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学科建设视域下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路径探析

2022-01-26 09:52行金玲李洋溢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一流师生关系师生

行金玲,李洋溢

(西安工业大学,西安 710021)

引言

师生关系是由学生与老师两大主体所构成的人际关系,它产生于教学活动,受教学活动的目的、形式、环境的影响,同时反作用于教学活动。师生关系和谐与否,极大影响着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果[1]。学习成果影响教学成果,教学成果影响学科成果,因此,高校师生关系与高校学科建设紧密关联。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是 “双一流” 模式中之 “一流”,是响应国家教学规划的具体实践,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学科成果的重要措施[2]。基于此,一流学科建设视域下对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路径进行深层次的探析迫在眉睫。

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分析

近年来,国内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总体上呈现出以人为本的特征。周俏亭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朋友型、欣赏型、关爱型、合作型、表率型的师生关系[3];苗延虹等[4]将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定义为教师与学生地位、人格平等,情感相通,相互依存,相互包容,相互尊重与理解。此外,目前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研究还具备跨学科、多视角的特征,众多学者不断采用心理学、社会学、现象学、哲学等多种学科角度对和谐师生关系实施动态分析,进行反思和超越[5]。本文将顺应此种研究趋势,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视角,对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构建路径进行研究。

在一流学科建设与评估领域,现有研究主要采用量化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出若干对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评估指标,并将其分为三类,分别是:以论文发表及引用数量、专利数为表现的学科成果类;以师资队伍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数、硕博点为表现的学科实力类;以国家奖项、教师名誉、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为表现的学科影响力类。据此,有学者进一步提出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三条现实路径,分别为:学术自由、学派模式、协同合作[6]。

现有的研究成果为探索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以及和谐师生关系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基于此,本文认为和谐师生关系是自由平等、正直进取、亲密共荣的师生关系,它能够推动上述三类指标建设,响应学科建设的三条现实路径,最终促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一)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科成果创新

学科成果产生于学术研究,学术研究以现有的科研成果为基础,采用新视角、新方法,提出新观点,最终完成研究领域内的创新和突破,不断拓宽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可以说,创新推动学术研究,创造学科成果。而学科创新依赖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师生作为学术环境的两大责任主体,其间自由平等的关系尤为重要。

此种关系中,首先,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科、课程与老师,能够对自身认同的主张与观点进行深入研究,为学科领域注入新鲜血液;其次,学生敢于用批判与辩证的思考方式研究问题,敢于对权威提出质疑,而非一味地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最后,教师奉行 “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公平地享有学术资源,保障其学习与探索的权利。因此,构建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客观要求。

(二)正直进取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科实力

强大的学科实力不仅取决于国家政策、学校制度以及经费支撑,还取决于人才支持,需要最大程度地激发和鼓励师生投身于科研的积极行为。据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描述,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被划分为冰山的上下两部分,其中价值观、动机、社会角色等隐性因素处于深藏的 “冰山以下部分”,但却是决定人员行为和表现的关键因素,此类因素的产生与改变较依赖环境的影响。如此,教师身体力行,引导学生构建正直进取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术氛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双方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并维护学术尊严,这在增强学科实力、建设一流学科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三)亲密共荣的师生关系扩大学科影响力

同群效应①指出,同群个体间在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表现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即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构建亲密共荣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同群,巩固师承关系,能够强化学生对师门学说的理解、认同以及对所治学科的归属感。这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知识的接受率,而且师承传授导致师生同治一门学问,可以形成 “师承性学派”。学派是一种遵循相同的学科发展范式的学术研究共同体,对学科形成创新力、凝聚力、支撑力和影响力有重大作用[7]。此外,由 “马太效应” 可知,学派建设可以吸引更好的师资、生源,获得社会支持,积累优势,进一步增强学科影响力,有利于一流学科建设。

二、高校师生关系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高校师生关系现存问题

在师生关系中,出现了一些与和谐师生关系相背离的现象,将其总结为以下三种情况。

1.师生关系刻板化

与自由平等相反,师生关系刻板化表现为师生间的交往模式、交流内容、沟通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且在互动过程中,双方地位呈现出不平等的趋势。在刻板化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习惯于被动接收老师传授的知识,交流模式呈现出单向而非双向的特点;交流内容往往局限于课堂知识,缺乏更加深层次的人性关怀;沟通多发生于课堂环境中,路径较为单一。

2.师生关系功利化

与正直进取相反,师生关系功利化表现为师生以个人利益为目的进行交往。近年来,有关导师变 “老板”、学生变 “员工”,师生关系已然变成 “老板和打工者” 关系的多次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另有一些教师为了获得较好的评教结果,不敢从教学目的出发对学生严格要求,有意降低了教学标准。另有一些学生以教师行政职务、话语权的大小和掌握学术资源的多少作为师生交往、选择导师的出发点。个别学生也会因一些不正当理由,如篡改成绩、消除处分等,向老师求方便、走后门[8]。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师生关系扭曲。

3.师生关系疏离化

与亲密共荣相反,师生关系疏离化表现为师生互动频率低、双方感情淡漠。一些教师忙于科研、社会兼职,对教书育人工作投入不足,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个人情况关注与了解程度较低;而一些学生也缺乏学习积极性,课堂反应不积极,课后欠缺反馈。由于师生间缺乏有效沟通,师生关系日渐淡薄。

(二)师生关系现存问题成因分析

1.传统等级观念影响深远

传统文化中 “师道尊严” 的思想影响深远。传颂至今的“事师之犹事父也”“程门立雪” 的名言与典故,即是这种思想的生动诠释。一方面,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另一方面,它又拉开了师生双方的地位差距,导致了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的被动性,塑造了教师不可触犯的权威性,加之老师在知识、年龄、权责、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师生间的距离无形中被加大了。

2.师生价值观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

首先,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学习环境改良、学习资源的涌入,高校校园也受到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师生价值观受到冲击,部分老师与学生用 “利己至上” 的价值标准衡量师生关系,使和谐师生关系沦为金钱交易关系的风险加大。

其次,随着高等教育部分商品化,教育活动一定程度上被烙上 “服务-消费” 的印记[9]。这种情况在民办教育和高职教育中较为多见。由于高校学生需依法上缴学费,不少学生认为自己用金钱交易知识,老师无权干涉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成果,缺乏自律性与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部分老师认为自己传授知识的目的是获得劳动报酬,对学生期望值低,不重视学生个体情况,采取 “放任自流” 的态度。在此种价值观影响下,师生建立联系的需求降低,且双方缺乏理解、信任与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建设受到了影响。

3.大众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教育改革促使大众教育普及,高校逐年扩招,学生数量逐年大幅增长。生源素质的良莠不齐,直接分散了教师的精力,也加大了师生关系构建的难度;其次,在学生增多的情况下,学校为了满足最广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在配置教育资源时采取了大班制、流动教室制、辅导员制,加之高校课程繁多、老师调动频繁,无形中增加了维系师生关系的难度;最后,因师生比例失衡,以往 “以师带徒” 的教育方式渐渐淡出,如今普遍采取 “一对多” 的课堂讲授方法,老师直接指导的学生数量较多,师承关系被弱化,对学生反馈要求低,师生时空距离增大。

4.高校师生的角色冲突

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肩负管教职责的高校老师要扮演家长式的角色,高校老师除了要扮演授课老师的角色外,还身兼科研人员、行政工作者、企业咨询专家等数职,有科研项目、文章发表等多重任务。师生的生活轨迹重合度降低,学生并非老师工作环境中的唯一对象,造成部分教师无暇或不愿花费精力构建师生关系。另外,高校教师的管束职能削弱,学生管理相对宽松,学生的学习行为,如出勤率、课堂表现等多依靠学生自觉,对师生的综合考核较少以 “师生关系”为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师生构建和谐关系的必要性。

5.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导致师生关系异化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带来了爆炸式的信息资源。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自由获取知识,不再将老师视为唯一的知识来源,且目前老师对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与学生相比并无优势,如此,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被削弱,建设和谐师生关系的难度加大。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时空限制,师生间甚至无需构建实际关系就可以完成知识的传播,教育活动向 “时空分离”“管教分离” 的趋势发展,教学过程中感情交流缺席,导致师生关系日渐疏离[10]。

三、一流学科建设视域下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路径

在师生关系的构建中,教师与学生是两大直接责任主体,思想观念、教育制度、新技术则对师生关系的构建产生间接影响。因此,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路径可分为直接路径与间接路径两类。直接路径指在构建师生关系中,以教师为核心起主导作用,学生为主体积极配合教师工作,双方主动构建利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和谐师生关系。间接路径是指面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对师生关系提出的新要求,通过思想观念转化、教育制度改良、新技术的合理运用三条路径纠正师生关系现存问题,最终构建自由平等、正直进取、亲密共荣的师生关系,其简明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一流学科建设视域下和谐师生关系构建路径模型

(一)强化师生在构建师生关系中的主体责任

1.树立教师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的核心地位

教师被誉为导航塔、指路标,不仅因为老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也因为老师具备社会地位、人生阅历等天然优势,对学生的观念和行为有模范引导作用。基于此,教师应该在师生关系构建中把握自身的角色特点。首先,教师应恪守师德、师风,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尊重包容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再次,主动探索师生互动的新方式、新渠道,拉近师生距离;最后,适当给予学生学科研究的机会,加大师生任务重合度的同时推进学科建设。如此,教师就能够用实际行动赢得学生的爱戴与信任,从而塑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良好环境。

2.巩固学生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相对于老师,高校学生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同时现代教育理念也提倡以人为本,讲求在教育全过程中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自主自觉、自我构建的主体。而师生关系作为教育活动的产物,其建设也应把握这个关键。首先,应通过思想教育加强学生对和谐师生关系在一流学科建设中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其积极回应老师的言行;其次,在师生关系构建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握学生需求,建立有效的沟通反馈机制;再次,为学生提供宽容平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敢说敢想、敢做敢当,为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与一流学科建设注入新生力量。

(二)革新师生伦理关系,抵制不良社会风气

1.对待传统中的“师道尊严” 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如今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对待教师应文明礼貌而非臣服盲从,老师对待学生应亲和友善而非专制支配。首先,要通过思想教育促使师生双方正确辨析 “尊师重教” 的内涵,培养师生民主意识。其次,要加强教育活动的监督管理,并建立配套的考核和奖惩制度,不容教师采用如体罚等落后方式教育学生,严禁学生采用语言暴力或肢体暴力冒犯教师,用制度维护师生的人格尊严。最后,围绕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及时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定期开展讲座、培训,积极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其教育能力,从而拉近师生距离。

2.坚决抵制侵蚀师生身心健康的不良风气

首先,加强对塑造和谐新校风工作的重视,及时监控社会信息在校园中的传播,弘扬正能量,抵制假丑恶。其次,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官方媒体,倡导求真务实的学风校风。最后,严查严打披着教学、科研外衣进行金钱交易的行为,培养明辨是非的教职工和学生群体,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相结合,切实地落实到行动中。

(三)对高校教育制度进行适当改良

1.依据一流学科建设下的学生培养计划,适当给予学生择师择课的自由

现如今许多大学都在选修课、通识课的选择上给了学生较大的自主空间,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样,在学科专业课程上,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专研领域、学术见解、教学方式,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了解教师相关信息的途径,并赋予学生依据个人情况选择课程和教师、合理安排时间的权利。同时重视引进教师人才工作,合理控制师生比例,优化学科教育资源配置。

2.将师生关系纳入教育评价体制

通过不同阶段的教育评价,可以对教育活动起监控与导向的作用,揭示出学科建设与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全面、合理、公正、透明的教育评价制度能够培养师生明是非、辨真理的品质,有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一方面,在师生互评上,师生双方都要注重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不能纯粹依靠主观好恶进行评价,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使之能正确反映师生关系与学科教育的优势与不足。另一方面,在第三方监督评价中,评价指标应全面兼顾教学、研究成果与人文关怀,并综合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

3.以教研并重的原则协调教师工作

大学的三大功能分别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此三方面的学科贡献也是建设一流学科的重要指标,科研成果是学科实力的直接表现,教学成效是学科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由此,教师在工作协调中应重视科教并重,合理分配工作精力,不应以研代教。且学校应鼓励师生开发共研项目,一方面,扩大师生任务重叠部分,为师生交往提供新形式。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科研实力,催生创新研究成果,师生共荣互促,提升学科影响力。

(四)创新运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现代化师生关系

1.拓展信息教学与数字课堂新内涵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教育早已顺应潮流,进行了 “翻转课堂”“AI 教师”“智慧教室”等多种创新尝试,但仍存在如 “教管分离”、教师作用弱化的问题。要充分发挥信息教学优势,一方面,教师要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例如在线上教学中运用人像采集、定位签到对学生进行出勤考核,通过大数据对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进行统计分析,借助语言或评论区互评进行双向交流,以此拓宽交流渠道,革新教育模式,打破师生关系刻板化的局面。另一方面,教师要提升自身获取与驾驭信息的能力。通过互联网,教师可广泛接触到学科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用扎实的学科功底赢得学生的尊重,亦可了解大学生生活中的热点时事,摸清学生心理,为师生交流提供新素材。

2.兼顾线上线下拓宽师生交流路径,促进师生互动场景多元化

传统的线下交流与互动,师生的空间距离较近,学生与老师可以通过面对面的方式直观地感觉到对方的情感与态度,并做出及时反应,便于加强师生关系紧密程度,提高师生关系的构建效率。如今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社交媒体在人际关系构建与维系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理使用邮箱、QQ、微信等社交软件,能打破师生互动的时空界限,降低师生关系维系成本,同时减少学生直面老师时的拘束感,师生间得以坦诚地进行深入交流。此外,师生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个人生活,双方得以走出课堂环境进一步了解彼此的个性特点。如此,兼顾线上与线下、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路径,可以为解决不同的师生关系问题、巩固和维系和谐师生关系提供新途径。

四、结语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面向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师生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主力军,其间的和谐关系对一流学科建设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如今,高等教育正处在全面转型时期,面对高校师生关系现存的 “刻板化、功利化、疏离化” 的问题,一味逃避不是出路,放任自流不是办法,需要时刻秉持 “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把握改革开放的时代脉搏,顺应合作共赢的时代精神,相信师生,依靠师生,为了师生。变 “师尊生卑” 的旧秩序为 “民主平等” 的新秩序;变 “自我功利” 的旧思想为 “共荣进取” 的新思想;改刻板单一的旧制度,建自由多元的新制度,以实现高校师生关系现代化,推动一流学科建设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注释:

①同群效应指平等个体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产生相互作用时,其中某一个体的行为及结果不仅受到个体自身利益的激励影响,同时也会受到他周围的、与他处于同一社交网络中的其他人的行为及结果的影响。

猜你喜欢
一流师生关系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关注一流学科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小议良好师生关系对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