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

2022-01-24 02:10刘冬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3期
关键词:心功能评分疾病

刘冬梅

(抚顺市第三医院,辽宁 抚顺 113006)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属于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之一,该病主要是由心肌梗死、心脏血流负荷过大等相关炎症引起的心肌组织受损,进一步引起心室泵血或充盈能力下降。心力衰竭患者通常会有心脏疾病史,或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疾病[1]。针对该病的治疗存在一定的难度。该病以老年患者居多,并且发生率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而上升。大多数患者在疾病的困扰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理与心理障碍,影响患者的治疗与预后。因此,需要加强有效的护理干预,提高疗效。通过心理护理,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稳定,以便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促使其生活质量的提高[2-3]。在本次研究中,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护理情况进行探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抚顺市第三医院收治的57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在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入院。分为两组,28例给予常规护理的患者,将其归类为对照组;29例给予心理护理的患者,将其归类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48~86岁,平均为(66.27±3.43)岁。病程1~8年,平均为(3.69±0.46)年。观察组中,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龄49~87岁,平均为(67.46±3.72)岁。病程1~9年,平均为(3.78±0.64)年。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心力衰竭,知情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其他严重疾病者、意识障碍者、无效沟通者等。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需要在患者治疗期间,与患者加强交流,加强宣传疾病的相关知识,提升患者对心力衰竭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并对用药情况加强指导。

试验组给予心理护理,具体如下。

第一,心理评估:在患者入院之后,需要对患者详细介绍医院环境与设施,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与身心状态,询问患者内心想法,及时了解患者心理情况,以便针对患者出现的不同心理情况进行考虑,制订出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案。

第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需要重视与患者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能够积极展开心理指导,对待患者要有耐心与爱心,鼓励并支持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能够促使护患关系更加和谐美好,从而可以为心理护理方案的实施提供条件。

第三,加强与患者沟通: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内心想法详细了解,掌握患者的各种需求与顾虑,在开展心理护理的时候需要细心与镇静,让患者感受到安心。在与患者交流的时候,需要面带微笑,注意维持自己的良好形象,对自身的言行举止进行规范,积极满足患者的内心诉求。并通过良好的沟通来拉近与患者的距离,能够让患者感受到身心的放松,消除不良情绪,减轻心理负担。在患者治疗的时候,与患者加强交流,能够向患者详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对该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护理干预内容、预后等情况详细讲解,让患者能够更加了解该病的情况,对自身病情与治疗情况具有一定了解,能够稳定自身的情绪,缓解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并告知患者一些急救措施与技巧,学会自我调节,提升患者对自身心理状态调节的意识,了解到心理状态对治疗与预后情况的重要性,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以便达到良好的疗效。

第四,健康宣教:针对部分患者对疾病与治疗情况不够了解的情况,需要加强健康宣教,对患者进行科普相关知识。需要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年龄等情况制订出有效的健康宣教方案,对心力衰竭的相关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降解,加深患者对其认知程度,让患者了解该病的详细情况,缓解恐惧心理,对患者的心态进行改善。

第五,个性化心理干预:患者在发病初期对疾病通常认知不够充足,通常只能够从新闻或周边等渠道来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但是大多数了解到的内容都是负面的,加上患者认知不足造成的恐惧心理,会给患者心理造成较大的影响。并且在患病之后了解到各方面的负面信息,继而更进一步的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造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与生活质量。部分患者病程较长,长期受到疾病的困扰,经过多次治疗让患者丧失了治疗信心,心理承受能力与社会、家庭压力较大,从而导致患者心理状态较差,影响治疗效果。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需要及时了解,并针对患者内心的想法制定出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与患者加强交流,向其讲解治疗成功的案例,能够帮助患者增强治疗信心。并对患者进行说教,监督患者治疗,能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缓解不良心理。另外,在患者治疗的时候,通常会给予药物治疗,但是长期服药,其不良反应较大,或者部分患者相信各种偏方,会对医嘱用药产生质疑,通常会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尝试其他药物,导致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影响病情。因此,需要对患者要有耐心,及时向患者讲解坚持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并告知家属对患者进行监督,给予亲情支持,陪伴与鼓励患者,让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治疗信心,积极面对疾病,并配合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社会角色与知识水平等情况制订出心理护理方案,针对心理状态较好的患者,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缓解患者心理问题,如可以通过玩手机、看电视、听广播、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针对心理状态较差的患者,可以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给予放松按摩处理,每日给予10 min的心里沟通安抚,通过专业的心理医师进行疏导,让患者宣泄压力,放松身心。

1.3 观察指标 ①心功能: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B型钠尿肽(BNP)、6分钟步行试验(6-MWT)。②并发症:包括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血栓或栓塞、急性肺水肿等。③心理、疼痛和睡眠:a.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患者的焦虑情绪,评分超过7分说明患者可能存在焦虑,而且评分越高则说明焦虑程度越深;b.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的抑郁情绪,评分超过8分说明患者可能存在抑郁,而且评分越高则说明患者的抑郁程度越深;c.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价,评分越高则说明疼痛越重;d.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所有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评分,总分为21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睡眠质量越差。④生活质量:以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估所有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条目进行评价。每个条目评分均为0~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⑤满意度:通过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所有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分为很差(1分)、较差(2分)、一般(3分)、满意(4分)、很满意(5分)5个选项,满分为100分。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满意和非常满意4个标准,对应分值为≥90分、80~89分、60~79分和低于60分。

1.4 统计学分析 以IBMSPSS26.0软件PC端开展统计计算。满意度经“[n(%)]”表示,实施秩和检验,统计U(Z)值;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血栓或栓塞、急性肺水肿等经过“[n(%)]”表示,实施卡方检验,统计χ2值;LVEF、BNP、6-MWT、HAMA评分、HAMD评分、VAS评分、PSQI评分、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等资料经()表示,实施t检验,统计t值。以上统计学结果均以P<0.05为阈值,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功能水平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在左心室射血分数、B型钠尿肽、6 min步行试验等心功能指标方面表现较差,两组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在心功能指标的改善方面均比对照组更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前后的心功能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前后的心功能比较()

2.2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4例,占13.79%)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12例,占42.86%)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之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疼痛和睡眠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较重,疼痛较重且睡眠质量不佳,经统计学验证,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评分改善情况明显比对照组更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前后的心理、疼痛和睡眠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前后的心理、疼痛和睡眠比较(分,)

2.4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不理想,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恢复,且恢复质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具优势(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4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分,)

2.5 两组患者护理以后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之后的满意度为93.10%(27/29),明显比对照组更为理想[78.57%(22/28)](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以后的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心力衰竭疾病在临床上的发生率较高,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其心力衰竭患者也随之增加。该病主要是由患者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出现障碍而引起的,病程较长[4]。大多数患者长期受病情的影响,心脏负荷较大,心理压力随之增加,影响患者的治疗。需要重视患者心理状态,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确保心理状态稳定,能够促使护理效果的提升[5-6]。

本文结果得出:①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在左心室射血分数、B型钠尿肽、6分钟步行试验等心功能指标的改善方面均比对照组更优。主要是因为对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时候,能够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可以有效的控制心理应激对机体产生的损害,这样就能适当的减轻因心理不良表现而导致的相关具体症状,对提高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具有重要意义。②护理后,观察组(4例,占13.79%)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12例,占42.86%)更低。在进行心理护理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针对患者的心理内环境等情况进行健康指导,并可利用一切科学性的护理原则实施指导,导致患者在护理配合当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并利用经过循证支持的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来对患者提供预见性指导,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概率。③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疼痛、睡眠质量等改善效果明显比对照组更优。主要因为在心理护理中,需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合理采用有效的心理疏导为患者减轻心理问题,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不良心理。通过患者的心理评估,制订出有效的心理干预计划,细致入微的观察患者内心变化,通过意识、心态、神情、思想、行为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全面了解,通过语言交流与沟通,对患者开展心理干预,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拉近与患者的距离[7-8]。能够确保心理干预顺利开展,提升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让患者放松身心,能够以积极稳定的心态接受治疗,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升护理效果[9-10]。④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恢复,且恢复质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具优势。心理护理不仅重视对患者开展心理指导,也关注患者的生理指标,在护理中可以通过一切方法来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通过合理的机体护理来进行干预也符合心理护理的落实条件,因此心理护理能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可提高患者的整体舒适度,进而使得生活质量得到提升。⑤观察组(27例,占93.10%)护理之后的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22例,占78.57%)更为理想。这是因为利用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有效的拉近患者和护士之间的关系,使护士能够想患者之所想,可站在患者的角度,护士设身处地地采取各种措施对其进行指导,使得患者更加信赖护士,融洽护患关系,提高了整体的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开展心理护理干预能够稳定患者心理情绪,改善心功能,降低并发症,减少对患者机体产生损害,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减轻疼痛并提高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能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推荐。

猜你喜欢
心功能评分疾病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衰对心律失常与心功能水平的影响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对脑卒中患者HAMA、HAMD、SCHFI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分析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