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会珍,孙雪云,梁松英
(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013)
早产儿是指胎龄<37周出生的活产婴儿。对早产儿进行科学的营养支持是提高其存活率、促进其生长发育的关键[1]。早产儿离开母体过早,其神经系统及胃肠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在出生后常有吸吮-吞咽-呼吸功能不协调或吞咽功能障碍、吸吮功能障碍等情况,导致对其进行经口喂养的难度较大[2]。在早产儿出生后,多是先采用留置鼻饲管的方式对其进行喂养。随着早产儿胎龄的逐渐增加,其吞咽功能和吸吮功能会逐渐发育成熟,此时可慢慢过渡至经口喂养。研究发现,经口喂养是对早产儿进行营养支持的最佳途径,经口喂养成功与否与早产儿的健康情况、口腔运动功能、喂养准备行为等均存在一定的联系。经口喂养不当易导致早产儿出现呼吸暂停、误吸、心动过缓等不良后果[3]。研究指出,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preterm infant oral feeding readiness assessment,PIORA)量表可专门用于评估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准备情况及喂养能力等[4]。但目前国内缺乏关于该量表在临床应用方面的报告研究。基于此,本文将6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PIOFRA量表在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应用效果。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在我院出生的6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胎龄为30~36周;新生儿Apgar评分≥8分;生命体征平稳,适合进行经口喂养;其家长的交流沟通能力正常,无阅读障碍;其家长知悉本研究内容,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是:存在口腔发育不良;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影响正常经口喂养的疾病;出现呼吸窘迫、重度感染、重度窒息、呼吸暂停等严重并发症。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两组早产儿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表1 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的比较
对对照组早产儿进行常规的经口喂养,方法是:在早产儿出生后为其留置鼻饲管,经鼻饲管对其进行喂养,根据其体重合理计算喂养量及喂养时间。在此期间对其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口腔按摩等干预,以改善其吸吮功能和吞咽功能。待早产儿吸吮功能和吞咽功能改善、纠正胎龄>34周、呼吸频率<60次/min时,开始慢慢对其进行经口喂养,喂养频率及喂养量应严格遵循《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建议》[5]中的相关规定。若首次接受经口喂养后早产儿出现低氧血症、呼吸暂停、误吸等喂养不耐受的情况,应及时暂停喂养。待其上述情况缓解后,再尝试对其进行经口喂养。采用PIOFRA对观察组早产儿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合理对其进行经口喂养,具体的方法是:1)组建“PIOFRA”小组。组员包括1名护士长(组长)和5名主管护师。小组成员均具有5年以上的儿科工作经验,均能熟练掌握PIOFRA量表的使用方法,均了解对早产儿进行营养支持、经口喂养的相关知识,并均经过相关的培训和考核。2)选定评估工具。采用PIOFRA量表评估本组早产儿能否接受经口喂养。该量表由Cristina等人研制,经其同意及授权后由周春兰等将该量表翻译成中文版并在临床上加以应用。该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α)为0.817,包括纠正胎龄、口型、行为、口腔反射、1 min非营养吸吮5个维度共18个条目[6]。每个条目的评分为0~2分,总分为36分。早产儿的评分≥30分,表示其已具备进行经口喂养的能力,可对其实施经口喂养。3)评估方法及喂养方法。在早产儿出生后为其留置鼻饲管,经置鼻饲管对其进行喂养,根据其体重合理计算喂养量及喂养时间。待其吸吮功能和吞咽功能改善、达到足量管饲喂养量、生命体征平稳后,采用PIOFRA量表对其进行评估。在评估前准备好相关物品及核对早产儿的基本情况,包括其身份信息、病情诊断结果、体重、管饲奶量等。由“PIOFRA”小组成员在早产儿喂奶前15 min按照PIOFRA量表的条目逐条对其进行评估。对于处于安静状态下的早产儿,小组成员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刺激促使其觉醒。小组成员在小手指上佩戴一次性手套,用小手指对早产儿进行口腔刺激,记录其口腔反射、非营养性吸吮、咬合等情况。每天评估3次。待早产儿PIOFRA量表的评分≥30分后,开始尝试对其进行经口喂养,具体的喂养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比较两组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的体重及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采用婴儿专用的体重秤测量两组早产儿的体重,将其体重精确至0.01 g。早产儿在接受经口喂养期间若出现胃潴留(指喂奶前胃残余量>2 mL/kg)、奶量增加困难(指连续3 d奶量与前1 d比较未增加)或减少、呕吐(呕吐次数≥3次/d表示发生呕吐)、排血便、腹胀等情况,则表示其发生喂养不耐受。干预前后,采用非营养性吸吮(non nutritive sucking,NNS)量表[7]评估两组早产儿的吞咽功能及吸吮功能。该量表的分值为21~86分,早产儿评分<32分表示其不能进行经口喂养,评分为33~49分表示可结合其实际情况给予其安全的喂养方式,评分≥50分表示可安全地对其进行经口喂养。
用SPSS 21.0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早产儿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和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早产儿,其完全经口喂养时的体重大于对照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早产儿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及完全经口喂养时体重的比较( )
表2 两组早产儿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及完全经口喂养时体重的比较( )
干预前,两组早产儿NNS量表的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 d、6 d及9 d后,两组早产儿NNS量表的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早产儿NNS量表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两组早产儿NNS量表评分的比较(分, )
表3 干预前后两组早产儿NNS量表评分的比较(分, )
注:#与本组干预前相比,P<0.05。
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60.00%,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的比较
进行科学的营养支持是保障早产儿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早产儿的胃肠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多存在吞咽功能障碍、吸吮功能障碍等情况,故对其实施经口喂养较为困难[8]。对早产儿进行管饲喂养及肠外营养支持虽然能保证营养的供给,维持其生长发育,但其易出现呕吐、腹胀、便秘等不良反应,且不利于其吞咽功能、吸吮功能的发展[9]。研究指出,能否进行完全经口喂养是判断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完整性及可否出院的重要指征[10]。对早产儿进行经口喂养可促进其胃肠道功能的完善及生长发育,降低其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但从管饲喂养到经口喂养是一个较为持久的过程。如何尽快实现早产儿的完全经口喂养是目前临床上亟需解决的问题。叶松红等[11]研究发现,经口喂养成功与否与早产儿的口腔运动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生理稳定性等密切相关。PIOFRA量表是评估早产儿能否接受经口喂养的主要参考工具,适用于评估早产儿对经口喂养的耐受情况及吸吮-呼吸-吞咽功能的协调程度等[12]。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早产儿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和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早产儿,其完全经口喂养时的体重大于对照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主要是,采用PIOFRA量表对早产儿进行评估可通过量化的指标判断其能否接受经口喂养,避免在时机未成熟的情况下盲目尝试对其进行经口喂养而造成不良后果,还可帮助其尽早实现完全经口喂养。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干预3 d、6 d及9 d后,观察组早产儿NNS量表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主要是,应用PIOFRA量表可从吸吮运动的器官、口腔反射、舌运动等方面评估早产儿在吸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口腔运动干预,提高其吸吮功能和吞咽功能。喂养不耐受是早产儿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原因主要是早产儿的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对肠内营养支持不耐受。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主要是,应用PIOFRA量表能准确评估早产儿的吸吮功能和吞咽功能,避免医护人员忽视早产儿的个体差异。医护人员可根据PIOFRA量表的条目逐条对早产儿进行评估,了解其生理状态、吸吮功能、吞咽功能及经口喂养的安全性等,从而可降低其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在对早产儿进行经口喂养前采用PIOFRA量表对其实施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合理对其进行经口喂养,能显著缩短其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和住院的时间,降低其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促进其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