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六娜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广州 510405)
不规则抗体是引起交叉配血不合的主要原因,有时还可干扰血型鉴定[1],其筛查作为输血前检测至关重要。抗筛细胞是表面存在多种血型抗原、用于检测血浆中是否存在不规则抗体的离体红细胞,其抗原性的稳定是灵敏地筛查出不规则抗体的关键。若抗原性发生改变可能导致不规则抗体漏检,影响红细胞输注的效果,甚至引起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
为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和血液的有效输注,对保存期内抗筛细胞血型抗原的抗原性进行监测可能对减少不规则抗体漏检有一定作用。本研究采用较常见的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检测抗筛细胞上对应的抗原,并对比用单克隆抗体和人源抗体进行质量控制的优劣势。
1.1主要试剂与仪器 厂家1三系抗筛细胞(批号:45330751)、ID-Diluent2稀释液(批号:0576100101)、微柱凝胶卡(批号:50531.62.05)、ID-Centrifuge 12 SⅡ离心机、ID-Incubator 37 SI0恒温箱购自美国Bio-Rad公司;厂家2三系抗筛细胞(批号:20207040)、十系不规则抗体鉴定细胞(批号:20210119)、单克隆抗体IgG-D(批号:20190826)、单克隆抗体IgM-M(批号:20201016)、单克隆抗体IgM-E(批号:20203202)、单克隆抗体IgM-P1(批号:20200106)购自上海血液生物医药公司。
1.2方法
1.2.1人源不规则抗体收集 对本院输血科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标本采用十系不规则抗体鉴定细胞(E、M为杂合子试剂红细胞,Fya为纯合子试剂红细胞)鉴定不规则抗体,收集抗M、抗E、抗P1、抗Fya阳性标本各1例,保存于-30 ℃低温冰箱。
1.2.2抗体最适浓度的标定 将抗M、抗E、抗P1、抗Fya阳性的血浆各50 μL用生理盐水倍比稀释至1∶512后,各稀释浓度分别取50 μL,与2个厂家的含有相应抗原的1%浓度抗筛细胞(2个厂家抗筛细胞均离保质期30 d)50 μL反应,37 ℃温育15 min后,1 000×g离心15 min,反应凝集强度在6~9分判为合格(判断标准见图1),-30 ℃保存已标定好的人源抗体;用单克隆抗体试剂重复上述操作,-30 ℃保存已标定的单克隆抗体试剂。已标定的抗体用于后续监测抗筛细胞血型抗原抗原性。
图1 凝集强度评分标准
1.2.3抗体的稳定性监测 参比红细胞来源于本院输血科员工和实习生志愿者,O型且红细胞表达D抗原、E抗原、M抗原、P1抗原、Fya抗原。入选志愿者在每次抗筛细胞血型相关抗原的抗原性监测时采血2 mL,EDTA-K2抗凝,1 000×g离心10 min后,用ID-Diluent2配制成1%浓度红细胞做平行试验,用于明确人源及单克隆抗体的稳定性。
1.2.4抗筛细胞血型相关抗原的抗原性监测 保存期内连续4周每周用已标定的人源抗体及单克隆抗体与2组抗筛细胞相应抗原反应,每次连续检测3次,记录凝集强度;实验前放置抗体常温解冻,加1%浓度抗筛细胞50 μL于凝胶卡孔中,再加入50 μL相应抗体,37 ℃温育15 min,1 000×g离心15 min,记录凝集强度。
1.3统计学分析 用Microsoft Excel 2010统计软件进行。
2.1人源抗体收集及抗体的标定情况 收集的人源抗体与十系不规则抗体筛查细胞反应凝集强度为3+~4+,对照红细胞血型抗体鉴定红细胞反应格局表,标本1~4的鉴定结果分别为抗E、抗M、抗P1及抗Fya。
人源抗体与厂家1、2抗筛细胞标定的最适稀释倍数分别为1∶8、1∶4,单克隆抗体与厂家1、2抗筛细胞标定的最适稀释倍数均为1∶16。
2.2标定抗体的稳定性监测结果 参比细胞与已标定的单克隆抗体或人源抗体在第0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反应凝集强度得分基本不变,说明已标定的单克隆抗体和人源抗体在实验期间保持稳定,抗原性监测结果较可靠。
2.3抗筛细胞血型相关抗原抗原性监测结果
2.3.1单克隆抗体及人源抗体监测厂家1抗筛细胞抗原性结果 用单克隆抗体试剂及人源抗体监测厂家1抗筛细胞,发现凝集强度随时间延长均有不同程度减弱,但用人源抗体时减弱更加明显。用单克隆抗体第21天仍检出相应的单克隆抗体,而用人源抗抗体第21天未检出人源抗体E、P1。见表1。
表1 单克隆抗体试剂及人源抗体监测厂家1抗筛细胞抗原性凝集强度得分
2.3.2单克隆抗体及人源抗体监测厂家2抗筛细胞抗原性结果 用单克隆抗体试剂及人源抗体监测厂家2抗筛细胞,发现凝集强度随时间延长均有不同程度减弱,但用人源抗体时减弱更加明显。用单克隆抗体试剂第21天仍能检出单克隆抗D、抗E,未检出单克隆抗M、抗P1;而用人源抗体时第21天时仅检出抗E,其他人源抗体均未检出。见表2。
表2 单克隆抗体试剂及人源抗体监测厂家2抗筛细胞抗原性凝集强度得分
本研究发现抗体筛查红细胞在实验室存放过程中血型相关抗原抗原性随时间延长而减弱。发生抗原性减弱的原因可能与红细胞衰老、膜的结构发生变化相关;而减弱的速度快慢不同可能与抗原在红细胞膜上的结构以及与膜结合的紧密性相关。
本研究中2个厂家同种抗原抗原性减弱的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厂家1抗筛细胞抗原的抗原性相对厂家2稳定,这可能与红细胞保存液的成分不同有关。有研究显示,红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会随保存时间的延长发生改变[2],这种变化可能是由红细胞保存液中炎性因子增加、酶活性减低,血液流变学特征改变引起[3]。不同的保存液对红细胞的寿命或活性影响也较大,也就对红细胞表面糖蛋白的结构或数量影响较大,保存液成分的差异可能是导致不同厂家抗筛细胞血型抗原抗原性在保存期内减弱程度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此外,保存液的理化性质如pH、渗透压、电导率等的差异也可能是导致不同厂家抗筛细胞血型抗原抗原性在保存期内减弱程度存在差异的原因。
近些年“精准输血”概念的提出对输血相容性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ABO、RhD血型相容外,还需要进行抗体筛选和鉴定,目的是减少血液输注无效造成浪费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4]。
不规则抗体漏检的原因有实验方法学的缺陷、不规则抗体效价低、抗筛细胞是杂合子细胞[5-7]等,此外,抗筛细胞的质量直接影响不规则抗体筛查的检测结果[8]。因此,作为筛查不规则抗体的抗筛细胞,其血型相关抗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非常重要,对保存期内抗筛细胞血型抗原抗原性进行监测是防止不规则抗体漏检必不可少的关键。《ISO 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准则》等相关规定也指出输血相容性检测应进行严格质量控制[9]。
本研究在监测抗原性时注意到一个现象,即在接近保质期时单克隆抗体可能因特异性强、效价高未能及时反映出抗筛细胞部分血型抗原减弱致无法检出相应人源抗体的情况。因此建议使用人源抗体对抗筛细胞血型抗原进行质量监测或者在接近保质期时采用人源抗体辅助监测,防止因不规则抗体漏检导致血液输注无效及发生输血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