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先慧
(中山市人民医院产科,广东 中山 528403)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属于妇产科常见的综合征,以子痫前期、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等疾病为主要病理类型,发病时产妇多伴有血压升高、蛋白尿等症状。若产妇血压长期未得以控制所致剖宫产术后出血是导致产妇与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产妇血压有助于降低其术后出血风险[1]。鉴于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剖宫产术后子宫出血的发病机制较复杂,临床针对该病的多种病理机制均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包括宫腔填充、 B-Lynch缝合、促宫缩药物治疗等,其中促宫缩药物治疗能够兼顾改善宫缩功能、凝血功能减退等多个方面的治疗要求。传统缩宫素药物能够引起子宫平滑肌兴奋,使子宫节律性收缩,并可增加宫缩的频率和强度,可起到止血的作用,但大剂量使用时,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过强,造成病理性宫缩或高血压的发生[2]。卡贝缩宫素在药物起效时间、药物半衰期等方面与传统缩宫素相比优势较为显著,该药物可在保证长效止血作用的同时与缩宫素受体形成良好融合,对于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有积极作用[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卡贝缩宫素在预防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剖宫产产后出血方面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完成分娩的68例妊娠期高血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0~32岁,平均(24.71±2.57)岁;孕周为36~39周,平均(37.46±1.06)周;产前心率(HR)为77~96次/min,平均(86.13±6.81)次/min。观察组产妇年龄21~32岁,平均(25.06±2.49)岁;孕周为35~39周,平均(36.86±1.71)周;产前HR为76~94次/min,平均(85.70±6.25)次/min。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15)》[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至少2次血压测量结果显示其收缩压≥ 14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 90 mmHg者;伴蛋白尿、局部水肿等病理表现者等。排除标准:具有子宫手术史、异常分娩史者;合并慢性疾病、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等。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产妇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所有产妇均在医护人员协助下完成剖宫产分娩。对照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立即采用缩宫素注射液(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850,规格:1 mL∶10 U)10 U宫底肌肉注射,同时予以20 U缩宫素注射液静脉滴注,滴速维持在0.02~0.04 U/min。观察组产妇于胎儿娩出后采用卡贝缩宫素注射液[辉凌制药(中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500,规格:1 mL∶100 μg]100 μg静脉推注,同时予以20 U缩宫素注射液静脉滴注,滴速维持在0.02~0.04 U/min。
1.3 观察指标 ①出血量。使用容积法记录并比较两组产妇术中及产后2、24 h出血量。②新生儿情况。测量并记录新生儿的体质量,新生儿身体状况根据新生儿阿氏(Apgar)评分[5]标准于胎儿娩出后1 min进行测定。 Apgar评分评估内容包括新生儿脉搏、肌张力、呼吸、皮肤颜色及刺激反应,总分为10分,得分越高,新生儿身体状况越佳。③血常规相关指标。分别于产前、产后24 h采集产妇空腹静脉血3 mL,使用全血分析仪测定产妇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计数水平。④不良反应。比较两组产妇心律失常、面色潮红、消化道反应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多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出血量 观察组产妇术中及产后2、24 h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出血量比较( ±s , mL)
表1 两组产妇出血量比较( ±s , mL)
组别 例数 术中 产后2 h 产后24 h对照组 34 297.07±37.69 347.81±34.90 406.42±37.68观察组 34 235.75±35.16 284.07±38.46 338.69±41.73 t值 6.937 7.156 7.024 P值 <0.05 <0.05 <0.05
2.2 新生儿体质情况 两组新生儿体质量及其娩出后1 min Apgar评分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体质情况比较( ±s)
表2 两组新生儿体质情况比较( ±s)
组别 例数 体质量(g) 娩出后1 min Apgar评分( 分 )对照组 34 2 908.53±416.72 9.37±0.29观察组 34 3 032.09±403.89 9.36±0.25 t值 1.241 0.152 P值 >0.05 >0.05
2.3 血常规相关指标 与产前比,产后24 h两组产妇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计数及对照组产妇血红蛋白均显著降低,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产后24 h观察组产妇血红蛋白与产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血常规相关指标水平比较( ±s)
表3 两组产妇血常规相关指标水平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P<0.05。
组别 例数 血红蛋白(g/L) 红细胞比容(%) 红细胞计数(×1012/L)产前 产后24 h 产前 产后24 h 产前 产后24 h对照组 34 138.64±27.48 114.09±12.82* 40.76±3.24 31.02±3.31* 4.27±0.56 3.02±0.41*观察组 34 137.93±28.41 134.67±13.08 40.59±3.26 36.25±3.14* 4.22±0.56 3.85±0.47*t值 0.105 6.552 0.216 6.684 0.368 7.76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不良反应 观察组产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9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的产妇受自身病理特点的影响,其剖宫产术后发生异常出血的可能性较大,该类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不仅与产程内软产道撕裂、产程过短、胎盘因素等有关,还与高血压所致的子宫肌层水肿而影响产后宫缩有关,这些情况不仅会对产妇本身血液循环产生影响,还可能限制胎儿生长发育,诱发胎盘循环障碍。由此可见,在对产妇术后出血情况进行预防的同时,需避免药物作用对产妇血液循环稳定性的影响[6]。传统缩宫素大量用药会加重产妇机体药物代谢负担,或导致药物成分大量残留于宫腔组织,若药物成分长期滞留于宫腔,则可能引发水中毒或其他不良反应[7]。
与传统缩宫素相比,卡贝缩宫素在恢复产后子宫收缩功能方面的作用较显著,该药物能够与子宫表面平滑肌催产素受体相结合,刺激子宫收缩因子活性,从而维持子宫内外应力平衡,促使宫腔内血窦在持续收缩、舒张运动下得以迅速闭合。卡贝缩宫素药物半衰期较长,经静脉滴注用药即可在剂量较小的基础上达到与传统缩宫素相当的止血效果,有效促进子宫产生节律性收缩,通过减少血液流失来改善产妇凝血功能,恢复正常血供,进而减轻血液转运负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8]。本研究中,观察组产妇术中及产后2、24 h各时间点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妊娠期高血压产妇于剖宫术中应用卡贝缩宫素可有效减少出血量,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应用安全有效。
妊娠期妇女受到妊娠反应、胎儿生长需求的影响,会出现血容量骤增、血红蛋白消耗增加的情况,然而此时红细胞并未随血容量的扩充而增加,同时其胎盘能量代谢受到血液供氧不足的影响而持续减弱,因此产妇术后血液大量流失会加重胎盘血氧供应失常与红细胞流失,导致产妇血红蛋白水平持续下降[9];红细胞比容与红细胞计数水平均为机体血液循环稳定性的重要体现,其中红细胞比容能够反映产妇血液黏度,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大量血液成分流失会加剧血液稀释,表现为红细胞比容下降;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水平存在紧密联系,产后出血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能力减退,进而影响到红细胞计数水平[10-11]。卡贝缩宫素本身化学结构较特殊,其能够免受二硫化合物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可利用自身高分子亲和力发挥长效促宫缩作用,有效闭合多处开放血窦,达到减少出血的目的,阻止宫腔内红细胞流失,维持血红蛋白正常水平[12]。本研究中,产后24 h两组产妇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计数及对照组产妇血红蛋白较产前均显著降低,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提示剖宫产术后应用卡贝缩宫素可起到较好的预防与治疗产后出血的作用,有助于维持术后产妇体内血液循环状态。
综上,妊娠期高血压产妇于剖宫产后应用卡贝缩宫素可有效减少产后出血量,维持血液循环状态,且对新生儿无显著影响,安全性较高,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