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最早出现的伦理学不约而同地热衷于探讨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美德。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也表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等先哲关于美德的论述与心理学的研究不乏一致之处。这表明,借鉴德性论理论知识用以阐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伦理心态问题具有现实意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伦理心态的德性论阐释》指出,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勇敢、节制、慷慨、友善与诚实这五种美德是公众普遍希望每个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德性,这些德性不论是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网络公共讨论中,根据不同的情景突出某个或多个美德,以此应对整个社会的卫生紧急状态。
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新时代广大知识分子应如何作为,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知识分子道德产出的伦理思考》一文认为,接受了系统学科专业和知识体系训练的人,要上行为知识分子,必须成为“知、仁、勇”的思想者,有独立自强的理性能力。这需要做五个方面的自我训练:一是确立理想人格,强化人文信仰、人文精神、人文诉求;二是坚守以学术本身为目的的学术立场;三是不断扩大以人本、民生、人间和大地为基本视域的学者情怀;四是日新其人间良知;五是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守护人类文明。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心理学的部分概念被社会各界广泛推广。特别是随着现代新传媒的发展和传播,诸如自我、认知、情商、特质、成长等概念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接受和使用。《改革开放40年社会传媒推用的本土化西方心理学概念举隅》一文通过列举部分西方心理学概念的推广过程和演变涵义,深入分析其本土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尤其指出了对自我实现、情商等概念的曲解与误用,不仅有力说明了心理学学科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也在社会生活中引起了人们对正确理解与规范使用心理学概念的重视,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较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