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 英
(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5疗科,辽宁 大连 116023)
从目前我国现状来看,饮酒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并且酗酒、嗜酒导致的酒精依赖性疾病比例显著上升[1]。对于酒精导致的精神障碍患者来说,长期饮酒能够损害其大脑和神经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2]。大脑形态结构以及脑电生理功能遭到破坏以后,极易引发更加严重的精神和心理疾病。临床研究显示,酒精导致的精神障碍,会使患者出现焦虑等负性情绪,加重其疾病发展深度[3-4]。对于酒精导致的精神障碍患者,除了利用药物进行治疗以外,还要对其负性情绪进行调解,降低精神障碍疾病的发作频率[5]。本研究对8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入组对象为我院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80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对其实施心理干预护理。其中,在性别方面,男女比例为3∶1,在年龄方面,其范围为30~70岁,中位(43.75±4.60)岁。饮酒史范围为5~30年,平均(15.35±4.30)年。酒精摄入量为120~400 g/d,平均(280.20±30.30)g/d。纳入标准[6]:本研究患者遵循2013年5月由美国精神病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APA)推出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关于酒精导致的精神障碍疾病的诊断标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疾病知识宣教 根据对患者进行饮酒健康知识调查发现,大部分患者对饮酒造成的危害评估不足,不能克制饮酒的欲望。为此,通过对网络上的相关文章进行查阅,将饮酒教育和健康知识宣教的内容打印成册,分发到患者手中。并定期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开办各类的知识讲座,力求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患者对自身疾病和过度饮酒有更明确的认知。
1.2.2 疾病护理 对于酒精导致的精神障碍疾病患者来说,其临床特征往往表现为兴奋、躁动、焦虑和酒精依赖等。在对其进行用药护理时,护理人员要采取和蔼的态度,劝其按时、定量服用药物。对于依从性较差的患者,需要确定其将药物服下,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1.2.3 并发症的护理 ①妄想的护理:针对患者容易出现妄想或者幻觉的情况,除了对其饮食进行调节,补充营养以外,还要通过适当的娱乐活动或者兴趣爱好来愉悦其心情,缓解其紧张情绪,并对其行为和情绪进行观察,及时转移其注意力。②癫痫的护理:发现患者有癫痫发作的症状时,要迅速的解开患者衣扣腰带,并托起其下颌,防止下颌脱臼。帮助其呼吸顺畅,将上下牙之间放置牙垫,防止咬伤舌头和口腔组织。对于严重抽搐者,需要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1.2.4 心理疏导 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日常问候或者关心的方式获得患者的好感,拉近护患距离。同时,对患者的倾诉给予热情的回应,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帮助其缓解焦虑心情。并就其病情进行讨论,给予其安抚,提高其治疗的信心和治疗的依从性。劝导其进行戒酒,以缓解临床症状,预防酒精依赖的再次发作。对于个别患者,还要通过深入的交流,使其认识到酒精对身体的危害。尤其是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使患者从根本上意识到酒精的危害,从而进行积极的治疗和戒酒。还可以通过将已经戒酒或者治愈疾病的患者作为正面案例,邀请其为患者进行治疗过程的讲述,提高患者的觉悟,增加其治疗疾病的信心。通过心理护理来解决患者的疑惑,增加其戒酒和治疗疾病的动力。
1.3 观察指标
1.3.1 采用本研究自制的调查表,对患者干预前后对酒精依赖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7]。调查内容包括酒精依赖是一种疾病(是),酒精依赖对身体的影响,酒精依赖对社会交往的影响,过量饮酒的危害,克服酒精依赖的方法,怎样处理酒精依赖复发。上述全部回答合格为认知良好。
1.3.2 对比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情绪改变情况[8]。焦虑情绪包括焦虑、紧张、自卑等。
1.3.3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患者干预前后的焦虑情绪进行评分[9]。分数与焦虑程度成正比。
1.4 统计学分析 将本组研究数据录入SPSS 22.0软件,进行统一计算。使用()作为计量资料,检验值用t值表示,使用百分比作为计数资料,检验值为卡方(χ2)。组间比较用P值表示,当P<0.05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干预前后对酒精依赖的认知比较 干预前后患者对酒精依赖的认知比较,干预前,患者在酒精依赖是一种疾病(是)、酒精依赖对身体和社会交往的影响等方面的认知比例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干预前后对酒精依赖的认知比较[n(%),n=80]
2.2 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情绪改变情况比较 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情绪改变情况比较,干预后的焦虑、自卑、紧张患者比例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情绪改变情况比较[n(%),n=80]
2.3 患者干预前后SAS评分比较 干预前,患者SAS评分为(53.30±3.65)分,干预后,患者SAS评分为(42.36±3.25)分,干预后显著低于干预前(t=20.022,P=0.000)。
酒精是一种具有神经麻醉作用的有机化合物[10]。过量的饮酒,会使人体内的酒精摄入过量,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大脑皮质和网状结构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11]。我国是具有悠久的酒文化历史,在社会交往中,饮酒是一种联络感情和进行人际关系维持的一种方法[12]。而过量饮酒的比例越来越高,由此导致的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疾病也越来越多。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酒精摄入过量的危害,也没有意识到其焦虑等负性情绪与过度饮酒有关[13]。为此,除了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以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和心理辅导等干预措施,使其认识到过度饮酒的危害,并积极面对自身疾病,主动进行疾病的治疗[14]。
心理护理干预,帮助患者充分意识到酒精对自身身体、家庭和社会交往的影响,从而降低饮酒的频率,控制过度饮酒的次数,不断的提高生活质量[15]。本研究中,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宣教,根据患者对过度饮酒的危害和自身疾病的病因以及治疗的了解不深的情况,为其进行知识的普及,力求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患者对自身疾病和过度饮酒有更明确的认知[16]。进行疾病护理,指导患者定时、定量服用药物,可以提高其治疗的效果[17]。对妄想、癫痫等并发症进行护理,可以减少其对自身和周围人群的意外伤害,保证社会安全[14]。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并使其产生自愿戒酒的意愿。通过已经戒酒成功或者治愈患者的现身说教,可以增加其治疗的信心,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在进行心理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以患者为中心,想患者之所想,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详细的心理护理计划[12]。从增加患者对疾病认知入手,就过度饮酒的危害进行宣教,获取患者家属的支持,与其联合进行心理疏导。在护理过程中,要对患者的情绪和行为进行密切的关注,防止患者出现自我伤害或者伤害他人的行为。与患者进行交谈时,要热情、和善,防止对患者造成刺激。对于沟通不顺畅的患者,不强行向其灌输疾病知识,要运用沟通技巧,使其循序渐进的接受护理。对于患者的问题,要耐心解答,满足其合理的需求,使患者保持舒适愉悦的心情。家属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时,也要求患者家属在场。通过家属对患者的约束和心理支持,可以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缓解其焦虑的心情。
本研究中,对80例患者酒精所致的精神障碍疾病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干预前后患者对酒精依赖的认知比较:干预前,患者在酒精依赖是一种疾病(是)、酒精依赖对身体和社会交往的影响等方面的认知比例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情绪改变情况比较,干预后的焦虑、自卑、紧张患者比例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患者SAS评分为(53.30±3.65)分,干预后,患者SAS评分为(42.36±3.25)分,干预后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说明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疾病患者进行干预,可以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水平,缓解其焦虑情绪。
综上所述,在对酒精所致的精神障碍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患者会因为不承认自己有病或者对酒精的危害认识不足而拒绝治疗。此时,有效的心理护理对其具有重要意义。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改变其焦虑等负性情绪。还能够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使其能够积极的戒酒来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