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杰 杨璐
摘 要:范成大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文创作内容大量涉及宋代江南吴地的地域文化。解读范成大的诗文,我们能领略到宋代江南吴地的蚕桑文化、农耕文化、果蔬麦类种植文化以及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
关键词:范成大 诗文 宋代 江南 吴地文化
范成大,宋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出生于书香名门,书香气息浓郁的家庭环境为范成大一生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自幼博览群书,聪慧过人,十四岁便开始创作诗文,其书法作品更是集行书、真书、草书之精华。绍兴二十四年(1154),范成大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担任各地的地方官的经历,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使他熟知农村社会生活内容。他身居庙堂,忙于政务之余,潜心读书写作,每至一处,有所感,则诗文以记之。范成大晚年因病退隐石湖,在江南吴地水乡度过了长达十年较为闲适的生活。他归隐石湖期间,四处走访,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江南农村的春耕秋收、蚕桑养殖以及岁时习俗,这些内容在他的《吴郡志》《石湖词》《石湖诗集》等作品中均有详细记载。
范成大一生诗文著作颇丰,每至一地,观其山川河流、风土人情,编撰地方志,记录所见所闻,如《桂海虞衡志》《吴郡志》《揽辔录》等。范成大诗文以田园诗成就最高,尤其是他的六十首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以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描写江南农村田园风光,书写江南吴地的四季风物,将黄蝶、桑叶、蜻蜓、梅子、杏子等平凡景物融入诗作,将农民劳作、农具、农事等全部呈现于诗歌之中,解读他的诗文,我们能领略到江南吴地丰富的地域文化。
一、江南吴地蚕桑文化
“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这是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中的第一首。太湖之滨,石湖之畔,良田美池,土地肥沃,适宜农桑。范成大在晴好的日子,满怀欣喜之情,倚窗看蚕。宋代长江流域尤其是太湖流域的农业经济开始快速发展,江南的蚕桑养殖是发展经济的大事,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记载:吴王僚时,吴楚之边邑,两家争界上之桑而闹矛盾,导致吴楚相伐,灭吴之边邑。当时,“蚕纹”是富贵的象征,吴地名门大户将“蚕纹”印刻于器具上,印在服饰上,以穿戴“蚕纹服饰”作为一种尊贵的象征,由此可见“蚕”的特殊意义。蚕农们亲切地称它为“蚕宝宝”“蚕娘娘”,在吴地人们心中再也没有任何东西能像蚕一样宝贵。
“桑姑盆手交相贺,绵茧无多丝茧多。”宋代是江南吴地蚕桑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经过改良提高了桑叶的质量,优质桑叶培育出了优质的蚕茧,蚕茧多丝,能够为蚕农带来更多的收成。范成大身处江南吴地,亲眼见证了宋代吴地蚕桑发展的历史。范成大诗文之中随处可见江南吴地蚕桑文化的元素,《四时田园杂兴》《初夏》《园林》《竹下》等诸多文章之中都对吴地的蚕桑种植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桑蚕春茧劝,花蝶夜娥迎”,这是诗人范成大上元节记录江南吴地养蚕的诗句。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其五)》记载:“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于飞。”妇人连夜赶织,辛勤劳作,一方面反映了江南蚕桑业发展快速,全国各地对丝织品的需求之高;另一方面范成大也感悟到当时农民在赋税繁重下的辛苦和劳累。范成大乐府诗《缫丝行》中有言:“姑妇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屋前屋后的邻里,家中姑嫂亲戚,全都在忙着抽丝剥茧,春日之中,所有人都投身于缫丝之中,将蚕桑作为经济生活的主要来源。茧香四处蔓延,即使是不眠不休地劳作,人们的脸上依然洋溢着喜悦之情。“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将缫车“嘈嘈”之声比喻为“风雨”之声,缫车不停运转,桑农不停工作,茧厚丝长。宋代江南吴地成为全国的丝织品生产中心,而太湖流域在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上都非常成熟,培育出了高产量、高质量的桑叶。一时间吴地丝织品的上贡数量竟达全国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见吴地的蚕桑发展在这一时期已经达到了非常成熟的阶段。
范成大《晚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六)》中云:“三甸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三月养蚕,家家户户闭门不出,在家中悬挂桃枝、柳枝用以辟邪,蚕农们在家中打扫蚕室,采摘桑叶,细心清洗,为蚕宝宝准备洁净的食物。除了当地蚕农对蚕如此尊重之外,政府也会在三四月份鸣放鞭炮来庆祝养蚕活动的开始。此外还在吴地各处建寺庙供奉蚕花娘娘,吴江盛泽镇原先就有先蚕祠,当地人又俗称此寺庙为“蚕皇殿”“蚕花殿”,“蚕”在吴地人们的心中是神圣的。
江南吴地养蚕人的生活中还有许多需要忌讳的内容。譬如在蚕房里面发现了“蛇”得说“青龙”来了。在养蚕宝宝的时间段里,吃“笋”的时候得说“吃长头”,叫小孩子睡觉得换成“安置”,称豆腐为“白肉”等,由此可见吴地人们对蚕表达尊重之情的方式。闭门不出,清理蚕房,是为了让蚕宝宝能够拥有一个安静、清洁的环境,提高蚕的存活率。
吴地蚕农们每年还会举行“祈求节”。范成大的《照田蚕行》中有记载:“乡村腊月二十五,长竿燃炬照南亩。”祈求节在腊月二十五这一天举行,腊月的“照田蚕”祈求节是所有祭祀活动中最为隆重的,人们举着火把照亮农田。“侬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农民们争相点亮自家的火把,心里暗暗较劲,谁家的火把最亮,明年的田蠶收成就能最好。“蚕”的收成决定着吴地蚕农一年的经济来源,蚕农们怀着虔诚之心,在祈求蚕的同时,也在祈求农田里的稻子、麦子以及其他的作物能够顺利生长,祈求“麻无节菜无虫”。
二、江南吴地农耕文化
宋代江南的农耕文化主要体现在稻作文化上,两宋时期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是时令季节性的农作物,具有特定的生长时节。范成大的诗文记载了种植水稻的全过程,《春日田园杂兴十二(其一)》中写道:“吉日初开种稻包,南山雷动雨连宵。”连夜大雨,春雷一声,这便是水稻开始种植的良辰吉日。“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一整夜的大雨,稻田里面的雨水已经十分充足,水稻属于喜温喜湿的农作物,雨水充足,预示今年的水稻能够拥有一个好的收成。尽管全诗仅有短短四句,却能够充分展现出水稻播种的场景,以及农民因为雨水充足的欣喜之情。
范成大十分擅长通过农耕劳作来展现农民勤劳的品质和喜悦的心情。《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中写道:“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漫长白昼之中,没有人们的身影,只有几只蝴蝶、蜻蜓飞过。全诗“麦花”和“蝴蝶”“蜻蜓”相映衬,以动衬静,烘托出安静的氛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字里行间描写环境之静,凸显农民在田间耕作的勤劳,表达了诗人对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赞美。夏日是繁忙的季节,范成大在《夏日田园杂兴》中写道:“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这四句诗主要描写水稻农田的灌溉工具水车,既能够灌溉也能够排水,具有双重功效。“昼出耕田夜绩麻”,农民们早早地出门劳作,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农事,白天耕作农田,晚上编织麻布,日日繁忙。“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孩子们耳濡目染,学着大人的模样开始劳作。诗人用最简洁、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夏日农忙的景象,展示出江南吴地人民的勤劳品质。
在水稻收获的季节,“家家打稻”“一夜连枷”。秋日农忙,家家户户赶着天气晴朗的日子,纷纷打稻,农民们虽然忙得大汗淋漓,但能够享受着丰收的快乐,即使农活干到天亮,心情也是喜悦的。
《四时田园杂兴(其四十五)》中写道:“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这是水稻收获时的场景,“满载”“如珠”“白似霜”,水稻收获之时,颗粒饱满洁白,就像一粒粒珍珠。
范成大以自然清新的笔触描写吴地的农耕文化。春日万物复苏,农民们对农事的美好愿望全部寄托于春社之中。《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 其五》记载:“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吴地自古便有春秋两祭的风俗。该诗句描写的是春社的场景,农民们擂鼓、烧纸钱,人们祈求丰收,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醉翁”“斗草”“青枝满地”,老人醉酒,儿童斗草,花草满地,春社场面热闹非凡。吴地人民崇尚龙王,祈求风调雨顺;敬重土地神,保佑农作物产量充足;还崇拜观音、水神等,对神明都具有格外的崇敬之情。除了春社之外,秋社的祭祀活动也非常隆重。范成大在《乐神曲》中写道:“豚蹄满盘酒满杯,清风萧萧神欲来”,秋祭是在立秋之后,农忙结束,吴农满载而归,通过祭祀之时满盘的猪肉、猪蹄来表达丰收的喜悦。酒杯斟满浓香美酒,“老翁翻笑”“男拜女舞”,摆酒、祭祀、喝酒、吃肉、迎神、舞蹈等,秋祭之时吴农都满怀感激之情,敲锣打鼓庆祝丰收之年,规模浩大,很有气势。
三、江南吴地果蔬麦类种植文化
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 ( 其二)》写道:“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一场春雨过后,万物复苏,正是瓜果蔬菜最佳种植之时,江南吴地一片繁荣之景。吴地人民在农作物种植上很有经验。吴地是水乡圣地,处处是水,吴地人民善于利用地理条件优势,种植菱角、莲藕、莲子、鸡头米等特色蔬果。范成大在《春日田园杂兴(其十二)》中写道:“桑下春蔬绿满畦,崧心青嫩芥苔肥”,放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菜地,菜心嫩绿,芥苔长势茁壮,蔬菜长得非常好,菜农们将蔬菜摘下后洗干净,拿到店里面售卖,换一些酒钱。范成大有很多诗文描写吴地的蔬菜,“紫青莼菜卷荷香”,莼菜中夹杂着淡淡的荷香,菜的色彩艳丽,透着一股清新的味道。除了蔬菜种植,吴地还有许多水果,如杏子、李子、杨梅、桃子、樱桃、橘子等,这些都是吴地最为常见的水果。直到现在,苏州东山附近依旧保留大片的果园。吴地果农以农忙为快乐,诗人受吴地农民的影响也开始种植水果。“种园得果廑偿劳,不奈儿童鸟雀搔”,范成大在院中种了樱桃,可是鸟雀、儿童总是来捣乱,诗人不得已用渔网盖上樱桃树。不仅仅是樱桃,范成大的诗文中还写了“杏子肥”“橘园”“桃花”等,充分展现了吴地的蔬果丰饶,是作物种植的良地。
范成大除了写瓜果蔬菜之外,还有许多诗作描写吴地的小麦种植情况。《蝶恋花》是诗人春日游玩石湖一带所创作的词,词中写“江南多寒农事晚”“秀麦连岗桑叶贱”,江南地区因为寒冬,农事的时间延后了,春雨过后,田里的麦子开始扬花抽穗,一幅生机盎然之景。范成大游春时看见家乡田园风光麦苗清秀,农田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心中喜悦,将所见所感描绘了出来。全词清新明亮,词人完全沉醉在美景之中。吴地人民在水稻种植上的技术十分成熟,因此吴农将这样的技术引进于小麦的种植上,从旱田种植到水田种植,在当时是一个新的技术突破,大大增加了吴地农民的农业收成。范成大《刈麦行》中说“腰镰刈熟趁晴归”,这是对当时一种新的麦类种植方式的描述。芒种时节,吴地农民开始收割麦子,在收麦子的同时也开始忙着播种。这种新型的播种模式,一直到现代江南地区依旧保存着。
四、江南吴地民俗文化
吴地在历史上经历过大批的人口迁移,因此吴地文化风俗众多。诗人范成大的诗文除了描写吴地的蚕桑习俗、农耕习俗之外,还有大量的笔墨描写吴地的各类民俗文化。
寒食节接近清明,活动举行三天,吴地人民非常重视这个节日,家家禁火、吃冷食。范成大的《寒食客中有怀》中记载“江上闻莺禁火时”,可见宋代吴地人民遵循着禁火的风俗。除了传统的寒食节风俗之外,吴地人民还喜欢上山踏青,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中写道:“鹭窥芦箔水,鸟啄纸钱风。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女子精心打扮,头上插花,老人们喝酒,开展游春活动。寒食文化主要是以忠孝為主题,寒食节最重要的是祭祀活动,家家扫墓祭祀,在纪念祖先、感念祖先的同时,祈求实现内心美好的愿望。
进入腊月,年就悄悄来了。腊月来临,吴地人民要煮腊八粥、腊八饭,吃腊八粥能够起到强身健体、祛病驱灾的作用。范成大《冬日田园杂兴》记载“煮酒春前腊后蒸”,腊月人们开始蒸酒,过年时用来招待邻里亲戚。“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人们穿着自家制作的新衣服,邻里之间互相拜年,呈现出一幅欢乐、和谐的新年气象。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范成大在《卖痴呆词》中记载“除夕更阑人不睡”,除夕之夜,无人入睡,都在等待新年的到来。家家户户挂桃枝、贴对联用以驱邪迎福。本诗题目为“卖痴呆”,“卖痴呆”是吴地过年时的一种风俗习惯,在《平江记事》中也有记载:“吴人自相呼为呆子,又谓之苏州呆。”每每除夕之夜,小孩子就会上街呼喊“卖痴呆”,通过贩卖痴呆以获得聪明。
宋代上元节是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上元节又名“元宵节”,又称“灯节”。此时全国各地都会点亮花灯,从皇城到平民百姓的家中,都有各色各样的花灯。吴地的灯彩制作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宋朝处于灯彩的繁荣时期。《吴郡志·风俗》记载:“上元影灯巧丽,它郡莫及,有万眼罗及琉璃毬者,尤妙天下。”吴地花灯制作,材料非常珍贵,做工精巧,其他郡县的花灯都无法比较,可见宋时吴地的花灯制作工艺非常高超。范成大《灯市行》中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灯影戏。”上元到来,家家户户挂上花灯,吴地人民偏爱元宵影灯戏,猜灯谜的小摊前面人流攒动。除了赏花灯、猜灯谜之外,吴地还有一项特殊的习俗,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走三桥”是吴地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活动,女子能够正大光明、三五成群地走上街头,走过三桥也就是跨过一年的灾难,祈求来年身体安康,一切顺心。
吴地的地理条件优越,历史文化悠久,范成大的诗文中体现了吴地的农耕文化和蚕桑文化,吴地的“春社”“秋社”“上元”“除夕”等各种民俗活动在范成大的诗文中也都有记载。范成大的诗文用亲切自然的语言叙述江南吴地文化,既描写江南田园风光,又记载江南吴地农耕文化、蚕桑文化和岁时习俗。他的诗文风格清新,他亲身感受记录吴地的风土人情,对研究宋代江南吴地文化具有参考价值,也是研究宋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参考文献:
[1] 〔宋〕范成大著,辛更儒校点.范成大集[M].北京:中华书局,2020.
[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范成大杨万里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20.
[3] 閆慧.范成大田园诗中的吴中地域文化[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
[4]周密.范成大田园诗的地域特点[J].名作欣赏,2020(3).
[5] 向红霞.范成大《石湖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12.
[6] 刘春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的四季风物[J].文学教育,2020(2).
作 者: 王敏杰,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与文学;杨璐,苏州市职业大学文秘专业在读学生,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编 辑: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