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出版融合发展背景,对出版业开展科普融合出版实践探索进行梳理分析,从概念、政策、新技术赋能、演变路径、创新实践等方面入手,介绍科普融合出版新的理念、新的应用场景、新的社会需求以及新技术所催生的业态变化,透过发展脉络提出科普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应坚持“内容为王”、创新引领、标准先行、人才培养、制度保障等策略。
【关 键 词】出版融合发展;科普出版;新技术赋能
【作者单位】谢俊波,湖北长江传媒数字出版有限公司,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语义出版与知识服务实验室”。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0 年度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融合出版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基地建设”(2020ZYYD005)的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239.2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21.001
科学普及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夯实科普基础,才能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科普出版物是科普出版工作的重要载体,科普出版工作在传播科学知识、普及科学理念、传承科学精神、激发科学理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不断深入,科普出版领域结合新的理念、新的应用场景、新的社会需求以及新技术所催生的业态变化,呈现丰富的科普融合出版创新成果,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普及。
一、科普出版融合发展的时代机遇
1.“大科普”时代的发展契机
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2022年8月,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编制的《“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发布,明确“十四五”科普事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统筹协同,树立“大科普”理念,加强协同联动和资源共享,并将科学普及的使命提高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高度,是指导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从制度上统筹推进科学技术普及和科技创新工作。在“大科普”政策体系的背景下,出版市场涌现一批各具特色、满足读者需求的本土原创科普作品。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推动科普出版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路径,是推动新时代科普出版创新发展的重大契机。
2.出版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
2014年起,关于出版融合发展的重要政策先后出台。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发布《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立足传统出版,发挥内容优势,运用先进技术,走向網络空间,切实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实现出版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机制;2017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发布《关于深化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的通知 》,重点从优化软硬件装备、开展数据共享与应用、探索知识服务模式、持续开展创新、加快人才培养五个方面继续深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自2021年5月起,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已实施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出版融合发展示范单位遴选推荐计划、数字出版优质平台遴选推荐计划和出版融合发展优秀人才遴选培养计划,构建了出版融合发展工程项目矩阵;2022年1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同意将“融合出版”纳入编辑与出版学名词术语表,并明确概念表述为“将出版业务与新兴技术和管理创新融为一体的新型出版形态”;2022年4月,中宣部首次就出版融合发展领域专门发布了政策文件《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包括加强出版融合发展战略谋划、强化出版融合发展内容建设、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打造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工程项目、建强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健全出版融合发展保障体系六个方面,对未来一个时期出版融合发展的目标、方向、路径、措施等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并与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在实施的出版融合发展工程相互支撑,进一步形成推动出版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政策合力。
3.科普出版融合发展进入数字化新阶段
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多次提及“数字化”。2021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印发《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数字化”为贯穿始终的主线之一,规划明确了出版融合发展工程的具体内容。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指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文化数字化生产力快速发展,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优秀创新成果享誉海外。加快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是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抓手。“十四五”时期的系列规划、政策,亦明确了“数字化”发展主线,为数字时代科普融合出版及新型传播体系构建提供了行动指引。
出版业数字化战略实施进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初级阶段、出版融合发展的中级阶段、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高级阶段。亦可理解为,出版融合发展从“相加”发展到“相融”再到“深融”,从“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发展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深度融合状态。科普出版融合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关注的不仅是产品生产,还涉及技术、营销、服务、场景、人才、政策、管理等方面。
二、科普出版融合发展的演变路径
科普出版是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出版行为,其形式也同样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不断创新。纵观科普出版的发展历程,无论载体形态如何演变,其核心还是内容。在不同的出版融合发展阶段,科普知识内容的组织呈现方式有所不同,从单色纯文字科普书到图文音视频结合的融媒体科普书,再到XR(AR、VR、MR等)虚擬科普出版物,科普出版经历了从单线到多维、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型升级。特别是科普出版物结合XR技术后,信息呈现方式变得更加多元,通过计算机技术对真实世界的物理实体和虚拟世界的设想布局进行数字化重构,可以帮助读者冲破传统纸媒平面阅读的局限,获得视觉、听觉、触觉等立体化、多元化、智能化的感官体验。
1.科普出版融合发展的重要遵循
科普出版工作既承担了普及科学知识的重任,也在增强文化自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进科普出版融合发展,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内容导向和价值取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二是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围绕读者需求组织选题开发工作,生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科普作品,处理好市场竞争和政策扶持的关系,用市场手段让优秀作者、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实现双效统一和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坚持内容为根本、技术为支撑,将优质内容和先进技术创新性紧密结合,实现技术赋能,深刻认识到技术只是提升用户体验的一种手段,不能本末倒置;四是要坚持发挥科普出版融合发展的天然优势,从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到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从纸质载体到实验套件,从线下到线上,采用传统与数字深度融合的手段,强化科技赋能,推动“出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带给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五是要大力培养科普出版融合发展优秀人才队伍,在准确把握读者需求的基础上做好选题策划,在目标读者设定、体例结构、知识分布、行文风格等方面引导作者高质量创作,统筹管理产品设计、脚本撰写、美术设计、数字资源制作、技术研发等融媒体产品团队。
卞毓麟先生曾说:“科普,简略地说,就是以‘科为基础,以‘普为目的的行为或活动。科普作品则是以作品形式表现的科普活动。”科普融合出版最终还是以出版物(作品)的形式服务读者。优秀的科普融合出版物应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具备科学性,即出版物是否介绍某一科学原理或方法,这是判断科普作品的根本;二是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是注重体现科学之美、语言文字之美、形式之美等时代美感,带给读者美的阅读体验;四是注重科普内容表达以情动人,让作品更有温度,让科学的种子在读者心中生根发芽。
2.科普出版融合发展的技术演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普出版物载体从硬质、软质转向虚拟,内容呈现形态也从静态转向动态。出版活动和实践不再局限于墙体、纸质等实体固态载体,而转向虚拟和半虚拟出版载体。声光电磁的发明和发现以及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从录音、录像的音像电子出版,逐渐发展到电脑、移动终端和网络,出版载体也从磁盘、胶片、磁带、光盘等半虚拟载体发展到英特网和云服务等虚拟载体。
随着科普出版工作的不断深入,出版人和创作者不断进行新技术应用探索和产品创新,演进创新科普出版物呈现形式,实现了产品和服务的优化和提升。
一是纸质科普出版的内容演变。纸质科普出版物配套辅助工具的做法效果非常好。例如,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院开展了一系列科普出版工作,有效普及了科学种棉方法,推广马铃薯种植、牲畜保健等。近年来,科普出版物配套辅助工具也受到大批读者喜爱。如利用光栅理论制作的“会动的书”《点点跑起来》,通过一张透明的黑色条纹卡片大大提升了科普出版物的互动性。此外,立体科普书、科普绘本、科普漫画等创新形式,综合运用各种叙事手段讲好科普知识,增强科普的娱乐性、趣味性和故事性,亦达到了理想的科普效果。
二是声光电磁与音像科普出版。声光电磁的发明和发现及其在出版领域的应用,使有形出版逐步延伸到无形出版,人类出版开始步入新纪元。有材料证明,1857—1860年,人类已经能够记录歌声,虽然只有短短的10秒,但此后人类开始通过媒介记录声音。随着19世纪摄像技术的发展,从照相到摄像,从静态到动态,悄然开启了出版的另一扇大门。科普知识以音像制品传播,内容信息更加丰富、立体。随着科普视频内容形式不断优化完善,创作者们在保证科普知识严谨性的基础上,通过生动有趣的解说形式、脑洞大开的新颖创意,让抽象高冷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时尚好玩,通过各短视频平台以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增强用户黏性,拉近传播平台与受众间的心理距离,为全民科普提供了诸多新的发展思路,带动了全民科普的发展。
三是信息技术与电子科普出版。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加速了信息传播方式、传播手段和传播效率的变革,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是虚拟科普出版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电子出版物一般具有“多媒体”的特征,在文字媒体之外还运用图片、语音、视频等不同的媒体形式,支持播放3D动画,能够通过程序设计开发特定功能,可实现较强的交互性。
四是网络技术与科普知识服务。有了网络技术的长足发展,我们才能够在“告别铅与火”“迎来声光电”之后“走向数与网”。网络为科普融合出版提供了知识和信息的编辑、传递、呈现、分发平台,出版单位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虚拟科普出版。基于网络技术,我们可以通过二维码将传统纸质科普(书、报、刊)出版物与互联网有机融合,实现出版服务拓展;可以通过专题数据库向用户提供便捷、优质的科普知识服务;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科普电子书报刊、有声书、知识服务课程、网络游戏、网络资讯等。
五是虚拟技术与XR科普出版。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到VR/AR/MR技术等对科普出版产品的升级再造,科普出版全新格局正在被构建。进入新的数字出版时代,基于XR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NFT(非同质化代币)等不断渗透至数字藏品、网络游戏领域,代表互联网未来迭代概念的元宇宙等正推动科普出版融合场景深度刷新。
3.新技术赋能科普出版融合发展
纵观出版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新技术带来的行业变革是明显的,不同时期的新技术促进了出版物形态的改进提升。透过发展脉络,我们可以总结一些规律,为当下和未来的科普出版工作提供参考。同时,科普出版工作者应拓宽视野,不应仅限于新技术,还要关注新的理念、新的应用场景、新的社会需求以及技术所催生的新变化。
回顾出版历史,每一次新技术在融合出版中的应用都会极大地提高出版生产力和出版物传播能力,从而带动知识与信息的普及化、大众化。近年来,科普出版实践中有二维码技术、XR技术、音视频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云大物智区”等大量数字新技术的应用,正在重构科学技术普及,推动出版形式创新。
从历史发展规律看,新事物的发展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一些出版载体从发明到普及的时间较短,如唱片用了30年,磁带用了20年,而互联网用了不到10年;一些新技术的普及之路较为曲折,如人工智能用了70多年才步入第3次浪潮,虚拟仿真从概念提出到成为当今社会热点经历了30多年,作为元宇宙信用基础的区块链技术亦是经历了10余年才迎来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新技术離我们很近,我们既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置若罔闻。面对新技术带来出版的新变化与新趋势,我们应客观理性地看待。例如腾讯基于游戏技术为创作、生产搭建沉浸、交互、协作的虚拟场景;人工智能技术在多个领域实现创新应用,腾讯、百度、抖音等相继入局AI绘画;由AI驱动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风靡全网。面对人工智能具备的“内容创作能力”,我们还应关注和思考未来海量的AIGC科普内容的出版策略。
从科普融合出版全流程来看,新技术的应用遍及整个出版业务流程。比如,新技术赋能产品研发可以创新科普融合出版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新技术赋能内容生产可以丰富科普知识资源类型,提高内容的质量和效率;新技术赋能产品营销可以提升数字时代营销服务的精准性和体验感;新技术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可以提升出版机构在科普文化事业、科普文化产业中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新技术赋能企业管理可以提高出版机构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三、科普出版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
1.科普出版单位的融合发展实践
新时代,我国科普出版形成了以科技出版社为主体,大学出版社、教育出版社和综合出版社发挥重要作用,社会力量作为有力补充的出版格局,各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陆续推出叫好又叫座的科普图书。近10年,科普出版市场规模实现了增长,科普出版物整体内容质量也取得了大幅进步。其中,少儿科普出版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从2021年开始,少儿科普超越少儿文学,成为少儿出版领域的最大板块。系列重要出版奖项的设置和评选进一步激发了科普出版工作者的热情,树立起行业典范,也为读者选择科普图书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科普出版融合发展方面,出版单位依托自身的资源储备和优势积累,积极探索科普出版融合发展新模式。例如,科学出版社以“科学家科普”为特色,配置优秀的编辑、营销、技术人员,以融合发展模式从科普图书向科普数字平台、科普研学活动延伸,不断以高质量的科普出版物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由长江传媒出版集团打造的融合出版新基建平台“长江出版智云”,采用“大中台、轻前台”的架构,可为集团旗下的出版单位提供数字资产管理、数字产品发布、渠道管理等工具化服务,发挥集约化优势,实现用户、资源、数据和平台服务的统筹管理,减少重复投入,降低运维成本,满足各出版单位的融合出版业务开展需求。该平台已在“绿手指”园艺知识服务平台、“乡村振兴书箱”数字新农村科技知识服务平台、安全生产科普知识竞赛等科普融合出版项目建设中发挥作用。
2.科普融合出版产品创新实践
目前,最常见的科普融合出版产品主要有三类:一是“书+X”融合出版物,即纸质出版物加上数字资源形式,如二维码、AR出版物;二是VR科普体验馆;三是科普数字平台。根据科普内容表达,出版单位一般需要进行融合出版物产品设计、选择数字资源类型和确定体验方式。以下主要介绍典型的科普融合出版产品。
获得首届中国自然好书奖的《续梦大树杜鹃王——37年,三登高黎贡山》是一本集文学、博物学、大自然探险和数字体验方式为一体的融媒体出版物。该书配套的数字体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对作者在云南高黎贡山实地探访原始森林中大树杜鹃王全过程的虚拟实景记录,并搭配丰富的图片和视频素材,读者可扫描二维码访问。另一种是AR交互体验方式,读者可以任意角度、自由缩放查看大树杜鹃王、杜鹃花的3D模型和开花结果的科普动画,展示的细节和动态过程可以更加精准地呈现植物科普知识,与虚拟实景资源形成有效互补。
《新昆虫记——基于AR技术的青少年科普融媒体项目》从策划、脚本、制作、出版、运营到发行都有自己的特色。在融媒体设计方面,其充分运用图片、音频、视频资源和H5、AR技术,加上虚拟场景设计、模型建构、交互设计等均讲究科学、严谨、准确,实现了出版物、数字资源与AR技术的精细结合。该项目入选了国家新闻出版署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
“人之由来”VR体验馆项目为科普知识和科技融合项目,旨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体验场馆,以丰富的3D模型、场景特效、视频、图片等素材,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深入浅出的互动知识,让科普爱好者在虚拟的环境里轻松解开看似简单却深奥无比的问题。该项目入选了首届虚拟现实新闻出版创新应用案例。
3.科普融合出版产品应用场景实践
科技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指出,线下与线上科普活动紧密结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2020年全国各地发挥科普阵地作用,通过科技活动周、科普(技)讲座、科普(技)展览、科普(技)竞赛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线上科普活动覆盖面广的优势,引导公众相信科学、依靠科学、运用科学,不断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可见,科普融合出版物可以与不同场景结合,更好地发挥效能。
无论是常见的线下科普场馆、社区科普活动、科普展览、科普研学等,还是线上科普直播课、科普知识竞赛、科普新媒体传播矩阵、科普知识服务平台、科普音视频平台等,既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生产、聚合和投放平台,又是提供科普教育服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出版单位需要加以运用。对于一些新兴的应用场景也可保持高度关注,比如,针对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剧本杀”,可以考虑组织创作科普题材或嵌入科普元素的“剧本杀”作品,此外,出版单位也可关注智能家居、车联网、虚拟数字人、人工智能、元宇宙等领域的科普应用需求。
4.科普出版融合发展的实施策略
做好科普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整体布局可从融合发展战略、融合体系建设、保障机制建设、融合人才队伍、政产学研结合五个维度展开。
科普出版融合发展无论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满足读者需求,内容始终是核心。在融合体系建设方面,融合体系建设是主体,包括融合基础设施、融合标准体系、融合产品架构、融合服务体系、融合场景落地、重点项目带动。出版机构应高度重视融合出版的标准化工作,坚持标准先行,做好出版流程、元数据、质量要求、质检方法、数据安全等规范制定。在融合保障机制建设上,出版机构要处理好科普出版工作中传统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既要给科普出版创新发展提供赋能空间,也要不断优化提升传统科普出版产品线。在融合人才队伍方面,未来的融合出版人才要掌握科普出版新知识,具备新思维,提升新能力。在政产学研结合方面,出版机构可与院士服务中心、院士工作站、高校科协、高校科普创作中心等科研科普机构交流沟通,争取让更多的专家、学者、科研作者参与科普知识传播,为新时代科普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多维赋能。
四、结语
科普出版融合发展处于“大科普”时代与出版融合发展走向深入的时代机遇期。无论科普融合出版产品形态如何发展,其演变过程都依赖于内容资源的积累以及技术能力的支撑和盈利模式的实践。出版单位可以通过制订与自身发展相匹配的出版融合发展整体规划,进行组织、人才、资源、资金等配套,有设计、有规划、有步骤地持续开展科普融合出版产品体系建设,通过项目带动整体“内容+技术+运营”能力的综合提升,逐步实现科普出版的深度融合发展,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谢俊波. 集团架构下融合出版新基建的探索与实践[J]. 出版广角,2021(20):52-55.
[2]何龙. 少儿出版高质量融合发展模式探析[J]. 出版广角,2022(15):11-15.
[3]贺子岳,张蒙,刘永坚. 出版融合下少儿内容服务的创新路径探索[J]. 出版发行研究,2019(2):42-45.
[4]向雷,罗萍. 我国少儿出版融合发展的现状认知与路径思考[J]. 出版發行研究,2018(3):21-23.
[5]万安伦. 中外出版史[J]. 中国编辑, 2018(1):98.
[6]刘朋. 新时代科普出版的发展策略与路径[J]. 出版参考,2020(10):13-16.
[7]聂慧超. “大科普”政策背景下,出版市场离“黄金时代”还有多远[N].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