以及外部不足两方面。在自身不足方面,新建本科院校文化本身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对优秀文化的抗拒性,因此自身形成优秀文化的能力就存在缺失,想要起到传授的效果还有一段距离,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外部不足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在当地群众眼中作为传递主流文化的主要渠道,与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很多群众由于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信仰坚定,对新建本科院校所传递的优秀文化存在抵触情绪,更遑论去了解和接受了。
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样态并不是其终点,而是亟待我们去发展的起点。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载体涉及不同的群体,相关群体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路径当中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就其文化发展路径而言,我们应该首先培养一种合格的理想文化,让这种理想文化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相关群体的理想观念与规范,继而分析现实文化即相关群体事实上的行为与理想文化的差距,并使相关群体作为文化个体在文化认同的行动与转型中发挥能动性并采取适当的行动。
在理想文化层面,大学文化要在各种文化冲突和融合中,选择符合国情、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创造中国特色的大学新文化[2]。首先应该确认的是,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传递的整个过程,使相关群体在意识与潜意识层面协同发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主体,起到对相关群体的价值引领作用。要坚持德育为先、厚德载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的核心贯穿到文化育人的全过程[3]。在此基础之上,新建本科院校还要对当地文化进行扬弃,对于当地文化中先进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做到推陈出新,对于当地文化中落后的、糟粕的传统文化要做到革故鼎新,要始终引导地方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进行融合,在不断扬弃的过程中形成优良的学风、教风、校风。同时,尽量要将理想文化形成一套成体系的标准,将不同文化内涵寻找到合适的外显方式,并将外显方式以条例或者行为规范的方式确定下来,以使相关群体对于理想文化能够有据可循,避免按照自我理解而产生文化理解的扭曲。
在形成了理想文化之后,就需要反思现实文化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一种客观实在是难以脱离现实环境的,因此在受到现实束缚的情况下难免会与理想文化存在差距。首先面对的是地方文化对理想文化的掣肘。由于理想文化的形成是一种愿景,其中的主流部分又是继承中央的核心价值体系,在具有引领作用的同时,如何将理想文化落地实施却是由高校自行安排的。而高校对于地方文化中糟粕的部分难以根除,主流文化与地方文化之间难免会存在不匹配与不协调之处,理想文化的实施就受到了制约。同时,在理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受到现实情况的冲击。当相关群体按照理想文化进行塑造与自我塑造时,一些违反理想文化的行为却能在短期获得好处,相关群体难免会对理想文化的价值进行怀疑,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就会在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出现,不利于理想文化的整体传递和进步。
基于现实文化与理想文化的差异进行分析,找到存在的差距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发挥相关群体的能动性去有效地实现理想文化。首先要基于相关群体的文化个体性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现实文化与理想文化的不同之处进行缜密的逻辑分析,找到合理解决现实问题的路径,提高相关群体对于理想文化的认可度,为更好地发展理想文化奠定思想基础。其次要发挥相关群体在文化群体性之上的能动性,把握相关群体在思想信念方面所具有的共性。新建本科院校可以寻找传统文化与理想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借用传统文化的语言体系表达理想文化的观点内涵,让相关群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理想文化以收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