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刚 闵小彬
·临床研究·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
郭志刚*闵小彬△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天津 宝坻 301800)
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选取2017年8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9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差异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研究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对比两组神经功能、炎性因子、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治疗后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水平均明显降低、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水平上升,其中以研究组变化最为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的美国国卫院卒中量表神经功能缺损(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其中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予以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炎性状态,改善神经功能及预后,且安全性较高,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NIHSS评分;并发症;重型颅脑损伤;安全性
颅脑损伤是临床常见外伤性疾病,根据损伤部位分为脑损伤、头皮损伤、颅骨损伤[1]。颅脑损伤患者多有头痛呕吐、瞳孔异常、意识障碍等临床表现。临床根据病情程度的不同,将该病分为轻、中、重、特重四种类型[2]。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伴有长时间昏迷。临床数据显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在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多发,且治疗极为复杂,具有较高死亡率[3]。目前临床对于该类患者常予以手术治疗,其中常规骨瓣开颅术为常用的一种方式,该治疗方式虽取得一定治疗效果,但因其无法充分显露颞极、额部等部位,致使对于出血部位不能明确且无法进行彻底、有效的止血。而近年来,有较多研究指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可克服常规骨瓣开颅术的不足,且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更确切[4]。鉴于此,本文就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等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研究。
选取2017年8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9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差异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6例。其中研究组男30例,女16例;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48.38±5.74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损伤21例,高处坠落损伤17例,其他原因8例。对照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46.25±5.39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损伤22例,高处坠落损伤15例,其他原因9例。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符合重型颅脑损伤的诊疗标准,并经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格拉斯昏迷量表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8分[5];年龄>18岁。排除标准:存在开颅手术史者;合并心、肝、肾等功能不全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恶性肿瘤者;合并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本研究或依从性差者。
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患者取平卧位,全身麻醉,头部偏向对侧约 45°,对损伤的位置进行确认后,行马蹄形骨瓣开颅,骨瓣大小约为6×8cm,对血肿及坏死脑组织进行彻底的清除,清除完成后行硬脑膜扩大切开减张缝合。
研究组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患者取平卧位,全身麻醉,将头部往对侧偏约45°,切口位置位颧弓上耳屏前约1cm,于耳后上方跨过顶结节向额部中线方向并延伸至前额发际。额颞顶大骨瓣大小约12×15cm,将蝶骨嵴咬除以使前、中颅窝充分显露,脑硬膜行放射状切开,对血肿及坏死脑组织进行彻底的清除,清除完成后予以硬脑膜减张缝合,并固定骨瓣,放置引流管。
1.3.1 炎性因子
于手术前、手术后1W分别抽取患者5mL空腹静脉血,3000 rpm离心10 min后分离血清,置-20℃中,待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和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
1.3.2 神经功能[6]
采用美国国卫院卒中量表神经缺损功能(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评估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W的神经功能,量表包含15个项目,评分为0~42分,NIHSS总评分越高,提示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
1.3.3 临床疗效[7]
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并以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为依据,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包括:死亡(1分)、植物生存(2分)、重度残疾(3分)、中度残疾(4分)、恢复良好(5分)。优良率=(恢复良好+中度残疾)/总例数×100%。
1.3.4 并发症
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内出现的并发症,包括颅内感染、脑脊液漏、急性脑膨出、切口疝、颅内高压等。
治疗后TNF-α、IL-2水平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IL-4水平明显上升,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研究组优良率为78.26%;对照组优良率为58.70%,研究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研究组医治期间出现并发症共3例,其中脑积水1例、脑脊液漏2例,占比6.52%;对照组出现并发症10例,其中脑脊液漏3例、颅内感染1例、急性脑膨出1例、切口疝1例、颅内高压4例,占比21.74%;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TNF-α、IL-2、IL-4水平(±SD, n=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