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杏阁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神经康复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吞咽障碍是指人在固体或液体食物进入口腔后,随意吞咽至胃的能力下降。而脑卒中患者病发后易导致吞咽肌群出现麻痹状态,造成吞咽困难,引发误吸或呛咳,使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脱水等发生风险增加,影响患者恢复[1]。临床对于吞咽困难患者常采取饮食管理,以促进患者由口进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床旁吞咽筛查可对吞咽障碍程度进行有效评估。文献报道,临床采取吞咽困难患者饮食干预,可利用吞咽筛查结果施以科学饮食管理,更有助于患者恢复进食[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床旁吞咽筛查联合改良饮食管理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18年4月—2019年3月接受改良饮食管理的脑卒中后43例吞咽障碍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2019年4月—2020年3月接受床旁吞咽筛查联合改良饮食管理的脑卒中后44例吞咽障碍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31例,女12例,年龄51~72岁,平均年龄(61.47±3.46)岁,脑梗死33例,脑出血10例;病程9~14 d,平均病程(11.51±0.81)d。观察组中男30例,女14例,年龄51~72岁,平均年龄(61.50±3.44)岁,脑梗死34例,脑出血10例,病程9~14 d,平均病程(11.48±0.80)d。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3]相关诊断标准。②经MRI、CT确诊为脑卒中。③初次发病。④经洼田饮水试验确定吞咽障碍。(2)排除标准:①昏迷、严重认知功能障碍。②精神疾病。③疾病危重。④气管切开。
1.3.1 对照组 采用改良饮食管理。(1)食物改良。将患者饮食调整为易吞咽状态,根据实物形态分为糊状、稀流质及固体食物。肉汤、牛奶。开水等稀流质食物可加入快凝宝,使黏度增加,改良为稠流质食物。米汤、豆腐等糊状食物易吞咽。针对固体食物可加工为泥状。碎餐为无核、无骨食物,要求每粒体积<5 mm×7 mm×7 mm。根据患者吞咽程度采取适宜食物形态。(2)吞咽计划表。①患者进食前指导患者深呼吸并屏气,进行吞咽时,使身体保持直立坐位,同时头部向前轻微弯曲。②开始喂食时,宜选用小汤匙,每次1~5 ml(约1小勺)食物放于患者口中,放入后可利用匙背轻轻按压,以刺激患者进行吞咽,并嘱咐患者进行反复吞咽,使口中食物完全通过咽喉部。③吞咽1~2次后,指导患者弯曲颈部,将下颌靠近胸部,以提高咽喉通道弧度。④吐气时进行咳嗽,可将喉咙清理干净,随后再进行1次吞咽。注意每次吞咽完成后,需检查患者口腔,保证食物完全吞咽完成,再进行下次喂食。喂食后指导患者半坐位30 min。⑤两餐之间采用冰棉棒交替按摩患者颊部、口唇等部位,以对咽喉肌收缩产生刺激。(3)食物准备。选择容易吞咽且不会造成误吸的食物。①第1、2周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每日水分摄取约1 000 ml。主食予以瘦肉粥,搭配豆腐汤、蛋羹。②第3、4周三餐以稠碎肉粥为主食,搭配蔬菜泥、地瓜泥等食物,每日摄取>2种水果泥。③第5周后可选择肉片、碎肉,根据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慢慢过渡至碎餐、普食。干预至患者出院。
1.3.2 观察组 采取床旁吞咽筛查联合改良饮食管理,筛查方法如下。(1)全面检查。对患者语言、意识反应情况进行检查,同时检查患者自主咳嗽能力、发音、端坐及舌头活动等情况。若存在1项异常,则为吞咽困难。若检查无异常现象,则进行吞水试验。(2)吞水试验。吞咽3次5 ml温水及1次60 ml温水,期间观察患者吞咽动作有无缺乏,有无水外漏,有无咳嗽、气促及呛咳,吞咽后是否发音异常。若存在一项异常,则为吞咽困难,并将吞咽功能障碍分为轻度(1~2项异常)、中度(3~4项)及重度(≥5项)。改良饮食管理同对照组,每日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估,以测得患者进食何种稠度食物,并对饮食做出调整。干预至患者出院。
(1)吞咽恢复情况[4-5]。于干预前、出院前1 d应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FOIS)[4]及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penetration-aspiration scale,PAS)[5]评定。其中FOIS总分7分,分数越高代表经口进食越无限制。PAS总分8分,分数越高误吸程度越高。(2)并发症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窒息、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情况。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患者FOIS、P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FOIS评分均提升、PAS评分均下降,但观察组FOIS评分高于对照组,P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吞咽恢复情况(±s) 分
表1 两组患者吞咽恢复情况(±s) 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对比,a P<0.05。
组别干预前观察组(n=44)对照组(n=43)FOIS PAS t P 3.53±0.81 3.55±0.79 0.117 0.908 3.97±0.71 3.95±0.74 0.129 0.898干预后观察组(n=44)对照组(n=43)t P 1.80±0.29a 2.09±0.37a 4.074<0.001 5.71±0.76a 5.05±0.79a 3.972<0.001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5%,低于对照组的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6,P<0.05)。
吞咽过程需不同肌肉相互配合,当脑卒中病发后,会直接影响吞咽相关肌群协调,使口腔内的传感器变迟钝,促使吞咽过程混乱,导致吞咽障碍发生[6]。而吞咽障碍会导致呛咳,增加误吸风险,不利于营养摄入,影响患者恢复。因此,临床应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进行有效干预,以恢复其吞咽功能。
传统方式大多着重于对患者吞咽功能训练,往往忽视对食物的改良。而本研究结果表明,床旁吞咽筛查联合改良饮食管理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应用,能够有效促进经口进食能力恢复,减少误吸发生,有助于吞咽功能恢复。分析其原因在于,改良饮食管理中,指导患者进食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并以软、碎食物为主,将稀流质食物改良后更有助于患者对食团的控制,使食物黏度增加,易吞咽,且防止吸入气管,减小误吸风险,固体食物经过加工后松软,改善吞咽难度,提高经口进食能力,同时,在干预过程中对患者行常规吞咽训练,如屏气训练、反复吞咽等,能够有效提高咽喉通道弧度,并刺激喉肌收缩,促进吞咽功能恢复,另外,对患者口腔进行清洁,可间接避免误吸情况发生[7]。而床旁吞咽筛查是对患者自主咳嗽、意识反应等进行全面检查,并进行吞水试验,有助于明确患者现阶段吞咽障碍程度,根据患者自身恢复情况,结合改良饮食管理,予以不同饮食指导[8]。本研究结果表明,床旁吞咽筛查联合改良饮食管理可减少误吸发生,降低窒息、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床旁吞咽筛查可根据评估结果指导饮食管理,保障干预的有效性、针对性,更有助于减少呛咳、误吸、噎食等情况发生,进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床旁吞咽筛查联合改良饮食管理用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可有效促进吞咽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