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 金
思维可视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指运用各种图示技术把原本不可视的思考方法和思维过程清晰呈现出来。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有利于学生去理解、记忆和运用,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说是虚拟的生活,而虚构的“可能的故事”却深刻地揭示着“生活的真实”,感人心灵,启迪思考。小说阅读主要以感受人物形象为中心目标。小说三要素既是一个整体,又相互影响制约。教学这一类文章时,梳理情节,揣摩小说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是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把握重点,让学生的思维在微型小说教学中直观地呈现出来呢?以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笔者尝试运用思维可视化策略进行微型小说教学,把不可视的思考路径、思考方法等通过一系列的图示呈现出来。引领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微型小说里的人物众多、情节曲折,以思维可视化的图示为载体,能引领学生走进小说世界,让小说内容梳理化难为易。
情节是微型小说中人与环境间和人物相互间的矛盾冲突,情节越典型,就越有利于典型性格的塑造,这类小说在情节上都有自己的特色。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层次变化,跌宕起伏,给人震撼人心的效果。利用“情节梯”能帮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更好地梳理情节。
以六年级上册《金色的鱼钩》为例,该文讲述了老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在教学中,教师抓关键词,帮助学生梳理情节,填写“情节梯”,引导学生将梳理结果呈现出来,进而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从而落实教学目标。
发现情节之间的关联是整体把握小说的重要手段。借助“情节梯”,让学生在这种有梯度的言语实践中,逐步掌握梳理情节的阅读策略,从而优化学生的语言表达。
微型小说故事中情节的发展与故事人物息息相通,借助“关系网”,厘清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能帮助学生准确梳理情节。
《穷人》一文中人物的关系比较复杂,借助“关系网”,促进学生厘清关系,明确角色的情感态度,降低了概括的难度,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主要内容。
有些微型小说,涉及多个人物,他们之间联系紧密,运用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简练且准确,利于汲取文章的精髓,易于领会作者的意图。
对于情节复杂的微型小说,可以利用“主线路”,教会学生抓主线,提炼关键词,进而梳理故事的内容。
以《桥》为例,抓住“洪水”这条主线,捕捉洪水的来势汹汹和肆虐疯狂等填写“主线路”,帮助学生感知文本,迅速梳理故事情节。
概括能力是阅读教学中需着重培养的一项能力,巧用找主线的方式使学生从繁杂的文字中更快、更集中地提取信息,化解难点,提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的情感、思维也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小说阅读主要以感受人物形象为中心目标。联系言行、心理等细节描写来评价人物是感受人物形象的重要学习活动,运用思维可视化策略,聚焦人物细节描写,能有效帮助学生领悟其在营造氛围、推动情节发展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作用。
运用“对话框”,可以使学生层次清晰地从语言描写角度感受人物形象。
以《穷人》为例,桑娜一直担心丈夫,焦急地等待丈夫回来,但一张口竟是“哦,是你!”……面对丈夫感到忐忑不安与紧张害怕,所以时刻小心应对,说话断断续续,这些话语充分反映了桑娜复杂的内心世界。作者的故意为之,把桑娜内心的紧张、害怕与纠结都暗含在人物的语言中,纠结是真切的,善良更是真实的,人物形象因此丰富而感人。
对话描写能够营造场景,有利于展开故事情节,调动读者的内心情感,与角色或作者产生共鸣,丰满人物的形象,这是微型小说的独特魅力。
人物的动作描写可以帮助学生直接深入地感受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圈出描写人物的一系列行动,聚焦人物的动作描写,层层深入展开教学过程,让学生全方面地感受人物形象。
以《桥》为例,学生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抓住描写老汉一连串的动作词语填写“行动串”,从而全方位地感受一个铁面无私、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老支书形象,以及一个爱子情深的父亲形象。在“揪”和“推”的矛盾冲突中,老汉的形象越来越丰满、高大。
人物的动作行为是人物形象的具体表现,它往往能达到“以外显内”的效果。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行动串”,感受人物动作背后的形象特点。
众多微型小说中,很多作者会有意识地以感情、心理变化等为线索,去引导学生触摸人物内心。此时,教师可运用“心电图”,帮助学生锁定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
以《穷人》为例,抓关键词,以及省略号、问号和感叹号等,绘制桑娜心理轨迹图。提炼桑娜的内心感受,真实凸显桑娜的内心矛盾,感受情节的起伏,与最终的下定决心,充分表现了她“善良”的人性之美。
人物心理活动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有效借助“心电图”,既帮助学生感受心理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所发挥的作用,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兴趣。
思维可视化工具,不仅能引导学生读懂情节,感受人物形象,还能让学生领悟微型小说的语言特色、作者的写作方法与谋篇布局等。
揣摩小说环境描写是小说阅读的重要内容。人物在特殊环境中的选择凸显着自我形象。情节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的,环境也影响甚至制约着情节的发展。运用“环境链”,聚焦故事里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感受环境渲染的氛围,从而反衬人物形象。
以《穷人》为例,小说描写了屋外的自然环境和家庭的生活环境,海上“寒风呼啸”,渔家小屋却“温暖而舒适”,西蒙家则“又潮湿又阴冷”。运用“环境链”,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家庭环境的鲜明对比,感受小说中的“穷人”生存的艰难以及穷人“善良”的人性之美。
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家庭生活环境能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画面感。小说环境的创设,既推动了情节发展,营造了氛围,也反衬了人物形象。
巧妙设置结尾,不仅让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而且还在情理之中,这就是微型小说的独特魅力。运用“结尾环”,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微型小说的结尾艺术。
以《桥》为例,透过“结尾环”,引导学生聚焦故事的结尾。结尾点明父子关系,在深化对人物形象把握的同时,更使读者被老支书家庭的巨大牺牲所震撼。
微型小说的结尾是它的灵魂所在,结尾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这是对小说主题的升华。善于用各种戏剧性巧合,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结尾,这正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典型风格。
小说在刻画一个人物时,不可能就只对他一人进行描写,往往需要通过其他人的言论反应来衬托,来凸显人物形象。
以《桥》为例,洪水来临,来势汹汹,在这紧要关头,作者还特意安排了“小伙子”与“老汉”的对话,表现了人们的惊慌失措、拼命求生,衬托出老支书的沉着冷静、不徇私情,塑造了老汉先人后己的伟大共产党员形象和高大的父亲形象。
人物 语言 形象老汉“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少废话,快走。”有人“党员也是人。”小伙子“你先走。”
一篇构思精巧的微型小说,其表达方式一定是作者精心甄选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这样构思安排所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让学生在强烈震撼中体悟英雄的崇高境界。
把写作方法的思维可视化,使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解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有助于学生掌握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展现学生个性,发展与提高其思维能力。
小说有其自身的特点,故事情节完整,环境描写逼真,人物个性鲜明,构思角度精妙。引导学生在精读课内小说的基础上由一篇到多篇,运用对比,形成鲜明的对比图,从而加深对小说文体知识的掌握,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时,运用对比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对同一单元中的微型小说进行对比,其中的异同在对比图中浮出水面,促使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提升。
采用多种策略进行比较阅读,凸显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言语实践能力。
阅读两篇主题相似的小说,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读去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的时候,可以从小说的人物身份、结构、细节、背景等方面去揣摩,感受同主旨的题材,不同的构思会带给读者不同的感悟。
以六年级上册《桥》和《金色的鱼钩》为例,对比两者的异同点,从人物身份、情节、写法等方面去比较,《桥》和《金色的鱼钩》两篇小说都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桥》更多地抓住环境描写来烘托老支书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同主题分析异同,不仅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更能提升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有助于学生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
运用比读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善于发现文本的相通点,从一点拓展到一文,从一篇引向一类,引导学生将视野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小说家。同一作家,他的创作主题可以有多种,创作风格可以多变。在对比学习小说时,可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引导学生感知小说人物的各种情感,以及表达的不同手法。然而不管风格如何改变,真、善、美的主题是不会变的。
以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穷人》和《鲨鱼》对比为例,引导学生抓住两篇文章中人物的细节描写,揣摩人性的善良。这样的阅读方式,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呈现出学生的阅读思维。
通过思维可视化的策略,使学生能“按图索骥”,把每一篇微型小说都当成一个学习实践的“例子”,探索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促使阅读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