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慧,王秀清,陈小琼
福建省老年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
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机呈正相关,中晚期胃癌预后差,死亡率高,总体复发率为50%~70%, 治疗后5 年生存率低于30%,早期胃癌多无症状,病变浸润深度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无论病变大小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好,其复发率为10%左右, 5 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1-2]。各指南均推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为早期胃癌的一线治疗方案[3],ESD能够有效去除病灶,但术后所引发的应激反应容易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并带来一定的并发症风险[4],这对患者围术期护理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快速康复护理以循证医学作为基础,在围术期应用各种有效及优化的手段和方法,减少手术引发患者生理应激反应,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尽早回归日常工作生活,缩短住院时长,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从而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5]。本研究探讨快速康复护理在ES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20 年1—12 月福建省老年医院消化科收治的109 例接受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6 例。对照组中男29 例,女24 例;平均年龄(59.1±15.2)岁。观察组中男31 例,女25 例;平均年龄(58.7±15.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样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1)采用病理学诊断为早期胃癌。(2)意识清楚可配合调查。(3)医院伦理学会批准同意。(4)患者及家属签有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2)确诊恶性肿瘤。(3)心、肝、肾、肺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4)有出血危险倾向。
109 位患者均由同一位具有消化内镜手术资质的医生完成ESD。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即术前12 h 禁食、6 h禁饮[6],术中经鼻腔插入胃管,妥善固定,术后评估胃肠功能恢复情况,遵医嘱拔除胃管及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观察组实施快速康复护理。(1)术前护理。①宣教护理。向患者讲解ESD操作步骤及快速康复理念,利用快速康复理念的优势,帮助早期胃癌手术患者提升自信心,促进康复。责任护士依据患者个人具体情况,对患者的心理现状、社会交往状态、营养情况、文化素质等进行评估,并对患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耐心解答患者疑问之处,帮助其减轻紧张心理状态和对手术预后的顾虑。②饮食、服药护理。叮嘱患者术前6 h 禁食、2 h禁饮,遵医嘱服用药物,术前0.5 h 口服祛泡剂和黏液祛除后,变换体位,以清除胃内气泡和黏液,使术中病灶暴露视野保持清晰。(2)术中护理。①ESD中无需为患者留置鼻胃管。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使用同一把感应式红外线额温枪测量患者体温,结合其手术过程中的体温,维持消化内镜室温度恒定,控制室内温度在22~26℃[7],做好患者保暖工作,术中避免出现低体温现象。②ESD配台护士准确快速为医师提供器械配合,以便医师快速定位肿瘤位置,剥离肿瘤病灶及周围黏膜组织,缩短消化内镜手术时间。③遵医嘱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及抗生素。(3)术后护理。①饮食护理。快速康复理念提倡早期经口进食,早期进食,可刺激胃肠道分泌激素,促进胃肠道功能快速恢复,减少废用性胃肠道黏膜萎缩化[8]。ESD 后,根据早期胃癌患者的手术创面大小、基本情况等,安排术后进食时间。术后恢复较快、创面较小者,术后72 h依照多次少量进食原则,给予患者如米汤、蔬菜汁等流质饮食。术后康复较慢、创面较大者,进食时间适当延长,减少进食对患者胃内手术创面的刺激。术后第4 d给予半流质食物,如稀饭、面条或小米粥等,摄入频率为1 次/2 h,每次30~50 mL,摄入总量每日不多于500 mL。术后第5 d,半流质摄入频率为1次/2 h,每次50~100 mL,摄入总量每日不多于1 000 mL。自术后第6 d 起,缩短进食间隔时间,适当增加食物数量和总量,忌辛辣、刺激、粗硬、滚烫的食物,两周内逐渐向少纤维低渣普通饮食过度。②康复锻炼。术后密切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并发症,有无腹部疼痛加剧,呕血、排血、便血等情况,如出现上述情况,立即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相应处理措施并记录。告知ESD后患者适当锻炼有助于促进胃肠道蠕动,恢复正常活动功能。早期下床活动,可提高活动耐力,避免下肢形成静脉血栓[9],促进血液循环,使胃肠道功能尽快得到恢复。术后6 h,视患者基本情况,指导患者主被动锻炼,辅助患者床上自主翻身、下肢伸屈等活动,24 h后下床进行床边活动,自行如厕,逐步恢复正常活动锻炼。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术后患者讲解正确呼吸、有效咳嗽对促进术后康复的重要意义。③镇痛护理。遵循人性化原则,为患者制定多元化镇痛方案[10]。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定疼痛情况,轻度疼痛者,给予以非药物镇痛为主的护理模式,提高耐受状况,如听音乐、聊天、放松锻炼、呼吸减痛护理等方法;中度疼痛者,在遵医嘱给予解痉和制酸药物缓解疼痛的基础上,采用两种以上非药物镇痛法缓解其痛苦体验;重度疼痛者,遵医嘱实施药物联合非药物镇痛模式,结合ESD 后患者意愿,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并提升其耐受水平,注意观察疼痛缓解情况并记录。
(1)术后康复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长。(2)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术后发热、创面出血、迟发性穿孔、手术部位狭窄。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包括医疗环境、服务态度、操作技能、医患关系4个条目[11],选项为非常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3分)、不满意(2分)、非常不满意(1 分), 评分高则护理满意度高。(3)生活质量与焦虑情绪。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问卷(GQOL-74)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12],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功能等四项,每项总分为100分,生活质量越好则得分越高。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两组患者进行焦虑程度评估[13],HAMA 包括14 个项目,采取0~4分5级评分法,分值越高,焦虑症状越严重。>7分为存在焦虑,≥14分肯定有焦虑,≥21分肯定有明显焦虑,≥29分可能为严重焦虑。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s)
组别对照组(n=53)观察组(n=56)t值P值首次肛门排气时间(h)19.52±4.14 11.59±3.06 7.180 0.020首次排便时间(d)4.82±0.88 3.62±0.52 2.790 0.040住院时长(d)9.61±1.54 7.29±1.20 2.490 0.040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情况 例(%)
观察组GQOL-74 评分高于对照组,HAMA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GQOL-74、HAMA评分情况(±s) 分
表3 两组患者GQOL-74、HAMA评分情况(±s) 分
组别对照组(n=53)观察组(n=56)t值P值GQOL-74 75.92±6.71 89.44±7.11 4.300 0.030 HAMA 7.59±0.16 5.22±0.79 3.890 0.030
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ESD逐渐在消化道肿瘤疾病的治疗中得到良好普及,与外科胃肿瘤切除术相比,具有创伤较小,无外露手术伤口,疾病复发率低等优点[14]。但结合既往ESD 术经验,在实施手术治疗期间,若患者护理配合欠佳,术后可能出现住院时长延长、胃肠功能恢复慢等问题,故有必要选择可行的方法提升围术期护理方案与ESD的契合度。
护理ESD患者,在围术期采用快速康复护理的优势在于:(1)减少损伤胃肠道功能,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病灶位置具有一定特殊性,ESD具有微创性特征,患者体内肿瘤病灶及周围黏膜组织在消化内镜下被整块完整切除过程中,破坏了正常胃肠道循环,损伤胃肠道功能。快速康复护理模式通过缩短术前禁食、禁饮时间,术后早期恢复进食、康复锻炼等措施,防止器官出现废用综合征,避免胃肠道功能退化,促进消化道肿瘤患者胃肠道功能尽快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减少并发症发生。快速康复理念,要求护理人员关注影响消化道肿瘤患者康复的因素,并运用术中动态体温管理、控制手术时长等措施,降低患者低体温、感染发生率。本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纠正焦虑情绪。一方面,患者对病情的担忧,容易诱发焦虑情绪;另一方面,患者担忧消化内镜手术安全性、术后疼痛等,也会引起其情绪波动。引入快速康复理念,护士可在该理念指导下,经宣教康复护理、康复锻炼等途径,提升患者情绪的稳定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改善生活质量。快速康复护理,可有效帮助消化道肿瘤患者建立良好的康复自信。同时,术后各项功能逐渐恢复,可改善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快速康复护理运用于早期胃癌ESD 患者中,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减轻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