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见 苗润莲 于怡鑫 张红
摘 要: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将对我国冰雪产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冰雪装备制造产业作为冰雪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对冰雪运动的开展、冰雪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梳理、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京津冀冰雪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冬奥会的举办将为京津冀冰雪装备制造产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但产业发展目前还存在群众基础较弱、创新能力不足和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文章主要从加强区域协同、培养创新人才、聚焦发展重点、扩大消费需求4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冬奥会;京津冀;冰雪装备制造;冰雪产业
中图分类号:G818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2.01.02
奥运会作为一项全球化的体育赛事,从赛事筹办到赛后的开发利用,都对举办地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它不仅仅作为一场体育盛会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更是从基础设施建设、体育产品消费、旅游服务、广告媒体等多个方面促进了举办国的经济增长,形成独特的奥运经济。[1]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带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改善环境卫生、提高科技水平、提升国际地位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同时也直接推动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2]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简称“冬奥会”)的筹办也将为京津冀地区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受自然条件限制,我国冰雪运动的开展和竞技人才的培养长时间以来主要局限在东北地区,而目前冬季运动基本都可以在室内或其他替代场地上(如旱雪场)开展,对自然条件不再有很强的依赖。冬奥会的举办将有效提高我国冰雪运动的普及程度,促进“北冰南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扩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范围。[3]京张两地举办冬奥会有利于促进当地冰雪运动场馆和器材装备的更新换代,对在地理上联系紧密的京津冀地区的冰雪产业发展有直接带动作用。[4]近年来,科技与奥运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显著:一方面,引入新技术可以全方位提高办赛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以奥运为平台进行示范推广,有助于新技术的传播和普及,奥运筹办过程中提出的技术需求也可以反过来促进相关领域科技创新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基于这一考虑,2018年以来,科学技术部(简称“科技部”)会同国家体育总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简称“北京冬奥组委”)、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北京市科委”)、河北省科学技术厅等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实施专项方案,围绕冬奥相关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开展科研攻关,为北京冬奥会提供科技支撑。
冰雪装备制造业是冰雪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连接着冰雪运动的各方参与者,其发展繁荣对提升我国冰雪项目竞技水平、推动冰雪运动广泛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冰雪装备制造业的良好发展,是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有力保障。目前,冰雪装备制造产业是我国冰雪产业中发展较为薄弱、科技创新水平较低的环节,因而也是“科技冬奥”重点专项的主要突破方向之一。京津冀地区是与2022年冬奥会关系最密切的地区,近几年也在大力发展冰雪装备制造产业,但对此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少。
一、我国冰雪运动和冰雪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现状
(一)全国冰雪运动及冰雪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概况
自2015年北京和张家口取得2022年冬奥会主办权以来,冰雪运动在国内开始蓬勃发展。截至2019年,全国的滑雪场总数已达到770家,全年滑雪人次达到2090万;2020年国内新增滑雪场8家,但受疫情影响,实际营业的有715家。2019年,京津冀地区滑雪场数量共99家(河北61家,北京25家,天津13家),全年滑雪人次达到478万(河北243万,北京189万,天津46万),占全国五分之一以上。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简称“工信部”)等7部委联合印发的《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提出的建设目标,到2022年,全国滑雪场数量将达到800座,滑冰馆数量不少于650座,冰雪场地设施有效供给基本满足需求。
冰雪运动的快速发展大幅增加了对冰雪装备的需求。冰雪装备是从事冰雪运动者所使用的最终消费品和冰雪运动场地所需的各类设施设备的总称,其产品范围主要包括个人运动装备(滑雪服、滑雪板、滑雪镜、头盔等)和场地设施装备(索道、造雪机、壓雪车、浇冰机等)两大类。[5]在2022年冬奥会筹办的影响与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冰雪装备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15—2019年,中国冰雪装备行业市场规模(按销售额计)从48.6亿元增长至121.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5.7%。以滑雪场硬件设施为例,截至2019年底,国内滑雪场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架空索道总数为261条(其中京津冀地区共73条),运营中的魔毯数量共1336条,总长度约197公里;滑雪场的压雪车数量总数约为629台,其中2019年新增88台;造雪机总数约为8559台,其中2019年新增1149台。
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动冰雪运动及相关产业发展(详见表1)。2016年8月,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国家旅游局4部门联合发布的《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对冰雪运动的发展做出了总体部署。文件中特别提到了“创新发展冰雪装备制造业”,扶持拥有自主品牌的冰雪装备制造企业发展,挖掘京津冀产业集群“在冰雪服装、装备制造的潜力”。2019年5月,工信部等9部委联合印发了《冰雪装备器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提出了“到2022年,冰雪装备器材产业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年均增速在20%以上”,并要“初步形成具备高质量发展基础的冰雪装备器材产业体系”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出台了一系列与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相关的政策和规划,河北省的张家口、石家庄、承德、廊坊、邢台等地分别出台了各自的冰雪产业发展规划。
面向冬奥会科技保障的重大战略需求,科技部从2018年起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了“科技冬奥”重点专项,为提升我国冰雪产业科技创新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冰雪装备制造相关技术是其中重要的研究方向,2018年到2021年的申报指南涉及了“冬季项目碳纤维复合材料高性能器材关键技术”“冬季运动与训练比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冰雪运动装备公共检测关键技术及标准研究”“高端冰刀研发”“制冰机研发及应用示范”等方向。截至2021年底,“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已有61个项目获得立项,其中有8项与冰雪装备制造相关(详见表2)。
(二)京津冀冰雪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京津冀地区冰雪运动快速发展,冰雪赛事开展得如火如荼,冰雪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8—2019年雪季,京津冀地区冰雪运动参与人次超过2000万,其中直接参与人次超过600万,三地共开展冰雪赛事和活动超过400项。
京津冀地区冰雪装备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河北省,其中又以冬奥承办地张家口市为主。张家口市在高新区和宣化区建设了两个占地3000多亩的冰雪产业园,两区分别于2017年和2020年被评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截至2020年底,张家口市已签约冰雪产业项目81项,落地项目69项,总投资334.34亿元,投产运营项目31项,实现产值24.04亿元,其中冰雪装备研发制造项目48项,落户了奥地利多贝玛亚集团、法国MND集团、美国卡沃斯公司等一批知名冰雪装备公司。此外,廊坊市近年来也聚集了天冰造雪设备(三河)有限公司、三河多贝玛亚运送系统有限公司等国外知名冰雪装备企业。
在本土企业方面,河北省已有一些装备制造企业进入了冰雪装备市场。廊坊市的固安道沃机电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滑雪场魔毯的生产和销售,2017年其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近七成。国产冰雪装备的研发近几年来也取得了很大进展:2018年,河北钢铁集团宣化工程机械公司自主研发出了SG400压雪机,并开始在崇礼银河滑雪场应用;张家口市宣化宏达冶金机械有限公司研发出造雪机旋转支架,大大提高了造雪效率;衡水市的河北百一橡胶制品有限公司在压雪车履带等方面取得部分专利;航天科技集团与中国一汽集团联合研发制造的第二代国产雪车,已于2021年9月正式交付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实现了国产雪车从无到有的突破。然而,总的来看,国产冰雪装备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与国外品牌还有一定差距。例如,国产品牌的造雪机售价较为便宜,但是能耗和返修率高,而国外同类产品质量较高,买家可以有效节约后期维护成本。另外,冰雪装备行业的相关标准还很不完善,导致市场上同类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二、京津冀冰雪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机遇
(一)冬奥会筹办带动产业投资和消费规模扩大
冬奥会作为一项重要的国际体育赛事,在筹办过程中能有效带动举办地及周边城市的投资和消费,促进对外贸易,为举办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将进一步促进当地冰雪产业的发展,为举办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机遇。冬奥会的举办将从吸引资本、扩大市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完善国内冰雪运动产业链等多方面推动冰雪产业的发展。[6]通过冬奥会,当地的冰雪运动将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游客的关注,随着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地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者注资到当地冰雪企业中,推动冰雪产业发展。[7]随着冰雪运动的普及,冰雪装备的需求量也将大幅上升。预计到2022年,全国冰雪装备的消费需求为300—400亿元。[8]京津冀作为与冬奥会举办地联系最紧密的地区应抓住这一市场机遇,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冰雪装备制造产业。
(二)“中国制造2025”引领装备制造业发展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该文件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文件中提出“针对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切实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冰雪装备制造业作为冰雪产业的基础环节,其发展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冰雪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大力开展冰雪运动的背景下,冰雪装备制造业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应抓住这一战略机遇,不断完善制造能力,向创新型、专业型方向发展。[9]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推动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背景下,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在体育产业上的合作已取得一系列进展。三地体育部门于2010年8月3日在秦皇岛京津冀体育產业发展战略高层论坛上签署了《京津冀体育产业合作协议》,确定了京津冀体育产业合作工作机构,合作内容、目标和保障机制,明确了“梯度共进、优势互补、功能提升、产业聚集”的发展原则。2016年12月17日,京津冀三地体育局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召开的京津冀体育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共同签署了《深入推进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议定书》,提出共同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培育体育产业经济带和示范区,构建京津冀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和体育场地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2017年7月24日,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印发了《京津冀健身休闲运动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以京津冀高纬度地区为主要建设场所,并辐射北京平谷、密云、昌平等区域,打造冰雪运动休闲带”,同时“结合2022年冬奥会场地设施规划,建设华北地区综合冰雪运动区域”。2017年12月22日,京津冀三地体育局签署了《京津冀青少年体育协同发展框架协议》,提出推进京津冀青少年冰雪运动合作,在首都体育馆滑冰馆和张家口分别建立京津冀青少年滑冰训练活动基地和京津冀青少年滑雪训练基地。2021年3月26日,京津冀三地体育产业协会在廊坊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共同商定建立起日常工作、年度例会、信息互通、经费筹措等4项工作机制,并在筹建京津冀体育产业联盟、合作举办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组织举办和组团参加展会活动等8个方面加强合作。以冬奥会筹办为契机,京津冀三地可以结合各自的资源禀赋优势,在冰雪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开展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合作。[10]
三、京津冀冰雪装备制造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冰雪运动发展不均衡,群众基础较为薄弱
我国群众性冰雪运动从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兴起,冰雪产业的发展存在明显滞后性。虽然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冰雪场馆数量不断增加,但在市场规模和消费层次上较欧美等冰雪产业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还有较大差距。[11]从全国来看,2019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按世界银行的标准属于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但体育产业的发展程度还不能与之匹配。在多数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在2%~4%之间[12];2019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为1.124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从冰雪产业的具体情况看,我国南北自然条件差别较大,加上冰雪运动本身对技术、装备和场地等客观条件的要求较高,导致很多地区居民没有机会养成参与冰雪运动的习惯,冰雪运动的群众基础较为薄弱。[13]2019年,我国参与滑雪运动的总人口约为1305万,不到全国总人口的1%,且大多数为一次性体验者;全国滑雪人次超过10万的滑雪场有31家,仅占滑雪场总数的4.03%,冰雪运动距离成为大众消费品还需要一定发展时间。[14]群众冰雪运动的推广普及,对冰雪装备的市场前景具有决定性作用。京津冀地区在冬奥会筹办工作的推动之下,近年来冰雪场馆数量增长很快,但受气候、地理和消费水平的影响,冰雪运动的开展还很不均衡,北京、张家口、石家庄、保定四地冰雪运动的直接参与人次占整个京津冀地区的六成以上,其他地区消费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大众冰雪文化和冰雪运动休闲消费观念尚未全面形成的情况下,盲目扩大供应可能导致投资回报低于预期,从而对于投资者的信心和耐心产生不良影响。[15]
(二)冰雪装备产业仍在低端徘徊,创新人才匮乏
从我国冰雪装备产品市场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场地设施装备方面,造雪机和压雪车等造雪压雪设备80%~90%依靠进口,国产化比重很低;个人运动装备方面,进口品牌占据了大部分中高端产品市场,国内厂商以代工生产为主。[16]国外冰雪装备品牌往往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核心技术十分成熟,产业链较完善,再加上锤炼多年的产品工艺和口碑,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我国冰雪产业刚刚兴起,冰雪装备制造企业规模有限,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研发的投入和经验均不足,缺乏关键核心技术,还没有形成自己成熟的产业链,往往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和国外的冰雪品牌有很大的差距。此外,冰雪装备的专业性很强,技术含量很高,冰雪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而我国冰雪产业起步较晚,在冰雪产业人才培育方面相对薄弱,人才储备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冰雪装备产品的研发升级。[17]
(三)冰雪装备制造企业品牌意识不强,缺乏长远规划
我国冰雪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时间较短,总体规模较小,行业技术尚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冰雪装备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短期目标的实现,对可持续和长远的发展缺乏规划,尤其是忽略了对核心技术的研发。[18]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没有树立良好的品牌战略,很多企业虽然成立时间较长,但产品知名度并不高,没有深入思考如何经营和壮大自己的品牌,故而从整体上看,我国冰雪装备制造业严重缺乏国产知名品牌。[19]在冬奥会影响下,京津冀地区政府大力支持发展冰雪产业,这是我国培育国产冰雪装备品牌的有利条件。然而,目前冰雪装备产业的发展仍旧依靠大量引进国外品牌,国内企业长期为海外品牌代工制造,处于产业链上附加值最低的位置,产业整体忽略了研发、设计、服务等高附加值的环节,这不利于高质量产品的供给以及自主品牌的形成。[20]
四、對京津冀冰雪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做好京津冀三地协同,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京津冀三地应发挥各自在冰雪产业中的优势,整合产业资源,制定区域整体规划,完善各项法规,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以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21]京津两地要充分利用自身高校、科研院所和人才优势,重点开展冰雪装备的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河北省应依托雄安技术研发基地、张家口装备制造基地、廊坊装备制造基地和石家庄综合服务基地,统筹规划冰雪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形成完整的冰雪装备制造产业链。在引进国外高端冰雪装备制造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同时,三地均应积极搭建产需对接平台,注重本土企业和重点产品的培育。推动三地体育类院校建立现代产业学院,与冰雪装备制造企业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推动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三地均应引导经营范围相近的本地传统制造企业拓展业务范围,进入冰雪装备制造领域,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二)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企业品牌培育
充分利用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资源,以京津冀冰雪装备制造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采用联合培养的形式,培养更多高质量冰雪专业技术人才。积极与欧美等冰雪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人才交流活动,引进国内外冰雪装备制造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提升本地区人才培养能力。[22]针对冰雪装备产业基础薄弱的特点,重点培养冰雪装备设计类人才,从设计的角度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此外,京津冀三地各级政府应加强引导、扶持力度,针对企业的规模、特点等情况精准施策,为产业品牌培育、企业品牌建设和产品品牌成长提供保障。[23]京津冀三地本土企业可利用自身的渠道优势,结合国外品牌的技术优势,合资创立基于中国市场的品牌,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自主研发、提升产品质量,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品牌。[24]
(三)把握市场需求,聚焦发展重点
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作用,识别核心消费人群,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精准定位市场需求,针对不同消费人群拓展个性化定制的生产营销方式。[25]冰雪装备制造企业应针对不同的滑雪消费群体调整产品的定位,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推进自身产品逐步向中高端滑雪市场进军,与大众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相适应。[26]不过度追求产品的全面性,而是从精细化角度入手,通过分析研判,在冰雪装备制造产业内选择一些适合本地发展的重点产品,从设计、制造到销售、服务进行全面布局,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将产品打造成企业“名片”。同时,在产业的选择上应注意在京津冀区域内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差异化发展。
(四)加强对消费群体和冰雪文化的培育
冰雪运动参与者的数量决定了冰雪装备制造产业的市场规模。加强对冰雪文化的普及和宣传,提升冰雪运动的大众参与度,尤其应对注重青少年群体的培养。积极开展“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传播冰雪运动知识,培养青少年冰雪运动锻炼习惯,带动广大青少年加入冰雪运动,形成青少年冰雪爱好圈,为冰雪事业培养后备人才打下基础。[27]组织形式多样的冰雪体育文化主题活动,围绕冬奥文化、冰雪民俗文化、冰雪竞技运动文化、冰雪休闲旅游文化等主题,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传播媒介,宣传和弘扬冰雪运动文化,提高群众对冰雪运动的了解和兴趣[28]。积极举办群众冰雪赛事、冰雪运动会,激发大众对冰雪运动的参与热情。发挥冰雪领域知名运动员、体育明星的引领作用,增强冰雪运动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推动消费者以各种形式参与冰雪运动,扩展更多冰雪运动消费的覆盖范围[29]。
参考文献:
[1] 王开永,李松,章洁.奥运经济乘积效应对举办国经济增长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05):45-50.
[2] 鲁雪萍,张学海.北京奥运会的后奥运效应[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25(03):15-17.
[3] 王诚民,郭晗,姜雨.申办冬奥会对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14(11):53-56.
[4] 李刚,罗大林.北京冬奥会与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J].冰雪运动,2017,39(01):12-14.
[5] 伊志强,张良祥,连洪业,等.黑龙江省冰雪体育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困境与趋势[J].冰雪运动,2017,39(03):81-84.
[6] 郎君.论2022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的奥运经济产业化运作[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01):29-34.
[7] 郭金丰.北京冬奥会背景下推动我国冰雪产业发展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8(08):114-120.
[8] 郝帅.黑龙江省冰雪装备产业发展研究[J].学理论,2018(08):107-108.
[9] 陈松,徐菲璠.“中国制造2025”战略视域下我国冰雪装备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7,4(01):6-9,18.
[10] 钟华梅,王兆红.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策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37(05):43-49.
[11] 张莹,叶海波.冬奥背景下我国区域滑雪产业发展研究[J].冰雪运动,2016,38(05):65-68,73.
[12] 江小涓.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趋势及支柱地位[J].管理世界,2018,34(05):1-9.
[13] 关晨涛.2022年北京冬奥会背景下“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实现[J].冰雪运动,2017,39(03):5-8.
[14] 孙威,刘明亮.我国冰雪消费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1):11-14.
[15] 王春雷,杨建丰,白华.机遇与挑战——冬奥風口下河北冰雪产业发展的冷思考[J].邢台学院学报,2019,34(02):145-148.
[16] 孙承华,伍斌,等.中国滑雪产业发展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9-15.
[17] 张建楠,张良祥,宗克强.我国冰雪装备制造业推动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转化发展路径研究[J].运动,2018(07):5-6,58.
[18] 张良祥,连洪业,彭迪,等.黑龙江省冰雪装备制造业创新成长影响要素与战略研究[J].冰雪运动,2016,38(04):83-86,91.
[19] 刘文佳,姜淼淼.我国冰雪体育器材装备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冰雪运动,2016,38(05):81-83,92.
[20] 李金鹏.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京津冀地区滑雪产业快速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9,40(06):10-14.
[21] 李军基,郑会娟,刘志欣.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02):158-159.
[22] 刘枫植,蔡德发.黑龙江省冰雪装备制造业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05):52-53.
[23] 张钦晨.区域冰雪产业品牌特色化战略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城市,2020(08):3-14.
[24] 刘娟,贾巨才,秦树文.河北省滑雪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京张冬奥发展报告2018,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219-244.
[25] 任伟.互联网+视域下冰雪产业发展的契机与变革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03):88-92.
[26] 郝爽.我国滑雪器材装备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2017.
[27] 庞博韬,刘俊一.冰雪运动进校园的价值与实施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9(01):88-93.
[28] 柳阳.我国群众冰雪运动发展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7.
[29] 杨越,骆秉全,金媛媛.我国居民冰雪运动消费困境与促进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9(07):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