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机电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本土化构建与实践研究

2022-01-26 09:52李海青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职院中德校企

李海青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引言

目前,我国不少职业院校存在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实施运作载体匮乏、支撑平台缺失、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中提出的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等要求,笔者所在院校——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 “柳职院”)于2013 年成功入选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合作项目(SGAVE)(以下简称 “中德SGAVE项目”)实施院校,成为国内25所中德SGAVE项目实施院校之一。中德SGAVE 项目是教育部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德国五大汽车制造商(保时捷、宝马、奔驰、奥迪及大众)携手我国高职院校联合实施的 “中德汽车机电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合作项目”[1]。此项目旨在充分利用德国在汽车领域的雄厚技术和经验储备,构建符合现代汽车维修和维护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共同开发适应我国国情的汽车机电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一、基于中德SGAVE项目的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本土化构建

(一)构建本土化“双元制” 人才培养模式

借助中德SGAVE 项目,在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首次在汽车类专业引入德国职业教育标准并进行本土化改造,构建适应我国现代汽车维修行业发展需求的汽车机电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依托校企共建的 “跨企业培训中心” 等,探索实施本土化的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具备国际标准的 “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柳职院从 “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与途径”“培养条件”“保障机制与制度” 等四个维度,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重新梳理与修正。“培养目标” 在整体上突出了 “能力培养”,从职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逐层分解,课程体系始终贯穿以能力为导向、以实践(行动)为导向、以顾客为导向三大理念,课程标准设计也紧扣培养目标,崇尚能力本位。为构建 “双元制” 人才培养模式,从师资队伍结构与实践教学基地等两方面进行培养条件建设;为保障 “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从人才目标监控、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监控等三方面制订了确切有效的保障机制。

(二)构建本土化“分级递进” 式课程体系

汽车类专业之前的课程设置是按每个学期完成某个课程,能力目标是“分块提升”,并不能契合企业需求。为此,柳职院引入了德国的汽车机电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本地企业需求、协助提升企业竞争力为宗旨,结合国家汽车维修职业标准,参照中德SGAVE 项目的课程大纲,重新构建了培养实践能力的 “分层递进式” 课程体系(如图2 所示)。该课程体系按照 “基本实践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基本应用能力→专业技术专项能力→职业岗位综合技能” 的专业技能培养思路,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分级递进的方式授课,契合学生的实习进程,使学生各个技术领域的技术能力逐级提高。

图2 “分层递进式” 专业课程体系

柳职院结合实际教学条件及本地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不断进行本土化改造。首先在 “风行订单班” 进行本土化改造实施试验,“风行订单班” 是学校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在乘用车方向合作开设的订单班,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共同培养汽车维修工程师,年招生30 人,学制3 年,企业提供实训车型及设备。此合作项目开展以来,校企双方在课程体系方面合作开发了活页式教材、校本建材[2]。

(三)引入考评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标准

考评体系是完善人才培养标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之前的考评体系不能全方位、多维度去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有效地显现与反映 “能力本位” 的培养目标。为此,柳职院参照中德SGAVE 项目的考核评价办法,调整了汽车类专业原有考评体系,从 “职业素养、实操技能、专业知识” 三个维度进行考核,主要体现为 “考教分离、双元实施、多维评价” 的特点。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建设题库,设计测评方案,并由 “校企考官” 共同担任考官、共同综合评定学生成绩。评价内容涉及学生考勤、学习态度、工作表现、工作页完整情况、语言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顶岗实习、知识运用、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能力测评的分析结果既作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检验标准,也成为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依据之一,这不仅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知识全面性的提升,还对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考评体系改革成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契机,为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动力,有助于进一步完善 “以项目任务驱动教学,学教相辅” 的教学模式。

(四)培养国际化视野的师资队伍

培养具备先进教育理念的 “双师型” 教师队伍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柳职院以实施中德SGAVE项目为契机,选派4名专业教师赴德国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到奔驰、大众等著名车企进行技术培训。经培训,教师专业技术能力得到迅速提升。据此经验,学校又陆续选派12 名教师赴德国学习职业教育,促进了教师职业教育观念及教学方法的更新,进一步解决了如何提升师资团队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的问题[3]。

(五)构建多功能实训基地

针对职业教育中企业融合度不足的难题,柳职院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本地企业共建共享了一批 “厂中校、校中厂” 模式的实训基地,把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引入校内实训基地,全面深化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另外,学校与广西汽车集团创新性地建立了共享型跨企业培训中心,实现集学校教学、企业人员培训、社会服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于一身的 “四位一体” 多功能培训基地。

二、基于中德SGAVE项目的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实践创新应用

(一)深化 “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服务地方产业升级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柳职院依托柳州汽车产业背景和优势,加大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探索实践了 “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

与柳州地区的奔驰、宝马、奥迪、大众的4S店探索实践 “4+3” 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一个学习周内,4 天到企业进行岗位实习,3天在校上课;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组建售后服务订单班,探索实施 “2+1”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个学年在校按照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学习,第三个学年按照企业制定的教学培养计划进行学习,由企业依据企业标准进行技术等级认证考核后上岗;与广西汽车集团合作建设“工匠学院”,建立集 “教学、培训、生产、鉴定” 于一体的共享型跨企业培训中心,依托该中心进一步探索和实施双元制本土化的培养模式。

(二)创新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

引入德国职业教育标准,充分借鉴和利用德国在汽车领域的技术和经验,对汽车类专业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和创新,确定了8个工作领域、50 个典型工作任务,创新实施了 “分级递进” 的课程体系[4-5],科学、合理地设计符合现代汽车维修行业标准需求的汽车机电人才培养培训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行为规范,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 “素养·管理·创新” 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同时,依托校企共建的 “跨企业培训中心”等平台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大力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发挥主导和协调作用,以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形成 “以完成工作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驱动教学,学教相辅” 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四步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实现 “教”“学”“做”三者的一体化融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评价经验,实施了 “考教分离、双元实施、多维评价” 的职业能力测试。

三、本土化成效分析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自中德SGAVE 项目启动以来,柳职院汽车类专业开始对德国 “双元制” 职教模式进行探索,并致力于将德国职教理念和模式进行本土化。以中德SGAVE 项目为契机,学校加强与教育部、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德国五大汽车制造商(保时捷、宝马、奔驰、奥迪及大众)的密切合作,在中德SGAVE 项目成员的大力支持下,调整了汽车检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6],使之辐射整个汽车类专业的建设,更适应柳州地域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通过项目的实施,学校在职教理念、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施改革、师资培养、实训室建设、内涵建设等方面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促进整个汽车专业群建设向国际化方向迈进。

(二)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素质,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以中德SGAVE 项目的实施为契机,柳职院汽车类专业从企业引进兼职师资力量,成立了24 人组成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并将兼职教师纳入专业团队管理,建立完善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办法,让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结对子,通过教育教学法培训和实践听课制度等措施,帮助兼职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另外,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参加校本培训及外出培训、组织技能竞赛等,教师在新能源汽车、汽车新技术、汽车维护保养技能和汽车营销技能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及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近两年来,专业教师参与各级教学改革项目18 项,参与教师121 人次,参与比例达100%,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开发专利12项,参加各类教学技能大赛获自治区级以上奖励15 项。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平均就业率在95%以上,70%以上在柳州就业,覆盖所有汽车制造及服务就业岗位。

(三)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学习和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模式,柳职院与柳州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共建柳工发动机培训中心,与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共建广西区域服务培训中心,与东风风行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共建售后人才培养基地,形成 “校中厂” 特色的校内实训基地。

另外,与广西汽车集团在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内共建汽车工匠学院,在柳州市汽车拖拉机研究所内设立 “汽车发动机检测中心”,建立了共享型跨企业培训中心,形成了 “厂中校” 特色的校外实训基地格局,为企业和学校开展多项技术服务奠定了基础。

在校企合作项目中,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开展科研项目9个,开发专利6项,共完成职业技能鉴定3675 次,职业资格认证培训900 多人次,开展技术培训32 期,培训人数达462 人,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四)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凸显

近年来,先后有济南职业学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20 余所区内外院校300多人次来校交流学习。汽车专业群还组建了职业教育培训师团队,到多所中高职院校进行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 等专题培训,分享汽车类专业课程改革的经验。

同时,利用汽车类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扶持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先后对广西鹿寨、柳江、昭平、岑溪等县区职教中心,在发展规划、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实训基地建设、设备布置安装和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全力援助,开辟高职带动中职、实现共同发展的新途径。

四、结语

随着我国工业4.0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扩大,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日益上升,加速培养高质量的工业技术人才是职业院校必须面对的课题。通过对中德SGAVE 项目的实践探索与分析总结,此模式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方法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具有向其他院校及其他专业推广的应用价值,这将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满足我国工业4.0发展的人才需求。

猜你喜欢
职院中德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鼓乐活动中德艺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工匠精神融入艺术职院音乐剧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与策略研究
中德投资合作与隐性冠军论坛在中德生态园举行
简析新会计制度下的职院经济管理工作创新
关于职院图书馆赠刊管理与有效利用分析
发扬中德传统友好 推动两国关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写在中德建交45 周年之际
试论如何做好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
国际双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