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吾,刘晓泉
(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8当前,学术界掀起了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的热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内涵研究,把伟大建党精神区分出狭义和广义[2],将内涵概括为求真、践行、斗争、无私的精神[3];二是特性研究,把伟大建党精神提炼为实践性、人民性、创新性、科学性[4]、本源性、延续性、示范性[5]等;三是弘扬路径研究,提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应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学者们的研究极大深化了我们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识,但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结合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如何综合地看待其特性问题、如何将伟大建党精神熔铸在党的施政领域中彰显出来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特性及弘扬路径做进一步探讨,以此加深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跨越时空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中,要真正理解伟大建党精神丰富内涵的表述,必须对其思想进一步解析,探讨其内涵所表达出的实质及内在的层次关系,以便为研究其特性及弘扬路径提供依据。
真理是人作为主体对于客体的正确认识。它往往是人们通过主观理论思维对客观实际内容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抽象、揭示和概括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思维、客观物质世界及其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就是因为具有强大的客观真理性、规律性。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我们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就失去了正确的方向,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事业就遭遇挫折;什么时候坚持真理、发展真理,我们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就取得辉煌成就。可以说,我们党认识真理、运用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也是坚持真理、纠正和克服自身失误的历程。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犹如漫漫长夜里的灯塔,始终照亮着共产党人的前行之路,推动着共产党人伟大的理想追求达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因此,真理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方向、核心,指明了正确的前行之路。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由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每一阶段的奋斗理想所组成。理想之所以具有核心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前进的鲜明旗帜。对此,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6]554而没有理想的精神旗帜,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团结,凝聚起真理与正义的力量去改造社会。因此,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树立起理想的旗帜,成为引领和促进人们推翻旧社会投身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精神动力。其次,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各种困难的法宝。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每一阶段的胜利,都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着共产党人在各种艰难险阻中坚定胜利的信心,排除万难,取得胜利。正如邓小平所说:“过去我们干革命,打天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因为有这个信念,有这个理想。”[7]73中国革命经受了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严峻考验。这两次失败无不使革命力量濒临覆灭的危险,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前途的理想信念,中国革命就不可能奇迹般地度过最黑暗的时刻并开创革命斗争的新局面。最后,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练就不变质的法宝。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用坚定理想信念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干部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8]413而一旦在理想这个核心问题上产生动摇,许多党员就会走向政治变质、经济贪婪、道德堕落、生活腐化之路。因此,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旗帜与坚强意志的核心。
矛盾无处不在,斗争无处不有。从哲学上讲,“斗争”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冲突的状态。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本身,无不充满着矛盾。有矛盾必然就会有斗争,斗争推动着矛盾的解决,从而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都是在斗争中曲折前行。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就是一部向着矛盾和困难坚韧不拔、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斗争史。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9]因此,那些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投身到伟大斗争中的人,是不能经受困难磨炼的,也不符合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应具备的精神品质。“共产党人的斗争从来都是奔着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去的。”没有伟大斗争也就谈不上推动伟大事业的发展壮大,谈不上创造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所以,敢于直面矛盾、风险而斗争也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伟大建党精神所应展现的高贵风骨与品质。
有斗争就会有牺牲,一百年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时期,铸就了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而风华正茂、饱经沧桑而生机勃勃的红色基因。这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书写在“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路上,镌刻在解放战争的中华大地上,飘扬在抗美援朝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志愿军官兵军旗上,激扬在“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共和国建设者身上,展现在1998年“不怕困难”英勇“抗洪抢险”的八百万干部群众身上,彰显于新时代投身脱贫攻坚、抗疫斗争的千百万党员干部身上。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遭受的艰难困苦,经历的血与火考验,付出的壮烈牺牲,构建起了一个个永恒的精神丰碑,彰显了共产党人鲜明的奉献品质,激励着伟大的党不断走向新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它是党的奋斗目标和美好愿望的体现,是一种主观形态的预期目标,只有经过践行,才能实现由精神向物质的飞跃,即主观形态的预期目标变为客观形态的实践结果,实现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什么是担当?“担当”意味着要担负相应的职责和任务。对党员个体而言,“担当”意味着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党、为国、为民尽职尽责;对于党组织而言,就是要围绕历史使命,根据党在社会与国家中所处的历史地位,完成其所赋予的历史任务,向人民负责交出一份优秀的答卷。因此,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要站在时代高度,担当时代使命,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去践行初心、使命和职责。
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主要表征在三个方面:首先,在担当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大任上,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中国人民从卑躬屈膝中“站起来”。如在外敌入侵的民族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长征北上抗日,担当民族独立大任,当国民党反动派违背人民意志欺压全国人民,妄图消灭共产党时,担负起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带领人民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其次,在担当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重任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人民从一穷二白中“富起来”。从经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到做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到实现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无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最后,在担当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使命上,中国共产党人凝心聚力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实现中华民族在世界激烈竞争中“强起来”,为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同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逐步实现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习近平同志曾说:“领导干部要忠诚、干净、担当,忠诚始终是第一位的。”[10]123对党忠诚是指党员干部对党和国家事业思想上认同,意志上坚定,政治上维护,态度上服从,行动上自觉贯彻执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的历史当中,数百万的中国共产党人英勇对敌斗争,用汗水乃至生命践行了对党的忠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革命胜利以后,广大党员投身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当中,攻坚克难,不断创新,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新时代,千百万党员在扶贫斗争、抗疫斗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道上用担当书写了对党的忠诚。可以说,没有对党忠诚这个基本宗旨的坚守,我们党就无法为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同时,也不可能团结一致,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主义者追求的是人类的解放事业。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体现着其“不负人民”的根本宗旨,实现着“人民就是江山”的承诺。百年来从毛泽东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提出到习近平同志“我是人民的勤务员”的践行,不负人民成为流淌在中国共产党人血液中的红色基因和价值核心。百年来广大党员干部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把远大的理想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统一起来,不断推进着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目标的实现,确立起了党的崇高威信和核心领导地位。
伟大建党精神的特性由内涵和外在表现决定着,同时也要考察其源头及精神谱系所呈现的征候,不难发现它的特性之间具有较强的内在联系,因此,有必要用综合的方式来勾勒其丰富而鲜明的特性。
伟大建党精神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因为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汲取其精华而成。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中国古代用“大同”来表述。近代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都表达了对安居乐业美好社会的憧憬。同时,中国古代文人崇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抱负,与伟大建党精神“坚守理想”的思想接近。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责任担当精神与“担当使命”的思想接近。如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观点无不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对于“不怕牺牲”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样非常丰富,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诗句表达了传统文化弘扬的生死观。“不负人民”的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本”观有着相近的内涵。如孔子提出了“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后来思想家又进一步发展出重民、利民、惠民、养民、恤民的富国安邦思想。
伟大建党精神展现是有时间方向的、有序的、非线性的、不可逆的发展过程,具有时代的特点,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因此,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性体现在历史主体牢牢地把握所处时代的主要矛盾,吸收和运用时代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顺应大势去完成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从时间纵向来看伟大建党精神,每一时期都决定着时代的精神主题,反映了那个时代特定的历史要求。例如,长征精神体现了当日寇入侵中华大地之时,中国共产党北上抗日,把远大的理想与民族的责任担当结合起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人把远大理想目标的实现转化为“敢闯敢试、勇于创新”的改革开放精神。新时代,为实现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中国共产党人把远大理想目标的实现转化为“精准务实、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性,是中国共产党人以时代的眼光,适时地、创造性地将时代任务转化为自身的具体追求目标,演绎出时代中国精神的新高度。但是伟大建党精神不是孤立的,它的时代性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性,与民族性相统一,内含着民族的价值判断与追求,以民族独有的方式、风格呈现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精神谱系上。民族性也离不开时代性。伟大建党精神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是顺应了时代潮流,体现了时代的发展需要,加入了解决时代问题的创新元素,凝结了时代的智慧,是鲜活的时代民族精神的体现,达到时代精神的新高度。
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具体来说,党性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群众先锋队组织的根本特性,党性要以人民性为基础,失去人民性的党性不是真正的党性,同时,人民创造历史必须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释放巨大能量,因此,人民性要以党性为引领,失去党性的人民性,也不是真正的人民性,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内在统一。究其缘由,首先,这种统一缘于党的阶级立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一切剥削阶级政治团体相区别,团结和带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自身的解放而努力奋斗。其次,这种统一缘于党的奋斗主题,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符合民族、国家的发展,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这种统一缘于党的自身建设,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每一个历史重大关头,为战胜强大的敌人,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将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历经28年的艰苦斗争,实现了人民解放、民族独立的光明前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大斗争,实现了“一化三改”的目标,确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进入改革开放阶段,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开创了由农村到城市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征程。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依靠人民,敢于涉险滩,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严治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重大历史性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历史实践表明,伟大成就的背后有伟大建党精神的支撑,这种支撑贯穿在所有伟大事业之中,体现出鲜明的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彰显了党与人民水乳交融开创伟业的磅礴精神力量。
在现实当中要判断主观意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以及符合的程度,光靠主观意识本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把主观和客观联系在一起,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同时,马克思主义真理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并在实践当中运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物质成果。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502中国共产党开展伟大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运动,不仅关乎社会科学的理论性问题,而根本还在于它是一个实践性问题,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望,即把初心和使命的主观形态转变为客观形态的实践结果,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坐而论道。因此,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不负人民,其实质还在于把真理、理想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铸就辉煌,不负人民。
中国共产党是在推进中国社会变革实践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伟大的实践离不开伟大的斗争。斗争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底色和核心要义,是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成就的密码。伟大建党精神之所以是实践性与斗争性的统一,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认识:首先,实践所要解决事物本身的矛盾和问题使得斗争性得以凸显,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斗争,哪里的矛盾和问题越突出,哪里的斗争就越激烈。其次,实践要解决矛盾和问题实现理想,但现实当中的条件往往不充分,这就要求实践的主体要克服因条件不充足所带来的困难,这是一个与困难作斗争的艰难过程。因此,践行理想的过程也就是与矛盾、问题、困难作斗争的过程,可称之为实践斗争的过程。纵观伟大建党精神所展现在精神谱系中的历史画卷皆是如此。实践中融入了斗争,才会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昂扬向上的姿态。这种姿态既是一种面对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意识的体现,也是使命担当中催人奋进的紧迫意识的体现,更是压倒一切困难和敌人而不被困难和敌人所压倒的革命英雄气概的体现。因此,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实践性与斗争性的统一,推进着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攻坚克难,实现理想,成就事业。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需要从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民生五个宏观领域为切入点,结合时代特色将其内涵融入其中。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首先要全面从严治党,开拓党建新境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成效作为检验和衡量党的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确保党的建设朝着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主心骨,始终成为民族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领导核心。其二,以思想建设为基础。坚持用党章党规规范党员、干部言行,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引导全体党员做合格的党员;认真开展“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等主题教育活动,补足广大党员、干部理想的精神之钙,发挥理想的定向导航功能,提醒全党聚焦“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这个根本问题,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确保全党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向前进。其三,以作风建设为关键。坚持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如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并与时俱进提出新时代作风建设的新要求(如“新时代干部清廉准则”等),把作风建设融入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有的放矢地落实到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问题上来,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其四,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要求深入开展制度建设。当今,一些党员放松对自己的党性要求,重权重钱、无视规矩、违纪违法,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党的制度建设要以构建严密有效的从严治党制度体系为目标,强化制度权威和制度执行力,层层传导落实从严治党的责任,形成从严治党制度执行的体系,健全从严治党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与党的政治纪律要求相适应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其五,以组织建设为抓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求加强组织建设。党的领导干部是党事业开展的骨干,在工作中负有重要的领导和社会治理责任。党要注重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作为从严治党的坚实基础;注重抓党的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围绕从严管理干部,建立健全干部学习培训、选拔、任免、奖惩等一系列制度;注重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确保党内的团结与凝聚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就要求市场经济建设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必须以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第一要务,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基本导向,以改善供给结构为主攻方向,从生产端入手,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实现高质量供需动态平衡。其次,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攻坚克难,不断推进改革创新。进入新时代,我们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严峻,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而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凸显,各种推进经济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因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始终保持一种敢做善成的勇气,不怕任务艰巨,不怕责任重大,敢于克难制胜,敢于奋勇争先,敢于创新创造。化压力为动力,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优良的工作作风迎难而上、锐意改革,激发出市场活力。最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采用多种手段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不断做大的“蛋糕”进一步分好,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和谐而生动的局面。同时,维护好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解决好各阶层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求把人民作为文化艺术的鉴赏者和评判者,把尊重文化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文化建设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作为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繁荣文化产品、多出精品力作,建设覆盖城乡、高效便捷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解决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次,通过创新传播方式,把文化传播与人民群众日常的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创新网络渠道来传播伟大建党精神,使人们深入理解和接受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思想,进而内化为个人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再次,要批判地吸收传统和外来文化的有利因素,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没有批判、鉴别、吸收就无法发展出具有自身独特性的文化样式。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汲取其精华,使之与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元素相融合,进行现代包装、宣传、再创作。对于外来文化,我们应吸收其合理的成分,并使其转化为我们自己的与时代合拍的流行元素,形成社会主义新的文化趋向。最后,党和政府应着力解决文化“产业化”“市场化”过度发展所带来的价值导向问题。文化产业不仅担负着文化创新的重任,而且还是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渠道,应当摒弃不健康的因子,推动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发展,崇尚奋斗、责任担当、为人民服务的文化精神,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根本价值导向,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在处理人与生态环境层面构建的科学运行机制,以实现走低碳、绿色的发展道路。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是各国面临的重大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获得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是长期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带来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历史启示我们: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也是不明智的。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需要我们党担当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攻坚克难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所产生的“不平衡”矛盾;需要我们党坚持绿色协调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明新路;需要我们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生态服务和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需要我们党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形成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浓厚社会氛围;需要我们国家向世界进一步展现大国的责任担当,为全人类永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我们党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根据民生改善和民生幸福的实践程度主动地对社会发展目标进行调整,以推动社会进步。实践表明,持续有效地改善民生是我党保持长期执政的生命线。纵观世界各国执政党的历史可以发现,执政党的民心向背、改善民生的能力与效益从根本上决定其执政时间的长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改善民生不仅仅是为了维持政权和实现现代化的需要,而且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核心,真正体现中国共产党一切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的执政理念。在民生领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要求坚持党对民生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民生建设是一个艰巨的、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关系千家万户,需要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科学施策才能取得成效,这就必须坚持党对民生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第二,要重视民生资源供需矛盾、民生事业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情况,着力解决基本民生领域存在的主要短板问题。以强烈的使命意识、责任担当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医疗、居住、交通等日常生活领域的问题,持之以恒抓实抓好使之不断取得新进展。第三,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实现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民生领域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人民群众是直接受益者,也是民生工程的实现主体,因此,党需要把广大人民群众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带领人民群众广泛地参与到民生工程建设上来,发挥好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精神品质。今天,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然而,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12]72,因此,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同时,也必须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光荣传统。伟大建党精神有着内涵丰富、鲜明的综合特性,我们应结合时代特征大力弘扬其精神,从党施政的不同领域着手,将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融入其中,发扬光大,开创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