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结肠息肉患者内镜摘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2-01-22 07:36鲁健王楠彦于乐
当代医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摘除术结肠息肉

鲁健,王楠彦,于乐

(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辽宁 辽阳 111000)

结肠息肉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多由感染、年龄、不良生活习惯、遗传等因素诱发。该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腹部闷胀不适、隐痛等,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致使病情恶化,将极大提高肠道出血、结肠息肉癌变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1]。目前,临床上多采取内镜摘除术治疗结肠息肉,具有创面小、术后患者易恢复等特点,因而广受患者青睐,但部分患者在行内镜摘除术治疗后,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出血、创面感染、穿孔等,降低临床治疗效果,加重患者的痛苦程度及经济负担,影响患者预后[2]。因此,如何有效降低成人结肠息肉患者内镜摘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已成为患者及临床医务人员关心的重点。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于本院进行内镜摘除术治疗的100例成人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分析成人结肠息肉患者内镜摘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于本院进行内镜摘除术治疗的100例成人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n=24)与无并发症组(n=76)。并发症组男17例,女7例;年龄24~75岁,平 均 年 龄(49.54±7.39)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5~30 kg/m2,平均BMI(24.25±1.07)kg/m2;病理类型:腺瘤性息肉11例,炎性息肉7例,错构瘤性息肉3例,增生性息肉3例。无并发症组男52例,女24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49.37±7.41)岁;BMI 19~30 kg/m2,平均BMI(24.76±1.04)kg/m2;病理类型:腺瘤性息肉37例,炎性息肉24例,错构瘤性息肉9例,增生性息肉6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结肠息肉诊断标准参考《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3]:患者有便血、腹泻、贫血等症状体征;肠镜检查,发现肠壁息肉;组织病理学检查或脱落细胞学检查证实为息肉;家族性结肠息肉发病史。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凝血功能正常;精神、认知功能正常。排除标准:心、肺、肝等脏器功能存在中重度衰竭;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存在肠穿孔、肠梗阻;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临床资料不完整。

1.4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手术结束后14 d内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①出血,患者大便呈黑色或红色便。②腹痛,手术结束后,患者腹痛时间>24 h,并依据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腹痛分级,轻度:间歇性发作,且疼痛程度可忍受;中度:持续性疼痛,影响正常休息,需镇痛药物缓解;重度:持续性发作,镇痛药物不可缓解。③发热,手术前无发热情况,术后体温>37.5℃。④感染,伤口红肿>3 d、切口周围局部皮肤出现异常颜色或切口有脓性分泌物。

1.5 观察指标 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有无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症)、是否酗酒、息肉大小、息肉形态、息肉病理、内镜摘除术式(高频电切术、黏膜切除术、黏膜剥离术),进行成人结肠息肉患者内镜摘除术后并发症的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成人结肠息肉患者内镜摘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成人结肠息肉患者内镜摘除术后并发症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并发症组年龄≥60岁、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息肉直径≥2 cm、有蒂息肉、黏膜切除术或剥离术占比均高于无并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成人结肠息肉患者内镜摘除术后并发症的单因素分析[n(%)]

2.2 内镜摘除术后并发症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将成人结肠息肉患者内镜摘除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作为因变量(有并发症赋值1,无并发症赋值0),将年龄、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息肉直径、有蒂息肉、黏膜切除术或剥离术作为自变量并赋值,见表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年龄≥60岁、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息肉直径≥2 cm、有蒂息肉、行黏膜切除术或剥离术为成人结肠息肉患者内镜摘除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OR>1,P<0.05),见表3。

表2 自变量赋值情况

表3 内镜摘除术后发生并发症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3 讨论

结肠息肉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上依据结肠息肉的病理性质可分为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最为常见。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伴有便血、便秘或便次增多、贫血等症状,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将会增加息肉恶变的风险,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4]。目前,临床上在治疗结肠息肉时可采用药物及手术治疗,但药物治疗多适用于出血量较小、病症较轻的患者,应用范围较局限。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水平的提高,其在临床各科领域中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内镜摘除术是临床上治疗结肠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案之一,具有创面小、术中出血量低、术后易恢复等特点,但部分患者在内镜摘除术后因相关因素干扰存在出血、肠穿孔、感染等并发症,不仅影响手术治疗的效果,而且还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增加患者的病死风险[5]。因此,探寻成人结肠息肉患者内镜摘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并加以控制,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单因素分析,并发症组年龄≥60岁、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息肉直径≥2 cm、有蒂息肉、行黏膜切除术或剥离术的例数占比高于无并发症组;且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息肉直径≥2 cm、有蒂息肉、行黏膜切除术或剥离术为成人结肠息肉患者内镜摘除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原因为:①机体的各项器官组织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持续退变趋势,且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较为薄弱,加之老年患者多伴有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症,长期的病症消耗,多存在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致使其对手术的耐受性较差,增加术后肠穿孔、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②高血压患者多存在血管硬化情况,加之血液弹性降低、血液黏稠度变化等因素干扰,致使内镜摘除术后,患者的血管收缩压出现明显下降,增加术后出血的发生风险[6]。③高血脂患者在进行内镜摘除术后,机体内的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的功能呈下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术后患者创面愈合的速率,且增加术后出血的风险性。④较大息肉的恶变风险也相对较高,针对已经发生恶变的息肉采取内镜摘除术治疗,效果较差,而且息肉直径较大的患者,其血管也相对较粗,机体的波动性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内镜摘除术的治疗难度,患者术后易发生出血、肠穿孔等情况[7]。⑤有蒂息肉的根部较深,在进行手术时,需用钛夹夹住蒂部进行切除,但在此过程中,易受操作医师专业技能的影响,易发生切除过深情况,对机体组织造成损伤。⑥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内镜摘除术有高频电切术、黏膜切除术或黏膜剥离术,不同的手术方式其临床治疗效果及操作安全性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深达黏膜下组织,有效切除病变组织,其适用于息肉直径<2 cm的患者,但该术式易受切除组织的大小限制,且切除组织时对边缘处理较为粗糙;而相较黏膜切除术,黏膜剥离术扩大切除组织的体积,可一次多部位进行治疗,弥补黏膜切除术的不足,但仍存在切除组织边缘处理不完整情况。高频电切术对细微的息肉及直径加大的息肉均有较高的清除效果,且具有止血效果好、切除速率快等特点,可有效降低手术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安全性较高,但部分患者在应用该术式治疗后,存在复发风险,且该术式不适用于年龄较大或较小的患者[8]。

临床上在治疗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成人结肠息肉患者时,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干预:①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应先治疗其原发病,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情况后再行手术治疗,对于部分手术耐受性较差或息肉较小的患者,可采取药物治疗方式。②应综合评估患者的实际病情后采取适宜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如针对息肉较大的患者可采取黏膜剥离术进行治疗,对于息肉较小的患者可采取高频电切术进行治疗。③提高操作医师的专业技能及专业素养,在进行手术时应在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指导下进行内镜摘除术,以降低因人为操作而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年龄、高血压、高血脂、息肉直径、息肉形态、内镜摘除术式均为成人结肠息肉患者内镜摘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上若发现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时,应提高警惕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干预,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猜你喜欢
摘除术结肠息肉
新生儿先天性细小结肠症相关病因与影像表现
宫颈长息肉了怎么办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应用于声带息肉摘除术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肠息肉防治莫入误区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高龄患者白内障摘除术的安全性及手术疗效分析
支撑喉内镜下与传统纤维喉内镜声带息肉摘除术的临床疗效对比
两种手术方式对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厚度变化的OCT观察
肠息肉为何不切净
憩室炎,藏在肚子里的神秘疾病